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浮躁的外衣回归朴素的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i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20多年,总觉得浮躁的东西太多,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学得并不扎实。成功的语文课堂,总能从动情阅读、咬文嚼字中去品味出语文味。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算是成功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 课堂教学应该“重实忌虚”
  很多语文课,一整堂课看着都挺热闹的,但仔细一想又感觉学生几乎没有真正学懂什么内容。
  这里就先说一说课堂上那些虚假的读。例如读词,一说学习生字词就是开火车读、竞赛读、指名读、齐读等等各种形式的读,有些教师甚至在教学前都没有布置预习,这样没有侧重点的检查式的读真的有效吗?充其量也就对字词混个脸熟吧,至于该如何自学生字词,如何了解词义,其方法并没有让学生得到扎实的训练。我认为倒不如用实实在在的老办法,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然后有针对性地理解重点词语,而不是那样走过场般的一读了事。
  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在读到“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两个词时,提问学生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立马站起来把自己预习时抄录下来的词义一口气念了出来,我随即点拨:“查工具书固然是一种了解词义的好方法,但这两个词的理解却有捷径可走——那就是联系上下文,课文中有一句话能帮你轻松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就能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结合这句话既能具体形象地理解词义,还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夺泸定桥的艰险,一举两得。这样有针对性地理解词语,比死记硬背式的读记词语解释要记忆深刻得多。
  读词如此,读文亦如此。许多时候,我们一遇到文本中的对话就马上分角色朗读,甚至在学生都不怎么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就开始读了。有些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仿佛只是因为别人让学生去读我也应该这样做一样,很是莫名其妙。分角色朗读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式,深受学生喜欢,但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对话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怕是读不出什么味道来。
  再来说一说仿。学习模仿名师的授课技巧固然不错,但若是不能真正吃透名师教学设计的意图,只是生搬硬套就会东施效颦。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一位名师在教学字词时,让学生练习造句,于是我也在课堂中大用特用;名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我也在课堂上一有问题就小组合作交流。一段时间下来,我明显感觉一点效果都没有。于是我便经常反思自己的那些刻意模仿之作,人家名师使用造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义,是因为文本中那个词原本就在一处很优美的语境中,仿写句子既是为了理解词义,更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我却忽略了这点,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造句,为造句而造句,如何不生硬?人家名师合作交流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底,而我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谈不上,如何谈体会?
  近几年,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常有教师尝试仿写,却常常也是为仿写而仿写,把说写教学当成一种花哨的教学技巧展示,不能真正让学生由文本到生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原因大多是目标不明确,或者实施前没有做足铺垫,过渡生硬,自然效果不好。语文课堂不是花哨时髦的教学技巧的展示,应该是扎扎实实教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可以模仿名师,但既然模仿就要仿得入木三分,尽得精髓才能令语文课堂精彩。
  所谓“实”,我想就应该是教师想尽办法把自己确定好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学段、适合学情、适合文本也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理解了学会了才是正道。否则,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结果却是学生什么都没学会。
  二、 课堂教学应该“重简忌繁”
  一篇好的文章,它所蕴含的内容往往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让学生在一两节课上就能吃透文本的所有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删繁就简,开发出适合学生、学段的知识点。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的编写侧重点等因素,提炼出教学重点,确定教学难点,再围绕重难点选择教学内容,然后设计教学环节。比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就着力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让学生找出詹姆斯不愿放鱼的原因,然后根据那些原因,了解什么是诱惑,最后再去体会詹姆斯在父亲要求他放鱼时的心情。第二件事,读好父子在放不放鱼这件事上的三次交锋、两次对话、一次沉默,体会父亲的坚持,詹姆斯的抉择之难,再次感受拒绝诱惑、遵守规则有多难,在此基础上理解父亲给予詹姆斯的教诲就容易多了。第三件事,抓住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三个“骄傲”反观前文,感受父亲对詹姆斯的影响,以及詹姆斯34年后对那件事的看法。简简单单三件事,既带着学生吃透了文本所包含的情感,又深入浅出地弄懂了这件事所蕴含的哲理,不露痕迹地引导,于朗读中悟情,于情感体验中明理。
  我校林燕老师在执教汉乐府诗《十五从军行》一课时,在悟诗情的教学环节也处理得很巧妙,她抓住两个时间节点——十五岁、八十岁,根据诗句做了两个对比。第一个对比是:十五岁时,老兵有“家”,八十岁时“家”变成了“冢”。板书时,左边一个“家”,右边一个“冢”,不用多说,光从这两个字字形上的对比,就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了。第二个对比是:先想象十五岁时家的模样以及合家欢乐的情景,再去阅读诗中写八十岁回家时所见到的“家”的模样,无须赘述,这对比再次强烈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板书时,左边一个“笑”,右边一个“泪”,学生如何不动情,对于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又何须多说,诗情自然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了。
  这样的课堂简简单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而且给人印象深刻,还能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三、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透忌浮”
  好的课堂,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语文课堂就是要在短短的40分钟,教给学生扎实的知识,所以,语文课堂适当地引入课外知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但既然是选择了的知识点就要教得深入一点,透彻一点,这样才能实现一课一教,一课一得。
  我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时,适当引入当时日军侵华战争的一些图片资料,对于学生感受聂耳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是非常有必要的。再如,在教学《迟到》一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再引入作者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感受小海音父亲对小海音的影响,对于学生理解父亲那严厉的爱以及默默的疼是非常必要的,既能加深学生的体会,又能让学生对“父亲”有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印象,对“父亲”的理解也会更深一层。
  课堂教学不能赶时髦搞花架子,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抓住文本的核心,开发出一两个适切的教学点,扎扎实实地進行训练,课堂才会简单而精彩,学生的理解才会清晰而透彻。只有褪去一切浮躁的外衣,才能还语文课堂一片朴素的天空。
  (作者单位:安徽怀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趣味诵读,感受童谣的韵律及意境,激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风格的田园主题作品,体会童谣和童诗的异同。  3.拓展阅读,深化对“田园”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过程】  一、由词入境,轻叩田园生活的大门  1.今天我带来一组词串,谁来读一读?(出示词串)  依山傍水 树木葱茏 绿草如茵  阡陌交错 炊烟袅袅 鸡犬相闻  男耕女织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小猪和小狗,是对好朋友。两家窗对窗,出门手拉手。  小猪早上喜欢睡懒觉。爸爸叫他好几遍,他用被子蒙着头:“没听到,没听到,我没听到爸爸叫!”
补白,就是“填补空白”,主要是指填补报纸或期刊上留有空白的地方。课文补白,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补白训练呢?  一、背景补白  在教学
找朋友 找不同
期刊
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性强,大都以童话为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把故事完整地讲下来,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课标也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如能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复述进行指导,那学生讲起故事来就会更加轻松。  一、抓关键词语复述  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内容浅显易懂,在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心阅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然后借助这些关键词语把
四季轮回,周而復始。看似不变的季节,在教材中却呈现着不一样的人文,这种人文的呈现与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过程遥相呼应。把握了这种呼应,也就打通了教材纵向联系的通道,教师便可以全面把握教材呈现的梯度,也能精准实施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层面,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循环往复中持续提升,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最终结果。  秋天,一个美丽且令人多思的季节,在教材中多次重复出现。但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彰显教材的范例价值,依循着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态发展的视角遴选教材文本中的写作模仿点,真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笔者就以“写人类习作”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选取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品质  俗话说:写事离不开人,写人离不开事。人物和事件在小学习作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物的精神和状态都需要借助于典型的事例来呈现,对于凸显人物品质
在一些日常公开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喜欢上《大江保卫战》 《爱如茉莉》这类记叙性文本。可能因为这样的课堂容易使教师、学生,甚至听课者找到和文本、作者、编者情感的共鸣点,“工具性”“人文性”也易得到彰显。而对于说理文,很多教师都认为其不好上。不好读,因为不易读出感情;不好写,因为不易找到语用训练点。如此种种,最终让说理文的教学甚至沦为了“鸡肋”。  故此,笔者尝试聚焦说理文教学,在区
自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的共识。课标是以学科研究的方式展开,而“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在科学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下面笔者以《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践的探究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文本解读:为语
寓言是较难理解的文体,究其“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才能真正提取其中蕴含的道理。但是,寓言又是一种十分生动、有意思的文本,而其中的“有意思”就藏在小故事里。  寓言故事教什么?该怎么教?如何把深刻的道理说给学生听呢?很多时候,教师也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并不是教师不会教,更不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而是因为没有明白课堂到底是“为谁而教”。  为谁教?当然是为学生而教,教师应“有意思地教”,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