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德育思想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赋予传统德育以新的生命,实现其创造性现代转换,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德育,借鉴并灵活运用这些优秀道德传统,对当前加强学生德育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德育;核心价值观;当代价值
德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人如何“成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中华德育思想以其卓尔不群的品格屹立于世界德育思想行列,在世界德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培育提升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总之,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关乎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关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复兴,何等价值,不言而喻。
一、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概述
中国传统德育是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是一个复杂和完备的结构体系融合道法墨各家伦理道德传统、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道德教化体系和价值行为标准的总和。传统道德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古代类型。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德育实践和对德育规律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德育思想,建构了一套成熟的,涉及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还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德育机构与制度及一整套完备的德育理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
(1)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仁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指人与人相处之道,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国古代儒家把“仁”视为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道德规范。孔子尽毕生之力,阐述并践行仁德,其言其行构成了传统仁德的主要内容,并赋予仁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所谓“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尊重人,爱护人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仁的核心是爱人。爱人是伟大人格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仁爱思想,促进了人我相爱、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塑造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观念。
(2)言传身教
儒家很注重身教在育德中的作用。孔子认为“君子”的品行对“小人”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后世儒家多继承了先秦儒学重身教的思想。王夫之在《礼记章句》卷八中说:“孝弟者,生于人之心,而不可以言喻者也。”王夫之认为,道德品质不可以通过言教使学生获得,必须通过身教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使学生自己生成其道德品质。
(3)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论,是着重说明知行关系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知行问题的总体看法,可概括为重行的知行合一论。此观点在伪《古文尚书》中就已有了,在荀子那里得到明确表述。其后代有继承者,尤以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说最为著名。
明代王守仁以提出“知行合一”说而闻名于世。“知行合一”说认为道德认识既可指导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行为的起点;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的具体体现,又是道德认识的结果;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关系;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主张知行不可分。
二、中国传统德育的现代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巨大的社会整体性变革,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代新人。我们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一挑战中,德育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家庭生活是社会的最基本生活,所以,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中向来特别注重家庭道德的建设。在古人看来,最原始的道德关系就产生于夫妇父子的家庭之中,所以,儒家特别重视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之道中,“齐家”既被视为“修身”的结果,又被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以慈、孝、贞、敬、悌等为核心的极为丰富的家庭道德规范。中国传统的教育主要由儒学掌控,德育实践思想也主要反映在儒学中,当然儒学与别的学派和传统也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借鉴。
传统教育是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社会精英。而平民教育和专业化教育则对于德育所要求的智慧培养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然而尽管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种种的不同,但传统时代的德育实践思想并非刻意被完全抛弃。实际上,只有正确的借鉴传统的德育实践思想,实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转化,现代的德育才不至于流荡无归而陷入虚无主义。
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而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使得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弘扬和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经典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加深和提高当代中国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境界和创造能力的内在动力。
传统经典教育一方面在于保持传统不断,另一方面也培养一种合理的诠释能力。传统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广大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持久的创造力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伦理道德教育延续数千年而不衰,本身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其中的生活德育实践理路更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只有这样我们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好,才能不断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23-28.
[2]梁健惠.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及转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130-133.
[3]刘颖.中国传统家教及其现代价值[J]教育文化论坛,2014,6(1):48-53.
[4]张忠华.论中国道德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航海教育研究,2006(8):15-18.
关键词:传统德育;核心价值观;当代价值
德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人如何“成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中华德育思想以其卓尔不群的品格屹立于世界德育思想行列,在世界德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培育提升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总之,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关乎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关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复兴,何等价值,不言而喻。
一、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概述
中国传统德育是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是一个复杂和完备的结构体系融合道法墨各家伦理道德传统、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道德教化体系和价值行为标准的总和。传统道德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古代类型。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德育实践和对德育规律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德育思想,建构了一套成熟的,涉及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还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德育机构与制度及一整套完备的德育理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
(1)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仁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指人与人相处之道,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国古代儒家把“仁”视为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道德规范。孔子尽毕生之力,阐述并践行仁德,其言其行构成了传统仁德的主要内容,并赋予仁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所谓“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尊重人,爱护人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仁的核心是爱人。爱人是伟大人格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仁爱思想,促进了人我相爱、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塑造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观念。
(2)言传身教
儒家很注重身教在育德中的作用。孔子认为“君子”的品行对“小人”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后世儒家多继承了先秦儒学重身教的思想。王夫之在《礼记章句》卷八中说:“孝弟者,生于人之心,而不可以言喻者也。”王夫之认为,道德品质不可以通过言教使学生获得,必须通过身教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使学生自己生成其道德品质。
(3)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论,是着重说明知行关系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知行问题的总体看法,可概括为重行的知行合一论。此观点在伪《古文尚书》中就已有了,在荀子那里得到明确表述。其后代有继承者,尤以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说最为著名。
明代王守仁以提出“知行合一”说而闻名于世。“知行合一”说认为道德认识既可指导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行为的起点;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的具体体现,又是道德认识的结果;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关系;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主张知行不可分。
二、中国传统德育的现代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巨大的社会整体性变革,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代新人。我们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一挑战中,德育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家庭生活是社会的最基本生活,所以,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中向来特别注重家庭道德的建设。在古人看来,最原始的道德关系就产生于夫妇父子的家庭之中,所以,儒家特别重视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之道中,“齐家”既被视为“修身”的结果,又被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以慈、孝、贞、敬、悌等为核心的极为丰富的家庭道德规范。中国传统的教育主要由儒学掌控,德育实践思想也主要反映在儒学中,当然儒学与别的学派和传统也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借鉴。
传统教育是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社会精英。而平民教育和专业化教育则对于德育所要求的智慧培养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然而尽管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种种的不同,但传统时代的德育实践思想并非刻意被完全抛弃。实际上,只有正确的借鉴传统的德育实践思想,实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转化,现代的德育才不至于流荡无归而陷入虚无主义。
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而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使得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弘扬和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经典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加深和提高当代中国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境界和创造能力的内在动力。
传统经典教育一方面在于保持传统不断,另一方面也培养一种合理的诠释能力。传统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广大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持久的创造力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伦理道德教育延续数千年而不衰,本身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其中的生活德育实践理路更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只有这样我们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好,才能不断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23-28.
[2]梁健惠.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及转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130-133.
[3]刘颖.中国传统家教及其现代价值[J]教育文化论坛,2014,6(1):48-53.
[4]张忠华.论中国道德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航海教育研究,2006(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