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丝织品、陶瓷器、茶叶、中药……
在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进行的贸易中,他们都曾是稀有而宝贵的,中间隐藏着在当时非常先进的高科技。
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些古代的“高科技”正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
我们不妨撑开“非遗”的“基因伞”,探寻其中的科技元素。
在中国所有的丝织品当中,“锦”代表着最高水平,而南京云锦又是“中国四大名锦”的首席(另外3家分别是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和广西壮锦)。
时至今日,云锦仍然由拽花工和织手来完成,他们使用数个世纪前发明的传统大花楼木织机织造,而无法通过现代机械生产出来,因此产量极低,每天大约只有5厘米。
具体的织造过程,更是如同为计算机编程一般复杂。
现代计算机技术有两块“基石”:程序的编写储存和二进制原理。而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在云锦织机上得到体现。
纺织时,坐在织机上方的拽花工提升经线,相当于在敲计算机的键盘;坐在“楼下”的织手,看着相当于“显示器”的织造面,根据提起的经线,进行妆金敷彩的工作。
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人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织机提花的技术,而后,类似的技术又被用在电报、机电式计算机和早期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当中。
因此可以说,我们今天享受的“信息时代”,正是从云锦起步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瓷器之国”里,钧瓷以其“钧无双”的特质,成为一朵奇葩。
由于独特的“窑变”效果,世界上找不到两件花纹完全一样的钧瓷,即使是同一位艺人用同一批原料生产的钧瓷,亦不可能相同。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窑变”,是因为釉料中的化学物质在高温下发生了还原氧化反应。
钧瓷的釉料由多种矿石混合制成,矿石成分和配比的细微差别,以及烧瓷时瓷窑内温度的变化,都会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效果。
中国人酷爱饮茶的习惯全球闻名,而在福建武夷山生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才是中国茶叶中的瑰宝之一。为什么呢?
武夷岩茶卓越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与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生物多样性意味着各种茶树害虫都有其天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衡,使茶树在化学农药远未发明的时代,就可以鲜受虫害。
一部分让土壤变得肥沃的植物,又保证茶树在天然环境中茁壮成长。
提到山西,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和居老陈醋”。它既是餐桌上和厨房里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和居老陈醋的选料比较严格,在酒精发酵阶段只用高粱,发酵时采用由大麦和豌豆制成的大曲,“酒转醋”的阶段再加入麸皮和谷糠。
老陈醋的制曲和发酵工作,总共需要100天的时间,再经过一年以上的存放,方能成为“老陈醋”。
相比之下,用糖化酶制醋的现代技术,在选料上宽松了许多,而且大概只用30天就能出品。
但用糖化酶酿制的醋,保质期只有一年,老陈醋则是越久越有韵味。
在瓷器出现以前,人类首先发明了陶器,也就是古语所说的“抟泥成器”。
相比于其他一些陶器,坭兴陶器的铅、镉释出量几乎为零,而且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气孔结构,很适合盛装食物。
用坭兴陶茶器泡茶,隔一两天再喝,色泽和味道也依然不变。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个人计算机(PC)都使用英特尔或超微公司研发的CPU芯片。
每卖出一块芯片,研发它的公司都要获得收益的大部分,而直接负责生产这些芯片的工厂工人,得到的回报却并不相称。究其原因,便是由于研发者掌握着芯片的核心技术。
陶瓷、茶叶、丝织品等曾经都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炙手可热的商品,也是中国的“核心技术”。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机械化大生产让传统的手工业不再有竞争力。但当人们用工业流水线上廉价的造物迅速充实了自己的房间之后,却突然发现似乎少了点什么。
这正如武夷岩茶传承人叶启桐所言:“今天,人们可以在超市里方便地买到袋装红茶。但那些不考虑茶叶质量、由机器使用固定程序生产出来的茶包,怎么可能比制茶人精心炒制的茶更有韵味和‘个性’?我们无法让工业体系退回到手工作坊的时代,那么设法让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仍然能继续用于商品生产,并以此确保它们的传承,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核心技术’,不应该沦落为表演给猎奇者看的节目。”
在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进行的贸易中,他们都曾是稀有而宝贵的,中间隐藏着在当时非常先进的高科技。
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些古代的“高科技”正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
我们不妨撑开“非遗”的“基因伞”,探寻其中的科技元素。
在中国所有的丝织品当中,“锦”代表着最高水平,而南京云锦又是“中国四大名锦”的首席(另外3家分别是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和广西壮锦)。
时至今日,云锦仍然由拽花工和织手来完成,他们使用数个世纪前发明的传统大花楼木织机织造,而无法通过现代机械生产出来,因此产量极低,每天大约只有5厘米。
具体的织造过程,更是如同为计算机编程一般复杂。
现代计算机技术有两块“基石”:程序的编写储存和二进制原理。而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在云锦织机上得到体现。
纺织时,坐在织机上方的拽花工提升经线,相当于在敲计算机的键盘;坐在“楼下”的织手,看着相当于“显示器”的织造面,根据提起的经线,进行妆金敷彩的工作。
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人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织机提花的技术,而后,类似的技术又被用在电报、机电式计算机和早期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当中。
因此可以说,我们今天享受的“信息时代”,正是从云锦起步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瓷器之国”里,钧瓷以其“钧无双”的特质,成为一朵奇葩。
由于独特的“窑变”效果,世界上找不到两件花纹完全一样的钧瓷,即使是同一位艺人用同一批原料生产的钧瓷,亦不可能相同。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窑变”,是因为釉料中的化学物质在高温下发生了还原氧化反应。
钧瓷的釉料由多种矿石混合制成,矿石成分和配比的细微差别,以及烧瓷时瓷窑内温度的变化,都会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效果。
中国人酷爱饮茶的习惯全球闻名,而在福建武夷山生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才是中国茶叶中的瑰宝之一。为什么呢?
武夷岩茶卓越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与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生物多样性意味着各种茶树害虫都有其天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衡,使茶树在化学农药远未发明的时代,就可以鲜受虫害。
一部分让土壤变得肥沃的植物,又保证茶树在天然环境中茁壮成长。
提到山西,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和居老陈醋”。它既是餐桌上和厨房里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和居老陈醋的选料比较严格,在酒精发酵阶段只用高粱,发酵时采用由大麦和豌豆制成的大曲,“酒转醋”的阶段再加入麸皮和谷糠。
老陈醋的制曲和发酵工作,总共需要100天的时间,再经过一年以上的存放,方能成为“老陈醋”。
相比之下,用糖化酶制醋的现代技术,在选料上宽松了许多,而且大概只用30天就能出品。
但用糖化酶酿制的醋,保质期只有一年,老陈醋则是越久越有韵味。
在瓷器出现以前,人类首先发明了陶器,也就是古语所说的“抟泥成器”。
相比于其他一些陶器,坭兴陶器的铅、镉释出量几乎为零,而且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气孔结构,很适合盛装食物。
用坭兴陶茶器泡茶,隔一两天再喝,色泽和味道也依然不变。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个人计算机(PC)都使用英特尔或超微公司研发的CPU芯片。
每卖出一块芯片,研发它的公司都要获得收益的大部分,而直接负责生产这些芯片的工厂工人,得到的回报却并不相称。究其原因,便是由于研发者掌握着芯片的核心技术。
陶瓷、茶叶、丝织品等曾经都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炙手可热的商品,也是中国的“核心技术”。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机械化大生产让传统的手工业不再有竞争力。但当人们用工业流水线上廉价的造物迅速充实了自己的房间之后,却突然发现似乎少了点什么。
这正如武夷岩茶传承人叶启桐所言:“今天,人们可以在超市里方便地买到袋装红茶。但那些不考虑茶叶质量、由机器使用固定程序生产出来的茶包,怎么可能比制茶人精心炒制的茶更有韵味和‘个性’?我们无法让工业体系退回到手工作坊的时代,那么设法让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仍然能继续用于商品生产,并以此确保它们的传承,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核心技术’,不应该沦落为表演给猎奇者看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