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他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争议,但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原则。笔者认为,以死为美是三岛的美学的核心。他临终之前的宏篇巨著《丰饶之海》四部曲,正是对此有力的诠释,同时也是对他艺术创作及其人生的一个总结。本文试图通过《丰饶之海》来解读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
关键词:死亡意识;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
中图分类号:11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155-02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涉及“死亡”。死亡意识就像一个巨大的、无法回避的阴影,贯穿三岛的创作生涯。对于三岛来说,衰老的“生”是丑陋的,“死”不代表恐惧,而是一种美丽,使人向往的东西。《丰饶之海》可谓是完成了他一直酝酿创作出一部“长,长,长的小说”的心愿,在现代文学中,像三岛由纪夫这样写出四部曲的小说,真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能低估这部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作用。随着这部巨著的完成,三岛由纪夫也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的同时也结束了他的“死亡之旅”。
一、在生生死死中循环
《丰饶之海》由《春雪》、《奔马》、《晓寺》和《天人五衰》四部曲构成,依托日本古神道的四魂观念,书中写了“和魂”(柔和之魂)、“荒魂”(勇猛、狂暴之魂)、“奇魂”(异国奇智之魂)和“幸魂”(导向幸福之魂),分别对应各卷的主人公:清显、饭沼勋、小月光公主和安永透。这“四魂”通过生与死的轮回演绎了四重人生,构成了一个螺旋的循环世界。而贯穿全书的本多繁邦从青年到老年,见证并追究了这一生死循环的世界,其本身的发展则构成了全书的线性结构。
(一)、《春雪》:逃避之死。《春雪》中的松枝清显与绫仓聪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无常的关系。聪子向清显求爱时,清显对女性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后来聪子被天皇许配给他人,清显才意识到他不能失去聪子,于是就开始借助挚友本多繁邦的帮助偷偷地和聪子约会。刚开始时,清显还坚持着固有的骄傲,直到和聪子结合之后,他才从一个怀疑a爱、不懂爱的男孩转变成一个坠人爱河的男人,并且冒着冒犯天皇之大忌,爱的那么辛苦、那么的刻骨铭心。最后迫于各方的压力,聪子遁入空门,清显抑郁死去。三岛通过爱情来体现对现状的不满及对死的向往和徘徊。他们的死并不是他们爱情的终结,清显的死和聪子的出家,一个肉体的死、一个是精神的死来证明被否定的爱情和美并没有消逝而是另一种延续。
(二)、《奔马》:尚武之死。三岛的死亡意识中也充分展现了武士道精神。三岛由纪夫的“武士道”是以“死”为中心的。这一点在第二部《奔马》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奔马》整部作品都充斥着暴力、血腥和死亡。《奔马》通篇宣扬“日本精神”,武士道色彩最为浓厚。勋代表以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为国策的政府当局所刻意培养出来的军国主义少年。勋认为最高的信念就是“剑”,是“在太阳下资刎”!最终勋面对照耀下的大海剖腹自杀。三岛本人的反动意识以及武士道的死亡意识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得以体现。
(三)《晓寺》:为死而死。《晓寺》中的主人公是进罗国的小月光公主,他也被本多认为是清显的转世。小月光公主来到日本,本多多次证明了她就是清显的转世。后来小月光公主回国后杳无音讯。15年后,小月光公主的孪生姐姐来到日本,本多才知道小月光公主于二十岁时,突然被蛇咬死了。整部作品中,小月光公主死的非常突然和仓促。笔者认为,她只不过是整个部分的一个链条,是本多进行赎罪的对象之一。本多当年帮助清显和聪子约会,他认为清显的死,他也是有责任的。他不断寻找清显的转世来进行赎罪和忏悔,但转世的人也逃脱不了宿命而死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月光公主作为转世者是为死而出现的,所以她的死又是必然的。三岛一方面则对认为小月光公主的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生死是一种循环。
(四)《天人五衰》:生生死死。《天人五衰》中主人公本多误以为海员阿透是清显的转世,而带回家做养子。但后来邻居指出他根本就不是清显的转世,阿透于是选择了自杀,但自杀未遂双目失明。本多不禁有感“如果衰老是病,那么作为衰老根本原因的肉体才恰恰是病。肉体的本质在于消亡。肉体之所以被置于时间之中,无非是为了证明衰亡,证明毁灭。”阿透的生是另外是一种死,他失去了作为清显转世的价值。而《天人五衰》的末尾与第一卷《春雪》的末尾遥相呼应。本多见到了出家六十载的聪子,并与她进行了一番蝉语般的对话。聪子坚持说,她根本没听说过清显一名,并问道“本多先生,你果真在今世见过这个清显吗?你现在能够斩钉截铁地说,我和你以前确实在这个世界上见过吗?”这下子可把本多闹糊涂了。他说“假若清显压根儿不曾来过世上,那么勋也不曾来过,小月光公主也就不曾存在了……而且,说不定连我也……”。聪子说:“这就要看您怎样去领悟了。”本多感到怀抱了六十年的梦就在这刹那间幻灭了。三岛通过本多和聪子的对话,说明聪子忘掉的不光是他和清显之间的爱情,也忘掉了尘世间的一切。聪子虽然活着,但三岛认为她从遁人空门的一刹那已经死了。生生死死只是人的一种看法,清显虽然死了,但在60年间他不断地转世,他还活着,而聪子虽然当年没死,但在寺院度过了余生,看破红尘,作为当年的聪子也死亡了,活下来的只是她的肉体———个出家人。
三岛向来对死非常固执,而对生又非常憧憬。在三岛看来死也是生的出发点。于是他通过生生死死的轮回寻找归宿,并在佛教无常与文学虚妄的连接点上,展开宗教心理和审美心理的交织,浸透着东方艺术神秘的色彩。
二、三岛的死亡意识的成因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死审美的最高主题”。日本人是追求自然和谐美的民族,他们在追求此种美的同时,也深深感知到人与大自然不可调和的对立,死亡正是这种对立面的交界。
《丰饶之海》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死亡的本我和超我。《奔马》主人公右翼少年饭沼勋策划军事叛乱失败剖腹,表现为恶的毁灭。《晓寺》渲染的是原罪把人推入地狱,赎罪使灵魂净化。通过对《丰饶之海》中不同之死的解读,从而揭示了三岛由纪夫死亡意识的成因:
(一)内因: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三岛的死亡意识。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转向自己的谋杀愿望。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把自杀看作独立于个人心理因素的外在的和强迫性的社会事实,即“任何自杀都是他杀”。三岛对死的向往,实际上是人类无意识深处根深蒂固的“死欲”冲动的具体表现。三岛的小说中充斥大量的死亡叙述,这与他童年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与病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每天弥漫着死亡气息和充满幻想的生活,却成了在三岛体内潜流着的“对死的一种浪漫的冲动”,也成了三岛文学的发酵剂,与其说表现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不如说是对死亡的向往。同时,三岛由纪夫幼时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引起头痛、恶心,经常处于危笃的状态。几经抢救,三岛才被从死 亡线上拉回。但三岛的这种病,一个月里或轻或重总要发作一二回,不知多少次受到了病危的光顾。他本人后来回忆说:“当时我的意识逐渐凭借倾听向我走过来的病魔的脚步声,就能推算出是接近死亡还是远离死亡的疾病。”这也使得死作为一种美学载体而不断出现其作品中,并且化作了三岛的美学理想和行动哲学——种“存在的确证。只能通过存在被破坏的瞬间,死亡的瞬间来到保证的哲学。”弗洛伊德说,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又是有机体回归“无机世界平静状态”的—种手段。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回归无机界和死亡的运动,这就是人对死亡的向往,这种向往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它的运动通常是由人的无意识机制控制的,所以它—般不会表现出来,但偶尔也可能通过潜意识而进入意识,渗透进作家的作品里面。三岛笔下流淌着的就是这种从潜意识中渗漏出来的死欲。
(二)外因:从日本传统文化角度来看三岛的死亡意识。“毁灭文学”是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在日本人看来,美丽的东西,因为它短暂,故而叫美丽。所以日本人欣赏樱花的速开速落。樱花在盛开时是美的,但它落下时更美。在刹那间就纷纷飘落,无比洁净,被日本民族视为生死的榜样。这种审美意识在三岛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它与佛教禅宗和武士道精神是紧紧相连。禅宗将灭亡和否定视为世之常态,认为人生无常。人生苦短,人作为精神和形体的结合,都是假名为实。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是无常的,只有死亡才是人体生命因素的解散,一切事物的归结,也只有死亡才能达到永生的境界。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状态之下的两种形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自然灾害频繁,火山、地震和台风使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无常的观念。一切美好的东西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消失。这种观念从佛教输入后更深刻了,人们为这种无常找到了理论根据。因此,在日本佛教中,“诸行无常”被特别地强调,被视为整个佛教的根本。这种诸行无常,将死亡当作生命的延续的禅宗意识被日本人当作一种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与毁灭和死亡是相毗连的。正如有的日本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在日本人的美感深处存在着与死亡的和解,在日本人甘愿走向深渊的意志自由的背后,隐藏着空虚的审美意识的一个支柱。三岛由纪在《丰饶之海》四部曲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也正是对日本传统文化中这种包含着死亡意识的继承和变态的发展。
结论
三岛由纪夫通过《丰饶之海》四部曲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一个总结,其体现出的死亡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最终三岛在1970年剖腹自杀。三岛的死,无论是在价值判断还是在道德判断上,抑或有思想史视角出发,都给人们留下了思考和探究的充分空间。三岛的“武士道”思想中的“忠君”等封建思想,带有浓重的人世思想,成了其扩张野心的工具,这是必须予以批判和唾弃的。但三岛之死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他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只要人们读他的作品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文学魅力及那充满神秘的“死亡之旅”。
关键词:死亡意识;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
中图分类号:11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155-02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涉及“死亡”。死亡意识就像一个巨大的、无法回避的阴影,贯穿三岛的创作生涯。对于三岛来说,衰老的“生”是丑陋的,“死”不代表恐惧,而是一种美丽,使人向往的东西。《丰饶之海》可谓是完成了他一直酝酿创作出一部“长,长,长的小说”的心愿,在现代文学中,像三岛由纪夫这样写出四部曲的小说,真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能低估这部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作用。随着这部巨著的完成,三岛由纪夫也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的同时也结束了他的“死亡之旅”。
一、在生生死死中循环
《丰饶之海》由《春雪》、《奔马》、《晓寺》和《天人五衰》四部曲构成,依托日本古神道的四魂观念,书中写了“和魂”(柔和之魂)、“荒魂”(勇猛、狂暴之魂)、“奇魂”(异国奇智之魂)和“幸魂”(导向幸福之魂),分别对应各卷的主人公:清显、饭沼勋、小月光公主和安永透。这“四魂”通过生与死的轮回演绎了四重人生,构成了一个螺旋的循环世界。而贯穿全书的本多繁邦从青年到老年,见证并追究了这一生死循环的世界,其本身的发展则构成了全书的线性结构。
(一)、《春雪》:逃避之死。《春雪》中的松枝清显与绫仓聪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无常的关系。聪子向清显求爱时,清显对女性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后来聪子被天皇许配给他人,清显才意识到他不能失去聪子,于是就开始借助挚友本多繁邦的帮助偷偷地和聪子约会。刚开始时,清显还坚持着固有的骄傲,直到和聪子结合之后,他才从一个怀疑a爱、不懂爱的男孩转变成一个坠人爱河的男人,并且冒着冒犯天皇之大忌,爱的那么辛苦、那么的刻骨铭心。最后迫于各方的压力,聪子遁入空门,清显抑郁死去。三岛通过爱情来体现对现状的不满及对死的向往和徘徊。他们的死并不是他们爱情的终结,清显的死和聪子的出家,一个肉体的死、一个是精神的死来证明被否定的爱情和美并没有消逝而是另一种延续。
(二)、《奔马》:尚武之死。三岛的死亡意识中也充分展现了武士道精神。三岛由纪夫的“武士道”是以“死”为中心的。这一点在第二部《奔马》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奔马》整部作品都充斥着暴力、血腥和死亡。《奔马》通篇宣扬“日本精神”,武士道色彩最为浓厚。勋代表以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为国策的政府当局所刻意培养出来的军国主义少年。勋认为最高的信念就是“剑”,是“在太阳下资刎”!最终勋面对照耀下的大海剖腹自杀。三岛本人的反动意识以及武士道的死亡意识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得以体现。
(三)《晓寺》:为死而死。《晓寺》中的主人公是进罗国的小月光公主,他也被本多认为是清显的转世。小月光公主来到日本,本多多次证明了她就是清显的转世。后来小月光公主回国后杳无音讯。15年后,小月光公主的孪生姐姐来到日本,本多才知道小月光公主于二十岁时,突然被蛇咬死了。整部作品中,小月光公主死的非常突然和仓促。笔者认为,她只不过是整个部分的一个链条,是本多进行赎罪的对象之一。本多当年帮助清显和聪子约会,他认为清显的死,他也是有责任的。他不断寻找清显的转世来进行赎罪和忏悔,但转世的人也逃脱不了宿命而死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月光公主作为转世者是为死而出现的,所以她的死又是必然的。三岛一方面则对认为小月光公主的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生死是一种循环。
(四)《天人五衰》:生生死死。《天人五衰》中主人公本多误以为海员阿透是清显的转世,而带回家做养子。但后来邻居指出他根本就不是清显的转世,阿透于是选择了自杀,但自杀未遂双目失明。本多不禁有感“如果衰老是病,那么作为衰老根本原因的肉体才恰恰是病。肉体的本质在于消亡。肉体之所以被置于时间之中,无非是为了证明衰亡,证明毁灭。”阿透的生是另外是一种死,他失去了作为清显转世的价值。而《天人五衰》的末尾与第一卷《春雪》的末尾遥相呼应。本多见到了出家六十载的聪子,并与她进行了一番蝉语般的对话。聪子坚持说,她根本没听说过清显一名,并问道“本多先生,你果真在今世见过这个清显吗?你现在能够斩钉截铁地说,我和你以前确实在这个世界上见过吗?”这下子可把本多闹糊涂了。他说“假若清显压根儿不曾来过世上,那么勋也不曾来过,小月光公主也就不曾存在了……而且,说不定连我也……”。聪子说:“这就要看您怎样去领悟了。”本多感到怀抱了六十年的梦就在这刹那间幻灭了。三岛通过本多和聪子的对话,说明聪子忘掉的不光是他和清显之间的爱情,也忘掉了尘世间的一切。聪子虽然活着,但三岛认为她从遁人空门的一刹那已经死了。生生死死只是人的一种看法,清显虽然死了,但在60年间他不断地转世,他还活着,而聪子虽然当年没死,但在寺院度过了余生,看破红尘,作为当年的聪子也死亡了,活下来的只是她的肉体———个出家人。
三岛向来对死非常固执,而对生又非常憧憬。在三岛看来死也是生的出发点。于是他通过生生死死的轮回寻找归宿,并在佛教无常与文学虚妄的连接点上,展开宗教心理和审美心理的交织,浸透着东方艺术神秘的色彩。
二、三岛的死亡意识的成因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死审美的最高主题”。日本人是追求自然和谐美的民族,他们在追求此种美的同时,也深深感知到人与大自然不可调和的对立,死亡正是这种对立面的交界。
《丰饶之海》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死亡的本我和超我。《奔马》主人公右翼少年饭沼勋策划军事叛乱失败剖腹,表现为恶的毁灭。《晓寺》渲染的是原罪把人推入地狱,赎罪使灵魂净化。通过对《丰饶之海》中不同之死的解读,从而揭示了三岛由纪夫死亡意识的成因:
(一)内因: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三岛的死亡意识。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转向自己的谋杀愿望。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把自杀看作独立于个人心理因素的外在的和强迫性的社会事实,即“任何自杀都是他杀”。三岛对死的向往,实际上是人类无意识深处根深蒂固的“死欲”冲动的具体表现。三岛的小说中充斥大量的死亡叙述,这与他童年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与病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每天弥漫着死亡气息和充满幻想的生活,却成了在三岛体内潜流着的“对死的一种浪漫的冲动”,也成了三岛文学的发酵剂,与其说表现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不如说是对死亡的向往。同时,三岛由纪夫幼时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引起头痛、恶心,经常处于危笃的状态。几经抢救,三岛才被从死 亡线上拉回。但三岛的这种病,一个月里或轻或重总要发作一二回,不知多少次受到了病危的光顾。他本人后来回忆说:“当时我的意识逐渐凭借倾听向我走过来的病魔的脚步声,就能推算出是接近死亡还是远离死亡的疾病。”这也使得死作为一种美学载体而不断出现其作品中,并且化作了三岛的美学理想和行动哲学——种“存在的确证。只能通过存在被破坏的瞬间,死亡的瞬间来到保证的哲学。”弗洛伊德说,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又是有机体回归“无机世界平静状态”的—种手段。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回归无机界和死亡的运动,这就是人对死亡的向往,这种向往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它的运动通常是由人的无意识机制控制的,所以它—般不会表现出来,但偶尔也可能通过潜意识而进入意识,渗透进作家的作品里面。三岛笔下流淌着的就是这种从潜意识中渗漏出来的死欲。
(二)外因:从日本传统文化角度来看三岛的死亡意识。“毁灭文学”是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在日本人看来,美丽的东西,因为它短暂,故而叫美丽。所以日本人欣赏樱花的速开速落。樱花在盛开时是美的,但它落下时更美。在刹那间就纷纷飘落,无比洁净,被日本民族视为生死的榜样。这种审美意识在三岛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它与佛教禅宗和武士道精神是紧紧相连。禅宗将灭亡和否定视为世之常态,认为人生无常。人生苦短,人作为精神和形体的结合,都是假名为实。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是无常的,只有死亡才是人体生命因素的解散,一切事物的归结,也只有死亡才能达到永生的境界。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状态之下的两种形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自然灾害频繁,火山、地震和台风使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无常的观念。一切美好的东西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消失。这种观念从佛教输入后更深刻了,人们为这种无常找到了理论根据。因此,在日本佛教中,“诸行无常”被特别地强调,被视为整个佛教的根本。这种诸行无常,将死亡当作生命的延续的禅宗意识被日本人当作一种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与毁灭和死亡是相毗连的。正如有的日本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在日本人的美感深处存在着与死亡的和解,在日本人甘愿走向深渊的意志自由的背后,隐藏着空虚的审美意识的一个支柱。三岛由纪在《丰饶之海》四部曲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也正是对日本传统文化中这种包含着死亡意识的继承和变态的发展。
结论
三岛由纪夫通过《丰饶之海》四部曲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一个总结,其体现出的死亡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最终三岛在1970年剖腹自杀。三岛的死,无论是在价值判断还是在道德判断上,抑或有思想史视角出发,都给人们留下了思考和探究的充分空间。三岛的“武士道”思想中的“忠君”等封建思想,带有浓重的人世思想,成了其扩张野心的工具,这是必须予以批判和唾弃的。但三岛之死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他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只要人们读他的作品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文学魅力及那充满神秘的“死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