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可不出国也拒绝日本签证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或追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是23人中唯一的烈士。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一架小型飞机在北京机场降落时不幸失火坠毁。机舱内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他们是中科院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当把他们分开后,两人紧贴的胸部掉出一个完好无损的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绝密文件是从青海试验基地带回北京的热核导弹试验数据。见此情景,在场所有人都哭了。周恩来总理和钱学森在第一时间闻讯后也失声痛哭。20天后,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俩“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郭永怀从小放牛拾柴,9岁才上学。他成绩一直拔尖,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学校里有一些学生嫌郭永怀土气,不屑与他为伍,而郭永怀则与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寒门子弟组织了一个新颖的读书会——微社。他们平时相互切磋砥砺,星期日聚会,汇报交流学习心得,数年如一日。
1931年,郭永怀升上本科后攻读物理专业,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被著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他目睹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便于1938年春前往西南联大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9年国家招收中英庚款留学生,力学专业只取一人,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三人考5门课,总分均超过350分,破例被一并录取。但因二战爆发,他们改到加拿大留学。22人从上海登船出发留学时,突然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签证,上书“允许在横滨停船上岸游览”。为捍卫民族尊严,全体留学人员当即下船。直到8个月后,郭永怀才赴多伦多大学。
郭永怀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700公里。可是,当飞行速度接近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每小时1200公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飞机受到的阻力剧增,支撑飞行的升力骤降,舵面失灵,头重尾轻,甚至机翼、机身都会发生强烈震动。人们称这个跨声速难题为“声障”。郭永怀决定选择跨声速难题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与钱学森、钱伟长成为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同门师兄弟。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郭永怀经过4年多的辛勤研究,终于在跨声速难题的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许多名校和企业都来聘请他。郭永怀选择了到动力学科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康奈尔大学,参与创办航空研究生院。美方给了他一张表,上面有一项选择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虽然不同意就会失去涉密研究资格,但郭永怀还是毫不犹豫地填了“NO”。
一次,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做学术报告,他渊博的学识、修长的身材、谦逊的风度吸引了前来聆听的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留学生李佩。李佩谈吐文雅、举止娴静、服饰得体,也引起了郭永怀的注意。由于都喜欢古典音乐,两人越走越近。
1948年春,他们在纽约州小城绮色佳市市政厅结婚,市长亲自为他们主持了婚礼。婚后,他们把家安置在绮色佳市中心的一幢三层花园别墅,步行15分钟就可抵达著名的绮色佳瀑布,周围有博物馆、图书馆、咖啡馆和中小学校。那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宁静、富足、幸福。李佩将家布置得温馨舒适,他们在晚餐后一起喝咖啡、听音乐、散步,并一同招待朋友、同事和学生。
毅然回国献身核事业
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钱学森马上回国了。美国移民局派人劝说郭永怀留下,得到的回答也是要回国。郭永怀回国意图一显露,他住所附近突然多了不少暗中监视他的陌生人。
1956年,威廉姆·西尔斯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为送别郭永怀举行野餐会。郭永怀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投进了火堆,令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移民局再有借口阻止他回国。郭永怀说:“为了回国,我早已把重要资料记在脑中。”
回国后,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力學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1959年6月,苏联突然致函中国,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了所有设备和专家。
1960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来找郭永怀,两人在书房足足谈了3小时。原来,钱学森把郭永怀推荐给了钱三强,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正是这一次拜访,使郭永怀的生命和中国核武器工业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金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从那以后,郭永怀与妻子李佩的爱情再也不是泛舟观景和聆听古典音乐,而是严守国家机密。对郭永怀为何突然变得忙碌的问题,他们一个从来不讲,一个从不问。李佩多年不知丈夫何时出差,何时归来,出差去哪里,干什么事。郭永怀一离家,丈夫对李佩而言就变成了一个个信箱号码。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郭永怀和钱学森等一起开心地喝酒,此时李佩才明白,这些年丈夫经常离家是为国家承担着历史重任。
1963年,国家决定把核武器研究队伍迁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加上缺氧和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得了营养不良和高原浮肿,50多岁的郭永怀因此而变得满头白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导弹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架起他,把他送进了临时帐篷里。
学娜拉出走的富家大小姐
郭永怀是农家孩子,李佩却是京城的富家大小姐。李佩的父亲李保龄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生,回国后在开滦煤矿做工程师。1917年出生的李佩是家中长女,在北京一座花园洋房中长大。
1936年,19岁的李佩从北京城“四大教会名校”之一的私立贝满女中毕业,同时考上了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父母要求她必须上女子文理学院,反对她读男女合校的北大和燕京。最后,双方妥协,她进了北京大学经济系。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京(时称北平)沦陷,大学停课,父母将家搬到了天津租界。1938年初,李佩在天津女青年会排演的戏剧《娜拉》中主演娜拉。演出后不久,她和两个女同学一道借钱买了3张船票,学娜拉不辞而别,远赴昆明西南联大。她离家当天,不仅“偷”走了家里的全部现金,还给父亲留下了一张500大洋的借条。对她的出走,挚爱她的父母十分心痛,多年后仍对此不能释怀。
在西南联大,李佩曾任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工作,这是当时的进步协会。她以同情弱者的善良天性,办起工人夜校、福利社、图书馆与托儿所,帮助当时最底层的工人和妇女们改善生活,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1945年9月,李佩作为政治活动家朱学范的助手,与朱学范一同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工联成立大会,并设法帮助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获得了参会护照。1947年2月,李佩被选送到美国留学。
国际荣誉、卓越能力、杰出贡献、渊博知识、坚韧精神、优雅气质、美丽妆饰,李佩活出了女人在那个时代所有的体面。
1945年11月,李佩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首次在世界性大会上发出中国妇女的声音,之后还被选为大会执行理事。1951年,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主任请李佩上中文课,学生都是从美国国务院挑选出来,以后准备派到亚洲地区做外交官的人才。李佩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水平赢得了一片赞誉,该校航空研究生院院长威廉姆·西尔斯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大学里有一位超凡脱俗、极富魅力的卓越女性——李佩。她的英文水平正如她的中文水平,近乎完美。”
郭永怀留给李佩的最大遗产就是“爱国精神”。由于在国外生活9年,“文革”中李佩曾被错误地怀疑为“特务”。但她没有因受过委屈而减少丝毫对国家的爱。郭永怀回国时说过,中国当务之急是为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知识而培养人才。李佩始终把丈夫的话记在心里,把支持改革开放,为国家培养人才当作自己践行爱国理念的第一要务。
改革开放开始,60岁出头的李佩如同青年人一样劲头十足。她是复苏中国英语教学的先行者,被美国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1978年,李佩受命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在“托福”等英语考试还没有在国内正规开展的一段时间内,美国许多著名高校只要看到李佩在申请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鉴定书上签字,就视为通过。见应用语言研究生班教学人才匮乏,李佩就冲破阻力找到一些当时被埋没在民间的英语人才从事教学工作,其中有被称为英语学界“北许南葛”的著名翻译家许孟雄。被李佩请出山后,许孟雄成为邓小平1979年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她也是最早聘用外籍教师,把“托福”试卷带进中国的人。在美籍外教的帮助下,她开创并推动中国自费留学制度——申请助学金留学,即留学生承担某些助教或助研工作获得助学金。作家姚蜀平曾拟文赞道:“李佩此举在当代中国留学史上功不可没。”
1980年,李佩参与李政道创立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当时国内没有“托福”和GRE考试,李佩与李政道密切合作,她负责按国外英文要求出题考试,由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到1989年该项目结束时,共帮助915名中国优秀物理研究生赴美留学。没人数得清,包括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内的当今著名科学家中,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1987年退休后,李佩发起了“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为所在社区的老人组织医疗保健讲座和咨询,提供义诊等各种便利。她每周还给老人们上两个半天的英文课,开一个下午的讲座。
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
湍流是郭永怀研究的一个内容。李佩的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得知丈夫遇难当晚,51岁的她神情凝重却没掉一滴泪,只是站在自家阳台上望着远方的蓝天,好几个小时没说话。
1997年,李佩80岁时,她和郭永怀唯一的女儿郭芹不幸病逝。办完女儿的后事,她默默收藏起女儿小时候玩的布娃娃,几日后仍像平常那样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上英语课,只是声音变得沙哑。从此,失去两位亲人的李佩独自住在中科院“特楼”。但李佩并不感到孤单,因为有许多事等着她做。
1998年,李佩开始创办中关村大讲坛,到2011年总共举行了600多场讲座,请来的主讲人都是各个领域的大腕。从讲座主题到时间确定,李佩要打几十个电话,她还亲自在中关村四处贴海报。年龄太大办不动后,她就开始组织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先生,每周开小型研讨会。她还张罗着在小区内收拾出供老人们读书下棋的地方。91岁时,她历时3年整理钱学森海外学术文献,在94岁时主编《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中文版,98岁还在参加学术活動。
2003年,李佩将丈夫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了中国科技大学。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重量为515克。她又先后将个人的全部积蓄,分别捐给中科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各30万元,没有任何捐赠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电费账单一样平常。
早年中科大研究生院要评李佩为教授,她竟然拒绝,理由是自己没有著作,不配当教授。后来,院领导一再坚持,说编辑和翻译系列也可评高级职称,她才接受。几十年里,无数协会想请这个上层社会关系广、能量超大的老太太当会长,都被她一口拒绝。她唯一喜欢的是一个长寿老人的奖牌。
李佩终生保持优美的仪态,她着装一尘不染,头发一丝不乱,爱别只小发卡。在服装款式单一的20世纪60年代,她可以一个星期都不穿相同的衣服。虽说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好衣服可穿,但她的衣服始终熨烫得整整齐齐。哪怕过了90岁,她每天起床都要认真梳洗打扮,脸上涂一层薄薄的粉底,还会请人帮她画眉。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的学生,他说自己一生中“见过的最伟大的老师是李佩先生。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可使一个人人格完善。如果一个教育者只是传授知识,那只会使人‘从小硬盘变成大硬盘’。”
2017年1月12日,李佩病逝。4月5日清明节,郭永怀与李佩的合葬仪式在京举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的名言成为后人对两位先生永远的怀念!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