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新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带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独特的东西。本人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白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学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让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作分析。但是,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教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领悟,教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曾经有人对读中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后,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
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而没有体会到是因为玫瑰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融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它们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旋律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很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责编侯艳星)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白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学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让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作分析。但是,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教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领悟,教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曾经有人对读中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后,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
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而没有体会到是因为玫瑰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融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它们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旋律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很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