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区治理探索与实践

来源 :大陆桥视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万安街道在推进“村改居”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实践和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破解新型社区建设发展现实难题,走出了一条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区治理新路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关键词】创新社区;和谐稳定
  一、万安街道实行新型社区建设的现状
  (一)“村改居”社区建设产生的背景及概况
  万安街道“村改居”建设工程,是成都市天府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示范项目,是成都市城镇化建设的样板工程。为搞好新型社区建设,万安街道积极组织领导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寻找治理良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一批批手拿镰刀锄头的失地农民,告别了世代生活的“行政村”,不断搬进城市,出现了一片片新型社区——“村改居”。万安街道所辖的新型社区,就是在这样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万安街道现有农民集中安置的“村改居”新型社区有4个,分别是城南坡、佳苑、和韵及东林社区,同时还有一批新的安置小区正在规划建设中。这4个“村改居”新型社区中,共安置了16个村(社区)失地农民4372户,计12100余人。由于这批人员文明素质不同,风俗习性不一,思想观念差异,致使“村改居”成为民生问题、社会矛盾的汇集点。
  (二)“村改居”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村改居”新型社区是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转变的重要载体,管理方式上与行政村及城市社区管理均有区别,管理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突出:
  一是财力保障政府投入不堪重负。新型社区的财力保障一直采取政府兜底的方式解决,万安街道目前每年为每个新型社区下拨物业管理、办公经费150万元左右。特别是随着城区规模、功能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法律、警务、城管、消防、民政、卫生、计生、劳动保障、救助、文体科教等服务内容都已下沉到社区,需要巨大经费支出,加之社区自身造血功能较为薄弱,大多数经费支出全靠政府投入,给政府财政造成了较大压力。
  二是新型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由于佳苑社区、和韵社区是去年四川省天府新区管委会批准组建的新型社区,目前都没有专门的办公用地,佳苑社区与镇文化站在同一办公楼办公,和韵社区利用安置房作为办公用房,与各级对社区的硬件设施要求都有较大的差距。
  三是储备干部缺乏无法满足管理需求。一方面社区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三个新型社区分别有社区工作人员13名,却要管理全社区近4000人口,平均每名工作人员需管理250人左右,社区管理现代化精细化要求,与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管理理念及方式趋于传统,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社区保安、保洁等物业工作人员,以拆迁失地人员为主,专业人才缺乏,存在年龄大的不会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年轻的又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
  (三)“村改居”社区治理中新生的矛盾冲突
  “村改居”新型社区,是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被动”城市化而产生的新型城市社区。由于人员组成繁杂,文明素质不同,风俗习性不一,思想观念差异,致使“村改居”成为民生问题、社会矛盾的汇集点,给社会管理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矛盾冲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深入而日趋严重,给社区治理带来极强的复杂性与管理难度。
  一是,个别被安置人员私欲倾心,见利忘义,不听劝阻,暴力对抗,可能引发恶性事件。其行为主要表现在:房屋拆迁、拆迁赔偿、土地征用、新居地理位置选择等重大事项上。例如,房屋拆迁时,无端要价,故意发难,设置人墙阻止拆迁,达不到目的就以自焚、上吊、自残相威胁;部分居民为一己之利,哭闹死缠,静坐上访,上串下联,游行示威,严重影响社区安置、城镇化进程和社会形象;有的因拆迁赔偿资金数量、新居地理位置选择等,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
  二是,居民各方集结,人员成分复杂,文明素质不同,思想观念差异,各方矛盾重重。“村改居”新型社区组成后,新变革要求手拿镰刀、锄头的农民们,告别农村住进新城,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但在他们脑海里根深蒂固多年的一些传统旧观念和欠佳行为,一时难以适应新型社区文明要求。比如,他们违章搭建、封建迷信、垃圾随手扔、楼道内乱堆放、随地吐痰和大小便、小偷小摸,饲养宠物(牲畜)不规范等旧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
  三是,从农村搬进城镇社区,工作性质变了,周边环境变了,随之产生了众多与之相关的新矛盾。比如,失地农民放下农活进城后,城市人口大增,随之又出现了进城就业难、职业培训难、下岗人员再安置难、学生上学难等众多问题。有的既没文化,又没技能的进城农民,以前在农村还可以种地维持生活,现在在城里找工作很难处处碰壁,生活都难以维持,只能靠政府救济过日子。再如,以前身居乡村的农民们现在住进了高楼林立的新城区,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邻里隔壁来往频繁的居住方式,被“门对门互不相识,关起门来各自过日子”的居住方式所取代。有的新居民感到自己象关进了铁笼子,生活过得无味,有的甚至产生了搬离社区的想法……
  民生问题是社区矛盾的一个重要源头,直接导致了社区层面的各种利益问题和冲突,严重妨碍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安全。面对新形勢下复杂的社区管理局面,如何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化解重重社会矛盾,迫切呼唤新的治理良策。
  二、新型社区治理与建设的新探索
  新型社区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旧的城市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型社区治理的需要。近年来,我们通过立足自身实际实践、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积极探索新型社区治理与建设的新模式。
  (一)确立变管控为服务的社区治理新理念   目前,万安街道社区原有工作人员十余人变为现在社区工作人员+院落服务人员+党员百余人,实现了由管理团队向服务团队的转变,社区两委干部从以前忙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上门服务群众,变以前坐等群众上门为现在主动上门服务,进一步拉近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二)牢记以人为本和以民生为重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以超前的思维换位思考、以独到的视角谋划民生,积极探索创新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措施方法,坚持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新型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新型社区建设发展的各方面。领导要带头深入社区和居民中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民意恳谈会等形式,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盼;经常组织机关干部下沉蹲点,深入了解问题,迅速、客观、公正地了解掌握社区对政府决策事项的认知度、知晓率,及时征求居民的愿望、意见和建议;对重大民生项目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让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
  (三)发挥群众优势实现社会化治理新格局
  新型社区治理,关键是完善治理结构,搭建多元参与的治理平台,实行群管群治,彻底将现行的政府自上而下的包办型单方向“管治”模式,向政府、社会、社区、社团及社区居民共治的模式转变,构建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我们通过领导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居民个人的积极“参与”新型社区建设活动,调动了基层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参与过程的相互交流增进了理解,社区居民不再是被管理、等帮助的消极对象,而是管理社区的积极参与者。同时,让群众参与管理,借助各种形式的自助、互助和志愿行动,培育起了基层社会的自律自治、自教育和自管理能力,促进了社区中不同群体、组织和个人的交往合作,加强了治理和服从之间的相依相辅关系,推进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和管理过程,既能充分激发社会活力,也能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形成了社会包容的良好氛围,从而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的被动局面,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主官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万安街道在新型社区治理中,把社区居民推到了台前,变以前的街道大包大揽为街道指导下的群众说了算。对一些街道投入的老旧小区整治项目,必须让院落居民集体讨论,100%的同意才实施,竣工后100%的同意才验收,近来竣工的3个项目均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同时积极发挥群众优势,实施社会化治理:指导各新型社区,建立院落各项机制,加强院落自我管理;制定民主公开监督机制,建立“民主日”制度,要求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议事、群众接待、基层调解等工作;制定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建立院落自治组织成员联系贫困户、困难党员和定期走访制度,经常了解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意见建议,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建立院落居民自治公约制度,各院落结合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本院落的居民自治公约,并依据公约进行院落自治管理。
  万安街道四个新型社区,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召开居民大会,讨论制定居民公约,对一些不文明的农村生活旧习惯进行约束,对管理工作中的自身问题进行规范。并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和谐家庭、文明和谐院落、文明和谐社区”活动,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真正让社区居民们有了归宿感,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之前难以根治的环境卫生、随地大小便不文明现象、乱停车放物等问题,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均得到了良好解决,较好地实现了群管群治社会化治理的新格局。
  (四)狠抓产业支撑把握以产兴城的新龙头
  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始终有两个躲不过也绕不开的现实难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农民咋安置?因为新型社区建设经费支出的数量十分巨大,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更是艰难,这些困难光靠国家的拨款和就业安置,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而狠抓当地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引导大型企业入驻,既能拉动地方经济,又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是一举多得的重要之举。
  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是新型社区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互为动力,只有当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就业岗位不断增多,经济效益持续增进,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需求相应增加,从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万安街道在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城产一体”的发展思路,秉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发展理念,狠抓本地的支柱产业,把握以产兴城的新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载体、纽带、支撑的作用,把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实现就业结合起来,通过龙头企业的迅猛发展,带动本地的经济建设和居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先后与工行、农行、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积极筹集筹措拆迁和安置房建设经费,为新型社区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积极采取措施招商引资,引进外地企业进入,先后与成都麓山实业有限公司、雅居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三利投资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挂钩,着力进行搬迁安置和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已经签约了成都芬兰养老中心、南山绿野仙踪、白桦林3个项目;正在洽谈诸葛酿造、南草坪锦上东篱、西林凤腾通用公司、欧盛投资有限公司健康养老中心等项目;积极与中小企业和个体老板合作,统筹推进居住、商业等组团布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群众生活居住条件等,促进了城镇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实现了产业与城区的有机融合,产业与就业的紧密联系。由于狠抓重点龙头企业的建设、引导外地大型企业入驻、加强与中小企业合作,既保障了新型社区建设的资金需要,也满足了企业盈利的经营目的,实现了街道、企业和群众的多赢,有效推进了新型社区建设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产业为基、依城促产、以产兴城、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型社区建设发展新路子。
  (五)强化组织先锋作用激发群众的新动力
  科学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更要强化组织保障工作,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协调推动作用,激发群众的内在动力。
  在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积极采取措施从规范基本架构入手,以区域化党建引领推动新型社区组织重构,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自治主体、便民服务中心承接事务的“三位一体”新型社区治理基本架构,统筹各类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的力量和资源;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情系居民、关注民生,积极融入着力发挥先锋示范带头作用,带头吃苦,带头奉献,带头支持新型社区建设,从而感染群众,引领群众,激发群众的源动力。和韵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大燚,带头奉献的光荣事迹教育感染了很多居民,并在天府新区巡回进行先进事迹报告,给整个天府新区群众中带来积极影响。
  万安街道建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积极健全社区组织建设,构建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将城南坡等3个新型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新设了22个院落党支部。同时,引进培育社会组织,成立了党支部统一领导下的:院落委员会、院落议事会、社区老年大学、社区文体活动队、社区志愿者协会、读书协会、健身俱乐部、合唱团等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领导管理的全覆盖。通过基层党组织作用、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法,让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实到基层的方方面面。
其他文献
从“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说起rn留意过我国土地政策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样一个词汇——“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rn这个提法应该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来的.在2004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中介语,是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时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是讲英语者缺乏语言能力和受母语的消极影响的结果.导致中式英语的原因有很多,在这篇论文中,基于一些
摘要:本文基于妇女旅游对现代旅游业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安徽妇女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安徽妇女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充分发挥妇女旅游事业对美好安徽建设,扶贫攻坚,美好乡村,村庄治理,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的贡献和作用。  关键词:妇女;旅游业;建议对策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旅游业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旅游业呈现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根据
13 地役权登记rn13.1首次登记rn13.1.1适用rn按照约定设定地役权利用他人不动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地役权首次登记.地役权设立后,办理首次登记前发生变更、转
通过对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见解.
为同事做了两整天的个案督导,带着一脑子的个案、同事的疑问,拉着旅行箱回酒店,一路上跟一同回去的小主任闲聊。这位小主任似乎对刚才督导过程中其中一位同事的想法有点意见。刚
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恢复历史风貌的同时,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更多地关注民生,保障
期刊
国家自提出“走出去”战略后,“十一五”、“十二五”逐步将“走出去”战略列入国家发展规划。随着国际核电建设大潮的兴起,公司“走出去”的市场条件逐步成熟。在这种形势下
文章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其应对策略,力求使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