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毕淑敏的散文中常出现“医生”为“病人”治病的片段,她以笔为手术刀在散文创作中对读者进行“文学治疗”。通过对毕淑敏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毕淑敏散文中“文学治疗”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病人”;“文学治疗”;毕淑敏散文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2-0169-02
1980年,在西藏阿里军分区服役十一年后,毕淑敏转业到北京一个工厂的医务所工作,行医二十多年之后,又怀着对文学的热爱,通过自学、夜大等方式,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从医的背景和心理学博士学历使她更注重借助文学工具来帮助具体的“病人”,通过“文学治疗”来“救死扶伤”,实现其“拯救灵魂”的愿望。王蒙称赞她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这里笔者仅对毕淑敏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毕淑敏散文中“文学治疗”出现的终极目标。
一、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之现象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毕淑敏各种散文集收入关于“治病”的文章很多,但在文中具体指出主人公是“病人”并给予“治疗”的为数不多,这里仅将确切写到“病人”与“治疗”的文章统计出来,共15次。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有着二十多年专业医生经历的作家毕淑敏,她关注形形色色的病人:(1)病人从各年龄到各职业都有,还有动植物等,涉及面广;(2)病因多样;(3)有医生治疗;(4)都开出了“文学处方”。这其中涉及的病人、医生、治疗有以下关系:
由上表可知,病人通过生理方面的医学治疗可以恢复为正常人。但无数病况,皆由心境而生,如林黛玉心理没调整好,身体也始终医治不好,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当时人被医好,心态却是不健康,他的身心始终受到封建社会制度戕害,医学可以根除或缓解身体的病痛,但在精神的病魔面前,仅仅靠医学治疗来解救人类就显得过于势单力薄,所以要想彻底根治一些病痛,达到身心健康,还需要人文关怀。正是由于对病人的心理定势的深刻了解,毕淑敏散文中除了从医生的角度拯救病人,更从文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人性的弱点和医治的办法,在沉重的生活中开出“文学治疗”的药方,发掘人性的真善美。
二、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之原因
1.中外传统之文学治疗的作用
文学治疗是指作家和读者在文学家园中分别以借文学创作和阅读作品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缓解压力,解决困扰,治疗一些疾病,达到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文学治疗自古有之:西方文论史上有“诗歌狂迷说”和“悲剧净化说”,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诗言志说”及“兴观群怨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中都有关于治病的故事情节,枚乘的《七发》是吴客用解惑的议论治太子的重病;《高唐赋》是宋玉以“梦会神女”的冥想来疏导楚王长期受压抑的情结,这些都是身体获得文学治疗的证明。
2.心理定势之50年代出生的人
作家心理定势是指作家心理有明确指向,它能使作家愿意观察和接受他愿意接受的东西。—个人的个性、心境和早先体验更多的来自人生经历,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作为50年代出生的人毕淑敏赶上60年自然灾害,65年文革开始,68年上山下乡,78年大批返城。处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人:经历过饥饿,知道粮食来之不意;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有渴求学习的欲望;经历过上山下乡,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经历过大批返城,对工作格外珍惜,也许这代人没赶上好时候,但50年代的人在生活面前有一种特有的练达与成熟,淑敏在散文中说:“假如不被命运从北京甩向藏北,十二年后又回到京都,我也许不会写作。”那一代人重新回到自己的城市时候,他们可能看似像移植了一次又回到原位的树木,外表和原先一样,但内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他们经历了一次根与土的分离,一次生与死的较量。昆仑山向她索取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但也回赠了她一生享受不尽的财富——青年时代的艰苦磨练,中年时代的医者仁心。王蒙给过她这样的评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毕淑敏的散文创作就是将她亲身经历和人生感受向读者娓娓倾诉,使读者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获得许多深刻而丰富的“暗示”。这种“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正是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的共病。
3.角色转换之作家与医生互动
毕淑敏散文中的“病人”有时就是她自己,“我很认真地给人看病,操持家务,抚育孩子。我以为对一个女人来说,这都是顶顶重要的事情。当我把家里的事都干得差不多了,开始有时问打量这个喧嚣的城市的时候,我突然听到灵魂深处的呼喊……最主要的是命运将我抛到了人迹罕到的高原,那里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假如我不告诉别人,我对不起冰雪下长卧不起的英魂。”她感到心灵在不停地召唤她,最初是因为每每会梦到昆仑山,后来是有很多想说的话,为了医治自己的“心病”,毕淑敏只能当作家,为心而写作;另外一些“病人”则是她的病人。现实生活中“讳疾忌医”的人有很多,如果有毕淑敏散文中“病因”的人,正好可以旁听,如同捡来一个找毕医生看病的好机会。“我喜欢做医生,也喜欢作家,在我的小说中,我常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两件喜欢的事一起做,是很快乐的。”她在做医生时,用写作为自己治疗;在做作家时,用文学为人类心灵治疗。“文以载道”、“行医救人”在毕淑敏这里两样都做得很好。
4.美学理想之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一切被我们当作宝贵的遗产而继承下来的过去的文学作品,其所以到今天还我们所喜爱、所珍视,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最基本的一点,却是因为其中浸润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它们是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的。”医生、作家、心理医生这三重身份让毕淑敏通过善于描摹生活的妙笔在字里行间读者开出心灵的良药。高尔基曾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当毕淑敏以文学的视角来塑造病人,关注病人心理时,对生命的关怀、对心灵的呵护、对人与人的沟通、对信念的培育…一等一系列人文关怀的内容就跃然纸上,用爱直指人类心灵的深处。“我会有一些熟识的病人,我将在漫长的岁月中和他们结下生死同盟……我也许不能医治所有的疾病,但我有相应的知识,我会不断拓展我的讯息,我会向我的病人提出建设性的忠告,我会是良好的顾问和尽责的向导。”在她的散文中,甚至连树和“家”也会生病,裤子和金属也会疲劳,一草一木在她的散文中都被赋予生命的关注与关爱。
三、“病人”与“文学治疗”之终极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2—3亿,而且每个人不能保证自己的心理一生都完全健康,生理疾病可能会要人命,心理不健康更会使人陷入绝境,毕淑敏文中的“病人”可能就是她曾治疗的某一位“病人”,也可能是从具体的病人身上概括出来的,但她绝不单单就病论医,而是广泛又层层深入地探讨由医学问题引发出的社会问题,把对生理疾病的诊治与对人类心灵的关怀无间地融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了文本和社会的双重价值。作家在散文中剖析碰到的各式病人疾病的症候时,揭示出生理的疾病仅靠医学的治疗是不够的,有的疾病治疗几乎没有提到药物治疗,而是需要人道主义对人的心灵进行“文学治疗”。毕淑敏在散文创作中是医学、心理学、文学的三重视角对人类共通的心灵进行治疗,给我们每一个人开出了文学治疗的处方。毕淑敏在散文中以文学家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阅遍世间的人情冷暖,用医生的医学范畴,讲解剖析人类身心的各类疾病,通过文学治疗为病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作家与读者、医生与病人的交流通道,使读者能以作家或他人的鲜活的生命体验为例,为自我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参考。
关键词:“病人”;“文学治疗”;毕淑敏散文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2-0169-02
1980年,在西藏阿里军分区服役十一年后,毕淑敏转业到北京一个工厂的医务所工作,行医二十多年之后,又怀着对文学的热爱,通过自学、夜大等方式,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从医的背景和心理学博士学历使她更注重借助文学工具来帮助具体的“病人”,通过“文学治疗”来“救死扶伤”,实现其“拯救灵魂”的愿望。王蒙称赞她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这里笔者仅对毕淑敏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毕淑敏散文中“文学治疗”出现的终极目标。
一、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之现象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毕淑敏各种散文集收入关于“治病”的文章很多,但在文中具体指出主人公是“病人”并给予“治疗”的为数不多,这里仅将确切写到“病人”与“治疗”的文章统计出来,共15次。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有着二十多年专业医生经历的作家毕淑敏,她关注形形色色的病人:(1)病人从各年龄到各职业都有,还有动植物等,涉及面广;(2)病因多样;(3)有医生治疗;(4)都开出了“文学处方”。这其中涉及的病人、医生、治疗有以下关系:
由上表可知,病人通过生理方面的医学治疗可以恢复为正常人。但无数病况,皆由心境而生,如林黛玉心理没调整好,身体也始终医治不好,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当时人被医好,心态却是不健康,他的身心始终受到封建社会制度戕害,医学可以根除或缓解身体的病痛,但在精神的病魔面前,仅仅靠医学治疗来解救人类就显得过于势单力薄,所以要想彻底根治一些病痛,达到身心健康,还需要人文关怀。正是由于对病人的心理定势的深刻了解,毕淑敏散文中除了从医生的角度拯救病人,更从文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人性的弱点和医治的办法,在沉重的生活中开出“文学治疗”的药方,发掘人性的真善美。
二、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之原因
1.中外传统之文学治疗的作用
文学治疗是指作家和读者在文学家园中分别以借文学创作和阅读作品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缓解压力,解决困扰,治疗一些疾病,达到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文学治疗自古有之:西方文论史上有“诗歌狂迷说”和“悲剧净化说”,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诗言志说”及“兴观群怨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中都有关于治病的故事情节,枚乘的《七发》是吴客用解惑的议论治太子的重病;《高唐赋》是宋玉以“梦会神女”的冥想来疏导楚王长期受压抑的情结,这些都是身体获得文学治疗的证明。
2.心理定势之50年代出生的人
作家心理定势是指作家心理有明确指向,它能使作家愿意观察和接受他愿意接受的东西。—个人的个性、心境和早先体验更多的来自人生经历,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作为50年代出生的人毕淑敏赶上60年自然灾害,65年文革开始,68年上山下乡,78年大批返城。处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人:经历过饥饿,知道粮食来之不意;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有渴求学习的欲望;经历过上山下乡,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经历过大批返城,对工作格外珍惜,也许这代人没赶上好时候,但50年代的人在生活面前有一种特有的练达与成熟,淑敏在散文中说:“假如不被命运从北京甩向藏北,十二年后又回到京都,我也许不会写作。”那一代人重新回到自己的城市时候,他们可能看似像移植了一次又回到原位的树木,外表和原先一样,但内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他们经历了一次根与土的分离,一次生与死的较量。昆仑山向她索取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但也回赠了她一生享受不尽的财富——青年时代的艰苦磨练,中年时代的医者仁心。王蒙给过她这样的评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毕淑敏的散文创作就是将她亲身经历和人生感受向读者娓娓倾诉,使读者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获得许多深刻而丰富的“暗示”。这种“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正是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的共病。
3.角色转换之作家与医生互动
毕淑敏散文中的“病人”有时就是她自己,“我很认真地给人看病,操持家务,抚育孩子。我以为对一个女人来说,这都是顶顶重要的事情。当我把家里的事都干得差不多了,开始有时问打量这个喧嚣的城市的时候,我突然听到灵魂深处的呼喊……最主要的是命运将我抛到了人迹罕到的高原,那里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假如我不告诉别人,我对不起冰雪下长卧不起的英魂。”她感到心灵在不停地召唤她,最初是因为每每会梦到昆仑山,后来是有很多想说的话,为了医治自己的“心病”,毕淑敏只能当作家,为心而写作;另外一些“病人”则是她的病人。现实生活中“讳疾忌医”的人有很多,如果有毕淑敏散文中“病因”的人,正好可以旁听,如同捡来一个找毕医生看病的好机会。“我喜欢做医生,也喜欢作家,在我的小说中,我常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两件喜欢的事一起做,是很快乐的。”她在做医生时,用写作为自己治疗;在做作家时,用文学为人类心灵治疗。“文以载道”、“行医救人”在毕淑敏这里两样都做得很好。
4.美学理想之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一切被我们当作宝贵的遗产而继承下来的过去的文学作品,其所以到今天还我们所喜爱、所珍视,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最基本的一点,却是因为其中浸润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它们是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的。”医生、作家、心理医生这三重身份让毕淑敏通过善于描摹生活的妙笔在字里行间读者开出心灵的良药。高尔基曾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当毕淑敏以文学的视角来塑造病人,关注病人心理时,对生命的关怀、对心灵的呵护、对人与人的沟通、对信念的培育…一等一系列人文关怀的内容就跃然纸上,用爱直指人类心灵的深处。“我会有一些熟识的病人,我将在漫长的岁月中和他们结下生死同盟……我也许不能医治所有的疾病,但我有相应的知识,我会不断拓展我的讯息,我会向我的病人提出建设性的忠告,我会是良好的顾问和尽责的向导。”在她的散文中,甚至连树和“家”也会生病,裤子和金属也会疲劳,一草一木在她的散文中都被赋予生命的关注与关爱。
三、“病人”与“文学治疗”之终极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2—3亿,而且每个人不能保证自己的心理一生都完全健康,生理疾病可能会要人命,心理不健康更会使人陷入绝境,毕淑敏文中的“病人”可能就是她曾治疗的某一位“病人”,也可能是从具体的病人身上概括出来的,但她绝不单单就病论医,而是广泛又层层深入地探讨由医学问题引发出的社会问题,把对生理疾病的诊治与对人类心灵的关怀无间地融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了文本和社会的双重价值。作家在散文中剖析碰到的各式病人疾病的症候时,揭示出生理的疾病仅靠医学的治疗是不够的,有的疾病治疗几乎没有提到药物治疗,而是需要人道主义对人的心灵进行“文学治疗”。毕淑敏在散文创作中是医学、心理学、文学的三重视角对人类共通的心灵进行治疗,给我们每一个人开出了文学治疗的处方。毕淑敏在散文中以文学家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阅遍世间的人情冷暖,用医生的医学范畴,讲解剖析人类身心的各类疾病,通过文学治疗为病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作家与读者、医生与病人的交流通道,使读者能以作家或他人的鲜活的生命体验为例,为自我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