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是上海中心城区各级商务区的核心,它是“延安路一世纪大道发展轴”与“沿黄浦江发展轴”相交的申城“十”字形发展战略轴心,它是上海沿江发展战略的中心,它也是黄浦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心。它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城一带”的“金”心——外滩金融集聚带。
按照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要求。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以“四高”支撑“五心”定位:“高度复合”。它是主导功能鲜明,功能高度复合的综合型功能区;“高度集聚”,它集聚金融业发展的各类要素;“高效开发”,土地集约利用;“高端产业”,产业规划走高端化、精品化的道路。
与陆家嘴错位发展
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与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城如何错位,是规划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陆家嘴金融城在产业规模、功能性机构、要素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外滩则在历史文化、商业环境、综合服务等方面具有特色。为发挥各自优势,外滩金融集聚带定位于“金融延伸服务业的制高地”、“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色地”,以与陆家嘴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实现“一城一带”求互补,浦江两岸尽朝晖。
根据《建设规划》,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产业功能集中于“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三大板块。资产管理中心,具备面向全国的资产管理服务功能和面向全球的资产管理研发功能:资本运营中心,具备支持亚太地区各类企业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实现国际战略扩张的资本支撑功能;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具备支撑资产管理等各种金融产业业务的金融中介服务功能、后台服务功能以及面向世界的高端金融服务外包功能。
为支撑上述三大板块,外滩金融带重点培育的金融业态有: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等为主的金融操作业态,以风险投资和私募为主的资本供给与基础运作业态,少量以基金、保险和证券为主的金融市场,以及会计、审计、咨询与评估等为主的金融客户专业服务业。
金融家的温馨之“家”
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最可贵之处,是突破传统规划的“功能分区”模式,变“功能分区”为“功能复合”,即有意识地把金融办公、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居住配套等功能组织在一起,让外滩金融带成为名副其实的“7×24小时”的不夜城。这一规划思路,既是对百年外滩的历史传承,又凸显了以人为本、节能低碳的21世纪规划理念。
除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基本功能之外,外滩金融集聚带更能满足商务人士居住、消爨、旅游、文化等全方位需求,堪称金融家的温馨之“家”。
对于“留鸟”型商务人士,规划在外滩金融带共计新增(含在建)住宅面积约80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万人口。对于来来往往的“候鸟”族,酒店和酒店式公寓是他们的家。未来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提供约3000套服务式公寓。
外滩要成为“金融家的家”,更离不开购物消费功能。外滩金融带的商业餐饮配套按“高级商业餐饮、中高档商业餐饮、旅游商业餐饮及社区服务商业餐饮”四个等级进行划分,高级商业餐饮主要分布于外滩滨江沿线及南京东路沿线,空间上呈现“T”字形布局。中高端商业餐饮包括苏州河南面商业街区、十六铺商业街区、复兴地块商业街区、金陵东路商业街区和董家渡中心5处市级商业餐饮聚集区和恒业里、元芳弄区两个地区级商业餐饮中心区。旅游商业餐饮主要结合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交通枢纽等旅游设施布局。社区商业餐饮设施主要分布在萤家渡地区及中华路沿线。街头漫步成为享受
一想到金融集聚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煞是壮观,可白领们往往从一幢楼走到另一幢楼,很不方便,没有树阴,没有小店,没有草地,街头漫步自然少了分情趣。外滩金融集聚带力求在规划上就避免这样的窘迫,通过设立内部步行通道、开放街坊内的绿化广场、增设底层的特色商店和咖啡吧,开发更多的地下商业设施等,让金融白领在午后或者黄昏的街头漫步,成为一种享受。
在规划上,外滩北段将主要结合河南路等沿线街坊的整体改造,利用部分街坊内历史弄巷,开辟贯穿多个街坊的内部步行通道,通道总长为2780平方米:将利用建筑之间宽窄不一的通道或间距,过街楼、部分建筑底层开放等方式尽可能将公共活动网络予以连续贯通。考虑到北段的历史保护建筑分布较密,整街坊开发改造的机会较少,规划通过对街坊内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开辟出街坊内部的绿化广场,总面积约3公顷,让步行通道和小绿化能够有序交错。
而在外滩的中段和南段,将通过地面、地上以及地下多种活动路径构建穿插和组织,形成多选择、多趣味、多变化的三维活动网络。当然,腹地与滨江之间的联系会更加强,在未来几年将有全新面貌的“中山东二路一东门路一人民路一龙潭路”的8-1地块,以及“中山南路一东江阴路一南仓街一王家码头路”的羞家渡13、15地块建设中,将建立连廊系统,连接滨江地区,金融白领们午后能方便地步行到滨江带。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二所副所长奚文沁透露,不仅仅是步行通道,在街道宽度、地下空间开发以及停车位的布局等等方面,外滩金融集聚带都力求以人为本。街道不会太宽,便于大楼之间人员的往来;而外滩和董家渡的停车泊位也将大幅提升,方便该区域的进出,其中外滩的停车从现在的2280个提升到8335个:而董家渡从目前的1430个车位提升到14350个车位。
重现旧时金融业风貌
外滩是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曾是世界公认的“远东金融中心”,上世纪20、30年代,江西路也曾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外滩北段的历史风貌区,每一幢大楼,每一段街坊,在旧时都曾上演过惊险跌宕的金融炒家对垒故事,大多数已经被人遗忘。而在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新规划中,这些尘封的故事,将随着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文化设施的增设而浮现出来。
据了解,目前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老大楼”有169幢,其中有100处为优秀历史建筑,多数分布在延安东路以北地区,总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这些“老大楼”,约13%为行政事业类办公和设施落后、居住拥挤的住宅,另有少量建筑空置,也存在着外观陈旧、功能设置不当、外立面被破坏、缺少绿化景观等问题,未发挥“老大楼”丰富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未来,上海市黄浦区将根据这些“老大楼”的自身情况,分“保护保留类”、“局部更新类”、“整体开发类”进行清理修缮,而这一过程中,金融历史文化设施将被充分挖掘。例如,在原英国领事馆、商船会馆、原上海市府大楼等历史建筑中,增设金融相关文化设施;根据建筑原有历史功能,规划在广学大楼、亚洲文会、真光大楼、光陆大戏院等设置金融传媒、金融书店、文化休闲等功能:而近代的江西路,曾经积聚了“南三行”(浙江兴业、浙江实业、上海商业储蓄)和“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中南银行),对于这一“中国的华尔街”,黄浦区规划通过设置铭牌来展示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并吸引各中资银行入驻,逐步恢复金融街的功能。
此外,外滩还将规划建立金融历史博物馆,更真实地重现旧时外滩的金融业风貌,挖掘当时沪上银行家的精彩故事,让历史醇香尽情弥漫。
按照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要求。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以“四高”支撑“五心”定位:“高度复合”。它是主导功能鲜明,功能高度复合的综合型功能区;“高度集聚”,它集聚金融业发展的各类要素;“高效开发”,土地集约利用;“高端产业”,产业规划走高端化、精品化的道路。
与陆家嘴错位发展
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与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城如何错位,是规划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陆家嘴金融城在产业规模、功能性机构、要素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外滩则在历史文化、商业环境、综合服务等方面具有特色。为发挥各自优势,外滩金融集聚带定位于“金融延伸服务业的制高地”、“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色地”,以与陆家嘴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实现“一城一带”求互补,浦江两岸尽朝晖。
根据《建设规划》,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产业功能集中于“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三大板块。资产管理中心,具备面向全国的资产管理服务功能和面向全球的资产管理研发功能:资本运营中心,具备支持亚太地区各类企业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实现国际战略扩张的资本支撑功能;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具备支撑资产管理等各种金融产业业务的金融中介服务功能、后台服务功能以及面向世界的高端金融服务外包功能。
为支撑上述三大板块,外滩金融带重点培育的金融业态有: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等为主的金融操作业态,以风险投资和私募为主的资本供给与基础运作业态,少量以基金、保险和证券为主的金融市场,以及会计、审计、咨询与评估等为主的金融客户专业服务业。
金融家的温馨之“家”
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最可贵之处,是突破传统规划的“功能分区”模式,变“功能分区”为“功能复合”,即有意识地把金融办公、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居住配套等功能组织在一起,让外滩金融带成为名副其实的“7×24小时”的不夜城。这一规划思路,既是对百年外滩的历史传承,又凸显了以人为本、节能低碳的21世纪规划理念。
除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基本功能之外,外滩金融集聚带更能满足商务人士居住、消爨、旅游、文化等全方位需求,堪称金融家的温馨之“家”。
对于“留鸟”型商务人士,规划在外滩金融带共计新增(含在建)住宅面积约80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万人口。对于来来往往的“候鸟”族,酒店和酒店式公寓是他们的家。未来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提供约3000套服务式公寓。
外滩要成为“金融家的家”,更离不开购物消费功能。外滩金融带的商业餐饮配套按“高级商业餐饮、中高档商业餐饮、旅游商业餐饮及社区服务商业餐饮”四个等级进行划分,高级商业餐饮主要分布于外滩滨江沿线及南京东路沿线,空间上呈现“T”字形布局。中高端商业餐饮包括苏州河南面商业街区、十六铺商业街区、复兴地块商业街区、金陵东路商业街区和董家渡中心5处市级商业餐饮聚集区和恒业里、元芳弄区两个地区级商业餐饮中心区。旅游商业餐饮主要结合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交通枢纽等旅游设施布局。社区商业餐饮设施主要分布在萤家渡地区及中华路沿线。街头漫步成为享受
一想到金融集聚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煞是壮观,可白领们往往从一幢楼走到另一幢楼,很不方便,没有树阴,没有小店,没有草地,街头漫步自然少了分情趣。外滩金融集聚带力求在规划上就避免这样的窘迫,通过设立内部步行通道、开放街坊内的绿化广场、增设底层的特色商店和咖啡吧,开发更多的地下商业设施等,让金融白领在午后或者黄昏的街头漫步,成为一种享受。
在规划上,外滩北段将主要结合河南路等沿线街坊的整体改造,利用部分街坊内历史弄巷,开辟贯穿多个街坊的内部步行通道,通道总长为2780平方米:将利用建筑之间宽窄不一的通道或间距,过街楼、部分建筑底层开放等方式尽可能将公共活动网络予以连续贯通。考虑到北段的历史保护建筑分布较密,整街坊开发改造的机会较少,规划通过对街坊内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开辟出街坊内部的绿化广场,总面积约3公顷,让步行通道和小绿化能够有序交错。
而在外滩的中段和南段,将通过地面、地上以及地下多种活动路径构建穿插和组织,形成多选择、多趣味、多变化的三维活动网络。当然,腹地与滨江之间的联系会更加强,在未来几年将有全新面貌的“中山东二路一东门路一人民路一龙潭路”的8-1地块,以及“中山南路一东江阴路一南仓街一王家码头路”的羞家渡13、15地块建设中,将建立连廊系统,连接滨江地区,金融白领们午后能方便地步行到滨江带。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二所副所长奚文沁透露,不仅仅是步行通道,在街道宽度、地下空间开发以及停车位的布局等等方面,外滩金融集聚带都力求以人为本。街道不会太宽,便于大楼之间人员的往来;而外滩和董家渡的停车泊位也将大幅提升,方便该区域的进出,其中外滩的停车从现在的2280个提升到8335个:而董家渡从目前的1430个车位提升到14350个车位。
重现旧时金融业风貌
外滩是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曾是世界公认的“远东金融中心”,上世纪20、30年代,江西路也曾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外滩北段的历史风貌区,每一幢大楼,每一段街坊,在旧时都曾上演过惊险跌宕的金融炒家对垒故事,大多数已经被人遗忘。而在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新规划中,这些尘封的故事,将随着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文化设施的增设而浮现出来。
据了解,目前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老大楼”有169幢,其中有100处为优秀历史建筑,多数分布在延安东路以北地区,总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这些“老大楼”,约13%为行政事业类办公和设施落后、居住拥挤的住宅,另有少量建筑空置,也存在着外观陈旧、功能设置不当、外立面被破坏、缺少绿化景观等问题,未发挥“老大楼”丰富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未来,上海市黄浦区将根据这些“老大楼”的自身情况,分“保护保留类”、“局部更新类”、“整体开发类”进行清理修缮,而这一过程中,金融历史文化设施将被充分挖掘。例如,在原英国领事馆、商船会馆、原上海市府大楼等历史建筑中,增设金融相关文化设施;根据建筑原有历史功能,规划在广学大楼、亚洲文会、真光大楼、光陆大戏院等设置金融传媒、金融书店、文化休闲等功能:而近代的江西路,曾经积聚了“南三行”(浙江兴业、浙江实业、上海商业储蓄)和“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中南银行),对于这一“中国的华尔街”,黄浦区规划通过设置铭牌来展示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并吸引各中资银行入驻,逐步恢复金融街的功能。
此外,外滩还将规划建立金融历史博物馆,更真实地重现旧时外滩的金融业风貌,挖掘当时沪上银行家的精彩故事,让历史醇香尽情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