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建设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其功能也不断得到完善,这就对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本文就主要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
引言
伴随高校图书馆的改建、扩建和新建,促进了图书馆及建筑行业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研讨。考察现有文献,发现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存在着认识不清和缺失状况。理念的缺失,必然阻止图书馆建筑设计理论研讨、实习使用及评估等作业。因而,探索和建立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
1、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原则。图书馆修建设计规范是由政府公布的对新建图书馆修建物最低极限技能需求的规则,也是修建法规系统的组成部分。恪守有关标准规范是修建师从事修建设计作业的最基本的职业操行。
2、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场地计划期间,图书馆总平面设计应考虑地势特色,修建规划与湖岸、道路有机联系。严密交融了详细的地势地貌,灵敏规划,并使修建与天然彼此浸透,组织自在敞开的环境空间,从而使读者可以在安静、美丽的环境中读书和考虑;在修建室内设计方面,在家居的原料挑选、安置方法以及修建颜色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要素,以进步实体空间质量;另外在各楼层歇息区设立了一些往来空间和讨论室,同时为这些空间预留了网线接口等。
3、尊重自然,环境优先原则。建筑所在的杰出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可以经过感官在感知的过程中发生杰出的心思效应,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杰出的环境里学习,能使人发生一种愉悦感。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能联系地势条件合理断定首要出入口,修建主入口处景象小品标准感把握精确。修建与自然景观联系严密,室外空间伸向湖水中心构成亲水渠道来暗示与“水”的内在联系,使得修建的亲水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修建前面的喷泉更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
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图书馆是文化建筑,对于图书馆建筑而言,以人为本就是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内部设施都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理念,处处以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并在建筑设计中予以充分的重视。新馆在选址以及室内布局上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图书馆建筑选址一般原则为位置适中、方便读者。日本建筑师认为,应使基本读者步行钟的距离就能到达图书馆为宜。首先,注重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利用,预设共享大厅、园艺区等休闲场所,利用过厅、楼梯厅或走廊一角,避开人流路线作适当陈设安排,为读者提供休息场所,并辅以艺术雕塑及文化装饰等,形成“人在园中,园在馆内”的氛围,为读者提供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其次,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坚持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既提高读者使用的舒适度,又降低了日常运行费用。基于实际情况有些阅览室进深过大,考虑局部用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加以补充,力求实现光线充足,通风流畅,读者视线不受干扰。再次,对无障碍设计予以充分考虑,具体包括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置轮椅坡道、盲道、扶手、防护栏杆、盲文标志、音响信号等设施,在各楼层内设置残障者专用卫生设施等。另外,新馆设计除了强调考虑读者的意愿和需求外,对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予以充分考虑,如设置专门的员工休息室和清洁卫生间等。
2、重视功能服务
新馆建设在功能方面的主要任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实体书库和数字化信息资源,目前学校老图书馆馆藏文献191万册,收订中外文科技期刊2843种,建有中国学术期刊、外文科技期刊等各种数据库,数字化信息资源总存储量10T。新馆建成后,藏书量和数字化信息资源至少为现在的2倍;(2)开展信息培训,以服务师生;(3)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对文献资源进行深开发,为校内教职工、学生以及校外相关科研人员提供文献信息查新、检索等;(4)文献保障体系更新、建设,在实现资源的共享基础上,尽可能的达到资源最新化、最全化。
经过改善,落成后的新馆将成为:(1)具备文本文献资源的藏、用功能的学校文献资源中心。(2)具备非印刷型文献(如数字化、电子、声像文献)的保存、使用、后处理加工功能的学校信息中心。(3)具备文献信息、文献检索、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教育培训等功能的学校信息培训中心。(4)具备校际间信息交换、信息管理和控制要求等功能的信息交换和管、控中心。(5)具备为校内外人员提供情报传递功能(如开展信息咨询、课题成果查新、文献索引通报等信息服务工作)的文献情报中心。(6)具备为师生提供课外学习功能的学习中心。(7)具备人员交流、文化交流等功能的文化交流中心。除此之外,为满足不同类型馆内人员(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相关附加需求,图书馆还预设咖啡厅、快餐厅、书店、商店、停车场等,并充分考虑了功能面积的分配,实现功能上的多样化服务。仅考虑功能的多样性是不够的,通过对图书馆功能变化的了解,建筑设计上应具备前瞻性。新馆设计之初就依据本馆实际,考虑到图书馆未来可能出现的功能变更和发展的需要,在新馆西侧预留出一块土地,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坚持灵活开放
新馆设计力求体现时代性、先进性,汲取模数式图书馆的特点为我所用,即同层高、同柱网、同荷载、大开间的“三同一大”结构。“三同”并非适于设计所有的空间,经过综合分析再慎重确定,具体实践时强调对于藏、阅合一的空间,功能经常发生调整变化的空间,采用“三同”的做法,即层高均大于5米,柱间距均大于7.5米。至于功能相对稳定的空间,如办公、会议室、内部业务用房,则按实际使用要求确定其柱例尺寸和层高,按结构荷载规范中的规定选用荷载。除此之外,针对书库使用的实际需求,又提出了“一高一低”原则,一高即层距高,其使用高度大于5米,一低即书架低,高度小于1.3米且分隔不多于4层。考虑新馆除了具有文献信息职能外,还具有展览、演讲、学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功能,采取模数式图书馆结构能够更好地按功能需求进行合理分区,在多层次上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的实体要求。同时,塑造开放式图书馆,强调多种空间的穿插与组合,拓宽库与室的概念。即一方面淡化书库的概念,将现在的开架借阅发展为开放式的借阅合一,采用全开架服务,将各个学科分别集中起来形成相对独立的藏阅单元,充分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优越性,利于读者及工作人员查书、上架、提书、运书、归书等,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淡化室的概念,引入并建立区的概念,在区的划分上应有大、中、小之分,建议大区约1000平米至1700平米,中区约700平米左右,其余作为小区。总体上,新馆设计时考虑尽可能多地为读者创造方便舒适的阅览环境,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力求做到空间开敞、资料开架、网络开通、管理开明、全方位开放,这与图书馆的办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结束语
总之,图书馆修建设计理念是跟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图书馆功能的演变,以及图书馆修建实习不断成熟、完善的。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图书馆修建又一个高峰期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修建设计也日益变成炙手可热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卫红,王方.数字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2).
[2]刘宁宁,林婧.公共图书馆建筑的通用设计分析[J].门窗,2012,(07).
[3]沈秀琼.高校图书馆大开放建筑格局存在问题的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01).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
引言
伴随高校图书馆的改建、扩建和新建,促进了图书馆及建筑行业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研讨。考察现有文献,发现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存在着认识不清和缺失状况。理念的缺失,必然阻止图书馆建筑设计理论研讨、实习使用及评估等作业。因而,探索和建立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
1、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原则。图书馆修建设计规范是由政府公布的对新建图书馆修建物最低极限技能需求的规则,也是修建法规系统的组成部分。恪守有关标准规范是修建师从事修建设计作业的最基本的职业操行。
2、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场地计划期间,图书馆总平面设计应考虑地势特色,修建规划与湖岸、道路有机联系。严密交融了详细的地势地貌,灵敏规划,并使修建与天然彼此浸透,组织自在敞开的环境空间,从而使读者可以在安静、美丽的环境中读书和考虑;在修建室内设计方面,在家居的原料挑选、安置方法以及修建颜色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要素,以进步实体空间质量;另外在各楼层歇息区设立了一些往来空间和讨论室,同时为这些空间预留了网线接口等。
3、尊重自然,环境优先原则。建筑所在的杰出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可以经过感官在感知的过程中发生杰出的心思效应,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杰出的环境里学习,能使人发生一种愉悦感。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能联系地势条件合理断定首要出入口,修建主入口处景象小品标准感把握精确。修建与自然景观联系严密,室外空间伸向湖水中心构成亲水渠道来暗示与“水”的内在联系,使得修建的亲水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修建前面的喷泉更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
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图书馆是文化建筑,对于图书馆建筑而言,以人为本就是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内部设施都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理念,处处以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并在建筑设计中予以充分的重视。新馆在选址以及室内布局上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图书馆建筑选址一般原则为位置适中、方便读者。日本建筑师认为,应使基本读者步行钟的距离就能到达图书馆为宜。首先,注重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利用,预设共享大厅、园艺区等休闲场所,利用过厅、楼梯厅或走廊一角,避开人流路线作适当陈设安排,为读者提供休息场所,并辅以艺术雕塑及文化装饰等,形成“人在园中,园在馆内”的氛围,为读者提供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其次,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坚持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既提高读者使用的舒适度,又降低了日常运行费用。基于实际情况有些阅览室进深过大,考虑局部用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加以补充,力求实现光线充足,通风流畅,读者视线不受干扰。再次,对无障碍设计予以充分考虑,具体包括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置轮椅坡道、盲道、扶手、防护栏杆、盲文标志、音响信号等设施,在各楼层内设置残障者专用卫生设施等。另外,新馆设计除了强调考虑读者的意愿和需求外,对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予以充分考虑,如设置专门的员工休息室和清洁卫生间等。
2、重视功能服务
新馆建设在功能方面的主要任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实体书库和数字化信息资源,目前学校老图书馆馆藏文献191万册,收订中外文科技期刊2843种,建有中国学术期刊、外文科技期刊等各种数据库,数字化信息资源总存储量10T。新馆建成后,藏书量和数字化信息资源至少为现在的2倍;(2)开展信息培训,以服务师生;(3)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对文献资源进行深开发,为校内教职工、学生以及校外相关科研人员提供文献信息查新、检索等;(4)文献保障体系更新、建设,在实现资源的共享基础上,尽可能的达到资源最新化、最全化。
经过改善,落成后的新馆将成为:(1)具备文本文献资源的藏、用功能的学校文献资源中心。(2)具备非印刷型文献(如数字化、电子、声像文献)的保存、使用、后处理加工功能的学校信息中心。(3)具备文献信息、文献检索、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教育培训等功能的学校信息培训中心。(4)具备校际间信息交换、信息管理和控制要求等功能的信息交换和管、控中心。(5)具备为校内外人员提供情报传递功能(如开展信息咨询、课题成果查新、文献索引通报等信息服务工作)的文献情报中心。(6)具备为师生提供课外学习功能的学习中心。(7)具备人员交流、文化交流等功能的文化交流中心。除此之外,为满足不同类型馆内人员(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相关附加需求,图书馆还预设咖啡厅、快餐厅、书店、商店、停车场等,并充分考虑了功能面积的分配,实现功能上的多样化服务。仅考虑功能的多样性是不够的,通过对图书馆功能变化的了解,建筑设计上应具备前瞻性。新馆设计之初就依据本馆实际,考虑到图书馆未来可能出现的功能变更和发展的需要,在新馆西侧预留出一块土地,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坚持灵活开放
新馆设计力求体现时代性、先进性,汲取模数式图书馆的特点为我所用,即同层高、同柱网、同荷载、大开间的“三同一大”结构。“三同”并非适于设计所有的空间,经过综合分析再慎重确定,具体实践时强调对于藏、阅合一的空间,功能经常发生调整变化的空间,采用“三同”的做法,即层高均大于5米,柱间距均大于7.5米。至于功能相对稳定的空间,如办公、会议室、内部业务用房,则按实际使用要求确定其柱例尺寸和层高,按结构荷载规范中的规定选用荷载。除此之外,针对书库使用的实际需求,又提出了“一高一低”原则,一高即层距高,其使用高度大于5米,一低即书架低,高度小于1.3米且分隔不多于4层。考虑新馆除了具有文献信息职能外,还具有展览、演讲、学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功能,采取模数式图书馆结构能够更好地按功能需求进行合理分区,在多层次上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的实体要求。同时,塑造开放式图书馆,强调多种空间的穿插与组合,拓宽库与室的概念。即一方面淡化书库的概念,将现在的开架借阅发展为开放式的借阅合一,采用全开架服务,将各个学科分别集中起来形成相对独立的藏阅单元,充分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优越性,利于读者及工作人员查书、上架、提书、运书、归书等,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淡化室的概念,引入并建立区的概念,在区的划分上应有大、中、小之分,建议大区约1000平米至1700平米,中区约700平米左右,其余作为小区。总体上,新馆设计时考虑尽可能多地为读者创造方便舒适的阅览环境,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力求做到空间开敞、资料开架、网络开通、管理开明、全方位开放,这与图书馆的办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结束语
总之,图书馆修建设计理念是跟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图书馆功能的演变,以及图书馆修建实习不断成熟、完善的。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图书馆修建又一个高峰期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修建设计也日益变成炙手可热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卫红,王方.数字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2).
[2]刘宁宁,林婧.公共图书馆建筑的通用设计分析[J].门窗,2012,(07).
[3]沈秀琼.高校图书馆大开放建筑格局存在问题的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