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推荐
《岛》,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媒体评论《岛》为“一部能够使人回味一生的凄美作品”。
二战期间,整个欧洲大陆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然而有一个名叫斯皮纳龙格的小岛,仿若与世隔绝,荒凉却又平和。这座岛上,到处都是麻风病人,不时上演着夫妻、母女、姐妹、恋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我从中看到了所有麻风病人对命运的抗争,看到这些平凡人的伟大光辉——没有人放弃对生的希望。
《岛》,语言细腻而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生活被毁可以重建,爱情被毁可以重生,再污秽的地方也有灿烂的鲜花,再悲凉的情節,也始终能看到希望。
文末有这样一句:“最后,她看不到耻辱,只有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
这就是《岛》,在一句一句的叙述中渗透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
——浙江平阳县苏步青学校 季芊秀
《岛》这部小说谱写了一曲令人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歌。小说情节的推进和情绪的铺陈都是循序渐进的,以佩特基斯家族为代表,第一代伊莲妮的生活被麻风病摧毁;第二代玛丽娅的生活和爱情被毁而又重生;第三代索菲亚最终在女儿的牵引下回归家乡;到第四代阿丽克西斯,从上代人的故事中获得启发,重回自我。由绝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寻找,直到重获新生。
——“历史寝室部”
精彩片段一
人性之花
五月初的克里特岛有着最美好的、天赐般的日子。这样的日子里,繁花满树,高山上最后的积雪也化成清澈的细流,伊莲妮要离开这里去斯皮纳龙格了。人群聚在一起,看着她,流着泪,挥手作最后的道别。即使学校并没有宣布说今天休息,出于对离去老师的尊敬,教室里空荡荡的。学生和老师都没去上课。没人愿意错过这个跟他们最爱的“佩特基斯夫人”道别的机会。
伊莲妮·佩特基斯在布拉卡和周围小村庄里深受大家爱戴。她有种磁力把孩子们和成年人都吸引到她身边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伊莲妮来说,教学就像她的天职,她的热情像火把一样感动了学生。“如果他们爱它,他们就会去了解它。”虽然这并不是她自己的原话,而是二十年前,她踏入知识殿堂前,一位充满抱负的老师说的。
在离家的前一晚,伊莲妮给花瓶里插满了春天的鲜花。她把花瓶摆在桌子中央,花枝上苍白的小花神奇地改变了整个房间。她知道简单的效果、细节的力量。比如,她知道,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或他喜爱的颜色是赢得他们的心,甚至他们灵魂的关键。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主要是想讨好她,让她高兴,并非因为他们被迫学习,她把理论和数字写在卡片上,用绳子从天花板上吊下来,看上去好似一群飞进来的小鸟——永远盘旋在头顶上,这种方法对学习过程也很有帮助。
(节选自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第三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读书笔记
这几段叙写了布拉卡居民和师生送别伊莲妮的场景。
第一段从“教室里空荡荡的”“学生和老师都没去上课”“没人愿意错过这个……机会”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伊莲妮受到了师生的爱戴。
第二段将伊莲妮的魅力由学校扩展到布拉卡和周围小村庄,更加凸显了伊莲妮的人性之美。把伊莲妮对教学的热情比作火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
第三段具体展现伊莲妮对孩子的关爱。例如伊莲妮能记得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和喜爱的颜色,把理论和数字写在卡片上,用绳子吊在天花板上。“花枝上苍白的小花”分明是伊莲妮的化身。临走前的最后一晚,她还往花瓶里插鲜花,这该是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多么美好的内心啊!
精彩片段二
希望之花
斯皮纳龙格岛上多年来最好的冬天过去了,最灿烂的春天来了。野花不仅给小岛北面山坡铺上一层花毯,也从岩石的每个缝隙中探出头来,裹住岩石,整个岛都已把这种新生之感呼吸了进去。
斯皮纳龙格的主街上,几个月前还只有些破败的房屋,现在成了一排排漂亮的商店,门和窗被重新粉刷成深蓝色、墨绿色。它们现在成了店主骄傲地展示商品的地方,岛民们逛街不仅是出于需要,也为了快乐。小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市场。人们创造财富,他们以物易物,买和卖,有时赚,有时赔。
小酒馆现在十分兴旺,一家新饭馆也开张了,专卖鱼汤,每天新鲜出锅。主街上最忙的人里面有理发师斯泰里奥斯·范蒂斯,他曾是希腊第二大城市雷色农的顶尖发型师,可是在被驱逐到斯皮纳龙格后,他放弃了这门手艺。帕帕蒂米特里奥知道他们中间有这样一个人物时,力邀范蒂斯重操旧业。雅典男人全是爱虚荣的孔雀,他们有着城里人时髦虚荣的一套,在以前,他们全都喜欢每隔一周修剪一次头发和胡须,头发的好坏和形状几乎是他们的男子气概的表现。现在生活转好,他们发现竟有人可以让他们又英俊潇洒起来。他们渴求的并不是个人风格,而是一模一样,精致的、梳理得一丝不乱的头发。
(节选自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第六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读书笔记
这几段将1940年的斯皮纳龙格岛描写得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斯皮纳龙格本是一个海风习习、繁花似锦的小岛,1903年之后,却因为作为安置雅典麻风病人的隔离区而蒙上了一层阴霾。生活在岛上的麻风病人痛苦而消沉,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身体的疾病使这座小岛散发着颓废和绝望的气息。
然而1940年,雅典人帕帕蒂米特里奥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他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感染了岛民,在一次民主的岛主选举中,成为众人仰慕的岛主。他重建学校、教堂,还大范围播放电影,丰富岛民的生活。在他的带领下,斯皮纳龙格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第一段“探”“裹住”写出了野花旺盛的生命力,斯皮纳龙格已经不复往日的衰败景象,岛上的人对命运的不屈,对美好人生的向往通过一个“铺”字,彰显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破败的房屋”和“一排排漂亮的商店”形成鲜明对比,“深蓝色”“墨绿色”在给门窗换上新衣的同时,也给晦暗的小岛涂上了生的绚丽色彩。在络绎不绝的人群里,在琳琅满目的商店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麻风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渴望。
第三段略写小酒馆的热闹,详写理发店的繁忙。斯泰里奥斯·范蒂斯重操旧业不仅是他人生经历低谷后的重新振作,更是小岛重焕新生的代表性事件。岛民对“一丝不乱的头发”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由此可见,帕帕蒂米特里奥的邀请是多么的明智!
《岛》,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媒体评论《岛》为“一部能够使人回味一生的凄美作品”。
二战期间,整个欧洲大陆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然而有一个名叫斯皮纳龙格的小岛,仿若与世隔绝,荒凉却又平和。这座岛上,到处都是麻风病人,不时上演着夫妻、母女、姐妹、恋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我从中看到了所有麻风病人对命运的抗争,看到这些平凡人的伟大光辉——没有人放弃对生的希望。
《岛》,语言细腻而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生活被毁可以重建,爱情被毁可以重生,再污秽的地方也有灿烂的鲜花,再悲凉的情節,也始终能看到希望。
文末有这样一句:“最后,她看不到耻辱,只有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
这就是《岛》,在一句一句的叙述中渗透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
——浙江平阳县苏步青学校 季芊秀
《岛》这部小说谱写了一曲令人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歌。小说情节的推进和情绪的铺陈都是循序渐进的,以佩特基斯家族为代表,第一代伊莲妮的生活被麻风病摧毁;第二代玛丽娅的生活和爱情被毁而又重生;第三代索菲亚最终在女儿的牵引下回归家乡;到第四代阿丽克西斯,从上代人的故事中获得启发,重回自我。由绝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寻找,直到重获新生。
——“历史寝室部”
精彩片段一
人性之花
五月初的克里特岛有着最美好的、天赐般的日子。这样的日子里,繁花满树,高山上最后的积雪也化成清澈的细流,伊莲妮要离开这里去斯皮纳龙格了。人群聚在一起,看着她,流着泪,挥手作最后的道别。即使学校并没有宣布说今天休息,出于对离去老师的尊敬,教室里空荡荡的。学生和老师都没去上课。没人愿意错过这个跟他们最爱的“佩特基斯夫人”道别的机会。
伊莲妮·佩特基斯在布拉卡和周围小村庄里深受大家爱戴。她有种磁力把孩子们和成年人都吸引到她身边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伊莲妮来说,教学就像她的天职,她的热情像火把一样感动了学生。“如果他们爱它,他们就会去了解它。”虽然这并不是她自己的原话,而是二十年前,她踏入知识殿堂前,一位充满抱负的老师说的。
在离家的前一晚,伊莲妮给花瓶里插满了春天的鲜花。她把花瓶摆在桌子中央,花枝上苍白的小花神奇地改变了整个房间。她知道简单的效果、细节的力量。比如,她知道,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或他喜爱的颜色是赢得他们的心,甚至他们灵魂的关键。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主要是想讨好她,让她高兴,并非因为他们被迫学习,她把理论和数字写在卡片上,用绳子从天花板上吊下来,看上去好似一群飞进来的小鸟——永远盘旋在头顶上,这种方法对学习过程也很有帮助。
(节选自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第三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读书笔记
这几段叙写了布拉卡居民和师生送别伊莲妮的场景。
第一段从“教室里空荡荡的”“学生和老师都没去上课”“没人愿意错过这个……机会”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伊莲妮受到了师生的爱戴。
第二段将伊莲妮的魅力由学校扩展到布拉卡和周围小村庄,更加凸显了伊莲妮的人性之美。把伊莲妮对教学的热情比作火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
第三段具体展现伊莲妮对孩子的关爱。例如伊莲妮能记得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和喜爱的颜色,把理论和数字写在卡片上,用绳子吊在天花板上。“花枝上苍白的小花”分明是伊莲妮的化身。临走前的最后一晚,她还往花瓶里插鲜花,这该是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多么美好的内心啊!
精彩片段二
希望之花
斯皮纳龙格岛上多年来最好的冬天过去了,最灿烂的春天来了。野花不仅给小岛北面山坡铺上一层花毯,也从岩石的每个缝隙中探出头来,裹住岩石,整个岛都已把这种新生之感呼吸了进去。
斯皮纳龙格的主街上,几个月前还只有些破败的房屋,现在成了一排排漂亮的商店,门和窗被重新粉刷成深蓝色、墨绿色。它们现在成了店主骄傲地展示商品的地方,岛民们逛街不仅是出于需要,也为了快乐。小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市场。人们创造财富,他们以物易物,买和卖,有时赚,有时赔。
小酒馆现在十分兴旺,一家新饭馆也开张了,专卖鱼汤,每天新鲜出锅。主街上最忙的人里面有理发师斯泰里奥斯·范蒂斯,他曾是希腊第二大城市雷色农的顶尖发型师,可是在被驱逐到斯皮纳龙格后,他放弃了这门手艺。帕帕蒂米特里奥知道他们中间有这样一个人物时,力邀范蒂斯重操旧业。雅典男人全是爱虚荣的孔雀,他们有着城里人时髦虚荣的一套,在以前,他们全都喜欢每隔一周修剪一次头发和胡须,头发的好坏和形状几乎是他们的男子气概的表现。现在生活转好,他们发现竟有人可以让他们又英俊潇洒起来。他们渴求的并不是个人风格,而是一模一样,精致的、梳理得一丝不乱的头发。
(节选自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第六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读书笔记
这几段将1940年的斯皮纳龙格岛描写得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斯皮纳龙格本是一个海风习习、繁花似锦的小岛,1903年之后,却因为作为安置雅典麻风病人的隔离区而蒙上了一层阴霾。生活在岛上的麻风病人痛苦而消沉,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身体的疾病使这座小岛散发着颓废和绝望的气息。
然而1940年,雅典人帕帕蒂米特里奥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他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感染了岛民,在一次民主的岛主选举中,成为众人仰慕的岛主。他重建学校、教堂,还大范围播放电影,丰富岛民的生活。在他的带领下,斯皮纳龙格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第一段“探”“裹住”写出了野花旺盛的生命力,斯皮纳龙格已经不复往日的衰败景象,岛上的人对命运的不屈,对美好人生的向往通过一个“铺”字,彰显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破败的房屋”和“一排排漂亮的商店”形成鲜明对比,“深蓝色”“墨绿色”在给门窗换上新衣的同时,也给晦暗的小岛涂上了生的绚丽色彩。在络绎不绝的人群里,在琳琅满目的商店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麻风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渴望。
第三段略写小酒馆的热闹,详写理发店的繁忙。斯泰里奥斯·范蒂斯重操旧业不仅是他人生经历低谷后的重新振作,更是小岛重焕新生的代表性事件。岛民对“一丝不乱的头发”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由此可见,帕帕蒂米特里奥的邀请是多么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