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文试图从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之间博弈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在次贷危机和因此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非常严重,给金融机构留下了太多的违规操作空间,使得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危机不断积累。
关键词:金融危机;混合博弈;监管真空;工商链条;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2-0040-03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加强了各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使得地球日益“变小”。但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在讨论此次危机的时候,政界、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源又是由于“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等三个因素所为,笔者也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根源都是上述三个因素。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抓住其主要问题,金融监管在危机的爆发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监管的严重缺位,监督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衍生品创新和定价等一系列方面对风险估计不足,任其所为。[1]
一、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博弈模型的构建
参与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策略:金融监管部门采取监管与不监管,金融机构采取不违规和违规操作;支付:假定监管部门如果实行监管其成本为C,A为金融机构正常收入,B为违规行为给经济造成的损失,D为违规所受到的处罚,E为违规遭到处罚后获得的收入,F为金融机构违规获得的额外收入。[2]
假设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同时采取策略,一方不知道另外一方采取那种策略。支付矩阵见图1。
从这个矩阵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策略取决于自身的策略和金融机构的策略,金融机构的策略取决于自身的策略和监管部门的策略:而且如果金融机构违规操作,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处,就会受到处罚。
在该博弈中,一旦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金融机构不会违规,因为一旦违规就会被查处从而受到处罚,收益为E-D,且A>E-D(A>E),如果金融机构不违规,则监管部门不监管,因为0>-B。可见此博弈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为了分析的需要,在此构造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在此假定金融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为x,不监管为1-x;金融机构违规概率为y,不违规概率为1-y。为了使得它们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一定要恰好使对方那个无机可乘,即让对方无法通过针对性地倾向某一策略而在博弈上占上风,因此如果博弈方1选择概率x和1-x,一定要使博弈方2选择不违规和违规的期望收益相等,即
在此博弈中,由(2)可知,金融监管部门执行监管的概率取决于:违规所受到的处罚D,违规遭到处罚后获得的收入E,金融机构违规获得的额外收入F。金融机构违规所获得的收入越大,金融市场就越混乱,那么金融监管制裁违规的力度就会越大。如果金融机构违规遭到的罚款越大,那么监管部门采取监管的可能性就要小,同时金融机构由于违规而被查处后给其自身带来的名义损失就越惨重。
由(5)可知,金融机构违规概率取决于:违规所受到的处罚D,金融机构违规获得的额外收入F和监管成本C。金融监管的成本越高,监管部门越缺乏动力去实施监管,金融机构违规的可能越大;如果金融机构违规后所得到的额外收入大于监管成本,违规的动机也会增加。
二、基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博弈模型的思考
作为两人博弈,金融监管部门的不监管策略,使得金融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选择了违规策略,过度地衍生了各种各样的高风险金融产品,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中可见一斑。金融机构在具有免费保险和监管不严的情况下,理性经纪人的合理逻辑是“赚了归自己,陪了归纳税人”,这样,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扩张倾向而很少考虑投资项目的贷款风险,违规的可能性增加,因而很容易导致整个经济出现过度投资的情况。如果这个经济体系放开了资本项目的控制,那么情况可能会更糟,在国内机构无法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需求过度只会造成国内利率的上升,而不至于引发投资过度。但如果资本项目放开,国内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世界资本市场上自由融资,那么由政府保险引发的道德风险就可能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
对于次贷危机和由此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症结,不少人归结于华尔街过度的创新。但是金融的核心要义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是没有金融,金融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都是以创新为动力的。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创新本质上也把风险隐藏在其中。问题的核心是监管必须要和创新同步,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创新在金融领域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管成本很高使得监管机构很难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举一个例子。创新和衍生品是分不开的,风险往往在创新中产生,所谓的衍生性金融工具一般首先是从银行开始的。假使美国的银行借出1万,它的资产就少了1万,但过程不会停止,它会拿着1万的债券,把这个债权卖给像雷曼兄弟这样的投资银行,这些公司买到这些债券会怎么做呢?会做成10张的债券,每张是1000美元,加在一起是1万美金,但这过程还没有停止。比如保险公司进来了,像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就给这10张债券提供担保,保证会支付,如果不支付的话,保险公司作为保险方给你支付。这10张保单还可以再卖掉,卖给美国金融市场,明明是1万的债券,等到保险公司参与后,又创造出了10张新的金融工具叫做保单。就这样,初始的债券通过层层包装,掩盖了衍生品本身固有的缺陷,成为表面上没有风险,只有利率差异的结构性产品,运用高杠杆化使得其价格远远脱离了原有的价值。由于金融监管制度出现漏洞,对于银行和贷款抵押公司的过度放贷和违约放贷放松监管,三大评级机构出现道德风险,给予了相关证券产品以错误的评级,最终误导了投资者,放大金融风险的后果。[3]
三、结论及建议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已经进入了工商链条时代,各国都应该加强在金融方面的监管,以防止多米诺骨牌的问题出现,当股市大跌时,不仅是股民受损,而且房价也会大跌,接着是信息的下降导致消费的减少,随之生产会减少,生产减少使得失业增加,进而消费更少,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经济萧条。
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所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加强金融防火墙建设。金融机构往往在衍生品创新上监督力度不够甚至缺失,经常会把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过多的违规操作空间,然而这些机构采取的评价标准并不可靠。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危机不断积累。因此,应加强防墙建设,从创新阶段有效抑制风险。
第二,谨防监管真空的出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我国证监会、银监会在管理上市的商业银行上出现了监管真空,存在责任不清的情况,这为金融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而且我国的分业监管体系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建立综合的结管体系。
第三,降低监管成本。监管部门监管成本如果降低,就会在监管中获得较大收益,便有动机加大监管力度,而且金融机构也不会违规创造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即使创造了金融产品,由于监管的到位,也会使产品的资产价格的杆杆化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安辉.当代金融危机的特征及其理论阐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3,(2).
[3]傅小斌.金融危机的最新理论及其评述[J].经济师,2003,(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混合博弈;监管真空;工商链条;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2-0040-03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加强了各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使得地球日益“变小”。但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在讨论此次危机的时候,政界、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源又是由于“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等三个因素所为,笔者也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根源都是上述三个因素。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抓住其主要问题,金融监管在危机的爆发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监管的严重缺位,监督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衍生品创新和定价等一系列方面对风险估计不足,任其所为。[1]
一、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博弈模型的构建
参与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策略:金融监管部门采取监管与不监管,金融机构采取不违规和违规操作;支付:假定监管部门如果实行监管其成本为C,A为金融机构正常收入,B为违规行为给经济造成的损失,D为违规所受到的处罚,E为违规遭到处罚后获得的收入,F为金融机构违规获得的额外收入。[2]
假设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同时采取策略,一方不知道另外一方采取那种策略。支付矩阵见图1。
从这个矩阵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策略取决于自身的策略和金融机构的策略,金融机构的策略取决于自身的策略和监管部门的策略:而且如果金融机构违规操作,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处,就会受到处罚。
在该博弈中,一旦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金融机构不会违规,因为一旦违规就会被查处从而受到处罚,收益为E-D,且A>E-D(A>E),如果金融机构不违规,则监管部门不监管,因为0>-B。可见此博弈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为了分析的需要,在此构造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在此假定金融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为x,不监管为1-x;金融机构违规概率为y,不违规概率为1-y。为了使得它们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一定要恰好使对方那个无机可乘,即让对方无法通过针对性地倾向某一策略而在博弈上占上风,因此如果博弈方1选择概率x和1-x,一定要使博弈方2选择不违规和违规的期望收益相等,即
在此博弈中,由(2)可知,金融监管部门执行监管的概率取决于:违规所受到的处罚D,违规遭到处罚后获得的收入E,金融机构违规获得的额外收入F。金融机构违规所获得的收入越大,金融市场就越混乱,那么金融监管制裁违规的力度就会越大。如果金融机构违规遭到的罚款越大,那么监管部门采取监管的可能性就要小,同时金融机构由于违规而被查处后给其自身带来的名义损失就越惨重。
由(5)可知,金融机构违规概率取决于:违规所受到的处罚D,金融机构违规获得的额外收入F和监管成本C。金融监管的成本越高,监管部门越缺乏动力去实施监管,金融机构违规的可能越大;如果金融机构违规后所得到的额外收入大于监管成本,违规的动机也会增加。
二、基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博弈模型的思考
作为两人博弈,金融监管部门的不监管策略,使得金融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选择了违规策略,过度地衍生了各种各样的高风险金融产品,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中可见一斑。金融机构在具有免费保险和监管不严的情况下,理性经纪人的合理逻辑是“赚了归自己,陪了归纳税人”,这样,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扩张倾向而很少考虑投资项目的贷款风险,违规的可能性增加,因而很容易导致整个经济出现过度投资的情况。如果这个经济体系放开了资本项目的控制,那么情况可能会更糟,在国内机构无法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需求过度只会造成国内利率的上升,而不至于引发投资过度。但如果资本项目放开,国内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世界资本市场上自由融资,那么由政府保险引发的道德风险就可能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
对于次贷危机和由此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症结,不少人归结于华尔街过度的创新。但是金融的核心要义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是没有金融,金融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都是以创新为动力的。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创新本质上也把风险隐藏在其中。问题的核心是监管必须要和创新同步,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创新在金融领域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管成本很高使得监管机构很难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举一个例子。创新和衍生品是分不开的,风险往往在创新中产生,所谓的衍生性金融工具一般首先是从银行开始的。假使美国的银行借出1万,它的资产就少了1万,但过程不会停止,它会拿着1万的债券,把这个债权卖给像雷曼兄弟这样的投资银行,这些公司买到这些债券会怎么做呢?会做成10张的债券,每张是1000美元,加在一起是1万美金,但这过程还没有停止。比如保险公司进来了,像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就给这10张债券提供担保,保证会支付,如果不支付的话,保险公司作为保险方给你支付。这10张保单还可以再卖掉,卖给美国金融市场,明明是1万的债券,等到保险公司参与后,又创造出了10张新的金融工具叫做保单。就这样,初始的债券通过层层包装,掩盖了衍生品本身固有的缺陷,成为表面上没有风险,只有利率差异的结构性产品,运用高杠杆化使得其价格远远脱离了原有的价值。由于金融监管制度出现漏洞,对于银行和贷款抵押公司的过度放贷和违约放贷放松监管,三大评级机构出现道德风险,给予了相关证券产品以错误的评级,最终误导了投资者,放大金融风险的后果。[3]
三、结论及建议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已经进入了工商链条时代,各国都应该加强在金融方面的监管,以防止多米诺骨牌的问题出现,当股市大跌时,不仅是股民受损,而且房价也会大跌,接着是信息的下降导致消费的减少,随之生产会减少,生产减少使得失业增加,进而消费更少,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经济萧条。
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所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加强金融防火墙建设。金融机构往往在衍生品创新上监督力度不够甚至缺失,经常会把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过多的违规操作空间,然而这些机构采取的评价标准并不可靠。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危机不断积累。因此,应加强防墙建设,从创新阶段有效抑制风险。
第二,谨防监管真空的出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我国证监会、银监会在管理上市的商业银行上出现了监管真空,存在责任不清的情况,这为金融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而且我国的分业监管体系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建立综合的结管体系。
第三,降低监管成本。监管部门监管成本如果降低,就会在监管中获得较大收益,便有动机加大监管力度,而且金融机构也不会违规创造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即使创造了金融产品,由于监管的到位,也会使产品的资产价格的杆杆化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安辉.当代金融危机的特征及其理论阐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3,(2).
[3]傅小斌.金融危机的最新理论及其评述[J].经济师,2003,(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