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秋季起,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部编新教材,教材的变化有先识字后学习汉语拼音,实现幼小衔接的“软 着陆”;识字更尊重学习规律,更注重词句运用,“显性”知识与“隐性”方法相得益彰;写字指导增加了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真正落到实处;利用整合的情境图学习汉语拼音,多方位的教育价值相融合;改变音节的呈现方式,凸显汉语拼音的基本定位;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更加重视课外阅读。了解编者意图,可以从容应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部编教材;变化;应对策略
今年秋季开学,我惊喜地发现教材发生了以下可喜的变化:
1.入学教育以后先识字后学习汉语拼音,实现幼小衔接的“软着陆”
学生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就要开始学习枯燥、难学的汉语拼音,其容量大、任务重,往往一开学就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消磨殆尽,教师还要在紧张、繁忙的教学活动中抽出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力不从心。
而部编一年级教材的第一个单元是识字(学生熟悉汉字的程度要比拼音高),且要求识记的生字不少是学生之前接触过或已经认识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他们的语文学习生涯。例如,第一课《天地人》要求认识的六个生字学生几乎都已经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讲讲《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神话故事中“天”“地”“人”的来历;让表现力较强的学生带大家读读生字、组组词,并夸奖一下词语积累丰富、思维活跃的学生,一节课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第一单元的学习负担比较轻,教师还可以一边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一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接下来的汉语拼音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识字更尊重学习规律,更注重词句运用,“显性”知识与“隐性”方法相得益彰
翻开教材的《识字表》,我们会发现,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由原来的400字降到了300字。低段的每一册要求认识的字都减少了100字,整个低段要求认识的字由原来的2000字降到了1600字,这减少的400字挪到了三四年级来识记。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将2000字中相对用得少的字挪到三四年级来识记,显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另外,部编教材的每个园地都设有一个“字词句运用”栏目设置了如形近字的辨析、同韵字的练习、扩词练习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小学阶段的难点,这个栏目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运用这些字词句,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些“显性”知识背后隐藏着字词句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隐性”的方法,在识字教学时从这些方面去训练学生字词句的运用能力,而不是仅仅将这当成是一个练习。
3.写字指导增加了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真正落到实处
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写字指导新增了认识田字格,在新笔画首次出现时,在田字格的左上角会标注新笔画的名称,提示教师教学生认识;每个要求会写的字的笔顺提示由原来的田字格中改到了田字格的上方,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汉字的笔顺,更有利于让学生一气呵成写好一个完整的字。最为难得的是,教材会三次出现笔顺规则的书写提示,提示学生了解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写好汉字。
部编教材的编排解决了写字指导教什么的问题,建议根据教材提示引导观察,然后范写、练写,利用展示台和学生一起评改其部分作业,让学生掌握教材提示的写字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将写字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4.利用整合的情境图学习汉语拼音,多方位的教育价值相融合
部编教材将原来学习汉语拼音的单个图画全部换成了整合的情境图,原有的情境图也进行了改良,力图让每一幅情境图涵盖那一课所有字母的读音和字形。
例如,《g k h》一课中,情境图展示了一个小女孩坐在河(h)边的椅子上喝(h)水,天空中飞来一只鸽子(g),河(h)里还有小蝌(k)蚪在游。天上飞的鸽子口里衔着的是“g”的形,河里的小蝌蚪摆出来的就是“k”的样子,小女孩坐的椅子就是“h”的形。这样的编排传递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模仿正确的发音来认读字母,教师不需要逐一教学字母的发音方法,除非学生发音不准,或是特别需要辨别的字母才提示发音方法来帮助学生读准字母。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学生的口语基础来学习汉语拼音,还可以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口语,将拼音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一幅情境图都力图更多地体现和本课拼音学习有关的音节,当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到更多和本课拼音有关的音节时,那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情境图的选择比以往的插图更接地气,都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且都渗透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教师可以在运用其学习汉语拼音的前提下,挖掘一下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在《g k h》一课中倡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当然,情境图最主要的价值是利用图中的音、形学习汉语拼音,千万不可喧宾夺主,过分挖掘。
5.改变音节的呈现方式,凸显汉语拼音的基本定位
部编教材改变了以往音节不带调、用射线呈现的方式,精心挑选高频率儿童常用音节以带调音节的形式出现,凸显了“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这一基本定位。
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领会编者“重结果、轻过程”的编写意图,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拼读音节,并在反复的拼读中凭借视觉记忆,达到看见就认识的境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阅读,提高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我在教学《b p m f》一课时,发现学生刚开始拼读带调的音节时确实有困难。因为声母才刚刚学习,带调的单韵母还不太熟练,又是第一次拼读音节,所以总是顾此失彼。但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声母很快就能区分,带调的单韵母也慢慢熟悉,拼读也越来越熟练。
6.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更加重视课外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去传承。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一共编排了6首古诗和2篇俗语,其中4首古诗和2篇俗语是以“日积月累”的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内容大大超过了原有教材,体现了编者想要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意图,也彰显了传统文化要靠“日积月累”的思想。我们一线教师不妨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开发更多的传统文化课程,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另外,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还增设了一个“我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这个栏目选择了5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和3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我想,增加这个栏目的目的是要推广儿童阅读,促进亲子阅读。这八篇内容仅仅只是一个引子,引导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来做儿童阅读的引路人,做全民阅读的点灯人。
读完整本教材,不觉欣喜万分。新教材以“知识、内容”为显性线索,以“方法、技能”为隐性线索系统地解决了很多年以來语文教师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教材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线教师只要用心研究,便能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J].课程教学研究,2017(5).
[2]刘雪莲.“部编本”与“人教版”课文设置的比较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7(2).
关键词:部编教材;变化;应对策略
今年秋季开学,我惊喜地发现教材发生了以下可喜的变化:
1.入学教育以后先识字后学习汉语拼音,实现幼小衔接的“软着陆”
学生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就要开始学习枯燥、难学的汉语拼音,其容量大、任务重,往往一开学就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消磨殆尽,教师还要在紧张、繁忙的教学活动中抽出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力不从心。
而部编一年级教材的第一个单元是识字(学生熟悉汉字的程度要比拼音高),且要求识记的生字不少是学生之前接触过或已经认识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他们的语文学习生涯。例如,第一课《天地人》要求认识的六个生字学生几乎都已经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讲讲《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神话故事中“天”“地”“人”的来历;让表现力较强的学生带大家读读生字、组组词,并夸奖一下词语积累丰富、思维活跃的学生,一节课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第一单元的学习负担比较轻,教师还可以一边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一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接下来的汉语拼音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识字更尊重学习规律,更注重词句运用,“显性”知识与“隐性”方法相得益彰
翻开教材的《识字表》,我们会发现,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由原来的400字降到了300字。低段的每一册要求认识的字都减少了100字,整个低段要求认识的字由原来的2000字降到了1600字,这减少的400字挪到了三四年级来识记。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将2000字中相对用得少的字挪到三四年级来识记,显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另外,部编教材的每个园地都设有一个“字词句运用”栏目设置了如形近字的辨析、同韵字的练习、扩词练习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小学阶段的难点,这个栏目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运用这些字词句,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些“显性”知识背后隐藏着字词句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隐性”的方法,在识字教学时从这些方面去训练学生字词句的运用能力,而不是仅仅将这当成是一个练习。
3.写字指导增加了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真正落到实处
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写字指导新增了认识田字格,在新笔画首次出现时,在田字格的左上角会标注新笔画的名称,提示教师教学生认识;每个要求会写的字的笔顺提示由原来的田字格中改到了田字格的上方,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汉字的笔顺,更有利于让学生一气呵成写好一个完整的字。最为难得的是,教材会三次出现笔顺规则的书写提示,提示学生了解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写好汉字。
部编教材的编排解决了写字指导教什么的问题,建议根据教材提示引导观察,然后范写、练写,利用展示台和学生一起评改其部分作业,让学生掌握教材提示的写字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将写字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4.利用整合的情境图学习汉语拼音,多方位的教育价值相融合
部编教材将原来学习汉语拼音的单个图画全部换成了整合的情境图,原有的情境图也进行了改良,力图让每一幅情境图涵盖那一课所有字母的读音和字形。
例如,《g k h》一课中,情境图展示了一个小女孩坐在河(h)边的椅子上喝(h)水,天空中飞来一只鸽子(g),河(h)里还有小蝌(k)蚪在游。天上飞的鸽子口里衔着的是“g”的形,河里的小蝌蚪摆出来的就是“k”的样子,小女孩坐的椅子就是“h”的形。这样的编排传递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模仿正确的发音来认读字母,教师不需要逐一教学字母的发音方法,除非学生发音不准,或是特别需要辨别的字母才提示发音方法来帮助学生读准字母。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学生的口语基础来学习汉语拼音,还可以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口语,将拼音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一幅情境图都力图更多地体现和本课拼音学习有关的音节,当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到更多和本课拼音有关的音节时,那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情境图的选择比以往的插图更接地气,都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且都渗透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教师可以在运用其学习汉语拼音的前提下,挖掘一下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在《g k h》一课中倡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当然,情境图最主要的价值是利用图中的音、形学习汉语拼音,千万不可喧宾夺主,过分挖掘。
5.改变音节的呈现方式,凸显汉语拼音的基本定位
部编教材改变了以往音节不带调、用射线呈现的方式,精心挑选高频率儿童常用音节以带调音节的形式出现,凸显了“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这一基本定位。
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领会编者“重结果、轻过程”的编写意图,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拼读音节,并在反复的拼读中凭借视觉记忆,达到看见就认识的境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阅读,提高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我在教学《b p m f》一课时,发现学生刚开始拼读带调的音节时确实有困难。因为声母才刚刚学习,带调的单韵母还不太熟练,又是第一次拼读音节,所以总是顾此失彼。但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声母很快就能区分,带调的单韵母也慢慢熟悉,拼读也越来越熟练。
6.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更加重视课外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去传承。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一共编排了6首古诗和2篇俗语,其中4首古诗和2篇俗语是以“日积月累”的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内容大大超过了原有教材,体现了编者想要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意图,也彰显了传统文化要靠“日积月累”的思想。我们一线教师不妨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开发更多的传统文化课程,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另外,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还增设了一个“我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这个栏目选择了5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和3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我想,增加这个栏目的目的是要推广儿童阅读,促进亲子阅读。这八篇内容仅仅只是一个引子,引导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来做儿童阅读的引路人,做全民阅读的点灯人。
读完整本教材,不觉欣喜万分。新教材以“知识、内容”为显性线索,以“方法、技能”为隐性线索系统地解决了很多年以來语文教师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教材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线教师只要用心研究,便能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J].课程教学研究,2017(5).
[2]刘雪莲.“部编本”与“人教版”课文设置的比较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