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在健全组织制度,加强专业指导,提升教育理念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全方位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关键词:大学生 自助组织 心理健康教育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普遍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普遍开设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与心理健康保健相关的讲座;普遍建立了在校生的心理档案等。但是,关于在校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报道仍然层出不穷,多种测量数据和抽样调查普遍表明我国约有15%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回访或主动干预。许多高校在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开始重视和发挥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作用,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相继涌现,丰富多彩的心理互助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要发挥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应有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
1 背景与意义
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为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自助和互助活动,促进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面发展变化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学生组织。如高校普遍成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步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不仅显得重要、迫切,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1.1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助人自助”包含两个方面意思: 其一是帮助别人学会自我帮助;其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促进自我成长。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所开展的心理互助活动,实质上就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大学生需要从同学中获得心理帮助,也有能力从心理上帮助同学。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它可以使大学生在互助过程中学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激励别人,养成助人为乐的品格。
1.2 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单一化的倾向。笔者认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 全体性,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主体性,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自我调适、自我负责,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性,即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觉发现与开发自身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这不仅是教育对象的扩大,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1.3 是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台湾、香港等地学者的研究表明非专业系统对大学生的支持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专业的帮助。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历对人生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说明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心理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社会阅历相对肤浅,独立生活经验欠缺,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需要寻求心理帮助,一般来说,大学生试图解决心理问题时,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而在必须寻求外界帮助时,首先倾向于向朋辈或家人求助,只有当问题诉诸情绪障碍并且较为严重时,才会寻求专业咨询帮助。他们之所以首先选择同辈人作为求助对象,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成长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容易沟通,更易获得理解、同情和支持。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大学生有这样一个信念:求助是无能和耻辱的象征,这提醒专业人员要把降低学生的求助耻辱感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而大学生自主组织开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心理健康周、进行心理测试等活动是改变学生求助行为的有效方式。
2 现状与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专业心理咨询不可或缺的补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心理自助组织建设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必要的管理:一方面表现为组织建设不健,体现在没有形成校、院系、班级相对稳定的三级自助组织网络;一方面表现为各级心理自助组织内部建设不规范,体现在各级心理自助组织建设目标不清,既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也没有相关的工作制度;二是缺乏必要的指导:一方面表现为指导不力,造成负责人思想不统一,工作不协作,甚至导致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一方面表现为指导不专业,体现在心理自助组织成员没有严格按照特殊的角色要求和一定的程序产生,如班级心理委员,有的学校是按一般班干部选举方式产生的,有的学校是由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的,难以保证心理委员基本的素质;三是缺乏必要的支持,如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宣传阵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积极性。
2.2 心理自助组织活动不规范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活动内容上,没有结合校情、没有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并不佳,体现在活动的贪大求全;二是在活动形式上,没有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甚至会出现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相悖的做法,体现在活动设计上没有遵循保密、安全等重要原则;三是在活动机制上,缺乏必要的督导,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运行有序的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活动机制,对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开展的活动指导性不强,缺乏科学性。
2.3 心理自助组织定位不清晰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建设等同于一般学生社团,有些高校没有按一定的严格程序筛选,而且上岗前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因此其心理素质并不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助人能力;二是将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等同于学生会等一般学生组织,规定了很多岗位职责,要求他们做一些做不了的事情,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甚至结果适得其反,在同学中产生负面作用;三是将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等同于专业心理组织,事实上,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同学中一般心理问题的互助,不可能像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那样做到科学规范地去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可是有些学校对学生定位过高,对自助组织造成较大压力。
3 对策与措施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把学生仅仅看成是被动接受的个体,重少数轻全体、重治疗轻发展的医学化倾向,这不仅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而且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要使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就要切实确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相结合,建立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3.1 健全工作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相对稳定、规范的运行机制和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就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际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本身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和方法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同学中开展心理互助工作是一件非常神圣的工作,必须严肃认真、科学规范,否则会适得其反,产生不良后果。这就要求,一是要突出科学性、全体性,要在学校、学院和班级三个层次上都分别建立起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体系,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组织网络体系,要让成员明确每一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和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运行程序和相关制度,并且自觉遵守。二是要突出规范性、专业性,要健全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工作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制度能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工作条件,保障学生心理互助活动能得到健康开展、取得良好效果;三是要突出自主性、公正性,组织成员的产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筛选程序,一般要经过自愿报名、推荐、考察、测试、公示等环节,产生后要经过系统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
3.2 加强专业指导
这就要求,一要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师专职队伍,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门机构为依托,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三要加强专业教师、专职部门对学生自助组织的指导和监督。这样,高校就形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重点负责指导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负责指导学院心理健康分会,班级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负责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的工作,这样三级网络工作机制既能保证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开展活动的正确导向,又能促进其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加深入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3.3 提升教育理念
实践证明,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角色优势,在同学当中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对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的行为总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一是要全员化,必须要高度重视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心理文化是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高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总和,它能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美好的心理期待,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谐的心理氛围、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二是要日常化,必须要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日常工作、心理课程、科普讲座在大学生中全面普及,体现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让大学生具备心理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三是课程化,以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开展的心理互助活动在工作目标、要求、具体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课堂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有必要通过选修课、必修课来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以便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这有利于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
[2]苑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设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3]佘凌,张信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青年专项”课题(2005NXY51)
关键词:大学生 自助组织 心理健康教育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普遍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普遍开设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与心理健康保健相关的讲座;普遍建立了在校生的心理档案等。但是,关于在校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报道仍然层出不穷,多种测量数据和抽样调查普遍表明我国约有15%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回访或主动干预。许多高校在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开始重视和发挥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作用,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相继涌现,丰富多彩的心理互助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要发挥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应有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
1 背景与意义
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为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自助和互助活动,促进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面发展变化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学生组织。如高校普遍成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步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不仅显得重要、迫切,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1.1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助人自助”包含两个方面意思: 其一是帮助别人学会自我帮助;其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促进自我成长。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所开展的心理互助活动,实质上就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大学生需要从同学中获得心理帮助,也有能力从心理上帮助同学。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它可以使大学生在互助过程中学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激励别人,养成助人为乐的品格。
1.2 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单一化的倾向。笔者认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 全体性,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主体性,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自我调适、自我负责,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性,即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觉发现与开发自身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这不仅是教育对象的扩大,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1.3 是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台湾、香港等地学者的研究表明非专业系统对大学生的支持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专业的帮助。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历对人生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说明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心理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社会阅历相对肤浅,独立生活经验欠缺,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需要寻求心理帮助,一般来说,大学生试图解决心理问题时,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而在必须寻求外界帮助时,首先倾向于向朋辈或家人求助,只有当问题诉诸情绪障碍并且较为严重时,才会寻求专业咨询帮助。他们之所以首先选择同辈人作为求助对象,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成长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容易沟通,更易获得理解、同情和支持。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大学生有这样一个信念:求助是无能和耻辱的象征,这提醒专业人员要把降低学生的求助耻辱感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而大学生自主组织开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心理健康周、进行心理测试等活动是改变学生求助行为的有效方式。
2 现状与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专业心理咨询不可或缺的补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心理自助组织建设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必要的管理:一方面表现为组织建设不健,体现在没有形成校、院系、班级相对稳定的三级自助组织网络;一方面表现为各级心理自助组织内部建设不规范,体现在各级心理自助组织建设目标不清,既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也没有相关的工作制度;二是缺乏必要的指导:一方面表现为指导不力,造成负责人思想不统一,工作不协作,甚至导致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一方面表现为指导不专业,体现在心理自助组织成员没有严格按照特殊的角色要求和一定的程序产生,如班级心理委员,有的学校是按一般班干部选举方式产生的,有的学校是由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的,难以保证心理委员基本的素质;三是缺乏必要的支持,如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宣传阵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积极性。
2.2 心理自助组织活动不规范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活动内容上,没有结合校情、没有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并不佳,体现在活动的贪大求全;二是在活动形式上,没有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甚至会出现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相悖的做法,体现在活动设计上没有遵循保密、安全等重要原则;三是在活动机制上,缺乏必要的督导,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运行有序的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活动机制,对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开展的活动指导性不强,缺乏科学性。
2.3 心理自助组织定位不清晰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建设等同于一般学生社团,有些高校没有按一定的严格程序筛选,而且上岗前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因此其心理素质并不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助人能力;二是将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等同于学生会等一般学生组织,规定了很多岗位职责,要求他们做一些做不了的事情,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甚至结果适得其反,在同学中产生负面作用;三是将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等同于专业心理组织,事实上,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同学中一般心理问题的互助,不可能像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那样做到科学规范地去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可是有些学校对学生定位过高,对自助组织造成较大压力。
3 对策与措施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把学生仅仅看成是被动接受的个体,重少数轻全体、重治疗轻发展的医学化倾向,这不仅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而且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要使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就要切实确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相结合,建立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3.1 健全工作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相对稳定、规范的运行机制和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就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际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本身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和方法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同学中开展心理互助工作是一件非常神圣的工作,必须严肃认真、科学规范,否则会适得其反,产生不良后果。这就要求,一是要突出科学性、全体性,要在学校、学院和班级三个层次上都分别建立起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体系,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组织网络体系,要让成员明确每一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和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运行程序和相关制度,并且自觉遵守。二是要突出规范性、专业性,要健全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工作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制度能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工作条件,保障学生心理互助活动能得到健康开展、取得良好效果;三是要突出自主性、公正性,组织成员的产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筛选程序,一般要经过自愿报名、推荐、考察、测试、公示等环节,产生后要经过系统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
3.2 加强专业指导
这就要求,一要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师专职队伍,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门机构为依托,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三要加强专业教师、专职部门对学生自助组织的指导和监督。这样,高校就形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重点负责指导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负责指导学院心理健康分会,班级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负责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的工作,这样三级网络工作机制既能保证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开展活动的正确导向,又能促进其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加深入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3.3 提升教育理念
实践证明,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角色优势,在同学当中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对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的行为总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一是要全员化,必须要高度重视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心理文化是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高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总和,它能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美好的心理期待,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谐的心理氛围、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二是要日常化,必须要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日常工作、心理课程、科普讲座在大学生中全面普及,体现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让大学生具备心理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三是课程化,以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开展的心理互助活动在工作目标、要求、具体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课堂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有必要通过选修课、必修课来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以便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这有利于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
[2]苑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设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3]佘凌,张信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青年专项”课题(2005NXY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