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信息,让学生愿意学,而不是强迫学生去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双边活动,寓所教知识于游戏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心里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有时候,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往往要比老师喊破嗓子的灌输有效得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从这一点上说,作为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充满艺术的吸引力。几年前我曾接手过一个一年级班,当时有位老师告诉我,某某同学太“笨”了,一年级都上了一学期了,“2+3”还不知道等于几。第一节课正好是数学,我设计了几道非常简单的口算题,并有意把“2+3”掺在其中让这位同学去算,他果然算不出,当时我的态度非常温和,问他家里有几口人,都有谁,他回答得很好。我又问他家都有哪些小动物,他高兴地告诉我家里有鹅,我问有多少只,他说有8只,我说:“老师家也有3只鹅,如果也送给你家就是多少只了?”他想了想说:“那就11只了”,我又说:“如果老师自己留一只,只给你2只就是多少只了?”他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10只”,我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说他算得很对,接着我又提了几个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问题,加减法都有,他虽然算的很困难,但基本上都能答对。随即,我又对他进行了表扬和鼓励,看得出他非常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天天放学把他单独留下来补课,每次都是从生活中的小问题入手逐渐由形象到抽象,结果一学期下来,这学生竟然成了班级里的优等生。可见,这个学生原来不会算“2+3”并不是他的错,而是他对抽象的“2+3”不感兴趣,他不会算抽象乏味的“2+3”却会算生活中的“8+3”,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深思。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胡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
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回答:12-7=5(只)
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必须要这样叙述: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融入实际,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的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乐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如果我们用全部的真诚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一定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一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材尽其用,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对每个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信息,让学生愿意学,而不是强迫学生去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双边活动,寓所教知识于游戏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心里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有时候,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往往要比老师喊破嗓子的灌输有效得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从这一点上说,作为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充满艺术的吸引力。几年前我曾接手过一个一年级班,当时有位老师告诉我,某某同学太“笨”了,一年级都上了一学期了,“2+3”还不知道等于几。第一节课正好是数学,我设计了几道非常简单的口算题,并有意把“2+3”掺在其中让这位同学去算,他果然算不出,当时我的态度非常温和,问他家里有几口人,都有谁,他回答得很好。我又问他家都有哪些小动物,他高兴地告诉我家里有鹅,我问有多少只,他说有8只,我说:“老师家也有3只鹅,如果也送给你家就是多少只了?”他想了想说:“那就11只了”,我又说:“如果老师自己留一只,只给你2只就是多少只了?”他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10只”,我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说他算得很对,接着我又提了几个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问题,加减法都有,他虽然算的很困难,但基本上都能答对。随即,我又对他进行了表扬和鼓励,看得出他非常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天天放学把他单独留下来补课,每次都是从生活中的小问题入手逐渐由形象到抽象,结果一学期下来,这学生竟然成了班级里的优等生。可见,这个学生原来不会算“2+3”并不是他的错,而是他对抽象的“2+3”不感兴趣,他不会算抽象乏味的“2+3”却会算生活中的“8+3”,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深思。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胡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
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回答:12-7=5(只)
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必须要这样叙述: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融入实际,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的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乐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如果我们用全部的真诚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一定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一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材尽其用,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对每个教师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