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娟萍是杭州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四女生,从初中起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大四时,她结合专业知识和最关心的书店生存问题,选择了《网络书店与数字阅读的双重冲击下独立书店的出路探析》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知道,要把这篇文章写得深入,实地的考察与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决定走访全国20多个城市的独立书店,去深入调查一下独立书店的生存情况。”
找到350多家书店
大学期间,郁娟萍一直关注着民营独立书店的生存状况的相关报道。“2010年到2012年倒下了很多书店,我觉得很难过,薛原主编的《独立书店,你好》这本书也让我百感交集。”薛原对独立书店下的定义是:“独立书店首先在于它的独立性,绝非国有资产,也非那些大集团公司控股的部门。其次,独立书店的人文品性很重要,体现了书店经营者的精神理念和人文素养,这样的书店,规模可能不大,但是其精神指向性非常明显。”郁娟萍很认同这个定义,“我认为,独立书店应该是民营性质的,所售书籍偏重于人文社科类的书店。店内畅销书比较少,科普用书不卖。”
为了对中国独立书店的概况有个了解,郁娟萍在豆瓣一点点搜集、整理各种相关信息,最终梳理出了一份《中国大陆特色书店汇总》。其中,很多人分享的信息是多年前的,她需要通过电话查询,联系豆瓣、微博网友查证这个书店是否还存在,它提供的地址是否确切。出发前,郁娟萍搜集到350多家书店的有效信息,她决定亲自走进那些书店看看。由于经费有限,她最终选择了20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首先是能够坐火车直接到达的,这样旅行费用比较便宜;其次是我通过豆瓣、微博、QQ短信等方式一家家联系店主,愿意给我提供过夜沙发的,我也会以在书店做1到7天义工的方式作为回报。”
最后一位沙发客
2012年国庆节期间,郁娟萍将旅行的第一站定在无锡的卡夫卡书吧,因为当她在微博和豆瓣上发出求“沙发”信息时,卡夫卡书吧是第一个给予热情支持的。另外,她还了解到店主马上要转让书吧,郁娟萍也想仔细了解一下个中缘由。
书吧主人阮夕清是颇有名气的无锡作家。到卡夫卡书吧的那天,他正坐在门前的藤椅上喝着小酒,看见了郁娟萍就远远地招呼:“同学,这儿,这儿。”阮夕清把钥匙交给郁娟萍后,两人就坐在店门口的小桌上闲聊着。阮夕清告诉郁娟萍:“这个地方叫南长街清名桥,我小学、中学都在这个地方上的,老家在这里,为了继续保持与清名桥的情感,我就在这开了这间书吧。”除了卖人文类的书籍,阮夕清还将这里打造成了文艺青年的驿站,定期或不定期会举行读书沙龙、民谣演出、画展、朗诵会、电影赏析、作家、诗人、导演见面会等。卡夫卡书吧也因此成为无锡首家专以阅读和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活动吧。
但书吧开起来后,阮夕清的心思似乎并不在赚钱上,他平时主要在店里的二楼看书、写作,那些文艺交流活动不仅不收费,场地布置还时不时要贴点钱,茶水等东西也收得比附近酒吧里的便宜。说到这儿,阮夕清又指着前面的酒吧一条街说:“晚上你可以去逛逛,早些年,这附近都是民居,租金也很便宜。开发成酒吧一条街后,房租也水涨船高,长期下去就吃不消了。”
郁娟萍有些遗憾,没想到自己是书吧的最后一位沙发客。阮夕清似乎看出了郁娟萍的心思,淡然笑着说:“虽然卡夫卡书吧关了,但我还会找个便宜的地方开个小书店。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也希望更多有缘的人来看书。下一个书店,我可能会找个职业经理人来照看,这样管理也能更加精细一点。”
一路走来,郁娟萍发现,一大批不同规模的民营独立书店或倒闭或调整,有个最重要的原因跟卡夫卡书吧的原因是一样的:几年前签订的房租到期,租金面临巨幅增加而致使书店无力负担成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数字出版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下,一些书店经营者变得急功近利,不愿在读者身上维护、花心思。”2012年12月在上海福州路逛书店时,郁娟萍看到一家明天特价书店,让她讶异的是书店门上、墙上、屋梁上贴满 “6元一斤、15元一斤、20元一斤”的红纸黄字招牌,甚至不少新书、英文原版书也论斤卖。
另外,不少独立书店开始跟网络书店通俗畅销书、教辅书的风,也让郁娟萍的心凉截了半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内,郁娟萍走访了学友书店和两家二手书店,发现就如一般高校旁的教辅书店,充斥着成功学、考研、考公、四六级材料。在学生公寓负一楼的一家二手书店里,店员热情地问郁娟萍要什么书,郁娟萍说文学类,店员便指给她看书架上的大学语文教材,以及武侠言情小说。“独立书店如果和网络书店比价格折扣、比图书类型、比上货快捷的话,一定是死路一条。”
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
当然,也有不少经营得比较成功,有着自己独特气息的书店。“那些生存得比较好的独立书店,有它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开店的人有办书店的信仰,没有半点刻意和营造。当达到这个境界时,这些书店就不再属于店主,有人比你更关心它的死活。”
郁娟萍在走访中发现,在上海有自己独特气息的书店是最多的。为她提供“沙发”住宿的小朱书店店主朱凤涛曾是上海旧书店员工,自己读书不多,但对书却抱着近乎虔诚的忠诚。他舍不得好书被当作废品卖掉打成纸浆,于是把它们一捆捆收来整理好,随着书越来越多,他又花了不少心思在主厅外做出有5个大小不一的隔间,分门别类地存放如外语、建筑设计、美术书法、科技等不同的旧书,大部分是很难寻到的版本。
郁娟萍一间一间地看书店的陈设,发现其中一个隔间的门是锁着的。“这间屋子之所以不对外开放,是因为有些书还未来得及标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朱叔叔在此屋设了关于老上海和《红楼梦》的两个书架专柜,凡他所收书中有涉及到这两块的,便放在此架上,只借阅而不对外出售,除非有重本。”问其原因,也非为了收藏,只是想建一个资料库,为对此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料。郁娟萍着实赞赏店主的这份心思。
郁娟萍来的那天是正好是周六,一进店第一感觉是店里几乎人满为患。有一位戴着深度眼镜,穿着浅黄色西服的大叔引起了她的注意。他放着身旁的小板凳不坐,反而两腿一盘坐地上,在喜欢的那类书架前,呼啦把一格书全搬了出来。身边已经堆了一大摞了,他仍在埋头找书,有时头都钻到书架里头去了。郁娟萍忍不住地蹲下身子问:“您买这么多书,回去会看吗?”这位大叔转过头来,语气斩钉截铁:“当然会看,人不看书,脑袋会生锈的。”不多一会儿,大叔似乎又想起几本想淘的书,便抬头问店里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没想到阿姨立刻说出了它们的具体位置,速度比电脑快多了。郁娟萍佩服地说:“阿姨,你真厉害,记性真好。”阿姨很谦虚地说这没什么,她每天都在整理书,哪本书放哪了,有多少存书自然是清楚的。店主朱凤涛在旁边说:“我觉得很欣慰,我的书店能一直开着。我的使命就是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
小朱书店虽小,却已经开了好多年了。在社区的扶持下,还免掉了租金,也因此店主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公益活动来回馈社会,“我们会在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平时会捐些书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计划将部分旧书以换书的形式捐助到监狱,在丰富监狱读物的同时,解决监狱图书库存问题。”这些公益的活动为小朱书店进一步赢得了社区的口碑,有些单位要配书,也乐意去找小朱书店帮忙。
在小朱书店安顿下来后,郁娟萍又抽出四五天时间去搜寻其他的书店。上海巨鹿路828号的渡口书店,店主高路学建筑设计出身。“高路觉得看书应该是一个人生活里特别自然的事。她喜欢传统零售业的那种人情味,也试图借助读书会的交流,在人与人、书与书店间建立一种更加长久温情的关系。”渡口是一家很有原则的书店,坚持精心选书,原价卖书,保证利润率,同时还附带卖自制的艺术笔记本,即使贵点,也还是很受艺术青年的欢迎。
上海南京西路1025弄静安别墅136号的2666图书馆,是五个文艺青年合伙在2011年5月开办的会员制私人图书馆。馆主们希望2666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卖书,大家更可以像朋友一样围坐在一起,就共同的问题思考、碰撞、畅谈。“在这里,你可以买书借书,因为看中店内原版书而办理会员卡的顾客并不在少数。此外,书店特别销售的作家签名本也有不错的销路。”这些带有自己气息的书店,就像一本静静打开的书,吸引着和它气味相投的人进来。
通过一路的观察和思考,郁娟萍从2012年10月份到2013年春节期间,历时3个多月,在走访了十几个城市的近百家独立书店后写出论文初稿。在探讨独立书店出路的部分,她提出组建书店联盟,集众人之力,共渡书业困境等十几条建议。在论文PPT里,她说:“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的一个温暖的驻点,是城市之光,希望你们一直都亮着,不仅是为了所坚持的理想,也为更多爱书人点亮。”
责任编辑:曹晓晨
找到350多家书店
大学期间,郁娟萍一直关注着民营独立书店的生存状况的相关报道。“2010年到2012年倒下了很多书店,我觉得很难过,薛原主编的《独立书店,你好》这本书也让我百感交集。”薛原对独立书店下的定义是:“独立书店首先在于它的独立性,绝非国有资产,也非那些大集团公司控股的部门。其次,独立书店的人文品性很重要,体现了书店经营者的精神理念和人文素养,这样的书店,规模可能不大,但是其精神指向性非常明显。”郁娟萍很认同这个定义,“我认为,独立书店应该是民营性质的,所售书籍偏重于人文社科类的书店。店内畅销书比较少,科普用书不卖。”
为了对中国独立书店的概况有个了解,郁娟萍在豆瓣一点点搜集、整理各种相关信息,最终梳理出了一份《中国大陆特色书店汇总》。其中,很多人分享的信息是多年前的,她需要通过电话查询,联系豆瓣、微博网友查证这个书店是否还存在,它提供的地址是否确切。出发前,郁娟萍搜集到350多家书店的有效信息,她决定亲自走进那些书店看看。由于经费有限,她最终选择了20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首先是能够坐火车直接到达的,这样旅行费用比较便宜;其次是我通过豆瓣、微博、QQ短信等方式一家家联系店主,愿意给我提供过夜沙发的,我也会以在书店做1到7天义工的方式作为回报。”
最后一位沙发客
2012年国庆节期间,郁娟萍将旅行的第一站定在无锡的卡夫卡书吧,因为当她在微博和豆瓣上发出求“沙发”信息时,卡夫卡书吧是第一个给予热情支持的。另外,她还了解到店主马上要转让书吧,郁娟萍也想仔细了解一下个中缘由。
书吧主人阮夕清是颇有名气的无锡作家。到卡夫卡书吧的那天,他正坐在门前的藤椅上喝着小酒,看见了郁娟萍就远远地招呼:“同学,这儿,这儿。”阮夕清把钥匙交给郁娟萍后,两人就坐在店门口的小桌上闲聊着。阮夕清告诉郁娟萍:“这个地方叫南长街清名桥,我小学、中学都在这个地方上的,老家在这里,为了继续保持与清名桥的情感,我就在这开了这间书吧。”除了卖人文类的书籍,阮夕清还将这里打造成了文艺青年的驿站,定期或不定期会举行读书沙龙、民谣演出、画展、朗诵会、电影赏析、作家、诗人、导演见面会等。卡夫卡书吧也因此成为无锡首家专以阅读和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活动吧。
但书吧开起来后,阮夕清的心思似乎并不在赚钱上,他平时主要在店里的二楼看书、写作,那些文艺交流活动不仅不收费,场地布置还时不时要贴点钱,茶水等东西也收得比附近酒吧里的便宜。说到这儿,阮夕清又指着前面的酒吧一条街说:“晚上你可以去逛逛,早些年,这附近都是民居,租金也很便宜。开发成酒吧一条街后,房租也水涨船高,长期下去就吃不消了。”
郁娟萍有些遗憾,没想到自己是书吧的最后一位沙发客。阮夕清似乎看出了郁娟萍的心思,淡然笑着说:“虽然卡夫卡书吧关了,但我还会找个便宜的地方开个小书店。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也希望更多有缘的人来看书。下一个书店,我可能会找个职业经理人来照看,这样管理也能更加精细一点。”
一路走来,郁娟萍发现,一大批不同规模的民营独立书店或倒闭或调整,有个最重要的原因跟卡夫卡书吧的原因是一样的:几年前签订的房租到期,租金面临巨幅增加而致使书店无力负担成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数字出版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下,一些书店经营者变得急功近利,不愿在读者身上维护、花心思。”2012年12月在上海福州路逛书店时,郁娟萍看到一家明天特价书店,让她讶异的是书店门上、墙上、屋梁上贴满 “6元一斤、15元一斤、20元一斤”的红纸黄字招牌,甚至不少新书、英文原版书也论斤卖。
另外,不少独立书店开始跟网络书店通俗畅销书、教辅书的风,也让郁娟萍的心凉截了半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内,郁娟萍走访了学友书店和两家二手书店,发现就如一般高校旁的教辅书店,充斥着成功学、考研、考公、四六级材料。在学生公寓负一楼的一家二手书店里,店员热情地问郁娟萍要什么书,郁娟萍说文学类,店员便指给她看书架上的大学语文教材,以及武侠言情小说。“独立书店如果和网络书店比价格折扣、比图书类型、比上货快捷的话,一定是死路一条。”
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
当然,也有不少经营得比较成功,有着自己独特气息的书店。“那些生存得比较好的独立书店,有它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开店的人有办书店的信仰,没有半点刻意和营造。当达到这个境界时,这些书店就不再属于店主,有人比你更关心它的死活。”
郁娟萍在走访中发现,在上海有自己独特气息的书店是最多的。为她提供“沙发”住宿的小朱书店店主朱凤涛曾是上海旧书店员工,自己读书不多,但对书却抱着近乎虔诚的忠诚。他舍不得好书被当作废品卖掉打成纸浆,于是把它们一捆捆收来整理好,随着书越来越多,他又花了不少心思在主厅外做出有5个大小不一的隔间,分门别类地存放如外语、建筑设计、美术书法、科技等不同的旧书,大部分是很难寻到的版本。
郁娟萍一间一间地看书店的陈设,发现其中一个隔间的门是锁着的。“这间屋子之所以不对外开放,是因为有些书还未来得及标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朱叔叔在此屋设了关于老上海和《红楼梦》的两个书架专柜,凡他所收书中有涉及到这两块的,便放在此架上,只借阅而不对外出售,除非有重本。”问其原因,也非为了收藏,只是想建一个资料库,为对此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料。郁娟萍着实赞赏店主的这份心思。
郁娟萍来的那天是正好是周六,一进店第一感觉是店里几乎人满为患。有一位戴着深度眼镜,穿着浅黄色西服的大叔引起了她的注意。他放着身旁的小板凳不坐,反而两腿一盘坐地上,在喜欢的那类书架前,呼啦把一格书全搬了出来。身边已经堆了一大摞了,他仍在埋头找书,有时头都钻到书架里头去了。郁娟萍忍不住地蹲下身子问:“您买这么多书,回去会看吗?”这位大叔转过头来,语气斩钉截铁:“当然会看,人不看书,脑袋会生锈的。”不多一会儿,大叔似乎又想起几本想淘的书,便抬头问店里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没想到阿姨立刻说出了它们的具体位置,速度比电脑快多了。郁娟萍佩服地说:“阿姨,你真厉害,记性真好。”阿姨很谦虚地说这没什么,她每天都在整理书,哪本书放哪了,有多少存书自然是清楚的。店主朱凤涛在旁边说:“我觉得很欣慰,我的书店能一直开着。我的使命就是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
小朱书店虽小,却已经开了好多年了。在社区的扶持下,还免掉了租金,也因此店主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公益活动来回馈社会,“我们会在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平时会捐些书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计划将部分旧书以换书的形式捐助到监狱,在丰富监狱读物的同时,解决监狱图书库存问题。”这些公益的活动为小朱书店进一步赢得了社区的口碑,有些单位要配书,也乐意去找小朱书店帮忙。
在小朱书店安顿下来后,郁娟萍又抽出四五天时间去搜寻其他的书店。上海巨鹿路828号的渡口书店,店主高路学建筑设计出身。“高路觉得看书应该是一个人生活里特别自然的事。她喜欢传统零售业的那种人情味,也试图借助读书会的交流,在人与人、书与书店间建立一种更加长久温情的关系。”渡口是一家很有原则的书店,坚持精心选书,原价卖书,保证利润率,同时还附带卖自制的艺术笔记本,即使贵点,也还是很受艺术青年的欢迎。
上海南京西路1025弄静安别墅136号的2666图书馆,是五个文艺青年合伙在2011年5月开办的会员制私人图书馆。馆主们希望2666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卖书,大家更可以像朋友一样围坐在一起,就共同的问题思考、碰撞、畅谈。“在这里,你可以买书借书,因为看中店内原版书而办理会员卡的顾客并不在少数。此外,书店特别销售的作家签名本也有不错的销路。”这些带有自己气息的书店,就像一本静静打开的书,吸引着和它气味相投的人进来。
通过一路的观察和思考,郁娟萍从2012年10月份到2013年春节期间,历时3个多月,在走访了十几个城市的近百家独立书店后写出论文初稿。在探讨独立书店出路的部分,她提出组建书店联盟,集众人之力,共渡书业困境等十几条建议。在论文PPT里,她说:“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的一个温暖的驻点,是城市之光,希望你们一直都亮着,不仅是为了所坚持的理想,也为更多爱书人点亮。”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