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功与过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e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国家在公共投资上的空间很大,但这并不否认在一些地方或领域已经出现了所谓的公共设施过于超前或者“贵族化”倾向,超出了国力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新的不公平问题
  
  初显功效:战胜亚洲金融危机
  
  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可以说是非常曲折的。远的就不提了,从改革开放之后来看,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引入和被社会接受认可的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态度,基本上是作为一种重要理论来介绍和评论的,还不认为这种理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有多少关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发展市场经济还没有成为共识。在那种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之后,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影响开始逐步增加。但是,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调控实际发生影响还是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迹象。在非常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央政府及时调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向:一方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采取了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另一方面,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之后几年一直连续增发,大规模增加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实践证明,1998年之后一段时期实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我国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转型经济特点,包括政府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就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还有我们的决策机制比较灵活及时,可以提高财政政策的效果。但是,从理论上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属于凯恩斯主义的范畴,也可以视为凯恩斯主义在我国的第一次实验。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成效可能不完全甚至不主要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功劳,有可能主要是加快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功劳。有专家还认为应主要归功于那个时期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但是,和1998年之前的十年相比,积极财政政策所发挥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妨将其视为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首场实验,并且成效显著。
  
  再上战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剧烈的一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要比十年之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得多。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我国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2008年底开始出台实施总规模4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前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相比,这一次的力度更大,方式更多,效果更加显著,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更大。同时,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的印记更深。
  我们知道,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是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且很强调采取扩大政府支出的政策来直接刺激需求。其机制就是在企业、家庭等微观经济主体由于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或者悲观而导致私人投资和消费或者“有效需求”出现显著下降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张来弥补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从而促进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就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即存在着政府投资的空间。如果政府的投资是替代企业投资,那么就会导致国进民退的现象,有效需求不可能增长。政府投资的领域应是企业不愿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这样才能起到创造有效需求的作用。
  尽管1998年以来,我国在上一轮扩大内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投资建设了不少基础设施,但是由于我国底子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很大,基础设施的缺口还是很大的,继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很必要的,不存在过剩的担忧。在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上,我们面临的缺口更大,亟需政府和社会的持续大规模投入。因此,在我国,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的方式来扩大有效需求是有必要的,是符合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
  当然,也应指出,近几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成效也不能都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化和进一步拓展外需的政策作用也不容忽视。
  是药三分苦:认清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和适用性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凯恩斯主义的怀疑和批评就一直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人们早已提出了实施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的经济前提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实际上,就在我国通过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回升的过程中,货币供给增长过多的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为社会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还远不到位,某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严重的投资饥渴症,自我约束的能力严重缺失等大背景下,政府投资规模过大,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过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公共财政风险积累等问题的产生。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时机如果把握控制不好,就很有可能产生一些问题。包括,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必然会导致财政赤字大大增加和通货膨胀。在这里特别要关注公共债务问题,从目前的官方数据来看,公开的正规的财政赤字并不是个大问题,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赤字规模并不是个问题。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还有相当复杂的,很难界定厘清的地方债务规模问题。这是这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和扩大内需所产生的新问题,颇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不可掉以轻心。还有一个问题是公共投资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公共投资上的空间很大,但这并不否认在一些地方或领域已经出现了所谓的公共设施过于超前或者“贵族化”倾向,超出了国力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新的不公平问题。这种扩大投资不是扩大有效需求,而是创造过度需求,是应当避免的。
  
  打组合拳:中国宏观调控的法宝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由于这两种宏观政策的运行机制不同,需要相互协调。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协调有多种方式,从政策取向来看,一般有四种搭配方式: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和均为稳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期,尤其是2008年底到2009年底,我国采取的是双松搭配,就是两种政策都是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去年年中开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从宽松转向稳健,两种政策呈现出一松一稳的搭配。由于国际经济又出现了新的不确定性,二次探底的风险存在,财政政策退出需要慎重,很可能需要持续一个时期,因此这种搭配可能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在财政政策方面,也需要统筹考虑,综合运用政府支出和减轻税负等不同手段,在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政府支出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当地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盈利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我们还要注意到,我国还处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有一些领域的改革的任务还很重,例如铁路和其他垄断性行业的改革还很不到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差距过大的问题还没有缓解,政府的职能转变还需要加快,等等。如果没有经济改革的积极推进,光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把宏观调控和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马静 美编/石玉
  
其他文献
★★★★  干部2491票 民众1538票 综合得票率37.08%  评点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雷 强  上榜理由:“低调”现象在换届期间表现更重,成了一种风气、一种现象。在此氛围中,很多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的干部受到排斥。    目前官场上存在的低调之风,突出表现就是干部信奉中庸之道“和稀泥”,不左不右随大流,不作为,难担当等。这种低调之风与官僚
期刊
2001年,房山教委提出了指导全区教育发展的总体策略:坚持“一个思路”,突出“两大主题”,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三个聚焦”。  “一个思路”指的是“1123”工作思路。教育工作要围绕“1”个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1”个理念,即终身教育理念,构建一个覆盖所有人群的、多元的大教育体系;要实现“2”个目标:普通教育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职业教育、成人教
期刊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 王 烽:10年来,房山走出了一条农业大区、特别是山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路,这归功于:  ——先进观念的引领。2001年,房山区教委前瞻性地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与科学发展理念的要求高度一致,也与《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高度一致。  ——教育规划的支撑。房山区教委把教育纳入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调研前言:在我国教育管理层级系统中,区县上承国家教育方针,下接教育教学一线实践,具有相对完整的教育政策设计权、教育资源配置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环节。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成为各区县面临的现实课题。  为研究、总结区域教育改革实践和创新发展经验,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日前到北京房山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房山区教育经验,围绕“区域教育如何创新发展”主
期刊
扶起跌倒老人成了一个法律难题、一个叫悦悦的小女孩离我们而去、“郭美美”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2011年在诸多社会热点的交织中,已经远去。回眸2011年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人们能清楚地感触到质疑、批评、困惑和思考等诸多元素,以及一个虽纠结却很给力走向进步的中国社会    热词:谣盐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由于外
期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李春苗:长期以来,各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上,存有“碎片化”倾向。房山教育十年持续创新发展的亮点在于:有效突破教育管理体制性障碍,高效整合各种教育职能、各类教育资源,成功构建起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区域综合教育体系,与房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高度契合。  房山是首都远郊山区,基本具备我国人口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全部特征,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因素的约束。这就决定了房山在人口
期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刘熙瑞:我国古代就有“新”其国民的思想。《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从“新”(这里是动词)人的角度说,房山教育的成功得益于“五个牢记”:  第一,牢记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牢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目标,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房山区教委认为,德育是五育之魂,不是要增加德育时间的比重,而是要让德育贯彻到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丁邦平:房山区从十年前启动的教育创新之路,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把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区域教育实践中。房山区抓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会,依法实施了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体制改革,把中小学超编的教职工分流到幼儿园和乡镇成人学校,构建了一个“幼、小、中、职、成”相互依存又相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康 健: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转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人口结构和社会组织加速改变,教育均衡化、公平化需求日益强烈,给各地调整教育布局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十年来,房山区教委以超常的胆识、能力和气魄,抓住这种历史机遇,实现了以下“五个发展”的统一:  ——系统发展。在区域教育发展坐标中,纵轴是“平等”,横轴是“终身”。只有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系统理念出发,才能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项贤明:房山区力图打破制约农村地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尝试突破教育事业管理分属不同部门的条块壁垒,逐渐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区域统筹、协同创新,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其中,区域统筹、协同创新是基本方式方法,而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则是指导思想和实际成果。   通过各级政府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房山区首先在教育投入上实现了区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