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五百年前,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变革之中,为了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先后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许多学派,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引发了一场历时达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也迎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这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的学说各成一家之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中最重要且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儒家学派。要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们先要从儒家说起,儒家的创始人是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实话孔子》
孔子是什么人?你拿这个问题去问中国人,十有八九说他是圣人,是大圣人。 其实在孟子时代,孔子是圣人就差不多定论了。孟子说圣人有四种,孔子是其中的一种,叫圣之时也。时是时间的时。这个“圣之时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先生说只能翻译为“摩登圣人”。“摩登圣人”就是时髦圣人,时尚圣人。鲁迅先生说,除了这种翻译没有别的法子。
这当然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原意的“圣之时也”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圣人有好多种,有特别清高的,有特别随和的,还有特别识时务的,孔子就是特别识时务的圣人。
说孔子是圣人,孔子他自己同意吗?不同意。孔子自己的说法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就是圣人和仁人,圣和仁这两个称号我不敢当。孔子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想说孔子是圣先生,何其多能也?他怎么那么有才,那么多才多艺呢?孔子多才多艺,而且很有学问。孔子的学生说那当然啊。他说:“固天纵之降圣,又多能也?”老天爷让我们老师当圣人啊,不但要让他当圣人,而且还让他多才多艺。“固天纵之圣,又多能也?”孔子这个学生是谁啊?子贡。
子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在《论语》当中出现的次数排列第二,第一是子路,第二就是子贡。子贡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这个人擅长于搞外交,搞政治,也擅长于做生意。他是孔子学生中最有钱的。
图1 孔子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他赞助的。他和孔子的关系非常亲密,甚至于很随便。
有一次,子贡去问孔子,先生,您看我这个人怎么样?赐也何如?大家注意,读《论语》,我们要注意这些人对话之间的称呼。孔子所有的学生讲到自己只能称名,学生对老师说话只能说自己的名,不能说自己的字。字是尊称,是称别人的,自己说自己不能说自己的字。比方电视剧中,曹操说我曹孟德,这就不对了,曹操只能说操也如何,这是礼节。子贡就问老师,赐也何如?老师看看我,学生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是个东西啦。原文是:器也!什么叫“器”呢?器就是器皿,比如说盘子,杯子,瓶子,都是器皿,但是孔子说的这个“器”它不单单是指器皿,广义地说就是个东西了。子贡说,老师,你看我是个什么东西呢?孔子说,你是个饭桶。原文是瑚琏,瑚琏是什么呢?是宗庙里面放米饭的,放粮食的礼器。
因为这个东西是放在庙堂里面敬神祗、敬祖宗的,所以瑚琏是什么意思呢?高级饭桶。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孔子这是表扬子贡,说你很厚重,你很高贵,你的高贵和厚重就像瑚琏一样,或者就像簋簠,就像礼器一样,你是个礼器。但是我们看孔子另外还有一句话叫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君子不是东西。这不是骂人,意思是什么呢?君子他不能够是一个有固定用途的东西。君子追求的是什么?是道,道在器之上。你要求道而不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器,所以君子不器,我觉得孔子是在敲打子贡。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敲打子贡呢?因为子贡这个人太聪明了,一聪明,他就会有毛病,什么毛病呢?耍小聪明,卖弄聪明。
据《论语》的记载,子贡这个人喜欢方人,四四方方的方,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解释,说是讥讽,说是比较。其实这两种解释是一回事,就是说子贡这个人老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比下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人家都不如自己。说起话来就不太好听了,或者说起话来就不太客气,说到别人的时候他就带着讽刺的口吻了。孔子觉得这不行,这样的学生得敲打敲打。你到处卖弄你的小聪明,你不得得罪人吗?你不得惹事吗?老师不能不管。所以孔子说,赐啊,孔子叫他的名,你就那么优秀吗?赐也贤乎哉?我就没那闲功夫,夫我则不暇。我就没有闲工夫拿别人跟自己比,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孔子这是对的,一个人不要老和别人比,现在很多人就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比下来两种结果,一是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这叫人比人气死人,结果给自己惹一肚子气;还有一种比法,比下来就觉得别人处处不如自己,结果是什么呢?骄傲自满。所以孔子说我没这些闲工夫,不要比。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都有优点,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挑别人的毛病。多想想人家有什么比我强的地方,那么你把这个长处学过来。你从张三那儿学一点长处,李四那儿学一点长处,王五那儿学一点长处,你不就有三个长处了吗?你从张三那儿看一个毛病,李四那儿看一个毛病,王五那儿看一个毛病,你自己就仨毛病。
孔子敲打子贡,但是敲打归敲打,欣赏归欣赏,孔子还是非常喜欢子贡的。
孔子临终时,子贡赶来看他,孔子说,赐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啊?他说我死了以后,我的这些谁来继承啊?孔子去世以后,子贡就发起了一场“造圣运动”,就是把孔子打造为圣人。而当时,社会上刮起了一股风,这个风就是要否定和贬低孔子,并且就拿子贡来说事,都说子贡比他老师强多了。子贡这个时候就出来说话了,说你们懂什么,我端木赐这个房子啊,院墙很低,只有肩膀那么高,你们一看里面房子不错,都看清楚了。我们老师的房子是深宅大院,你连门都摸不着,你哪里知道他老人家深浅啊?别人再优秀那是丘陵,我们老师那是太阳,是月亮,谁都超不过。所以,高官太宰来问子贡时说,你们老师是圣人吗?子贡马上说,那当然了,老天爷就想让我们老师当圣人 。
图2 颜回
孔子在世时,谦虚地不敢承担“圣贤”之名,但是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作为“万世师表”而被世人所敬仰。传说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的贤达有七十二人。“孔圣人”的名号便是在孔子逝世后,通过弟子的传播得到巩固的。那么,既然孔子并不同意别人称他为“圣人”,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孔子说不对。孔子说太宰知道我,你们知道我吗?我小时候是很贫贱的,因为贫贱,所以我会干很多脏活、苦活、累活、下贱活。这句话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都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孔子小时候是个苦孩子。孔子祖上原本是宋国的大贵族,但是慢慢地家道衰落了,最后,在宋国待不下去,移民到鲁国。到了鲁国以后孔子的父亲做过邑宰,也就是一个股级干部,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孔子小时候干过很多活,做季氏大夫的家臣,看过仓库,喂过牲口,做过会计,一步一步做上去,自学成才。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是圣人,我会的只是些下贱活,怎么会是圣人呢?君子是不会这些下贱活的,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说,我之所以多能,是因为我从小吃过苦,我会干很多别人干不了的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人能有这么多能耐吗?关键这里“君子”二字怎么解释?我认为这里的君子是君子的本意,就是君之子,就像公子,公子的本意是公之子。翻译过来就是上等人。上等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哪会这个?只有穷人的孩子才早当家。孔子小时候受过这么多苦,他才能够多才多艺。所以他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那些高贵的人,上等人,他能有我这么多本事吗?没有。我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孔子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或者成为大学问家,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与他小时候的吃苦是有关系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小的时候要多吃点苦,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不是好事。所以我有一个主张:现在的年轻人考上大学以后应该保留学籍一年,先去当兵,当工人,当农民,知道一点人间疾苦。即便孔子的意思不是我解释的这个意思,我觉得也很了不起,因为那个时候孔子已经非常有名了,虽然他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至少是文化名人。一个人成名了以后往往不愿意说自己年轻时候的那些苦难遭遇,或者是不大被人看得起的那些事情,事实上孔子也是看不起那些事的,他称之为鄙事,下贱活。他反对他的学生学农,反对他的学生干活。但尽管看不起,他还是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情况说出来,这很了不起。仅凭这一点,我们将敬重他老人家一辈子。
幼年坎坷的生活经历,对孔子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论语·子罕篇》中的这条记载,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年少贫贱的邻家子弟,一个成为了普通人的孔子。作为普通人的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说自己就是普通人,吾犹人也。你要说孔子就跟咱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这个好像也说不通。他是个什么人呢?我的答案是:孔子是个学人。理由有三条:好学、博学、活学。孔子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大家都很熟悉。孔子甚至说了这样的话: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请大家注意孔子的口吻,他称自己是丘。孔子说这句话时并没有特定的对象,他用谦称丘。他说一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像我孔丘这样又忠诚、又厚道的人,但像我孔丘这样好学的人,没有。有人问他说,你的学生当中谁好学?他说,我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好学的,颜回,颜回死了,他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孔子对“好学”两个字评价是非常之高的,在忠信之上。
第二,博学。当时卫国有一个人,去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仲尼焉学?请注意这里的称呼,他称孔子的字,仲尼。《论语》一书中称孔子有各种称法:孔丘、仲尼、夫子等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称呼。仲尼焉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仲尼他学问那么大,是跟谁学的?他从哪儿学的?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好奇,还有是质疑。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好奇心,一个人学问特别大,课讲得特别好,他就会琢磨你哪个学校毕业的?哪个老师啊?问题在于孔子恰恰没有老师。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自学成才。自学成才,好像总觉得可疑,没受过正规训练。子贡怎么回答啊?子贡很聪明,子贡回答: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文武之道什么意思?周文王、周武王创造的那个文化的精神和精髓,叫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它没有沦丧,没有消亡,在哪里呢?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那儿都有。所以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文武之道遍地都是,就在我们社会当中,我们老师在哪儿不能学?他干嘛非得一定要有专门的老师、专门的学校、专门的专业呢?用不着。这个回答相当漂亮。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学问是真学问,只要他课上得好,你管他哪个学校毕业的,你管他跟谁学的?他干嘛就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一个固定的专业呢?所以我很赞成李零先生的观点,李零先生在他的《丧家狗》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就是你的容量非常大,兼收并容,这是大;而你的这种学习,别人是可以学习的,这叫师,加起来才能叫“大师”。
图2 子贡
但是,社会上总是有这样一种拘泥的看法,有一个达巷党人,说了这么句话,他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这话传到孔子那儿,孔子就跟学生们说了,吾何执?我干什么呢?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也。孔子很谦虚地说,我哪儿是大师,我就是一个赶车的。这是一种解释。另外像杨伯峻先生、林语堂先生、李零先生认为不是,认为是讥讽或者是叹息。杨伯峻先生认为达巷党人的意思是叹息,是说孔子这个人博学是博学,但没有专长,什么专家都算不上,可惜了。林语堂先生的解释是,孔子这个人,样样都通,但样样稀松,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李零先生怎么认为呢?李零先生说,这是一个比喻,就是孔子说,如果我要做一个专家的话我做什么呢?我是做射击手还是做马车夫呢?李零先生说射击手的特点是什么?盯准一个目标,你要射击,你要瞄准,瞄准一个地方,不能乱动,那是专家型的学者。马车夫是什么样呢?赶着车到处跑,非专家型的学者,通才。孔子说,我选择做马车夫,也就是孔子并不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就得做某某一种学问,别的学科不能涉及。孔子好学、博学,还活学。孔子的学问都是活学问,孔子不做死学问。因为他学无常师,他的主张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说他不但从书本上学,也在社会中学,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所以他学问做得很活。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博学和活学的人,《论语》一书中共有六十四次提到了“学”字,从开篇首句的学而时习之到学而不厌,再到敏而好学,“学”的精神始终贯穿着孔子的思想与行动。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好呢?三个原因:一是悟性,二是贯通,三是实践。孔子讲究做学问要有悟性。
一天,孔子突然问他的学生子贡,赐啊,你觉得你和颜回两个相比怎么样?子贡这个人老喜欢和别人比的,而且比下来的结果都是别人不如自己。子贡这回可能学聪明了,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哎呀,我端木赐哪里敢和颜回比啊!回是闻一而知十。颜回老师教他一,他回去一琢磨能想出十来。赐呢,都想不到二啊。孔子很赞同,点点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吾与汝,吾就是我,汝就是你。那个与是什么意思?看怎么读,你如果读成与Yù,就是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颜回。如果读成与Yǔ呢?那就是,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到底是哪种我们现在不能下结论。那么总而言之,至少肯定一条,子贡是不如颜回了。
这个地方,子贡称了颜回的名。颜回,字子渊,称字要称颜渊,但是子贡没有叫他颜渊,而叫他颜回。那是不是子贡对颜回不礼貌呢?不是,因为子贡是在跟老师说话。跟老师说话,谈到其他的同学,必须说名,而不能说字。后代一直延续了这样一个礼节,对尊者说话的时候,提及自己的同辈、同级,都是直呼其名。
子贡为什么不如颜回?颜回有悟性,闻一知十。就是能举一反三,就是有悟性。学人文学科的,悟性比什么都重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悟性。以前我们很多人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播知识,这个我是不太赞成的。知识当然要传送,但是知识不如方法,方法不如智慧。打个比方说电脑,知识就好比数据,电脑没有数据是不能运行的,方法好比程序。程序重要还是数据重要?程序重要。没有程序,电脑就不能运作。数据你可以录入,而且数据你是录不完的,知识也是你学不完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方法,只要有了方法,要有了方法,你拿来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没有方法,知识是没有用的。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设计程序的程序,那就是智慧,这个就要有悟性。有一次孔子跟子贡说,赐啊,你们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就是读书读得多,知识挺多,记性又好啊?子贡说,是啊,不是吗?原文是,然,非也?”我们读《论语》这些书要把语气读出来。孔子说,非也。不是,我这个人不是书读得多,知识多,记性好。是什么呢?予一以贯之。我做学问的诀窍是用一个东西去贯穿它,什么东西孔子没说。但是我们可以领会,也就是说我们做学问,我们学习,一定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可以是基本方法,可以是内在逻辑,一定要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叫什么呢?叫纲举目张。你没有纲,这些目就是没有用的。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记住孔夫子的教导,总喜欢比知识多。“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几种啊?知道几种又怎么样?有什么用?
孔子的第三条,实践。孔子非常强调实践,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的学问主要是两门,一是政治学,二是伦理学。这两门学问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我不是说所有学问都要实践,有的不需要的,有些却必须实践的。政治学、伦理学,你必须要实践,你不实践就没有用,不实践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政治学要在哪儿实践?官场。伦理学要到哪儿实践?社会。实践政治学和伦理学要干什么?做官。因为做了官以后你才能推行你的政治主张,才能进行政治学的实践,做了官以后你才能敦风化俗,你才能进行伦理学的实践。由于孔子的学问是这样的学问,这就注定了孔子必须做官。
下期请看:实话孔子(二)学而优则仕。
先秦诸子的学说各成一家之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中最重要且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儒家学派。要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们先要从儒家说起,儒家的创始人是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实话孔子》
孔子是什么人?你拿这个问题去问中国人,十有八九说他是圣人,是大圣人。 其实在孟子时代,孔子是圣人就差不多定论了。孟子说圣人有四种,孔子是其中的一种,叫圣之时也。时是时间的时。这个“圣之时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先生说只能翻译为“摩登圣人”。“摩登圣人”就是时髦圣人,时尚圣人。鲁迅先生说,除了这种翻译没有别的法子。
这当然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原意的“圣之时也”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圣人有好多种,有特别清高的,有特别随和的,还有特别识时务的,孔子就是特别识时务的圣人。
说孔子是圣人,孔子他自己同意吗?不同意。孔子自己的说法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就是圣人和仁人,圣和仁这两个称号我不敢当。孔子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想说孔子是圣先生,何其多能也?他怎么那么有才,那么多才多艺呢?孔子多才多艺,而且很有学问。孔子的学生说那当然啊。他说:“固天纵之降圣,又多能也?”老天爷让我们老师当圣人啊,不但要让他当圣人,而且还让他多才多艺。“固天纵之圣,又多能也?”孔子这个学生是谁啊?子贡。
子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在《论语》当中出现的次数排列第二,第一是子路,第二就是子贡。子贡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这个人擅长于搞外交,搞政治,也擅长于做生意。他是孔子学生中最有钱的。
图1 孔子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他赞助的。他和孔子的关系非常亲密,甚至于很随便。
有一次,子贡去问孔子,先生,您看我这个人怎么样?赐也何如?大家注意,读《论语》,我们要注意这些人对话之间的称呼。孔子所有的学生讲到自己只能称名,学生对老师说话只能说自己的名,不能说自己的字。字是尊称,是称别人的,自己说自己不能说自己的字。比方电视剧中,曹操说我曹孟德,这就不对了,曹操只能说操也如何,这是礼节。子贡就问老师,赐也何如?老师看看我,学生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是个东西啦。原文是:器也!什么叫“器”呢?器就是器皿,比如说盘子,杯子,瓶子,都是器皿,但是孔子说的这个“器”它不单单是指器皿,广义地说就是个东西了。子贡说,老师,你看我是个什么东西呢?孔子说,你是个饭桶。原文是瑚琏,瑚琏是什么呢?是宗庙里面放米饭的,放粮食的礼器。
因为这个东西是放在庙堂里面敬神祗、敬祖宗的,所以瑚琏是什么意思呢?高级饭桶。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孔子这是表扬子贡,说你很厚重,你很高贵,你的高贵和厚重就像瑚琏一样,或者就像簋簠,就像礼器一样,你是个礼器。但是我们看孔子另外还有一句话叫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君子不是东西。这不是骂人,意思是什么呢?君子他不能够是一个有固定用途的东西。君子追求的是什么?是道,道在器之上。你要求道而不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器,所以君子不器,我觉得孔子是在敲打子贡。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敲打子贡呢?因为子贡这个人太聪明了,一聪明,他就会有毛病,什么毛病呢?耍小聪明,卖弄聪明。
据《论语》的记载,子贡这个人喜欢方人,四四方方的方,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解释,说是讥讽,说是比较。其实这两种解释是一回事,就是说子贡这个人老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比下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人家都不如自己。说起话来就不太好听了,或者说起话来就不太客气,说到别人的时候他就带着讽刺的口吻了。孔子觉得这不行,这样的学生得敲打敲打。你到处卖弄你的小聪明,你不得得罪人吗?你不得惹事吗?老师不能不管。所以孔子说,赐啊,孔子叫他的名,你就那么优秀吗?赐也贤乎哉?我就没那闲功夫,夫我则不暇。我就没有闲工夫拿别人跟自己比,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孔子这是对的,一个人不要老和别人比,现在很多人就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比下来两种结果,一是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这叫人比人气死人,结果给自己惹一肚子气;还有一种比法,比下来就觉得别人处处不如自己,结果是什么呢?骄傲自满。所以孔子说我没这些闲工夫,不要比。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都有优点,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挑别人的毛病。多想想人家有什么比我强的地方,那么你把这个长处学过来。你从张三那儿学一点长处,李四那儿学一点长处,王五那儿学一点长处,你不就有三个长处了吗?你从张三那儿看一个毛病,李四那儿看一个毛病,王五那儿看一个毛病,你自己就仨毛病。
孔子敲打子贡,但是敲打归敲打,欣赏归欣赏,孔子还是非常喜欢子贡的。
孔子临终时,子贡赶来看他,孔子说,赐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啊?他说我死了以后,我的这些谁来继承啊?孔子去世以后,子贡就发起了一场“造圣运动”,就是把孔子打造为圣人。而当时,社会上刮起了一股风,这个风就是要否定和贬低孔子,并且就拿子贡来说事,都说子贡比他老师强多了。子贡这个时候就出来说话了,说你们懂什么,我端木赐这个房子啊,院墙很低,只有肩膀那么高,你们一看里面房子不错,都看清楚了。我们老师的房子是深宅大院,你连门都摸不着,你哪里知道他老人家深浅啊?别人再优秀那是丘陵,我们老师那是太阳,是月亮,谁都超不过。所以,高官太宰来问子贡时说,你们老师是圣人吗?子贡马上说,那当然了,老天爷就想让我们老师当圣人 。
图2 颜回
孔子在世时,谦虚地不敢承担“圣贤”之名,但是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作为“万世师表”而被世人所敬仰。传说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的贤达有七十二人。“孔圣人”的名号便是在孔子逝世后,通过弟子的传播得到巩固的。那么,既然孔子并不同意别人称他为“圣人”,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孔子说不对。孔子说太宰知道我,你们知道我吗?我小时候是很贫贱的,因为贫贱,所以我会干很多脏活、苦活、累活、下贱活。这句话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都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孔子小时候是个苦孩子。孔子祖上原本是宋国的大贵族,但是慢慢地家道衰落了,最后,在宋国待不下去,移民到鲁国。到了鲁国以后孔子的父亲做过邑宰,也就是一个股级干部,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孔子小时候干过很多活,做季氏大夫的家臣,看过仓库,喂过牲口,做过会计,一步一步做上去,自学成才。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是圣人,我会的只是些下贱活,怎么会是圣人呢?君子是不会这些下贱活的,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说,我之所以多能,是因为我从小吃过苦,我会干很多别人干不了的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人能有这么多能耐吗?关键这里“君子”二字怎么解释?我认为这里的君子是君子的本意,就是君之子,就像公子,公子的本意是公之子。翻译过来就是上等人。上等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哪会这个?只有穷人的孩子才早当家。孔子小时候受过这么多苦,他才能够多才多艺。所以他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那些高贵的人,上等人,他能有我这么多本事吗?没有。我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孔子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或者成为大学问家,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与他小时候的吃苦是有关系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小的时候要多吃点苦,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不是好事。所以我有一个主张:现在的年轻人考上大学以后应该保留学籍一年,先去当兵,当工人,当农民,知道一点人间疾苦。即便孔子的意思不是我解释的这个意思,我觉得也很了不起,因为那个时候孔子已经非常有名了,虽然他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至少是文化名人。一个人成名了以后往往不愿意说自己年轻时候的那些苦难遭遇,或者是不大被人看得起的那些事情,事实上孔子也是看不起那些事的,他称之为鄙事,下贱活。他反对他的学生学农,反对他的学生干活。但尽管看不起,他还是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情况说出来,这很了不起。仅凭这一点,我们将敬重他老人家一辈子。
幼年坎坷的生活经历,对孔子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论语·子罕篇》中的这条记载,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年少贫贱的邻家子弟,一个成为了普通人的孔子。作为普通人的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说自己就是普通人,吾犹人也。你要说孔子就跟咱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这个好像也说不通。他是个什么人呢?我的答案是:孔子是个学人。理由有三条:好学、博学、活学。孔子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大家都很熟悉。孔子甚至说了这样的话: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请大家注意孔子的口吻,他称自己是丘。孔子说这句话时并没有特定的对象,他用谦称丘。他说一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像我孔丘这样又忠诚、又厚道的人,但像我孔丘这样好学的人,没有。有人问他说,你的学生当中谁好学?他说,我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好学的,颜回,颜回死了,他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孔子对“好学”两个字评价是非常之高的,在忠信之上。
第二,博学。当时卫国有一个人,去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仲尼焉学?请注意这里的称呼,他称孔子的字,仲尼。《论语》一书中称孔子有各种称法:孔丘、仲尼、夫子等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称呼。仲尼焉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仲尼他学问那么大,是跟谁学的?他从哪儿学的?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好奇,还有是质疑。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好奇心,一个人学问特别大,课讲得特别好,他就会琢磨你哪个学校毕业的?哪个老师啊?问题在于孔子恰恰没有老师。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自学成才。自学成才,好像总觉得可疑,没受过正规训练。子贡怎么回答啊?子贡很聪明,子贡回答: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文武之道什么意思?周文王、周武王创造的那个文化的精神和精髓,叫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它没有沦丧,没有消亡,在哪里呢?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那儿都有。所以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文武之道遍地都是,就在我们社会当中,我们老师在哪儿不能学?他干嘛非得一定要有专门的老师、专门的学校、专门的专业呢?用不着。这个回答相当漂亮。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学问是真学问,只要他课上得好,你管他哪个学校毕业的,你管他跟谁学的?他干嘛就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一个固定的专业呢?所以我很赞成李零先生的观点,李零先生在他的《丧家狗》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就是你的容量非常大,兼收并容,这是大;而你的这种学习,别人是可以学习的,这叫师,加起来才能叫“大师”。
图2 子贡
但是,社会上总是有这样一种拘泥的看法,有一个达巷党人,说了这么句话,他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这话传到孔子那儿,孔子就跟学生们说了,吾何执?我干什么呢?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也。孔子很谦虚地说,我哪儿是大师,我就是一个赶车的。这是一种解释。另外像杨伯峻先生、林语堂先生、李零先生认为不是,认为是讥讽或者是叹息。杨伯峻先生认为达巷党人的意思是叹息,是说孔子这个人博学是博学,但没有专长,什么专家都算不上,可惜了。林语堂先生的解释是,孔子这个人,样样都通,但样样稀松,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李零先生怎么认为呢?李零先生说,这是一个比喻,就是孔子说,如果我要做一个专家的话我做什么呢?我是做射击手还是做马车夫呢?李零先生说射击手的特点是什么?盯准一个目标,你要射击,你要瞄准,瞄准一个地方,不能乱动,那是专家型的学者。马车夫是什么样呢?赶着车到处跑,非专家型的学者,通才。孔子说,我选择做马车夫,也就是孔子并不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就得做某某一种学问,别的学科不能涉及。孔子好学、博学,还活学。孔子的学问都是活学问,孔子不做死学问。因为他学无常师,他的主张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说他不但从书本上学,也在社会中学,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所以他学问做得很活。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博学和活学的人,《论语》一书中共有六十四次提到了“学”字,从开篇首句的学而时习之到学而不厌,再到敏而好学,“学”的精神始终贯穿着孔子的思想与行动。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好呢?三个原因:一是悟性,二是贯通,三是实践。孔子讲究做学问要有悟性。
一天,孔子突然问他的学生子贡,赐啊,你觉得你和颜回两个相比怎么样?子贡这个人老喜欢和别人比的,而且比下来的结果都是别人不如自己。子贡这回可能学聪明了,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哎呀,我端木赐哪里敢和颜回比啊!回是闻一而知十。颜回老师教他一,他回去一琢磨能想出十来。赐呢,都想不到二啊。孔子很赞同,点点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吾与汝,吾就是我,汝就是你。那个与是什么意思?看怎么读,你如果读成与Yù,就是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颜回。如果读成与Yǔ呢?那就是,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到底是哪种我们现在不能下结论。那么总而言之,至少肯定一条,子贡是不如颜回了。
这个地方,子贡称了颜回的名。颜回,字子渊,称字要称颜渊,但是子贡没有叫他颜渊,而叫他颜回。那是不是子贡对颜回不礼貌呢?不是,因为子贡是在跟老师说话。跟老师说话,谈到其他的同学,必须说名,而不能说字。后代一直延续了这样一个礼节,对尊者说话的时候,提及自己的同辈、同级,都是直呼其名。
子贡为什么不如颜回?颜回有悟性,闻一知十。就是能举一反三,就是有悟性。学人文学科的,悟性比什么都重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悟性。以前我们很多人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播知识,这个我是不太赞成的。知识当然要传送,但是知识不如方法,方法不如智慧。打个比方说电脑,知识就好比数据,电脑没有数据是不能运行的,方法好比程序。程序重要还是数据重要?程序重要。没有程序,电脑就不能运作。数据你可以录入,而且数据你是录不完的,知识也是你学不完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方法,只要有了方法,要有了方法,你拿来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没有方法,知识是没有用的。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设计程序的程序,那就是智慧,这个就要有悟性。有一次孔子跟子贡说,赐啊,你们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就是读书读得多,知识挺多,记性又好啊?子贡说,是啊,不是吗?原文是,然,非也?”我们读《论语》这些书要把语气读出来。孔子说,非也。不是,我这个人不是书读得多,知识多,记性好。是什么呢?予一以贯之。我做学问的诀窍是用一个东西去贯穿它,什么东西孔子没说。但是我们可以领会,也就是说我们做学问,我们学习,一定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可以是基本方法,可以是内在逻辑,一定要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叫什么呢?叫纲举目张。你没有纲,这些目就是没有用的。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记住孔夫子的教导,总喜欢比知识多。“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几种啊?知道几种又怎么样?有什么用?
孔子的第三条,实践。孔子非常强调实践,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的学问主要是两门,一是政治学,二是伦理学。这两门学问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我不是说所有学问都要实践,有的不需要的,有些却必须实践的。政治学、伦理学,你必须要实践,你不实践就没有用,不实践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政治学要在哪儿实践?官场。伦理学要到哪儿实践?社会。实践政治学和伦理学要干什么?做官。因为做了官以后你才能推行你的政治主张,才能进行政治学的实践,做了官以后你才能敦风化俗,你才能进行伦理学的实践。由于孔子的学问是这样的学问,这就注定了孔子必须做官。
下期请看:实话孔子(二)学而优则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