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错误;善待;关注;包容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50—01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挖掘出隐藏在“错误”背后的内涵,化“错误”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化“错误”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将会使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善待“错误”——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探索就难免有错误发生。如果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防止学生出错,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不敢显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就无法获取课堂上最真实的信息。这样,就会把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转移到了课后,造成恶性循环。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和错误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也不能因为害怕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粗暴阻止,而要善于捕捉学生错误中显露出来的思维过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适时为学生解疑释惑。
  
二、 关注“错误”——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
  
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细加分析,并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一种什锦糖是用三种糖混合而成的,每千克7.8元的奶糖15千克,每千克5.1元的水果糖10千克,每千克6元的酥糖5千克,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标价应是多少元?
教师让学生思考、练习。在反馈信息时,呈现了这样一个算式:
(7.8+5.1+6)÷(15+10+5)
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应该用“什锦糖的总价÷什锦糖的总数量”,要使总价和数量相对应。算式应该是:
(1.8×15+5.1×10+6×5)÷(15+10+5)这时,教师又呈现了一个来自学生的另一种算法:
(7.8+5.1+6)÷3
学生分别计算两式后,发现计算结果不一样,问题出在哪儿?有什么办法说明方法三也是错误的呢?接下来,教师就把这个来自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辨析性的资源,展开教学……
  
三、 包容“错误”——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错误发生。利用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是教师理所当然的任务和责任。但是,有些时候,由于学生认知水平阶段的不同,抓住问题不放,一味寻根问底,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把问题暂且放一放,宽容地对待错误,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自己去纠正错误。尤其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是直觉的、模糊的,它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不时包容错误与偏见,教师不要因为苛求而磨灭学生探索的激情与冲动。
  
四、 正视“错误”——促使教师在反思中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不是教师完全能预设的,随时会有意料不到的精彩发生,教师已不可能再牵着学生的鼻子完全进入自己设计的轨道中。如果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缺乏、能力不足、观念陈旧,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弱点和不足,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能及时捕捉错误,只顾填鸭灌输,就会导致学生重蹈覆辙。如果学生有别出心裁的解法时,教师受个体思维的限制,不能马上心领神会,甚至简单否定,这种教师身上出现的错误,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偶尔犯错在所难免,但要具有自我评判的气度,更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只有正视这些错误,吃一堑,长一智,才能在错误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不断锻炼自己的反应机智和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拨开云雾见明月,阳光总在风雨后”,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更显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显灵性和个性,才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富有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50—01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挖掘出隐藏在“错误”背后的内涵,化“错误”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化“错误”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将会使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善待“错误”——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探索就难免有错误发生。如果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防止学生出错,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不敢显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就无法获取课堂上最真实的信息。这样,就会把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转移到了课后,造成恶性循环。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和错误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也不能因为害怕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粗暴阻止,而要善于捕捉学生错误中显露出来的思维过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适时为学生解疑释惑。
二、 关注“错误”——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
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细加分析,并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一种什锦糖是用三种糖混合而成的,每千克7.8元的奶糖15千克,每千克5.1元的水果糖10千克,每千克6元的酥糖5千克,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标价应是多少元?
教师让学生思考、练习。在反馈信息时,呈现了这样一个算式:
(7.8+5.1+6)÷(15+10+5)
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应该用“什锦糖的总价÷什锦糖的总数量”,要使总价和数量相对应。算式应该是:
(1.8×15+5.1×10+6×5)÷(15+10+5)这时,教师又呈现了一个来自学生的另一种算法:
(7.8+5.1+6)÷3
学生分别计算两式后,发现计算结果不一样,问题出在哪儿?有什么办法说明方法三也是错误的呢?接下来,教师就把这个来自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辨析性的资源,展开教学……
三、 包容“错误”——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错误发生。利用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是教师理所当然的任务和责任。但是,有些时候,由于学生认知水平阶段的不同,抓住问题不放,一味寻根问底,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把问题暂且放一放,宽容地对待错误,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自己去纠正错误。尤其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是直觉的、模糊的,它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不时包容错误与偏见,教师不要因为苛求而磨灭学生探索的激情与冲动。
四、 正视“错误”——促使教师在反思中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不是教师完全能预设的,随时会有意料不到的精彩发生,教师已不可能再牵着学生的鼻子完全进入自己设计的轨道中。如果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缺乏、能力不足、观念陈旧,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弱点和不足,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能及时捕捉错误,只顾填鸭灌输,就会导致学生重蹈覆辙。如果学生有别出心裁的解法时,教师受个体思维的限制,不能马上心领神会,甚至简单否定,这种教师身上出现的错误,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偶尔犯错在所难免,但要具有自我评判的气度,更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只有正视这些错误,吃一堑,长一智,才能在错误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不断锻炼自己的反应机智和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拨开云雾见明月,阳光总在风雨后”,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更显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显灵性和个性,才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