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阐述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旨在说明学生思维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探索式 思维空间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重在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解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没有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过程挖掘出来,也没有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加以暴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关于新课程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应转向“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一“活动过程”的教学中,教师用探索式的手段,暴露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考过程等。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使学生学会知识,并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本人把自己做法做个总结。
1 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人们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一种手段。2006年7月,我有幸在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倾听了华师版教材编写者单樽教授,省数学教研室李善良老师,南师大葛军教授的讲学。专家对概念的把握原来就是“退”——把概念“退”到最基本、最简单、最实质的能描述出来的本质。这恰好就是我们有时候在纳闷的事:为什么书上的黑体字的概念少了?
在实际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并没有把老教材上的概念再重述一遍,然后解释解释就完事,我首先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就认为达到要求,最多把具体的地方再作修饰。例如讲《图形的对称》,老教材上长长的三段黑体字就是对称的概念,老教师肯定还记忆犹新。我们的学生背住概念有用吗?不理解肯定不会。我从教材给出的简单对称图形开始描述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对称让全班同学判断,我只作评判员。有一个学生到最后还说出“我爸爸的眼睛不太对称”这样让我背地都窃笑的例子。最后拿出了我们张家港人自己出的《对称剪纸》,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探索,有的学生到最后不看书也能剪出漂亮的窗花,还在小范围内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可以说,这一节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数学概念,什么叫“做数学”。
2 性质、定理探索过程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合作学习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中国科学院林群院士在给我们的讲学过程中,反复提到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型的发明”,即在教授性质、定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发自肺腑的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例如,讲“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时,先画图,然后让学生找相等的角,然后说明理由,写完角相等,就归纳出3条性质定理了。这样不是让学生先记定理然后找等角,而时先有等角的直观概念得出的定理,以后就这么用了!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采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观下学生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3 重要思维方法过程的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逻辑性强,首先反映在系统严密、前后连贯上,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例如,有这样一个开放题: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
有一位名师这样看待学生的思维方式:“最好是思维超前,思维领先,这是上策。听中有思,思中有听,听思同步,这是中策。思维不集中,思维滞后,这是下策”。课堂上老师设计的思维训练题必须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前要把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否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的设问有些学生往往反应不过来。降低了他们上课的质量。当然,老师课堂上问的问题要有很大的弹性,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学生的要求。另外,老师课堂上设计的思维训练题不要太难,否则,大部分学生听不懂,学生不敢去想,这无疑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4 习题课的教学
有些老师讲习题课时,题目抄完,就急于代替学生思考,把一些计算或解题的方法和盘地教给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早就没有新的想法了,不好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种教学,学生吃的是现成饭,学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自己去寻找方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只在教学重点的地方设问,在关键处启发,然后让学生动脑、动手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思考过程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不仅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而且还要善于思考。
新课改将一节课分成三个等第: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专心听讲,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叫“安心课”;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设问,积极思考质疑,叫“专心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积极,并有共同探索和形成知识的过程,叫“热心课”。这三个层次的划分的依据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习题课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安心”的层次上,不能使教学质量有大的提高。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问题情景的设计者,激励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生可以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广阔的联想,适当的引伸,大胆的猜想、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举一反三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探索式 思维空间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重在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解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没有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过程挖掘出来,也没有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加以暴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关于新课程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应转向“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一“活动过程”的教学中,教师用探索式的手段,暴露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考过程等。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使学生学会知识,并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本人把自己做法做个总结。
1 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人们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一种手段。2006年7月,我有幸在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倾听了华师版教材编写者单樽教授,省数学教研室李善良老师,南师大葛军教授的讲学。专家对概念的把握原来就是“退”——把概念“退”到最基本、最简单、最实质的能描述出来的本质。这恰好就是我们有时候在纳闷的事:为什么书上的黑体字的概念少了?
在实际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并没有把老教材上的概念再重述一遍,然后解释解释就完事,我首先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就认为达到要求,最多把具体的地方再作修饰。例如讲《图形的对称》,老教材上长长的三段黑体字就是对称的概念,老教师肯定还记忆犹新。我们的学生背住概念有用吗?不理解肯定不会。我从教材给出的简单对称图形开始描述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对称让全班同学判断,我只作评判员。有一个学生到最后还说出“我爸爸的眼睛不太对称”这样让我背地都窃笑的例子。最后拿出了我们张家港人自己出的《对称剪纸》,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探索,有的学生到最后不看书也能剪出漂亮的窗花,还在小范围内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可以说,这一节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数学概念,什么叫“做数学”。
2 性质、定理探索过程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合作学习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中国科学院林群院士在给我们的讲学过程中,反复提到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型的发明”,即在教授性质、定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发自肺腑的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例如,讲“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时,先画图,然后让学生找相等的角,然后说明理由,写完角相等,就归纳出3条性质定理了。这样不是让学生先记定理然后找等角,而时先有等角的直观概念得出的定理,以后就这么用了!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采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观下学生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3 重要思维方法过程的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逻辑性强,首先反映在系统严密、前后连贯上,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例如,有这样一个开放题: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
有一位名师这样看待学生的思维方式:“最好是思维超前,思维领先,这是上策。听中有思,思中有听,听思同步,这是中策。思维不集中,思维滞后,这是下策”。课堂上老师设计的思维训练题必须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前要把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否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的设问有些学生往往反应不过来。降低了他们上课的质量。当然,老师课堂上问的问题要有很大的弹性,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学生的要求。另外,老师课堂上设计的思维训练题不要太难,否则,大部分学生听不懂,学生不敢去想,这无疑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4 习题课的教学
有些老师讲习题课时,题目抄完,就急于代替学生思考,把一些计算或解题的方法和盘地教给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早就没有新的想法了,不好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种教学,学生吃的是现成饭,学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自己去寻找方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只在教学重点的地方设问,在关键处启发,然后让学生动脑、动手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思考过程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不仅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而且还要善于思考。
新课改将一节课分成三个等第: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专心听讲,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叫“安心课”;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设问,积极思考质疑,叫“专心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积极,并有共同探索和形成知识的过程,叫“热心课”。这三个层次的划分的依据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习题课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安心”的层次上,不能使教学质量有大的提高。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问题情景的设计者,激励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生可以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广阔的联想,适当的引伸,大胆的猜想、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举一反三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