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是语文教学课程的主体,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手段,学生都过分地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与社会生活中的联系,忽略了学生本人的个性发展,可见,只有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所以,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理顺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关系,对如何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有着合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办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69-02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改的执行实践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如何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方面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开放性的课堂却没有能够将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同学生自身实际充分结合起来,缺乏必要的调控措施,只是在表面下功夫,同新课改的整体要求大相径庭。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理顺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关系,对如何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有着合理、正确的认识。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正确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目的性、有效协调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有序性、合理统筹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实际性的关系,对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目的性的关系
所谓开放性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开放,而是指有目的的开放。语文课堂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多种教学办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每节课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应当有什么样的收获。所以,将开放性引入到语文课堂内,其目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气氛轻松、心情愉快、有利于思维发挥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并实现教学目标。
很多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忽略了“目标”的作用,只是片面追求课堂的开放性,只看到眼前学生的积极、踊跃,最后的结果却是表面上看课堂上很热闹,实现上学生却没有真正的学会知识,既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一纸空文。比如,有一部分教师注重将没有实质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大的音乐乐曲强行的引入到语文课堂当中,使得原本就非常呆板、教学效果一般的语文课又多了一种变味的感觉。形成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是语文教师们没有教学目标意识,而是多数人在内心都有着图功利、取悦同行、博取领导认可的教育投机意识。
可见,初中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必须要明确首先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这个根本性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课的根本内涵,使其不变成杂烩课,从而在真正意义使语文课堂的目的性和开放性二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有效协调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有序性的关系
语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具有形式、手段、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强调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但是这种强调以开放性为主的发散性教学模式同井然有序的传统教学活动并不相排斥。开放语文课堂,决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放任自流,天马行空,一盘散沙。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体,仍然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果因为引入开放性教育而导致课堂失控,造成混乱的局面,那么,教师是失职的负有责任的。事实上,将开放性引入课堂后而导致课堂局面失控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这样的课堂算不得上是真正的开放。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教学主题的应保持稳定性;二是教学进程的应保持合理性;三是教学评价标准的应保持客观性。
稳定是语文课堂的根本,无论教师利用何种方式将课堂开放,允许学生发言,语文课堂的教育主题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新课改要求引入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只是想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性、僵化性、死板性,将社会生活中新鲜、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充分地溶入到课堂之中,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拓展自己的视野范围,能放眼看世界,以发散性的思维来看待语文内容,可见,引入开放性教学并不意味着将有序、主题鲜明的语文课变成无主题课堂。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离骚》的过程中充分地引入了开放性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了“屈原投江”、“离骚”、“楚辞”等文化常识之后,又介绍作者创作《离骚》的写作背景等,接着,又向学生介绍了当代文学界在屈原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借向学生重点谈论某些评价家认为屈原有同性恋倾向的言论。还将此论点发给学生,利用很长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这样,课堂的效果虽然达到了,但严重脱离主题。台上,教师意犹未尽进行解说;台下,学生们则哄笑不断,连一旁听课的教师也“无奈”的露出几分笑意。但实际上,学生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上根本没有体会出《离骚》的艺术特点,深刻领悟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可见,这种的开放式教学造成的跑题课是要不得的。
三 合理统筹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实际性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也应当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基础上。同课堂实际脱节,同具体的校情脱节、同学生实际脱节的开放式教学是失败的。开放式教学应当同本地区教学的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本人性格、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实际情况无一不对开放式教学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有着实质性影响。
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是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是指绝大多数处在同一层次上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技能、审美体验、心理素质等。个体差异是指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智力、性格、品质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共同基础,使教学活动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并力争让全体学生有能力接受;同时,还要在了解学生原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共同基础,使之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新课程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更注重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让资质、潜能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够有着自己的发展。可见,教师只有熟知教学、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合理统筹语文课堂开放性与实际性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广大教师只有充分体会、深刻把握,正确、合理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同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有序性、实际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保持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中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本人的个性发展,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气氛轻松、心情愉快、有利于思维和情感发挥的良好环境下,真正实现既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在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方面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伟胜.《在开放的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占有人類文化》.《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 1期
[2] 李亦菲.《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 2期
[3] 张春玲.《新课程中教学的开放与超越》.《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0期
[4] 邵冠飞..融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7)
[5] 章旭君.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办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69-02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改的执行实践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如何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方面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开放性的课堂却没有能够将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同学生自身实际充分结合起来,缺乏必要的调控措施,只是在表面下功夫,同新课改的整体要求大相径庭。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理顺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关系,对如何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有着合理、正确的认识。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正确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目的性、有效协调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有序性、合理统筹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实际性的关系,对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目的性的关系
所谓开放性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开放,而是指有目的的开放。语文课堂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多种教学办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每节课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应当有什么样的收获。所以,将开放性引入到语文课堂内,其目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气氛轻松、心情愉快、有利于思维发挥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并实现教学目标。
很多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忽略了“目标”的作用,只是片面追求课堂的开放性,只看到眼前学生的积极、踊跃,最后的结果却是表面上看课堂上很热闹,实现上学生却没有真正的学会知识,既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一纸空文。比如,有一部分教师注重将没有实质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大的音乐乐曲强行的引入到语文课堂当中,使得原本就非常呆板、教学效果一般的语文课又多了一种变味的感觉。形成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是语文教师们没有教学目标意识,而是多数人在内心都有着图功利、取悦同行、博取领导认可的教育投机意识。
可见,初中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必须要明确首先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这个根本性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课的根本内涵,使其不变成杂烩课,从而在真正意义使语文课堂的目的性和开放性二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有效协调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有序性的关系
语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具有形式、手段、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强调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但是这种强调以开放性为主的发散性教学模式同井然有序的传统教学活动并不相排斥。开放语文课堂,决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放任自流,天马行空,一盘散沙。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体,仍然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果因为引入开放性教育而导致课堂失控,造成混乱的局面,那么,教师是失职的负有责任的。事实上,将开放性引入课堂后而导致课堂局面失控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这样的课堂算不得上是真正的开放。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教学主题的应保持稳定性;二是教学进程的应保持合理性;三是教学评价标准的应保持客观性。
稳定是语文课堂的根本,无论教师利用何种方式将课堂开放,允许学生发言,语文课堂的教育主题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新课改要求引入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只是想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性、僵化性、死板性,将社会生活中新鲜、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充分地溶入到课堂之中,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拓展自己的视野范围,能放眼看世界,以发散性的思维来看待语文内容,可见,引入开放性教学并不意味着将有序、主题鲜明的语文课变成无主题课堂。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离骚》的过程中充分地引入了开放性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了“屈原投江”、“离骚”、“楚辞”等文化常识之后,又介绍作者创作《离骚》的写作背景等,接着,又向学生介绍了当代文学界在屈原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借向学生重点谈论某些评价家认为屈原有同性恋倾向的言论。还将此论点发给学生,利用很长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这样,课堂的效果虽然达到了,但严重脱离主题。台上,教师意犹未尽进行解说;台下,学生们则哄笑不断,连一旁听课的教师也“无奈”的露出几分笑意。但实际上,学生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上根本没有体会出《离骚》的艺术特点,深刻领悟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可见,这种的开放式教学造成的跑题课是要不得的。
三 合理统筹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实际性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也应当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基础上。同课堂实际脱节,同具体的校情脱节、同学生实际脱节的开放式教学是失败的。开放式教学应当同本地区教学的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本人性格、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实际情况无一不对开放式教学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有着实质性影响。
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是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是指绝大多数处在同一层次上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技能、审美体验、心理素质等。个体差异是指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智力、性格、品质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共同基础,使教学活动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并力争让全体学生有能力接受;同时,还要在了解学生原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共同基础,使之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新课程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更注重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让资质、潜能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够有着自己的发展。可见,教师只有熟知教学、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合理统筹语文课堂开放性与实际性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广大教师只有充分体会、深刻把握,正确、合理处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同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有序性、实际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保持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中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本人的个性发展,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气氛轻松、心情愉快、有利于思维和情感发挥的良好环境下,真正实现既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在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方面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伟胜.《在开放的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占有人類文化》.《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 1期
[2] 李亦菲.《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 2期
[3] 张春玲.《新课程中教学的开放与超越》.《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0期
[4] 邵冠飞..融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7)
[5] 章旭君.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