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不仅要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更要把握好40分钟教室里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和教师的精彩引导与评价贯穿其中,以此彰显出课堂的最大化、最优化。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挑战,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诠释。打造高效语文课堂需要一些途径和方法来实施,以下就是笔者初步探寻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以生为本
传统的课堂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而现代教育理论明确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就是教师教得太死,学生学得太死,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教而教,效率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即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就会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是一种引领、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的发挥才是最主要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其实就是这个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教学中的师生定位弄明白了,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合理、正确的教学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少讲解,多引导,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观念转变了,课堂也将会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二、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全员参与
观念转变后,就要转入课堂实战了。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和谐的呢?和谐的课堂必须全员参与,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凸显其主体地位,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发挥其最大的能动作用。
首先,激发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每节课的设计,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用那些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开场,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化。比如王崧舟老师曾经讲授过的《地球只有一个》一课中,上课伊始,王老师以美国《时代周刊》中的封面人物开场,简单的回顾几个封面人物之后,引出了封面上的另一个“人物”——地球,“吃惊吗,为什么?”“《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教师一个一个的问题,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迫不及待得想要读课文。这其实就是很好地践行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阐述。当然利用学生“阅读期待”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有的放矢,做到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融入课堂。
其次,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是完全将课堂放手给学生,任由其“折腾”,而是要放手的同时把握好度,这个“度”靠的就是教师的积极正确地引导,引导到家,水到渠成,引导不到家,水不到渠不成,甚至引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提高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能力,是需要教师个人下很大功夫的,除了多学习教学原理、多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之外,还有就是要了解课堂的主体——学生。一个教室内的学生,差异是很显著的,平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过程中也往往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困境,但并不是没有办法。比如孙双金老师教授《幸福人的衬衣》时,就巧妙新颖地利用了“名言”的方法,把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用“名言”的形式简洁地说出来,并写在黑板上,注明姓名,学生感到自己似乎就是“名人”了,于是乎,整个课堂,学生的灵感汹涌迸发,说出来的“名言”甚至令人叹为“听”止。如果注意的话,孙老师在这节课上的引导非常的到位,“激励学生—牵引学生—鼓励学生”,一步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程结束,基本上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发过言,这种课堂的高效可想而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善于评价,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除了“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外,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教师教学预设外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灵光显现而顿悟出的一些自己的独特看法和理解。对待这些看法和理解,教师不应置之不理或无情打压,而应先利用评价鼓励这种思考问题的主动现象,再利用教学机智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这种生成,将其视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空间,提升教学中的热点。
全员参与,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备课更备学生,课堂中少讲多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提高课堂的效
三、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重点。一本语文书的学习,并不能解决阅读的全部问题,它只是一个教授学生阅读方法的媒介。是“渔”而不是“鱼”,有了“渔”的方法就要多多地抓“鱼”,要不到了最后,方法丢了不说,可能还要饿肚子。大量的阅读至关重要。国内外的成功人士莫不是“书呆子”,宋朝苏东坡有“读书万卷始通神”,清朝童铨也有“只爱书香不爱花”,现当代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国外的高尔基也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等等。可见,阅读是益处多多,当然这种阅读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要保质,也要保量。
首先是保质,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合理的书目,这些书目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设,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谈吐不流利,因此其书目中就要多一些绘本读物,多一些儿歌童谣和简单的古诗;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可为其多推荐一些故事性强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适当地参考一些名师的推荐,再综合班级里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读物。
这种在保质保量上的“海量阅读”形式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自己的体验、提升自己的心智、培养自己的情感、养成自己的习惯。像这种从读一本书,到读多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积累知识、积累技能的过程,其高效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在已经掌握的学习和读书方法中,大量地阅读,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巩固这种方法,使其内化,这样的受益是终身的。
小学语文课堂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中的要求,其实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但是,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往往是学生地位不清、教师过分的讲解分析、语文教材的单调滞后、教师的职业素质亟待提升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师务必要跳出“内容分析式”语文课堂的藩篱,将学生放在首位、放在主体,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把握好引领者的身份,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中自由驰骋。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尼尔基第二小学)
一、转变传统观念,以生为本
传统的课堂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而现代教育理论明确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就是教师教得太死,学生学得太死,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教而教,效率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即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就会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是一种引领、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的发挥才是最主要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其实就是这个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教学中的师生定位弄明白了,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合理、正确的教学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少讲解,多引导,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观念转变了,课堂也将会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二、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全员参与
观念转变后,就要转入课堂实战了。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和谐的呢?和谐的课堂必须全员参与,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凸显其主体地位,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发挥其最大的能动作用。
首先,激发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每节课的设计,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用那些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开场,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化。比如王崧舟老师曾经讲授过的《地球只有一个》一课中,上课伊始,王老师以美国《时代周刊》中的封面人物开场,简单的回顾几个封面人物之后,引出了封面上的另一个“人物”——地球,“吃惊吗,为什么?”“《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教师一个一个的问题,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迫不及待得想要读课文。这其实就是很好地践行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阐述。当然利用学生“阅读期待”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有的放矢,做到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融入课堂。
其次,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是完全将课堂放手给学生,任由其“折腾”,而是要放手的同时把握好度,这个“度”靠的就是教师的积极正确地引导,引导到家,水到渠成,引导不到家,水不到渠不成,甚至引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提高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能力,是需要教师个人下很大功夫的,除了多学习教学原理、多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之外,还有就是要了解课堂的主体——学生。一个教室内的学生,差异是很显著的,平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过程中也往往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困境,但并不是没有办法。比如孙双金老师教授《幸福人的衬衣》时,就巧妙新颖地利用了“名言”的方法,把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用“名言”的形式简洁地说出来,并写在黑板上,注明姓名,学生感到自己似乎就是“名人”了,于是乎,整个课堂,学生的灵感汹涌迸发,说出来的“名言”甚至令人叹为“听”止。如果注意的话,孙老师在这节课上的引导非常的到位,“激励学生—牵引学生—鼓励学生”,一步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程结束,基本上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发过言,这种课堂的高效可想而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善于评价,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除了“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外,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教师教学预设外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灵光显现而顿悟出的一些自己的独特看法和理解。对待这些看法和理解,教师不应置之不理或无情打压,而应先利用评价鼓励这种思考问题的主动现象,再利用教学机智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这种生成,将其视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空间,提升教学中的热点。
全员参与,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备课更备学生,课堂中少讲多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提高课堂的效
三、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重点。一本语文书的学习,并不能解决阅读的全部问题,它只是一个教授学生阅读方法的媒介。是“渔”而不是“鱼”,有了“渔”的方法就要多多地抓“鱼”,要不到了最后,方法丢了不说,可能还要饿肚子。大量的阅读至关重要。国内外的成功人士莫不是“书呆子”,宋朝苏东坡有“读书万卷始通神”,清朝童铨也有“只爱书香不爱花”,现当代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国外的高尔基也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等等。可见,阅读是益处多多,当然这种阅读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要保质,也要保量。
首先是保质,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合理的书目,这些书目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设,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谈吐不流利,因此其书目中就要多一些绘本读物,多一些儿歌童谣和简单的古诗;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可为其多推荐一些故事性强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适当地参考一些名师的推荐,再综合班级里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读物。
这种在保质保量上的“海量阅读”形式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自己的体验、提升自己的心智、培养自己的情感、养成自己的习惯。像这种从读一本书,到读多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积累知识、积累技能的过程,其高效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在已经掌握的学习和读书方法中,大量地阅读,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巩固这种方法,使其内化,这样的受益是终身的。
小学语文课堂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中的要求,其实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但是,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往往是学生地位不清、教师过分的讲解分析、语文教材的单调滞后、教师的职业素质亟待提升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师务必要跳出“内容分析式”语文课堂的藩篱,将学生放在首位、放在主体,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把握好引领者的身份,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中自由驰骋。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尼尔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