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本文通过查阅古今冬病夏治文献,系统总结及探讨了冬病夏治的概念及其理论渊源,提出了冬病夏治来源于中医学的三个基础理论,即“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和“治未病”的思想,并描写了冬病夏治理论在历代的沿袭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学 理论 冬病夏治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15-02
1 冬病夏治的涵义阐释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阳气不足,具体多为肾、肺、脾胃、鼻、肢体经络等系统的缠绵难愈的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借用自然之温,热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之正气,并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注射、艾灸或内服药物及埋线、刮痧、拔罐、熏蒸、气雾吸入等方法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
2 冬病夏治的理论溯源
2.1 天人相应的思想。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一个具体表现。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也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禀天地之气生,与自然界的万物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和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周易·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气”是天人调节的承担者,是天人相应的中介。人与天地自然正是凭借着“气”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相互感应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只有顺应四时规律,与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保持一致,才能“苛疾不起”,做得好就会“得道”;如果逆规律而行,就会招至灾祸。
2.2 春夏养阳思想。冬病夏治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正如清·张志聪所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2.3 治未病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一句中医的名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
综上所述,上所蕴含“天人相应”“春夏养阳”“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来“冬病夏治”的理论源流。
3 冬病夏治在历史上的记载与应用
冬病夏治,以三伏天治疗虚寒、伏饮疾病为根本。三伏天是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关于冬病夏治的记载始于唐代,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增损肾沥汤,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火乔引饮,膀胱满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剂,于方中商量用之。”这里最先提出三伏时服药治疗疾病。
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记载:“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憔悴,诸医不效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岐伯云:兼三伏内,用桃柳水浴孩,午正时当日灸之,后用青帛拭,兼有似见疳虫子随汗出也。此法神效。”此处最先提出三伏时灸法及外洗法治疗疾病。
至清代,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开展,以三伏日熏涂、贴敷治疗疾病得到应用。明末清初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全面论述了贴敷的适应症、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治疗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冬病夏治贴敷治疗的文献渊源。
清丁尧臣著《奇效简便良方》记载:“除疟,凡人向有此症者,每年初、中、末三伏日,用生姜一斤,打碎煎汤滚透,先熏后浴,以姜擦膝、头、两腕、小腿肚、脚心,至水冷为度,永除根矣。”记载了冬病夏治贴敷治疗疟疾、冻疮的治疗。
由上可知,中医关于冬病夏治的疗法源远流长,已经自成体系了。
4 结语
冬病夏治疗法因其疗效确切,已得到专家的认可,2010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江苏省中医院承办的“首届全国冬病夏治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冬病夏治内服外敷指南》、《支气管哮喘冬病夏治诊疗指南》、《小儿哮喘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指南》。另外,我国地域辽阔,春冬温,夏南热,秋西燥,东北寒。呈现多样性与单一性统一,变动性与周期性统一。故临床要根据不同体质的个体辩证选方治疗。
参考文献
[1] 谭家琼,夏颖,浅谈冬病夏治[J].中国保健,2008,16(23):1217
[2] 刘朝晖.《黄帝内经》的哲学思维特色初探[J].珠江工学院学报,2006,20(3):661
[3] 严光俊,丁淑彦.冬病夏治的研究近况[J].中医外治法,2006,15(2):541
[4] 刘品祥,王红伟.天人相应理论与冬病夏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5(5):31-321
[5] 孙必强,李果丽.浅谈中医冬病夏治[J].中医民间疗法,2008,4:541
[6] 李永凤.冬病夏治的理论及临床引用概况[J].医学理论与践,2011,24(12):1415
[7] 彭冬青,王寅.冬病夏治学术渊源与文献考证[J].北京中医药,2011,30(2):118
关键词:中医学 理论 冬病夏治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15-02
1 冬病夏治的涵义阐释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阳气不足,具体多为肾、肺、脾胃、鼻、肢体经络等系统的缠绵难愈的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借用自然之温,热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之正气,并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注射、艾灸或内服药物及埋线、刮痧、拔罐、熏蒸、气雾吸入等方法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
2 冬病夏治的理论溯源
2.1 天人相应的思想。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一个具体表现。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也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禀天地之气生,与自然界的万物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和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周易·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气”是天人调节的承担者,是天人相应的中介。人与天地自然正是凭借着“气”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相互感应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只有顺应四时规律,与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保持一致,才能“苛疾不起”,做得好就会“得道”;如果逆规律而行,就会招至灾祸。
2.2 春夏养阳思想。冬病夏治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正如清·张志聪所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2.3 治未病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一句中医的名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
综上所述,上所蕴含“天人相应”“春夏养阳”“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来“冬病夏治”的理论源流。
3 冬病夏治在历史上的记载与应用
冬病夏治,以三伏天治疗虚寒、伏饮疾病为根本。三伏天是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关于冬病夏治的记载始于唐代,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增损肾沥汤,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火乔引饮,膀胱满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剂,于方中商量用之。”这里最先提出三伏时服药治疗疾病。
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记载:“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憔悴,诸医不效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岐伯云:兼三伏内,用桃柳水浴孩,午正时当日灸之,后用青帛拭,兼有似见疳虫子随汗出也。此法神效。”此处最先提出三伏时灸法及外洗法治疗疾病。
至清代,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开展,以三伏日熏涂、贴敷治疗疾病得到应用。明末清初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全面论述了贴敷的适应症、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治疗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冬病夏治贴敷治疗的文献渊源。
清丁尧臣著《奇效简便良方》记载:“除疟,凡人向有此症者,每年初、中、末三伏日,用生姜一斤,打碎煎汤滚透,先熏后浴,以姜擦膝、头、两腕、小腿肚、脚心,至水冷为度,永除根矣。”记载了冬病夏治贴敷治疗疟疾、冻疮的治疗。
由上可知,中医关于冬病夏治的疗法源远流长,已经自成体系了。
4 结语
冬病夏治疗法因其疗效确切,已得到专家的认可,2010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江苏省中医院承办的“首届全国冬病夏治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冬病夏治内服外敷指南》、《支气管哮喘冬病夏治诊疗指南》、《小儿哮喘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指南》。另外,我国地域辽阔,春冬温,夏南热,秋西燥,东北寒。呈现多样性与单一性统一,变动性与周期性统一。故临床要根据不同体质的个体辩证选方治疗。
参考文献
[1] 谭家琼,夏颖,浅谈冬病夏治[J].中国保健,2008,16(23):1217
[2] 刘朝晖.《黄帝内经》的哲学思维特色初探[J].珠江工学院学报,2006,20(3):661
[3] 严光俊,丁淑彦.冬病夏治的研究近况[J].中医外治法,2006,15(2):541
[4] 刘品祥,王红伟.天人相应理论与冬病夏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5(5):31-321
[5] 孙必强,李果丽.浅谈中医冬病夏治[J].中医民间疗法,2008,4:541
[6] 李永凤.冬病夏治的理论及临床引用概况[J].医学理论与践,2011,24(12):1415
[7] 彭冬青,王寅.冬病夏治学术渊源与文献考证[J].北京中医药,2011,3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