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注重教给学生解题技巧,而不会注重概念的理解。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在教师引领下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不仅要教课本的内容,还要教学生如何去学。数学概念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元素,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研究数学概念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经常问学生们,你为什么会算错呢?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我粗心了,算错了”难道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计算的问题”吗? “计算”是数学知识应用的一种承载方式,通过计算承载的是什么呢?承载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学体系和一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而支撑这个体系的是各种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学生们只有正确的理解了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才能知道如何计算,所以先是知道怎么算,怎么合理的算,才是算的准确。
在考试中,出题者不会单独的出概念题,考你这个概念是怎么怎么样,而是会把概念融入到应用中。老师凭借着自己多年对高考的总结,他们总结到了一套自己的解题方法,所以他们在教学中,总是说遇到这类题目该怎么怎么样去解,久而久之,就会和概念脱节,学生们只是会知道遇到什么样的题该去怎么解,而不知道为啥怎么解,正所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然后就是例题、练习、题海战术。因此,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更不用说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兴起,以及对教学理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正顺应潮流,转变观念。新课标后,新课程分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巩固。例如:
师:通过预习,学生知道圆,有几个位置的关系?
生:5 种
师:那这 5 种关系都是怎么判断呢?
生:d>r1 r2是外离,d=r1 r2是外切,d= |r1-r2|是内切,|r1-r2|d是内含。然后就进入课内探究案了,点明该例题训练的考点是什么,继续分析例题,提出思路,学生整理,最后进行巩固训练。教学没有悬念,原因是学生课前已准备好,整个教学没有实际问题环境,简单直接,不注重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新的旧的知识基础和适当的连接,只有学习的结果,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以学生的预习做基础,依靠课后的大量练习来进行巩固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
由以上案例可知,现实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还是有不少差距,主要原因有:1. 教师的自身条件,部分老师缺乏及时发现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而且很多老师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教学内容,而不是学生的掌握进度和理解能力。课堂上没有真正的学生主体意义上的参与和探究,课堂上的提问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学生只需要找到答案就行。2. 高中数学概念的探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概念怎么推导出来的,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概念。很多老师只注重片面的结论,不重视思维的过程。3. 学校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本来是三年的课程,硬是被压缩到两年内完成,剩下的一年进行复习。新课改后,上课的课时数又少,还要讲新课,所以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来上习题课,更不用说讲评作业和进行适当的检测,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要求。可想而知即要上新课又要讲习题,学生要把所学知识全部吃透是很困难的。4. 新课改后,完成一堂课的教案要左思右想,要尽可能的有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但要上网查阅资料、有时还要制作幻灯片,相当费时、费力。教务处还经常抽查备课本、看教案、搞各种教学比武活动等等。除了做优生咨询和改造工作,定期走访或
电话访谈,课堂和家庭作业的批改记录等。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教师有点吃不消。
知识从无到有,学生需要一个缓冲区,以减轻新知对思维产生的“冲撞”。概念的引入意在新旧知识点或数学模型中找到一个结合点。以实现新知自然衔接、过渡的目的。从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来说,对抽象、概括事物的认识、理解需要一个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数学案例。以达到概念有效引入的目的。
引入概念之后。学生虽对其有了基本的印象。但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易出现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的现象,特别是有些数学概念概括性强,需要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因此,教师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双慧眼,使学生在概念的剖析过程中把握其重点和注意点。所以要剖析其中的关键词的含义;逐层理解,抓住概念的本质;还要多加比较归纳,区分之间的异同。
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概念的应用意在鼓励学生在数学实例中对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运用。达到彻底吃透和消化新知的目的。概念应用阶段是从教师讲授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概念引入”到“概念剖析”。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输入已达到饱和状态,过度的讲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将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以概念为切入点,对新知进行探索,从而避免学生学习走人“纸上谈兵”的误区。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从“产生印象— — 认知形成” 的思维提升过程,从“概念引入”到“概念运用”,其都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以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效率.另外。数学概念是对数学模型、数学问题一般化、概括化和抽象化后形成的定理、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其重新置于具体的现实数学原型中,依托形象生动的数学案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对概念的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小惠.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云南:云鹵师范大学,2006.
[2] 杨晓红.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
学,20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经常问学生们,你为什么会算错呢?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我粗心了,算错了”难道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计算的问题”吗? “计算”是数学知识应用的一种承载方式,通过计算承载的是什么呢?承载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学体系和一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而支撑这个体系的是各种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学生们只有正确的理解了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才能知道如何计算,所以先是知道怎么算,怎么合理的算,才是算的准确。
在考试中,出题者不会单独的出概念题,考你这个概念是怎么怎么样,而是会把概念融入到应用中。老师凭借着自己多年对高考的总结,他们总结到了一套自己的解题方法,所以他们在教学中,总是说遇到这类题目该怎么怎么样去解,久而久之,就会和概念脱节,学生们只是会知道遇到什么样的题该去怎么解,而不知道为啥怎么解,正所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然后就是例题、练习、题海战术。因此,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更不用说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兴起,以及对教学理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正顺应潮流,转变观念。新课标后,新课程分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巩固。例如:
师:通过预习,学生知道圆,有几个位置的关系?
生:5 种
师:那这 5 种关系都是怎么判断呢?
生:d>r1 r2是外离,d=r1 r2是外切,d= |r1-r2|是内切,|r1-r2|
由以上案例可知,现实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还是有不少差距,主要原因有:1. 教师的自身条件,部分老师缺乏及时发现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而且很多老师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教学内容,而不是学生的掌握进度和理解能力。课堂上没有真正的学生主体意义上的参与和探究,课堂上的提问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学生只需要找到答案就行。2. 高中数学概念的探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概念怎么推导出来的,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概念。很多老师只注重片面的结论,不重视思维的过程。3. 学校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本来是三年的课程,硬是被压缩到两年内完成,剩下的一年进行复习。新课改后,上课的课时数又少,还要讲新课,所以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来上习题课,更不用说讲评作业和进行适当的检测,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要求。可想而知即要上新课又要讲习题,学生要把所学知识全部吃透是很困难的。4. 新课改后,完成一堂课的教案要左思右想,要尽可能的有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但要上网查阅资料、有时还要制作幻灯片,相当费时、费力。教务处还经常抽查备课本、看教案、搞各种教学比武活动等等。除了做优生咨询和改造工作,定期走访或
电话访谈,课堂和家庭作业的批改记录等。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教师有点吃不消。
知识从无到有,学生需要一个缓冲区,以减轻新知对思维产生的“冲撞”。概念的引入意在新旧知识点或数学模型中找到一个结合点。以实现新知自然衔接、过渡的目的。从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来说,对抽象、概括事物的认识、理解需要一个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数学案例。以达到概念有效引入的目的。
引入概念之后。学生虽对其有了基本的印象。但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易出现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的现象,特别是有些数学概念概括性强,需要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因此,教师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双慧眼,使学生在概念的剖析过程中把握其重点和注意点。所以要剖析其中的关键词的含义;逐层理解,抓住概念的本质;还要多加比较归纳,区分之间的异同。
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概念的应用意在鼓励学生在数学实例中对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运用。达到彻底吃透和消化新知的目的。概念应用阶段是从教师讲授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概念引入”到“概念剖析”。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输入已达到饱和状态,过度的讲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将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以概念为切入点,对新知进行探索,从而避免学生学习走人“纸上谈兵”的误区。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从“产生印象— — 认知形成” 的思维提升过程,从“概念引入”到“概念运用”,其都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以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效率.另外。数学概念是对数学模型、数学问题一般化、概括化和抽象化后形成的定理、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其重新置于具体的现实数学原型中,依托形象生动的数学案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对概念的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小惠.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云南:云鹵师范大学,2006.
[2] 杨晓红.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
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