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的一座城,能以美人鱼为精神象征?
她必须美,绚丽超过阳光照射在美人鱼鳞片上反射的光芒。
她必须聪慧,能够让世人认同由她占有这种绝美的象征。
她必须勇敢,愿意抛却上帝恩赐的嗓音,忍受刀尖起舞的疼痛,去追求灵魂的永恒。
她还必须被爱,被爱才能免除变成泡沫的结局。
她持着剑与盾捍卫自己的人民,她当是美人鱼中的女武神。
她是华沙。
一、剑与盾与美人鱼
世上的美人鱼大多是柔美娇艳、天真不知世事的,也许华沙的美人鱼也曾经是这样。但经过数次灭国之祸,被几百万人的热血浇灌过,现在的华沙的精神象征,位于华沙老城中心的美人鱼雕像,已经褪去了懵懂天真。
她手持剑与盾,脸上是战火磨砺出的坚毅,与其他美人鱼迥然不同。
披坚执锐的美人鱼雕像,令我眼前一亮。
我和朋友一起到访华沙,住在科学文化宫脚下。高耸入云的壮丽建筑,波兰与斯大林的爱恨纠葛并未让我产生触动。这座小小的、不太起眼的美人鱼雕像,和根本无法与布达佩斯或巴塞罗那相比的简陋喷泉,却令我们无法移步。
要如何说起呢?争斗无休无止,贯穿了人类历史。智人在竞争中从众多种群中脱颖而出,随后是部落交战,东方的群雄割据,西方的宗教战争……说到底,人类是从来没有过完全平和的时代的。有种说法是,当人类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自然的选择无法加快人类的进化,于是人类通过战争筛选进化的方向。不论这种说法荒唐与否,哪怕战争真的能够让人类更强,但美人鱼何辜?
她为何不能自由歌唱?为何一定要肌肉绷紧,剑尖斜指前方,仿佛永远面对着敌人,永远无法从硝烟中脱身?
华沙的阳光带着高纬度地区的冷淡。直到被阳光晒得睁不开眼,我们才离开那座被时光赋予黑色光泽的雕像,隐入辐射状的小路寻求荫蔽。这里五彩斑斓的建筑仿若童话,但這种梦幻般的建筑却令人感到极不和谐,仿佛两个互相厌烦的人不得不进行一曲四手联弹,很是别扭。
我将这种感受告诉同伴,他笑着告诉我,仔细去看建筑的细节。
嗯,细节……
同一幢建筑,有些砖块坑坑洼洼,布满孔洞,有些则光滑完好,大概这就是不和谐感的来源。
他认同,然后说起这座老城的故事。
算是奇迹吧!一位教授关于华沙建筑的研究资料保存了下来,一位画家关于华沙全貌的画作得以留存。一场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闪电战覆灭了这座城市,但人们愿意从废墟中按原貌重建它,并以此作为整个国家凝聚力的象征。
旧砖上的每个孔洞都曾抵抗过一枚子弹,而每块新砖都浸染着回归故土的人民的期待。
新旧交错,继往开来。
我突然能理解美人鱼的剑与盾,以及为何环绕着她的喷泉如此简陋。
她从未远离过海,因此不需要水。
她披坚执锐,手持剑与盾,因为她始终浸泡在波兰人对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热爱里。
那才是她捍卫的海洋。
二、此心在处是吾乡
来华沙的主要原因,是我热爱肖邦。
他浪漫,有力,悲伤时比快乐王子更悲伤,安宁时又如同母亲温柔的吟唱,他仿佛一人有百万化身,每个化身都无比了解那些微妙的情绪。我热爱他,他的音乐,他的恋情,他的经历,甚至是他的生命……但是,不,我并不仅仅是为他的才华而心折。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很流行摘抄,看到写得好的句子一定要抄下来据为己有。我记得当时杂志上有一篇关于肖邦的文章。他才华横溢,但作者并未在这上面过多着墨,那篇文章赞扬的是他对国家的热爱:肖邦在外漂泊,病重之时希望能够叶落归根,但由于战争,最后归乡的仅仅是他的心脏。
“此心在处是吾乡”,我曾郑重地将之写在我最喜欢的本子的扉页上。
那种深切的、带着疼痛感的爱,我从未想过可能出现在人和国家的关系上。
这句话几乎成了我的执念,引导着我漫步至他的藏心之处。
我们去的时候,圣十字教堂中有牧师在布道。牧师的声音带着奇妙的韵律,在信众的应和下显得神圣威严。那种声音飘散在教堂精致华贵的装饰下,像飘忽不定的烟云。
我愣怔片刻,前面拍照的游客回身不小心撞到了我,他用日语低声道歉,然后默默退出。而我则被莫名推上了第一排,直面“游客禁止入内”的牌子和隔离绳,还有牧师波澜不惊的眼神。
不知是不是考虑到他众多的崇拜者,肖邦的心脏被封存在左侧离入口很近的柱子里。那时我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有些不自在,目光飘到左边,正好看到了肖邦的名字。白色柱子上浮雕着他的头像和一句福音:“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所以你的心也在那里。”这句话被优雅地转述为“心之所在,至爱所在”或“此心在处是吾乡”。
那一刻,我仿佛跨越漫长的时光,直面幼小的自己,看到她的触动,她眼里的光芒。在我心中洋溢着的,是某种宿命一般的感动。
轮回似的圆满。
三、黑夜里的荧光
我在老城区闲逛的时候,偶然进入了一座博物馆。拿到门票的时候才发现,这居然是“华沙三C”(肖邦、哥白尼、居里夫人)之一的居里夫人博物馆。
对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国的学生大概都耳熟能详。这座小小的博物馆里展示了大量居里夫人故居图片,曾用过的桌椅、实验器材,还专门辟出了一个角落,放着日本的一部居里夫人漫画。当时朋友和我开玩笑,建议我们捐一些中国的语文教材过来,毕竟我们都是听着居里夫人的故事长大的。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可行,但我的小学课本早已不见,便告诉他,以后再说吧。
朋友笑了笑,有点心不在焉。出了门,我们在出口处的小姐姐那里买了几个波兰的奶酪饺子,一边喊着烫,一边狼吞虎咽吃掉之后,他突然问,你说,为什么波兰人都这么爱国呢?
肖邦的遗愿是归乡;居里夫妇即使入籍法国,仍将发现的元素命名为Po,Poland的Po;战后民生凋敝,但面对着一片废墟,大家也要生生再造出一个“原模原样”的城来。
我突然想起法国先贤祠关于居里夫妇遗骸的介绍。据说由于他们深受放射性元素困扰,因此他们的遗骸被封进三层铅棺中,以避免可能对游客造成的伤害。
那样深沉的黑暗和静谧中,闪烁着的究竟是放射性的光辉还是对故国的思念?
四、构造美人鱼之城
如何构造一座美人鱼之城?
要颜色、形态和音乐的美。
要漫长的历史赋予其复杂的内涵。
要硝烟,要战争的伤痕。
还要血与泪,要骨与肉,要所有人民的澎湃的爱。
“余谨以至诚,爱您以赤诚。”想把最近喜欢的一句话,送给这座城。
她必须美,绚丽超过阳光照射在美人鱼鳞片上反射的光芒。
她必须聪慧,能够让世人认同由她占有这种绝美的象征。
她必须勇敢,愿意抛却上帝恩赐的嗓音,忍受刀尖起舞的疼痛,去追求灵魂的永恒。
她还必须被爱,被爱才能免除变成泡沫的结局。
她持着剑与盾捍卫自己的人民,她当是美人鱼中的女武神。
她是华沙。
一、剑与盾与美人鱼
世上的美人鱼大多是柔美娇艳、天真不知世事的,也许华沙的美人鱼也曾经是这样。但经过数次灭国之祸,被几百万人的热血浇灌过,现在的华沙的精神象征,位于华沙老城中心的美人鱼雕像,已经褪去了懵懂天真。
她手持剑与盾,脸上是战火磨砺出的坚毅,与其他美人鱼迥然不同。
披坚执锐的美人鱼雕像,令我眼前一亮。
我和朋友一起到访华沙,住在科学文化宫脚下。高耸入云的壮丽建筑,波兰与斯大林的爱恨纠葛并未让我产生触动。这座小小的、不太起眼的美人鱼雕像,和根本无法与布达佩斯或巴塞罗那相比的简陋喷泉,却令我们无法移步。
要如何说起呢?争斗无休无止,贯穿了人类历史。智人在竞争中从众多种群中脱颖而出,随后是部落交战,东方的群雄割据,西方的宗教战争……说到底,人类是从来没有过完全平和的时代的。有种说法是,当人类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自然的选择无法加快人类的进化,于是人类通过战争筛选进化的方向。不论这种说法荒唐与否,哪怕战争真的能够让人类更强,但美人鱼何辜?
她为何不能自由歌唱?为何一定要肌肉绷紧,剑尖斜指前方,仿佛永远面对着敌人,永远无法从硝烟中脱身?
华沙的阳光带着高纬度地区的冷淡。直到被阳光晒得睁不开眼,我们才离开那座被时光赋予黑色光泽的雕像,隐入辐射状的小路寻求荫蔽。这里五彩斑斓的建筑仿若童话,但這种梦幻般的建筑却令人感到极不和谐,仿佛两个互相厌烦的人不得不进行一曲四手联弹,很是别扭。
我将这种感受告诉同伴,他笑着告诉我,仔细去看建筑的细节。
嗯,细节……
同一幢建筑,有些砖块坑坑洼洼,布满孔洞,有些则光滑完好,大概这就是不和谐感的来源。
他认同,然后说起这座老城的故事。
算是奇迹吧!一位教授关于华沙建筑的研究资料保存了下来,一位画家关于华沙全貌的画作得以留存。一场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闪电战覆灭了这座城市,但人们愿意从废墟中按原貌重建它,并以此作为整个国家凝聚力的象征。
旧砖上的每个孔洞都曾抵抗过一枚子弹,而每块新砖都浸染着回归故土的人民的期待。
新旧交错,继往开来。
我突然能理解美人鱼的剑与盾,以及为何环绕着她的喷泉如此简陋。
她从未远离过海,因此不需要水。
她披坚执锐,手持剑与盾,因为她始终浸泡在波兰人对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热爱里。
那才是她捍卫的海洋。
二、此心在处是吾乡
来华沙的主要原因,是我热爱肖邦。
他浪漫,有力,悲伤时比快乐王子更悲伤,安宁时又如同母亲温柔的吟唱,他仿佛一人有百万化身,每个化身都无比了解那些微妙的情绪。我热爱他,他的音乐,他的恋情,他的经历,甚至是他的生命……但是,不,我并不仅仅是为他的才华而心折。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很流行摘抄,看到写得好的句子一定要抄下来据为己有。我记得当时杂志上有一篇关于肖邦的文章。他才华横溢,但作者并未在这上面过多着墨,那篇文章赞扬的是他对国家的热爱:肖邦在外漂泊,病重之时希望能够叶落归根,但由于战争,最后归乡的仅仅是他的心脏。
“此心在处是吾乡”,我曾郑重地将之写在我最喜欢的本子的扉页上。
那种深切的、带着疼痛感的爱,我从未想过可能出现在人和国家的关系上。
这句话几乎成了我的执念,引导着我漫步至他的藏心之处。
我们去的时候,圣十字教堂中有牧师在布道。牧师的声音带着奇妙的韵律,在信众的应和下显得神圣威严。那种声音飘散在教堂精致华贵的装饰下,像飘忽不定的烟云。
我愣怔片刻,前面拍照的游客回身不小心撞到了我,他用日语低声道歉,然后默默退出。而我则被莫名推上了第一排,直面“游客禁止入内”的牌子和隔离绳,还有牧师波澜不惊的眼神。
不知是不是考虑到他众多的崇拜者,肖邦的心脏被封存在左侧离入口很近的柱子里。那时我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有些不自在,目光飘到左边,正好看到了肖邦的名字。白色柱子上浮雕着他的头像和一句福音:“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所以你的心也在那里。”这句话被优雅地转述为“心之所在,至爱所在”或“此心在处是吾乡”。
那一刻,我仿佛跨越漫长的时光,直面幼小的自己,看到她的触动,她眼里的光芒。在我心中洋溢着的,是某种宿命一般的感动。
轮回似的圆满。
三、黑夜里的荧光
我在老城区闲逛的时候,偶然进入了一座博物馆。拿到门票的时候才发现,这居然是“华沙三C”(肖邦、哥白尼、居里夫人)之一的居里夫人博物馆。
对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国的学生大概都耳熟能详。这座小小的博物馆里展示了大量居里夫人故居图片,曾用过的桌椅、实验器材,还专门辟出了一个角落,放着日本的一部居里夫人漫画。当时朋友和我开玩笑,建议我们捐一些中国的语文教材过来,毕竟我们都是听着居里夫人的故事长大的。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可行,但我的小学课本早已不见,便告诉他,以后再说吧。
朋友笑了笑,有点心不在焉。出了门,我们在出口处的小姐姐那里买了几个波兰的奶酪饺子,一边喊着烫,一边狼吞虎咽吃掉之后,他突然问,你说,为什么波兰人都这么爱国呢?
肖邦的遗愿是归乡;居里夫妇即使入籍法国,仍将发现的元素命名为Po,Poland的Po;战后民生凋敝,但面对着一片废墟,大家也要生生再造出一个“原模原样”的城来。
我突然想起法国先贤祠关于居里夫妇遗骸的介绍。据说由于他们深受放射性元素困扰,因此他们的遗骸被封进三层铅棺中,以避免可能对游客造成的伤害。
那样深沉的黑暗和静谧中,闪烁着的究竟是放射性的光辉还是对故国的思念?
四、构造美人鱼之城
如何构造一座美人鱼之城?
要颜色、形态和音乐的美。
要漫长的历史赋予其复杂的内涵。
要硝烟,要战争的伤痕。
还要血与泪,要骨与肉,要所有人民的澎湃的爱。
“余谨以至诚,爱您以赤诚。”想把最近喜欢的一句话,送给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