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美术教学内容依然悬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发展特点,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解放、张扬,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完全禁锢在教师的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的一点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美术教学 个性 自由
目前的美术教育的现状是美术教育不合“人心”,不符“学情”。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课了,但他们仅仅是备“课”,而不是备“人”。教材是他们唯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做的是仅限于知识传授技巧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正所谓让学生“随心所欲”,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一、了解学生生活,巧置情景,调动学生的感知欲
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必须要让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产生一种需要。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干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教学《渐沥的小雨》这一课时,按照常规的美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所有可能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等精心地设置一个虚拟的下雨情景。然而,这种虚拟的场景对小学生来讲,实在太遥远、太不可感知了,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也就难以积极地去回忆、去创作。针对这种情况,可作如下调整:一是调整教学时间,在恰逢下雨时才教这一课。这办法看起来有点笨,但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雨,亲切而形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到雨中去嬉戏、去体验,感受实实在在的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形象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对小雨中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
其实,“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我们知道,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可让他们在雨中亲自去体验被雨点滴打在身上的那种清凉与惊奇,体验被雨淋湿的那种惬意与狼狈,更体验到了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实践证明,他们对“雨中抱头而跑”、“雨中险些摔跤”等情形表现得很形象、很生动。因为在这种愉悦与激情中,他们的感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呆板变为敏锐,久而久之,这种感知会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变成一种自觉。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做到“心中有画”。
二、走进学生心灵,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地看待,悉心体验,不可小视。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刚布置完作业一会儿就举起自己的作业本让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一些你不知名的点与线罢了。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你会很气愤,但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不是小孩的一时冲动,也不是他的故意作秀,他却恰恰给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美术,他只是在试探老师对他们的态度,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点与线,也许你一时看不懂,但学生自己很明白,做老师的不应该贸然打断或批评,而应该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分析事理。切不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理。
例如,在教学完《闪光的烟花》后,大部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作业,但有一个学生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画出烟花的不同形状与色彩,而是从头到尾画的是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这些点和线充满了整个画面,看上去很乱,你也许会气愤地说这简直不是一幅画。但你能说这不是一幅很好的画吗?这幅画里不是充满了激情吗?只要我们仔细地、冷静地回忆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这不是一位小学生对烟花的独特感受吗?孩子们的创意是永远意想不到的,在弦子们幼小的心理,一切都如春天般的花朵绚丽多姿,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传达心里的烟花形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站在小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三、善待学生习作,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乐趣之中。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儿童自身存在的自主发展能力,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提供更多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操作的条件,正确引导、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
总之,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事事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关键词 美术教学 个性 自由
目前的美术教育的现状是美术教育不合“人心”,不符“学情”。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课了,但他们仅仅是备“课”,而不是备“人”。教材是他们唯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做的是仅限于知识传授技巧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正所谓让学生“随心所欲”,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一、了解学生生活,巧置情景,调动学生的感知欲
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必须要让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产生一种需要。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干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教学《渐沥的小雨》这一课时,按照常规的美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所有可能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等精心地设置一个虚拟的下雨情景。然而,这种虚拟的场景对小学生来讲,实在太遥远、太不可感知了,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也就难以积极地去回忆、去创作。针对这种情况,可作如下调整:一是调整教学时间,在恰逢下雨时才教这一课。这办法看起来有点笨,但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雨,亲切而形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到雨中去嬉戏、去体验,感受实实在在的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形象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对小雨中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
其实,“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我们知道,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可让他们在雨中亲自去体验被雨点滴打在身上的那种清凉与惊奇,体验被雨淋湿的那种惬意与狼狈,更体验到了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实践证明,他们对“雨中抱头而跑”、“雨中险些摔跤”等情形表现得很形象、很生动。因为在这种愉悦与激情中,他们的感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呆板变为敏锐,久而久之,这种感知会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变成一种自觉。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做到“心中有画”。
二、走进学生心灵,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地看待,悉心体验,不可小视。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刚布置完作业一会儿就举起自己的作业本让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一些你不知名的点与线罢了。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你会很气愤,但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不是小孩的一时冲动,也不是他的故意作秀,他却恰恰给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美术,他只是在试探老师对他们的态度,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点与线,也许你一时看不懂,但学生自己很明白,做老师的不应该贸然打断或批评,而应该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分析事理。切不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理。
例如,在教学完《闪光的烟花》后,大部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作业,但有一个学生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画出烟花的不同形状与色彩,而是从头到尾画的是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这些点和线充满了整个画面,看上去很乱,你也许会气愤地说这简直不是一幅画。但你能说这不是一幅很好的画吗?这幅画里不是充满了激情吗?只要我们仔细地、冷静地回忆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这不是一位小学生对烟花的独特感受吗?孩子们的创意是永远意想不到的,在弦子们幼小的心理,一切都如春天般的花朵绚丽多姿,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传达心里的烟花形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站在小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三、善待学生习作,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乐趣之中。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儿童自身存在的自主发展能力,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提供更多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操作的条件,正确引导、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
总之,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事事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