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l 5日,《海上耄耋二十老书面展》在上海公安博物馆隆重开幕。画展中92岁高龄女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椿年的几幅写意花鸟画,让人驻足流连,流畅的线条、淡雅的敷色、疏密有致的构图,把牡丹贵而含蓄、柔而大气的特质跃然于纸。“笔随心走,墨由意发”,如此恬淡的意蕴,可以看出画家内心对美的执意。她说:“享受美即享受幸福享受快乐。”当有人问起她的长寿秘诀时,她会道出一句平常的话:乐观者长寿。
在绘画中寻找乐趣
陈椿年绘画长年不辍,她科班出身,师从汪声远、谢公展、王个移,擅长花卉,牡丹、菊花、寿桃尤为出色,千姿百态,笔墨传神;色彩鲜亮,生趣盎然,且品位清雅,充满诗情画意。面作入选上海市举办的大型书画展、赴日本参展等,皆获得赞赏与好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的牡丹图就被中央直属机关收藏,并获荣誉证书;1997年,其画作《东篱菊花》被收录进了《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名家大辞典》;她的画作多次在国内外展出,部分作品被文化机构和个人收藏等等。
与陈椿年接触,感触颇深的是她秀外慧中,温文尔雅,具有女画家特有的矜持和风范。她1917年出生在江苏泰州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酷爱古书收藏,也喜欢字画;母亲是大家闺秀,爱读古今小说,喜欢唐诗。陈椿年6岁人五巷女子小学,高小毕业,中学肄业。因父亲为其弟聘清末秀才在家设席面授古汉语,故同席,一并习了《古文观止》、《闺范》。此外,父亲还教他们姊妹背诵《长恨歌》、《琵琶行》等,更使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于所居偏僻,交通闭塞,邑人行绣大盛,她受影响而钻研湘绣,所刺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博得赞扬声一片,父亲挚友、泰州擅长花鸟鱼虫的名画家朱仲宣见其聪慧伶俐,又好学,便接纳托付,慨然惠允,收她为徒,遂拜师入门,画技大进。她说:“朱先生是我的肩蒙老师,他教画很有耐心,可惜学了不到一年就中断了。”
那一年正好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本鬼子在泰州扔下炸弹,死了好多无辜百姓。陈椿年随家人一起避战乱,先是到乡村外婆家,后来辗转来到上海。即使生活颠沛流离,她也念念不忘学画的事。那年秋天,她20岁,得知上海美专正在招生,赶紧跑去报考,结果考取了上海美专的国画系,童年的梦得以实现。
上海美专当时名师云集,陈椿年在国画系就读,国画系除学国画外,还学习绘画理论、书法、篆刻等。她对三位老师印象最深,回忆说,汪声远老师教山水画,他上课很有特色,喜欢做示范,一边讲一边画,还时而对画家的作品做些点评,让学生汲取各家所长,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效果非常好。王个移老师教花卉,他是吴昌硕的嫡传弟子,笔墨古朴厚重,格调、画风海派韵味深浓。谢公展老师教画时,笔墨潇洒,笔下菊花绽放,充满活力且美不胜收。他上课都带着画具进课堂,不仅讲课认真负责,对学生的批评也很直率,一直告诫学生学画千万不能浮躁,不要只画一两笔,不满意就撕画纸。如果是你的功力、水平达不到,撕也无用。只有耐着性子一笔一笔练下去,才能取得进步,才能得到提高。陈椿年铭记老师的话,学画时刻苦用心,常得到谢老师的夸奖、鼓励。
寒假中,她又去谢老师府上请教,老师见之欣喜,找出画册,郑重其事地送给了她,叫她努力学画。从此她绘画更加努力了。不幸的是一年后忽闻谢老师噩耗,她为失去良师深为悲痛。
在绘画中获得乐趣
抗战胜利,陈椿年到了扬州,在省立扬州中学、私立祝同中学和同仁中学等校执教美术,1948年冬学校放寒似,她应同学之邀请又来到上海。1949年在同学的介绍下到申新第九棉纺厂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师,一直干到结婚才辞职。1953年,上海成立华东煤矿设计院,她的丈夫工庆林调任该院任总工程师,她同时入该院任技术员,直到1964年,因设计院要迁往徐州,当时因考虑婆婆年事已高,4个孩子需要照顾,于是她思前想后,决定提前退休。刚一同到家,她想绘画的冲动再次复萌,接着就对自己订下规划:照顾老小之余,挤出时间继续她的绘画事业,终于又能重新拾起画笔,临画泼墨了,她感到浑身自在与快乐,尽管要花去大部分精力照顾家庭。于是她精打细算安排出时间联络面友,拜会画师,忙得不亦乐乎。正当她沉醉于色彩世界,乐不思蜀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文革”席卷而来,丈夫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关“牛棚”,家被抄,也因此举家从有电梯的楼房搬到邻近没电梯的房子去了。孩子也被下放农村。她的绘画梦想又成了泡影……好在她不会为此一筹莫展,她心里执意地想着人活着,就会有下一次机会。
因政治气候异常,画是面不成了,但陈椿年不气馁,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看画。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干完家务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坐在灯下,捧书仔细地阅读,思索,揣摩,在心里反复打着画的腹稿,一切烦恼抛到九霄云外,沉浸在面的世界里她释放了所有压力。白天,她就像左邻右舍的阿姨一样,拎个菜篮子出门,借买菜等机会,加紧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过就算去公同、街心花园健身,她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去观察那些花卉,愣愣的出神,因为她早认定这辈子对绘画的痴心永不改变。
粉碎“四人帮”,百事俱兴,市区纷纷成立书画社,它们就像雨后春笋。陈椿年被请出场,她担任了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书画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老年书侗会创作组研究员。1986年她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与其画作《东篱菊花》入选《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名家大辞典》。她画兴勃发,埋头作画,一些具有她个性的代表作品不断被省市级展览会展出,声名远播。不过使她至今难以忘怀的是美专刚毕业后参加的第一次画展,那是1942年夏天,她们几个女同学一起赴无锡一家公司的大厅里开扇面画展,当时她除了扇面还带了5幅长条等去参展,展出的几幅立轴全部被收藏爱好者购去,扇面也所剩无几。她们倒不是为赚钱,而是觉得自己学业有成,得到社会认可而无比欣慰。也正因为这一次的初出茅庐,奠定了陈椿年迈向成功的基石。
在绘画中修身养身健身
绘画不只是给人色彩的美感享受,还能修身养身健身。陈椿年如是说。
她认为绘画不仅是兴趣爱好,也是一种运动,是有利身心健康的。作画时不只是动手,还需动脑。而站着作画,使她双脚劲更足。看书学习,是益智、修身养性的好途径,只要是关于绘画的书,她能找来读的就如饥似渴地读。她表示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努力传承与发扬光大。听到哪里开画展,路再远她也会赶去观展,学习研究他人之长。此外,她还乐于结交喜绘画的朋友,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她都愿意结交。她认为这是互相切磋技艺的好机会。别人喜欢她的画,她画了就赠与他们。她说,让彼此共同分享美,那美就会多一份。她让画成为传递美、传递爱的使者。
她懂得感恩,为上海老年书画会成立二十周年举办的“耄耋老人”书画展,提供了10幅作品;为抗震救灾、 社会福利事业主动捐画,回馈社会。她懂得知足,如今依旧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楼,在四层,对此她没有埋怨,而是以为“比起那时无家可归的人,幸运多了”。她的达观表现在把爬楼梯看成是健身运动,说“倒也锻炼腿脚,住底楼的,想要得到这样的待遇,还得创造机会哩!”
平时她把文房四宝摆上画桌,把对美的追求与幻想酣畅淋漓地倾泻在画中。她说:我的生活“很充实”,“蛮开心的”,“无论绘画、赏画,我都会浑身舒畅”。她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为有损健康。人一定要有所追求,追求亦是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质量。还举了她哥哥和姐姐的例子,“哥哥大学教授,退休后爱上下围棋,一发不可收拾,现竟成了南京有名的围棋手。今年96岁了!姐姐也是退休教师,每天晨起拳不离手,还坚持跑步,每日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已95岁,被评为当地健康老人!”说到这里她自豪地笑了。
关于保养,她比较随意,吃什么不挑剔。一般一顿吃半碗饭,吃鱼食虾为主。她对于家里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比较注重,家庭布置简洁而不失美感——自己画作点缀其间,使屋子充满生趣与活力。她生物钟基本不轻易改变,晚上约八点入睡,睡到第二天自然醒,约五六点。
如今,她的牡丹图寿桃画已成了她的名片,特别是惹人喜爱的寿桃,时有人登门求画,一是对她作品的青睐,二也是讨个吉利。她的家庭和睦,与丈夫王庆林结婚已有60载,夫妇间总是互相谦让,有什么事商量着来。如果发生意见不统一,他俩把它搁置一边,再不追究下文。你去打听他俩谁让谁,答案必定是丈夫王庆林说妻子让着他,陈椿年却说丈夫让着她。丈夫的朋友来家作客,她亮出拿手菜:扬州狮子头,烧得又嫩又入味,客人品尝后个个拍案称奇。过年时节烧的“全家福”,也是一绝,放上肉丸、虾皮、海参等,一上桌就被“一扫而空”。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使丈夫安心在外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子女们个个成才,都非常尽儿女之孝,全家其乐融融。她总结出“长寿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动’,身子要动,脑子更要动,可谓‘思可延年”’。认为绘画有这样的好处:落笔前要动足脑筋想好布局,落笔后要像太极推手那样气沉丹田。所以她对“绘画的人会长寿”“生命在于运动”抱有同感。
无疑女画家陈椿年获得了绘画事业的成功,同时她的乐观精神和理念也是值得人们咀嚼、回味与效法。
在绘画中寻找乐趣
陈椿年绘画长年不辍,她科班出身,师从汪声远、谢公展、王个移,擅长花卉,牡丹、菊花、寿桃尤为出色,千姿百态,笔墨传神;色彩鲜亮,生趣盎然,且品位清雅,充满诗情画意。面作入选上海市举办的大型书画展、赴日本参展等,皆获得赞赏与好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的牡丹图就被中央直属机关收藏,并获荣誉证书;1997年,其画作《东篱菊花》被收录进了《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名家大辞典》;她的画作多次在国内外展出,部分作品被文化机构和个人收藏等等。
与陈椿年接触,感触颇深的是她秀外慧中,温文尔雅,具有女画家特有的矜持和风范。她1917年出生在江苏泰州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酷爱古书收藏,也喜欢字画;母亲是大家闺秀,爱读古今小说,喜欢唐诗。陈椿年6岁人五巷女子小学,高小毕业,中学肄业。因父亲为其弟聘清末秀才在家设席面授古汉语,故同席,一并习了《古文观止》、《闺范》。此外,父亲还教他们姊妹背诵《长恨歌》、《琵琶行》等,更使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于所居偏僻,交通闭塞,邑人行绣大盛,她受影响而钻研湘绣,所刺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博得赞扬声一片,父亲挚友、泰州擅长花鸟鱼虫的名画家朱仲宣见其聪慧伶俐,又好学,便接纳托付,慨然惠允,收她为徒,遂拜师入门,画技大进。她说:“朱先生是我的肩蒙老师,他教画很有耐心,可惜学了不到一年就中断了。”
那一年正好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本鬼子在泰州扔下炸弹,死了好多无辜百姓。陈椿年随家人一起避战乱,先是到乡村外婆家,后来辗转来到上海。即使生活颠沛流离,她也念念不忘学画的事。那年秋天,她20岁,得知上海美专正在招生,赶紧跑去报考,结果考取了上海美专的国画系,童年的梦得以实现。
上海美专当时名师云集,陈椿年在国画系就读,国画系除学国画外,还学习绘画理论、书法、篆刻等。她对三位老师印象最深,回忆说,汪声远老师教山水画,他上课很有特色,喜欢做示范,一边讲一边画,还时而对画家的作品做些点评,让学生汲取各家所长,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效果非常好。王个移老师教花卉,他是吴昌硕的嫡传弟子,笔墨古朴厚重,格调、画风海派韵味深浓。谢公展老师教画时,笔墨潇洒,笔下菊花绽放,充满活力且美不胜收。他上课都带着画具进课堂,不仅讲课认真负责,对学生的批评也很直率,一直告诫学生学画千万不能浮躁,不要只画一两笔,不满意就撕画纸。如果是你的功力、水平达不到,撕也无用。只有耐着性子一笔一笔练下去,才能取得进步,才能得到提高。陈椿年铭记老师的话,学画时刻苦用心,常得到谢老师的夸奖、鼓励。
寒假中,她又去谢老师府上请教,老师见之欣喜,找出画册,郑重其事地送给了她,叫她努力学画。从此她绘画更加努力了。不幸的是一年后忽闻谢老师噩耗,她为失去良师深为悲痛。
在绘画中获得乐趣
抗战胜利,陈椿年到了扬州,在省立扬州中学、私立祝同中学和同仁中学等校执教美术,1948年冬学校放寒似,她应同学之邀请又来到上海。1949年在同学的介绍下到申新第九棉纺厂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师,一直干到结婚才辞职。1953年,上海成立华东煤矿设计院,她的丈夫工庆林调任该院任总工程师,她同时入该院任技术员,直到1964年,因设计院要迁往徐州,当时因考虑婆婆年事已高,4个孩子需要照顾,于是她思前想后,决定提前退休。刚一同到家,她想绘画的冲动再次复萌,接着就对自己订下规划:照顾老小之余,挤出时间继续她的绘画事业,终于又能重新拾起画笔,临画泼墨了,她感到浑身自在与快乐,尽管要花去大部分精力照顾家庭。于是她精打细算安排出时间联络面友,拜会画师,忙得不亦乐乎。正当她沉醉于色彩世界,乐不思蜀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文革”席卷而来,丈夫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关“牛棚”,家被抄,也因此举家从有电梯的楼房搬到邻近没电梯的房子去了。孩子也被下放农村。她的绘画梦想又成了泡影……好在她不会为此一筹莫展,她心里执意地想着人活着,就会有下一次机会。
因政治气候异常,画是面不成了,但陈椿年不气馁,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看画。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干完家务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坐在灯下,捧书仔细地阅读,思索,揣摩,在心里反复打着画的腹稿,一切烦恼抛到九霄云外,沉浸在面的世界里她释放了所有压力。白天,她就像左邻右舍的阿姨一样,拎个菜篮子出门,借买菜等机会,加紧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过就算去公同、街心花园健身,她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去观察那些花卉,愣愣的出神,因为她早认定这辈子对绘画的痴心永不改变。
粉碎“四人帮”,百事俱兴,市区纷纷成立书画社,它们就像雨后春笋。陈椿年被请出场,她担任了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书画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老年书侗会创作组研究员。1986年她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与其画作《东篱菊花》入选《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名家大辞典》。她画兴勃发,埋头作画,一些具有她个性的代表作品不断被省市级展览会展出,声名远播。不过使她至今难以忘怀的是美专刚毕业后参加的第一次画展,那是1942年夏天,她们几个女同学一起赴无锡一家公司的大厅里开扇面画展,当时她除了扇面还带了5幅长条等去参展,展出的几幅立轴全部被收藏爱好者购去,扇面也所剩无几。她们倒不是为赚钱,而是觉得自己学业有成,得到社会认可而无比欣慰。也正因为这一次的初出茅庐,奠定了陈椿年迈向成功的基石。
在绘画中修身养身健身
绘画不只是给人色彩的美感享受,还能修身养身健身。陈椿年如是说。
她认为绘画不仅是兴趣爱好,也是一种运动,是有利身心健康的。作画时不只是动手,还需动脑。而站着作画,使她双脚劲更足。看书学习,是益智、修身养性的好途径,只要是关于绘画的书,她能找来读的就如饥似渴地读。她表示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努力传承与发扬光大。听到哪里开画展,路再远她也会赶去观展,学习研究他人之长。此外,她还乐于结交喜绘画的朋友,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她都愿意结交。她认为这是互相切磋技艺的好机会。别人喜欢她的画,她画了就赠与他们。她说,让彼此共同分享美,那美就会多一份。她让画成为传递美、传递爱的使者。
她懂得感恩,为上海老年书画会成立二十周年举办的“耄耋老人”书画展,提供了10幅作品;为抗震救灾、 社会福利事业主动捐画,回馈社会。她懂得知足,如今依旧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楼,在四层,对此她没有埋怨,而是以为“比起那时无家可归的人,幸运多了”。她的达观表现在把爬楼梯看成是健身运动,说“倒也锻炼腿脚,住底楼的,想要得到这样的待遇,还得创造机会哩!”
平时她把文房四宝摆上画桌,把对美的追求与幻想酣畅淋漓地倾泻在画中。她说:我的生活“很充实”,“蛮开心的”,“无论绘画、赏画,我都会浑身舒畅”。她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为有损健康。人一定要有所追求,追求亦是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质量。还举了她哥哥和姐姐的例子,“哥哥大学教授,退休后爱上下围棋,一发不可收拾,现竟成了南京有名的围棋手。今年96岁了!姐姐也是退休教师,每天晨起拳不离手,还坚持跑步,每日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已95岁,被评为当地健康老人!”说到这里她自豪地笑了。
关于保养,她比较随意,吃什么不挑剔。一般一顿吃半碗饭,吃鱼食虾为主。她对于家里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比较注重,家庭布置简洁而不失美感——自己画作点缀其间,使屋子充满生趣与活力。她生物钟基本不轻易改变,晚上约八点入睡,睡到第二天自然醒,约五六点。
如今,她的牡丹图寿桃画已成了她的名片,特别是惹人喜爱的寿桃,时有人登门求画,一是对她作品的青睐,二也是讨个吉利。她的家庭和睦,与丈夫王庆林结婚已有60载,夫妇间总是互相谦让,有什么事商量着来。如果发生意见不统一,他俩把它搁置一边,再不追究下文。你去打听他俩谁让谁,答案必定是丈夫王庆林说妻子让着他,陈椿年却说丈夫让着她。丈夫的朋友来家作客,她亮出拿手菜:扬州狮子头,烧得又嫩又入味,客人品尝后个个拍案称奇。过年时节烧的“全家福”,也是一绝,放上肉丸、虾皮、海参等,一上桌就被“一扫而空”。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使丈夫安心在外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子女们个个成才,都非常尽儿女之孝,全家其乐融融。她总结出“长寿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动’,身子要动,脑子更要动,可谓‘思可延年”’。认为绘画有这样的好处:落笔前要动足脑筋想好布局,落笔后要像太极推手那样气沉丹田。所以她对“绘画的人会长寿”“生命在于运动”抱有同感。
无疑女画家陈椿年获得了绘画事业的成功,同时她的乐观精神和理念也是值得人们咀嚼、回味与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