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理念,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语文综合水平提高的目的。
一、個性化阅读要“自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个性化阅读应该赋予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学生的参与,任何教学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尤其是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对学生情感、精神与灵魂的熏陶过程。只有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里,才能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个性化阅读中来,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出新颖、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阅读问题,让学生主动解决。在教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时,由于文章的主题与生命、坚强意志、希望以及善意有关,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文章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命名?②文章刻画了三个人物,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谈一谈你的感受。③画叶子的贝尔曼最后先于琼珊死去,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具有较深的启迪意义,使学生不得不多次阅读文中的细节,以得出合理的答案。第一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明白表面意思——设置悬念,突出主题,点明中心。其中“最后的常春藤叶”也暗指“希望”。第二个问题十分灵活,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畅谈,符合个性化阅读的主旨。第三个问题则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难度也比较高,需要学生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答案。
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结合阅读感受畅所欲言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充分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学生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带着迷津与困惑,等待着教师的指引,从而增强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二、个性化阅读要有“氛围”
传统的讲授式阅读多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极其单调、乏味,难以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实施个性化阅读应当有目的地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挥出学习潜能。
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理解往往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活经历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挫折与逆境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史铁生的敏感与悲观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史铁生生平经历的记录访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对话详细地了解作者遭遇的苦难经历,在这种情感氛围的感染下,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主题中。文章作为一篇散文,具有典型的“形散神聚”的特点,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和自主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随机叫学生回答此文的“神”在哪里。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描写地坛的景物,这时,教师就应当及时纠正学生的表面理解,带领学生从深层意义上解读文章的主题——生命。
教师要抛弃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无论对于什么类型的文章都直接揭示重难点,而忽略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只有在贴近于真实的课堂氛围下,使学生与作者展开“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把握得更加准确。因此,良好的阅读氛围是个性化阅读必不可缺的因素。
三、个性化阅读要追求多样化
语文这个科目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因此,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个性,在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喜悦。
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的教学重点为领略烛之武的语言艺术。为了检验学生文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在分析完课文后,要求学生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由学生A扮演郑国大夫佚之狐,学生B扮演郑文公,学生C扮演烛之武,学生D扮演秦王。与分角色朗读课文不同的是,学生要将文中语言翻译成白话文,可以适当地改编成台词,只要大意不变即可。在学生表演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合理评价,指出优缺点,对于表现优秀者,应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趣味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一定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水平逐渐提高,充分在课堂上展现了自我。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交流,符合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为个性化阅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开设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发现与探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226532)
一、個性化阅读要“自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个性化阅读应该赋予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学生的参与,任何教学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尤其是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对学生情感、精神与灵魂的熏陶过程。只有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里,才能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个性化阅读中来,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出新颖、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阅读问题,让学生主动解决。在教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时,由于文章的主题与生命、坚强意志、希望以及善意有关,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文章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命名?②文章刻画了三个人物,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谈一谈你的感受。③画叶子的贝尔曼最后先于琼珊死去,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具有较深的启迪意义,使学生不得不多次阅读文中的细节,以得出合理的答案。第一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明白表面意思——设置悬念,突出主题,点明中心。其中“最后的常春藤叶”也暗指“希望”。第二个问题十分灵活,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畅谈,符合个性化阅读的主旨。第三个问题则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难度也比较高,需要学生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答案。
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结合阅读感受畅所欲言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充分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学生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带着迷津与困惑,等待着教师的指引,从而增强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二、个性化阅读要有“氛围”
传统的讲授式阅读多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极其单调、乏味,难以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实施个性化阅读应当有目的地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挥出学习潜能。
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理解往往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活经历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挫折与逆境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史铁生的敏感与悲观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史铁生生平经历的记录访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对话详细地了解作者遭遇的苦难经历,在这种情感氛围的感染下,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主题中。文章作为一篇散文,具有典型的“形散神聚”的特点,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和自主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随机叫学生回答此文的“神”在哪里。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描写地坛的景物,这时,教师就应当及时纠正学生的表面理解,带领学生从深层意义上解读文章的主题——生命。
教师要抛弃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无论对于什么类型的文章都直接揭示重难点,而忽略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只有在贴近于真实的课堂氛围下,使学生与作者展开“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把握得更加准确。因此,良好的阅读氛围是个性化阅读必不可缺的因素。
三、个性化阅读要追求多样化
语文这个科目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因此,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个性,在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喜悦。
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的教学重点为领略烛之武的语言艺术。为了检验学生文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在分析完课文后,要求学生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由学生A扮演郑国大夫佚之狐,学生B扮演郑文公,学生C扮演烛之武,学生D扮演秦王。与分角色朗读课文不同的是,学生要将文中语言翻译成白话文,可以适当地改编成台词,只要大意不变即可。在学生表演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合理评价,指出优缺点,对于表现优秀者,应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趣味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一定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水平逐渐提高,充分在课堂上展现了自我。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交流,符合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为个性化阅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开设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发现与探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22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