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漠人家
早晨8点,又大又圆的月亮依然挂在克里雅河西岸的天空上,不舍得离去,我们乘坐两辆尤尼莫克沙漠越野车,从于田县城出发,沿着克里雅河东岸一路北上。
太阳慢慢升起,一幅幅绝美的画面从眼前次第掠过:连绵起伏的高大沙丘,路边河谷中成片的芦苇,沙洲附近嬉戏的野鸭,岸边悠闲吃草的羊群,河岸两边金黄色的胡杨树,粗壮,苍劲,有的树龄已过数百年……这是典型的玉河风光。
达里雅博依南北长365公里,东西宽96公里,人口仅1300多,主要依河而居,或是住在茂密的胡杨林中,一家与另一家的距离,最远的可达三四十公里,近的也有几公里。我们的驾驶员经常进出达里雅博依,据他说,向当地人打听什么地方的时候,如果得到的回答比较干脆:“那里!”距离大概就是几公里远;如果对方拉长声音说:“那~里!”意味着距离至少有二三十公里;如果再拖长一点声音说:“那~~里!”那距离可就有上百公里了。这种表述距离的方式,也是达里雅博依人特殊居住环境的一种体现。
关于达里雅博依人的起源,迄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也有人说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还有人说达里雅博依人就是克里亚(于田)人。我希望通过这次寻访,能对他们多一点认知。
车行大约50公里,到了此次达里雅博依之行要拜访的第一户人家,男主人买买提·赛迪已在门口等我们。买买提养了170多只羊,这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热情的女主人端出达里雅博依人特有的主食——“库麦琪”招待我们,还有泡好的药茶。于田人特别喜欢饮茶,尤其是维吾尔保健药茶,在于田,再穷的人家也会有一两个暖水瓶,客人无论什么时候去都能喝上滚烫的热茶;达里雅博依也不例外,我们沿途拜访了十几户人家,家家都有热茶招待我们。
买买提今年52岁,有5个孩子,大儿子25岁,大女儿19岁,三个小一点的在县城上学。老大、老二都还没有成亲,在农村算晚婚了,谈及原因,还是和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于是又聊到居民搬迁,买买提说,虽然也希望通过搬迁改变生活现状,但不少牧民对于自己的居住地还是很留恋,大家比较普遍的想法是,祖祖辈辈都以放牧为生,不懂种植,如果迁徙到县城附近,也没有合适的放牧地点,总不是最好的选择。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买买提并不反对迁徙,如果在县城读书的三个孩子能读大学,不搬迁也无所谓;如果他们考不上大学,就要在县城学手艺,他会考虑慢慢地搬过去。
买买提住的房子是用胡杨和红柳搭建的,这是当地最常见的两种植被,村民就地取材,以胡杨木做支撑,再以红柳枝等编成围墙,里外糊上黏土,看似原始,却十分牢固。房子内部大致分为一间前厅、一间大厅(相当于客厅)、一至三间卧房,紧挨着前厅还有一间厨房。前厅和厨房的外墙是不糊黏土的,四面透风,前面还有用胡杨木或红柳轧制而成的围栏,相当于前院。
房间内很少有多余的摆设,以胡杨木和黏土垒成三四十厘米的高台,铺上毛毡或地毯,便是床了。所谓厨房,只是在房屋中间刨挖一个坑当做炉灶,用来烧水做饭,并没有灶台或炉子。达里雅博依人的饮食也较为简单,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库麦琪”,此外还有清炖羊肉、抓饭等。“库麦琪”是用小麦粉做成的面饼,里面可放入羊肉、皮牙子(洋葱)做馅,埋入烧热的炭灰中烘烤,烤熟后将表面的灰土擦净,就可食用,口感非常好。
时代的困境
中午,我们在一位村支书家里吃午饭。他们家的经济状况还不错,有几百只羊。他告诉我,这里虽然很偏僻,但并不是被“遗忘的角落”,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机、卫星接收器、太阳能发电板,多数人家还装了卫星电话。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记得一年多前,他们乡还只有两部卫星电话和外界联系呢,不由感慨达里雅博依也在飞快地与时代接轨。支书说:“以前,谁家要是结婚,最起码得提前15天,骑着毛驴或摩托车通知周围的邻居、村民。现在一个电话就都能通知到了。”
下午,阳光渐渐柔和起来,照耀着沙丘,呈现出精彩的光影曲线,心里盘算着可以在克里亚河畔拍摄日落。可到了距离乡政府30公里处,发现河水居然断流了。没办法,雨季已过,沙漠中央绿洲的河流就是这样神出鬼没。
达里雅博依乡政府坐落在一片胡杨林边,时近黄昏,走在我们前面的汽车扬起尘土,飘在离地面一米高处,久久不散,在夕阳的照射下,像一层薄雾笼罩着金色、绿色夹杂的林木,让胡杨林看起来如同水汽弥漫的海市蜃楼。
达里雅博依乡政府小而简陋,但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和现代气息,院内除了十几棵胡杨树,还有高高的移动发射塔、几个卫星地面接收天线和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站后有一排房舍,是蓝色彩钢板搭建的,充当办公室和客房,几间客房都很干净。
虽然是在沙漠深处,达里雅博依乡的设施倒也齐全,有一座小学、一个卫生院、一个兽医站和一个胡杨林监测站,除了畜牧,如今也种植大芸、甘草等特色药材。20世纪80年代,媒体曾这样描述达里雅博依:“世界第二大沙漠里生活着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有些媒体甚至说这里生活着一群“野人”。
单就地理环境来说,很难理解达里雅博依人为什么会选择生活在沙漠深处。这里极度缺水,满是风沙,植被稀少,每年克里亚河都要断流几个月,虽然如今每户人家都有自压井,但也只够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而且水质不完全达标。但就像买买提一样,他们仍然对这片土地、这个村落有着依恋,也许是传统,也许是习惯,也许只是因为难以离开。
交通是当地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路途遥远,二是很多地段所谓的路,也就是汽车在沙漠里行进时留下的车印。虽然乡里也有几辆跑运输的越野车,但一路上的艰辛,还有不便宜的运输费,都让人望而却步,有些达里雅博依人两三年才会进一次县城。
达里雅博依乡每星期只有一两部车去县城。牧民热杰普有一辆丰田陆地巡洋舰,是参加过环塔汽车拉力赛,他买下以后就在达里雅博依跑运输,根据距离远近,车费80到120元不等,而且要聚集一批人才上路,要把车塞得满满的,有时居然可以塞进去十七八个人。热杰普说,如果不这样就赚不到钱,去一趟县城,光油费就要500元,车辆损耗也大,跑一两趟就要维修、保养。当地的物价很高,县城里五六十元一袋的面粉,在达里雅博依要100元左右。 我们一路遇到的达里雅博依人,也深知自己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表示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去处,愿意离开。那么,移民、搬迁是达里雅博依人最后的出路吗?我曾向有关交通部门了解过修路的问题,现实是,在这里修建公路的造价非常昂贵,220公里就需要一亿元,还不包括后期养护;同时,修筑公路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状况。
吃过晚饭,一轮圆月已在天边升起。在乡政府前面一块较平整的沙地上,篝火已经点燃,附近的牧民已经赶到这里,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坐在篝火边,参加当地特意举办的“麦西来甫”(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广场歌舞)。
虽然深居沙漠腹地,但达里雅博依人并不缺少娱乐,他们敲起手鼓,弹起热瓦普,沧桑而悠扬的歌声在沙地上响起,人们跳起了热情豪放的舞蹈。皎洁的月光,熊熊的篝火,经久不息的弹唱,欢快的麦西来甫,以及乐天知命、热爱生活的达里雅博依人,构成了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
篝火烧尽后的火炭已被沙子掩埋。我独自坐在沙包上望着月亮,四周非常寂静,偶尔可以听到远处胡杨林里传来的骆驼叫声。蓦地,我的脑海里闪出另一个月夜的景象:2007年夏天,也是在沙漠胡杨林,也是一个难忘的月圆之夜,我与朋友们扎起帐篷,点起篝火,烧烤、饮酒、唱歌、拍摄,之后,我也是一个人这样坐在沙包上,点起一根烟,望着月亮……人的一生多数是寻常日子糊涂过,能有几多难忘瞬间?唯有铭刻于记忆深处的一些感动,如神来之笔,将朴素的生活点亮。
“原始村庄”的抉择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来到距离乡政府不远的一个大沙丘上。从这里俯瞰乡政府所在地,更像是一个沙漠中的驿站。乡政府周围只有两三条街道和十几户居民,街道没有硬化,全是沙土,一条30多米长的小街算是这里的“商业街”,有饭馆、小商店、杂货铺、摩托车修理铺。小饭馆里只供应拉面,7元一盘,比县城贵2元,但就这里的地理环境来说,也算合理;杂货铺里除了油盐米面,还有品种不多的蔬菜、水果。
我走进一间小商店,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货物还算齐全,从老百姓离不了的小火柴到DVD播放器都能找到,此外还摆放着一台液晶屏的电脑,正在播放艾尔肯的歌。小老板阿布杜威利和他的朋友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正在听音乐,我买了一盒烟,和他俩闲聊起来。阿布杜威利今年18岁,几年前初中毕业以后就开了这家小店,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就搬迁到了县城,现在弟弟妹妹也都在县城,而他一直留在这里和奶奶一起生活;店里的货物都是父母从县城发给他,所以售价要比县城高出20%?30%。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奶奶一起搬到县城去,他说,从小是奶奶把他带大的,祖孙俩感情很深,奶奶不愿意过去,他就在这里陪着她,只是现在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他的朋友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今年22岁,还没有成家,放牧和采挖大芸(又名肉苁蓉,一种中药)是他和村里一些年轻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达里雅博依乡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差,能挖到的大芸也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除了放牧,也没有什么可干的,想到县城做点小生意,但却没有本钱。2009年,已经有部分青年外出打工。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说,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和外界接触,也希望能到距离县城近一点的地方生活,但内心也比较矛盾和迷茫,一是割舍不下父母,二是担心自己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不知究竟会怎样?
回到乡政府,一群热情淳朴的牧民已在这里等候我们多时了。每逢外边有人来,牧民们都要过来见个面、问候一下,这是好客的达里雅博依人多年形成的习俗和礼仪。我和他们拉起家常,得知其中一位老者已经104岁了,也许是少了物质欲望,使得生命也变得豁达绵长。
返程我们选择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到阿和沙漠公路。从达里雅博依乡政府到沙漠公路大概有95公里,车子行驶在浩瀚的沙海之中,真好似汪洋中的一条小舟,不停在沙浪里翻滚、跳跃。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沙漠,达里雅博依乡的生活情景在我脑海里一幕幕回放着。作为一个新疆人,达里雅博依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也许物质匮乏,也许生活艰难,但却有着宁静的田园风光,是一片梦幻般的沙漠绿洲。随着时光流转,这里终将成为一片原始与现代必然交融、留守与开创必须抉择的土地。时代列车终会呼啸着掠过传说中的“原始村庄”,下次再来的时候,我看到的将是怎样的一个达里雅博依?我期待着。
Tips
交通
从乌鲁木齐乘飞机至和田(每天6?8个航班),在和田市东郊客运站乘车到达于田县,全程180公里,大概需要两个半小时。或是在乌鲁木齐市南郊客运站乘坐开往和田的大巴夜班车至于田县,全程约1400公里,需要18?20小时。到达于田县城后,可以租越野车或者和当地向导热杰甫联系。
自驾前往,最好有当地人陪同;车辆必须是大切诺基或者丰田4500之类的越野车,至少要两辆车同行,互相照应;带足备用燃料,来回约500公里,没有加油站。
时间
10月中旬至11月初,秋高气爽,胡杨金黄,是前往旅行、拍摄的最佳时机。
装备
根据往返的时间,带够食品、饮用水。去乡政府所在地,途中一般要住宿一晚,可以住在当地居民家。当地人很好客,但建议带上冲锋衣、登山鞋、防潮垫以及睡袋等基本户外装备。乡政府有简易的接待客房,也可以住在当地牧民家,能对当地生活有更多体会,也可以拍摄到更多好的作品。
注意: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可降至零度以下。
摄影
河流、沙漠、胡杨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貌,是拍摄的绝好题材。带上广角和中长焦镜头即可,带足电池,沿途不能充电。
早晨8点,又大又圆的月亮依然挂在克里雅河西岸的天空上,不舍得离去,我们乘坐两辆尤尼莫克沙漠越野车,从于田县城出发,沿着克里雅河东岸一路北上。
太阳慢慢升起,一幅幅绝美的画面从眼前次第掠过:连绵起伏的高大沙丘,路边河谷中成片的芦苇,沙洲附近嬉戏的野鸭,岸边悠闲吃草的羊群,河岸两边金黄色的胡杨树,粗壮,苍劲,有的树龄已过数百年……这是典型的玉河风光。
达里雅博依南北长365公里,东西宽96公里,人口仅1300多,主要依河而居,或是住在茂密的胡杨林中,一家与另一家的距离,最远的可达三四十公里,近的也有几公里。我们的驾驶员经常进出达里雅博依,据他说,向当地人打听什么地方的时候,如果得到的回答比较干脆:“那里!”距离大概就是几公里远;如果对方拉长声音说:“那~里!”意味着距离至少有二三十公里;如果再拖长一点声音说:“那~~里!”那距离可就有上百公里了。这种表述距离的方式,也是达里雅博依人特殊居住环境的一种体现。
关于达里雅博依人的起源,迄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也有人说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还有人说达里雅博依人就是克里亚(于田)人。我希望通过这次寻访,能对他们多一点认知。
车行大约50公里,到了此次达里雅博依之行要拜访的第一户人家,男主人买买提·赛迪已在门口等我们。买买提养了170多只羊,这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热情的女主人端出达里雅博依人特有的主食——“库麦琪”招待我们,还有泡好的药茶。于田人特别喜欢饮茶,尤其是维吾尔保健药茶,在于田,再穷的人家也会有一两个暖水瓶,客人无论什么时候去都能喝上滚烫的热茶;达里雅博依也不例外,我们沿途拜访了十几户人家,家家都有热茶招待我们。
买买提今年52岁,有5个孩子,大儿子25岁,大女儿19岁,三个小一点的在县城上学。老大、老二都还没有成亲,在农村算晚婚了,谈及原因,还是和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于是又聊到居民搬迁,买买提说,虽然也希望通过搬迁改变生活现状,但不少牧民对于自己的居住地还是很留恋,大家比较普遍的想法是,祖祖辈辈都以放牧为生,不懂种植,如果迁徙到县城附近,也没有合适的放牧地点,总不是最好的选择。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买买提并不反对迁徙,如果在县城读书的三个孩子能读大学,不搬迁也无所谓;如果他们考不上大学,就要在县城学手艺,他会考虑慢慢地搬过去。
买买提住的房子是用胡杨和红柳搭建的,这是当地最常见的两种植被,村民就地取材,以胡杨木做支撑,再以红柳枝等编成围墙,里外糊上黏土,看似原始,却十分牢固。房子内部大致分为一间前厅、一间大厅(相当于客厅)、一至三间卧房,紧挨着前厅还有一间厨房。前厅和厨房的外墙是不糊黏土的,四面透风,前面还有用胡杨木或红柳轧制而成的围栏,相当于前院。
房间内很少有多余的摆设,以胡杨木和黏土垒成三四十厘米的高台,铺上毛毡或地毯,便是床了。所谓厨房,只是在房屋中间刨挖一个坑当做炉灶,用来烧水做饭,并没有灶台或炉子。达里雅博依人的饮食也较为简单,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库麦琪”,此外还有清炖羊肉、抓饭等。“库麦琪”是用小麦粉做成的面饼,里面可放入羊肉、皮牙子(洋葱)做馅,埋入烧热的炭灰中烘烤,烤熟后将表面的灰土擦净,就可食用,口感非常好。
时代的困境
中午,我们在一位村支书家里吃午饭。他们家的经济状况还不错,有几百只羊。他告诉我,这里虽然很偏僻,但并不是被“遗忘的角落”,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机、卫星接收器、太阳能发电板,多数人家还装了卫星电话。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记得一年多前,他们乡还只有两部卫星电话和外界联系呢,不由感慨达里雅博依也在飞快地与时代接轨。支书说:“以前,谁家要是结婚,最起码得提前15天,骑着毛驴或摩托车通知周围的邻居、村民。现在一个电话就都能通知到了。”
下午,阳光渐渐柔和起来,照耀着沙丘,呈现出精彩的光影曲线,心里盘算着可以在克里亚河畔拍摄日落。可到了距离乡政府30公里处,发现河水居然断流了。没办法,雨季已过,沙漠中央绿洲的河流就是这样神出鬼没。
达里雅博依乡政府坐落在一片胡杨林边,时近黄昏,走在我们前面的汽车扬起尘土,飘在离地面一米高处,久久不散,在夕阳的照射下,像一层薄雾笼罩着金色、绿色夹杂的林木,让胡杨林看起来如同水汽弥漫的海市蜃楼。
达里雅博依乡政府小而简陋,但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和现代气息,院内除了十几棵胡杨树,还有高高的移动发射塔、几个卫星地面接收天线和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站后有一排房舍,是蓝色彩钢板搭建的,充当办公室和客房,几间客房都很干净。
虽然是在沙漠深处,达里雅博依乡的设施倒也齐全,有一座小学、一个卫生院、一个兽医站和一个胡杨林监测站,除了畜牧,如今也种植大芸、甘草等特色药材。20世纪80年代,媒体曾这样描述达里雅博依:“世界第二大沙漠里生活着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有些媒体甚至说这里生活着一群“野人”。
单就地理环境来说,很难理解达里雅博依人为什么会选择生活在沙漠深处。这里极度缺水,满是风沙,植被稀少,每年克里亚河都要断流几个月,虽然如今每户人家都有自压井,但也只够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而且水质不完全达标。但就像买买提一样,他们仍然对这片土地、这个村落有着依恋,也许是传统,也许是习惯,也许只是因为难以离开。
交通是当地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路途遥远,二是很多地段所谓的路,也就是汽车在沙漠里行进时留下的车印。虽然乡里也有几辆跑运输的越野车,但一路上的艰辛,还有不便宜的运输费,都让人望而却步,有些达里雅博依人两三年才会进一次县城。
达里雅博依乡每星期只有一两部车去县城。牧民热杰普有一辆丰田陆地巡洋舰,是参加过环塔汽车拉力赛,他买下以后就在达里雅博依跑运输,根据距离远近,车费80到120元不等,而且要聚集一批人才上路,要把车塞得满满的,有时居然可以塞进去十七八个人。热杰普说,如果不这样就赚不到钱,去一趟县城,光油费就要500元,车辆损耗也大,跑一两趟就要维修、保养。当地的物价很高,县城里五六十元一袋的面粉,在达里雅博依要100元左右。 我们一路遇到的达里雅博依人,也深知自己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表示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去处,愿意离开。那么,移民、搬迁是达里雅博依人最后的出路吗?我曾向有关交通部门了解过修路的问题,现实是,在这里修建公路的造价非常昂贵,220公里就需要一亿元,还不包括后期养护;同时,修筑公路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状况。
吃过晚饭,一轮圆月已在天边升起。在乡政府前面一块较平整的沙地上,篝火已经点燃,附近的牧民已经赶到这里,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坐在篝火边,参加当地特意举办的“麦西来甫”(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广场歌舞)。
虽然深居沙漠腹地,但达里雅博依人并不缺少娱乐,他们敲起手鼓,弹起热瓦普,沧桑而悠扬的歌声在沙地上响起,人们跳起了热情豪放的舞蹈。皎洁的月光,熊熊的篝火,经久不息的弹唱,欢快的麦西来甫,以及乐天知命、热爱生活的达里雅博依人,构成了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
篝火烧尽后的火炭已被沙子掩埋。我独自坐在沙包上望着月亮,四周非常寂静,偶尔可以听到远处胡杨林里传来的骆驼叫声。蓦地,我的脑海里闪出另一个月夜的景象:2007年夏天,也是在沙漠胡杨林,也是一个难忘的月圆之夜,我与朋友们扎起帐篷,点起篝火,烧烤、饮酒、唱歌、拍摄,之后,我也是一个人这样坐在沙包上,点起一根烟,望着月亮……人的一生多数是寻常日子糊涂过,能有几多难忘瞬间?唯有铭刻于记忆深处的一些感动,如神来之笔,将朴素的生活点亮。
“原始村庄”的抉择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来到距离乡政府不远的一个大沙丘上。从这里俯瞰乡政府所在地,更像是一个沙漠中的驿站。乡政府周围只有两三条街道和十几户居民,街道没有硬化,全是沙土,一条30多米长的小街算是这里的“商业街”,有饭馆、小商店、杂货铺、摩托车修理铺。小饭馆里只供应拉面,7元一盘,比县城贵2元,但就这里的地理环境来说,也算合理;杂货铺里除了油盐米面,还有品种不多的蔬菜、水果。
我走进一间小商店,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货物还算齐全,从老百姓离不了的小火柴到DVD播放器都能找到,此外还摆放着一台液晶屏的电脑,正在播放艾尔肯的歌。小老板阿布杜威利和他的朋友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正在听音乐,我买了一盒烟,和他俩闲聊起来。阿布杜威利今年18岁,几年前初中毕业以后就开了这家小店,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就搬迁到了县城,现在弟弟妹妹也都在县城,而他一直留在这里和奶奶一起生活;店里的货物都是父母从县城发给他,所以售价要比县城高出20%?30%。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奶奶一起搬到县城去,他说,从小是奶奶把他带大的,祖孙俩感情很深,奶奶不愿意过去,他就在这里陪着她,只是现在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他的朋友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今年22岁,还没有成家,放牧和采挖大芸(又名肉苁蓉,一种中药)是他和村里一些年轻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达里雅博依乡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差,能挖到的大芸也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除了放牧,也没有什么可干的,想到县城做点小生意,但却没有本钱。2009年,已经有部分青年外出打工。买图送·阿布杜克里木说,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和外界接触,也希望能到距离县城近一点的地方生活,但内心也比较矛盾和迷茫,一是割舍不下父母,二是担心自己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不知究竟会怎样?
回到乡政府,一群热情淳朴的牧民已在这里等候我们多时了。每逢外边有人来,牧民们都要过来见个面、问候一下,这是好客的达里雅博依人多年形成的习俗和礼仪。我和他们拉起家常,得知其中一位老者已经104岁了,也许是少了物质欲望,使得生命也变得豁达绵长。
返程我们选择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到阿和沙漠公路。从达里雅博依乡政府到沙漠公路大概有95公里,车子行驶在浩瀚的沙海之中,真好似汪洋中的一条小舟,不停在沙浪里翻滚、跳跃。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沙漠,达里雅博依乡的生活情景在我脑海里一幕幕回放着。作为一个新疆人,达里雅博依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也许物质匮乏,也许生活艰难,但却有着宁静的田园风光,是一片梦幻般的沙漠绿洲。随着时光流转,这里终将成为一片原始与现代必然交融、留守与开创必须抉择的土地。时代列车终会呼啸着掠过传说中的“原始村庄”,下次再来的时候,我看到的将是怎样的一个达里雅博依?我期待着。
Tips
交通
从乌鲁木齐乘飞机至和田(每天6?8个航班),在和田市东郊客运站乘车到达于田县,全程180公里,大概需要两个半小时。或是在乌鲁木齐市南郊客运站乘坐开往和田的大巴夜班车至于田县,全程约1400公里,需要18?20小时。到达于田县城后,可以租越野车或者和当地向导热杰甫联系。
自驾前往,最好有当地人陪同;车辆必须是大切诺基或者丰田4500之类的越野车,至少要两辆车同行,互相照应;带足备用燃料,来回约500公里,没有加油站。
时间
10月中旬至11月初,秋高气爽,胡杨金黄,是前往旅行、拍摄的最佳时机。
装备
根据往返的时间,带够食品、饮用水。去乡政府所在地,途中一般要住宿一晚,可以住在当地居民家。当地人很好客,但建议带上冲锋衣、登山鞋、防潮垫以及睡袋等基本户外装备。乡政府有简易的接待客房,也可以住在当地牧民家,能对当地生活有更多体会,也可以拍摄到更多好的作品。
注意: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可降至零度以下。
摄影
河流、沙漠、胡杨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貌,是拍摄的绝好题材。带上广角和中长焦镜头即可,带足电池,沿途不能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