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职业技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培养适合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本文就创新型教师的内涵、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创新;教师队伍;竞争力
一、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没有以创新为支撑而发展的国家,即使富裕也不可能强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倡创新教育,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的实践,就必须构建一支立志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教师核心素质的迫切要求。
二、创新型教师的内涵
创新型教师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动机和意图。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是创造性工作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意识在创造性教师活动中居于影响全局、决定成败的关键地位。有了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会自觉地把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在教研活动中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当然,有了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是各类创新型教师具有的核心素质,也是他们取得事业上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2.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创新意识来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的热爱,来源于对自己事业的成就感、危机感。创新既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一个能力素质问题,更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教师要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不安于现状,不墨守陈规,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孤芳自赏,而是积极开拓,不断创新,使自己的工作激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视“责任重于泰山”,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的核心是教学。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从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中,实现教学思路的独创性;从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中,实现教学思路的突破性;从需要与可能的结合中,实现教学思路的科学性。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避免不应有的僵化和失误。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就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动机和创新实践。
3.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对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经验广义上也是知识)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计算,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些已经老化。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和无能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创新型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善于学习,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如何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
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首先,要善于为教师队伍创新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其价值虽无法精确测量,却绝对不能低估。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则是核心生产力。要肯定创新的价值和地位,尤其要正确认识失败对于创新的价值。对创新中的失败,要做到不仅仅是宽容,更要认识到失败是创新的一种权利,从而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其次,要善于为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以释放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创新潜能,这样才能把创新思路落到实处。要善于为教师搭建教研的平台,要松绑放手,给教师以足够信任,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尽量施展才干,各显神通。当他们的创新活动取得成就时,要充分的肯定并予推广,同时引导他们再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当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时,要为他们充当“靠山”,主动承担责任,以保护其旺盛的创新斗志。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 年龄结构——梯次合理。合理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结构,既要有“老马识途”、把
握方向的老教师,又要有“中流砥柱”、有创新能力的中年教师,还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创新意识强的“后起之秀”。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同时又兼顾其他年龄段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队伍,对老、中、青的比例要求也各不相同。对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既要有一定的要求,又不能规定得太死,搞千篇一律,要以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创新潜能为原则。
(2) 知识结构——注重互补。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应该具备各种拥有必要的知识背景
和专业特长的教师,并按照一定比例构成互补型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实现了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深浅结合、宽窄结合、专博结合、新旧结合,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时效性和创造性。
(3) 心理结构——和谐相容。每一个教师都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型教师的
个性更为鲜明。在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时,就要充分考虑每个教师的个性特征,把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教师进行合理搭配,做到异性相配、多质共处,各扬所长、各避其短,互相包容、互相促进。防止出现“同质相克”、“同性相斥”的现象,影响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
(4) 阅历结构——丰富真实。创新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也离不开丰富的实践和阅
历。教师创新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许多考验和挑战。在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阅历结构,要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提高综合创新能力为目的,充分考查和合理搭配教师的阅历结构。
3.加强创新机制建设
要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使教师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和争相创新,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以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和发展机制
(1)创新激励机制。人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旦发挥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是它也像自然资源一样,不开发利用和善待保护,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因此,只有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校园环境,才能在全学院形成一种人人追求创新、个个争相创新的开拓创新局面,推动学院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就教师而言,最大的创新激励不是金钱,而是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要通过改革,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考核制度,把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师和职称晋升等的重要标准,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机制。对于那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教研业绩突出的教师,要委以重任,提供仅可能多的发展空间;对那些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思进取的教师,不但不能委以重任,而且要从教师岗位上撤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机制,引导教师不断进行创新。
(2)创新保护机制。对科技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创新保护机制是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而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保护则是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和允许犯错误。就风险来讲,在一定条件下,循规蹈矩、照抄照搬,安全系数是最高的,创新的安全系数是最低的。因为要创新就有可能失败和犯错误。因此,对开拓创新的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应该允许他们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创新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
(3)创新发展机制。人的创新能力虽然以一定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但主要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学习、不锻炼,即使有创新能力的人也会逐渐变成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要保证教师的创新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就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在职学习、脱产进修、校际考察、社会调研等等。使他们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发展动态,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彼特著,叶华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创新;教师队伍;竞争力
一、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没有以创新为支撑而发展的国家,即使富裕也不可能强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倡创新教育,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的实践,就必须构建一支立志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教师核心素质的迫切要求。
二、创新型教师的内涵
创新型教师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动机和意图。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是创造性工作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意识在创造性教师活动中居于影响全局、决定成败的关键地位。有了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会自觉地把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在教研活动中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当然,有了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是各类创新型教师具有的核心素质,也是他们取得事业上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2.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创新意识来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的热爱,来源于对自己事业的成就感、危机感。创新既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一个能力素质问题,更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教师要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不安于现状,不墨守陈规,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孤芳自赏,而是积极开拓,不断创新,使自己的工作激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视“责任重于泰山”,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的核心是教学。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从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中,实现教学思路的独创性;从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中,实现教学思路的突破性;从需要与可能的结合中,实现教学思路的科学性。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避免不应有的僵化和失误。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就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动机和创新实践。
3.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对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经验广义上也是知识)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计算,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些已经老化。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和无能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创新型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善于学习,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如何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
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首先,要善于为教师队伍创新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其价值虽无法精确测量,却绝对不能低估。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则是核心生产力。要肯定创新的价值和地位,尤其要正确认识失败对于创新的价值。对创新中的失败,要做到不仅仅是宽容,更要认识到失败是创新的一种权利,从而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其次,要善于为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以释放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创新潜能,这样才能把创新思路落到实处。要善于为教师搭建教研的平台,要松绑放手,给教师以足够信任,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尽量施展才干,各显神通。当他们的创新活动取得成就时,要充分的肯定并予推广,同时引导他们再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当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时,要为他们充当“靠山”,主动承担责任,以保护其旺盛的创新斗志。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 年龄结构——梯次合理。合理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结构,既要有“老马识途”、把
握方向的老教师,又要有“中流砥柱”、有创新能力的中年教师,还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创新意识强的“后起之秀”。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同时又兼顾其他年龄段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队伍,对老、中、青的比例要求也各不相同。对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既要有一定的要求,又不能规定得太死,搞千篇一律,要以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创新潜能为原则。
(2) 知识结构——注重互补。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应该具备各种拥有必要的知识背景
和专业特长的教师,并按照一定比例构成互补型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实现了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深浅结合、宽窄结合、专博结合、新旧结合,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时效性和创造性。
(3) 心理结构——和谐相容。每一个教师都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型教师的
个性更为鲜明。在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时,就要充分考虑每个教师的个性特征,把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教师进行合理搭配,做到异性相配、多质共处,各扬所长、各避其短,互相包容、互相促进。防止出现“同质相克”、“同性相斥”的现象,影响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
(4) 阅历结构——丰富真实。创新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也离不开丰富的实践和阅
历。教师创新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许多考验和挑战。在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阅历结构,要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提高综合创新能力为目的,充分考查和合理搭配教师的阅历结构。
3.加强创新机制建设
要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使教师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和争相创新,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以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和发展机制
(1)创新激励机制。人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旦发挥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是它也像自然资源一样,不开发利用和善待保护,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因此,只有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校园环境,才能在全学院形成一种人人追求创新、个个争相创新的开拓创新局面,推动学院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就教师而言,最大的创新激励不是金钱,而是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要通过改革,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考核制度,把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师和职称晋升等的重要标准,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机制。对于那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教研业绩突出的教师,要委以重任,提供仅可能多的发展空间;对那些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思进取的教师,不但不能委以重任,而且要从教师岗位上撤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机制,引导教师不断进行创新。
(2)创新保护机制。对科技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创新保护机制是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而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保护则是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和允许犯错误。就风险来讲,在一定条件下,循规蹈矩、照抄照搬,安全系数是最高的,创新的安全系数是最低的。因为要创新就有可能失败和犯错误。因此,对开拓创新的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应该允许他们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创新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
(3)创新发展机制。人的创新能力虽然以一定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但主要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学习、不锻炼,即使有创新能力的人也会逐渐变成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要保证教师的创新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就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在职学习、脱产进修、校际考察、社会调研等等。使他们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发展动态,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彼特著,叶华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