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语文对学生的影响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和交流会接触大量社会实用语文,流行的语言范式不可能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试教学对社会语文的包容,也会影响学生语言习惯的形成;更兼几代语文教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对社会语文庸俗的一面缺乏自觉的专业判断,缺乏主动积极的抵制,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并使用。
  流行的社会语文,或许适应时风,即使社会文明往前推进,但人们记忆中的语言烙印抹不去,还会像影子一样跟随。如果浸入了文风,那只有通过不断变革才能逐渐弱化其影响。和教科书的语言一样,流行的社会语文也在影响学生。退休前后,我曾观察同龄人的语言,很多老人保留着五十年前的社会用语。这就让我想到,今天的社会语文,有可能会跟随青少年到遥远的未来,幸与不幸,或全在于此,怎么能说当下的语文课不重要!
  20世纪90年代,我上小说选修课,讲社会传奇时,常以彭瑞高的小说《老宅》为例讲上海乡镇风情。小说有个细节,老地主儿子百涛品学兼优,高中毕业因家庭成分不好回乡务农,农闲时在镇上修鞋,百涛自强不息,勤勉诚实。后逢改革开放,百涛因为会讲英语但不肯多收外宾修鞋钱而成了知名人物。公社干部的女儿钟情于他,但公社干部不愿意和地主家结亲,又没理由拒绝,借故说“这事先放一放”。老地主摘了帽子,成为种地能手,公社干部来为女儿提亲,晚饭时老地主告知百涛这桩事,哪知道儿子略想一下,说“这事先放一放”——这句话如电光火石,把老地主震撼得热泪盈眶。为什么?没想到儿子的腔调和公社干部一个样!也就是说,儿子有出息了,也能用这样的口气说话了,光宗耀祖啊。有一年彭瑞高为工作上的事打电话找我,把事说完,我特别提起他作品这个有趣的细节,告诉他我在语文课上多次用来举例。作为同龄人,我们在插队时可能遇到过相似的事,我能体会地主儿子百涛的境遇,也能想到那句“这事先放一放”的口气与派头,并由此回忆起一个时代的语文。
  可是,当今如果听到中学生讲话像官员,看到他们的作文穿靴戴帽,拿腔拿调,便觉得僵硬麻木,毫无生气,也因此忧心忡忡:那样的语文,不该是语文课的追求。
  学生不谙世故人情,作文有些学生腔,我未必很在乎:他本是学生,稚嫩一些无所谓的。怕就怕他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装腔作势地学舌,说些连自己也不想听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到一定的年岁,很难做到;坦率地说,我倒宁可学生在某些方面迟钝些。正在读书的少年,如果已经“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会不会让人感到恐惧?现在,个别学生的作文,不像十六七岁的少年写的,像在官场泡了一二十年的油条;而一些教师竟把那些官腔高调当作“成熟”“深刻”“有气派”。像《老宅》中的老地主一样,这些教师觉得学生能像官员一样说话,是“做得大事”的征兆,是“底气”“霸气”和“鸿鹄之志”。这未免太浅薄。语文教学,要把虚情假意、粗俗无礼、以势压人、卖弄世故等等当作致命缺点,非此不足以克服恶劣文风。
  语文教育要防止过于社会化,教学过于随俗,学习过于功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也有教师谈到,学生不接触社会,将来比较麻烦;可是在校学习期间即全面融入社会,也许更令人担忧。一般来说,社会语文比较强势,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可能不受影响。教师也往往缺乏抵御社会语文侵袭的能力。对学生语言过于社会化,特别是那些假大空的语文,我一度有过干预,可是学生感到困惑:大家都这样说,老师为什么会反感?
  现在人们知道实用语文的重要,可是对身边的不规范甚至粗俗的语文,是不是有反思,很难说。语文教学要教实用的东西,现在学校教的东西是否“实用”,学生能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思考表达,可能需要有一个大致的衡量标准。实用语文,也要讲求好的样式;对社会语文,语文教育要保持一点距离,不能照单全收。我总是担心学生把大话套话假话当作“实用”。这类事正在发生:大言不惭地说假话,认认真真地说废话,一本正经地骗人误人。把官场虚应故事的一套假话说得天花乱坠,是实用吗?把原本三五分钟的讲话稿拉长成两小时,能称作“能力”吗?
  好的社会语文,简约、平易、务实、真诚、纯净,不仅注重“实用”,同时也注重文化品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有一段时间接触和学习纯净的语言作为语文底色,此后对形形色色的社会语言,他能有判断,保有语言自净的能力,这才是一生有益的学习。
  我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课堂上,介绍一篇有新意的实用文本,学生立刻会发现它别具一格和充满新意的表达,被它感染并因之振奋。随即,就会主动寻找、学习,并自觉地抵制陈腐的表达。——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十二年的近两千节语文课上,如果经常能有好的语文感染他,启发他,他的语文意识就“立”起来了。
  (作者單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动物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它们的感觉和我们有哪些不同?与人类相比,很多动物的感觉真是不可思议呢。    灵敏的嗅觉    当你伸出小脚丫逗小狗玩的时候,你知道它是什么感受吗?  你知道吗?狗的嗅觉神经和脑神经直接相连,灵敏度极其惊人。狗对人脚汗中的脂肪酸十分敏感,能轻易嗅出人的踪迹,因此警犬被广泛用于各种刑事案件的侦察活动。有的狗嗅觉极为灵敏,甚至比人灵敏100万倍以上。    惊人的
期刊
“噼噼啪啪”过节啦——春节,无疑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合家团圆,辞旧迎新,那种吉祥与喜庆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最质朴最温暖的爱。  嘿嘿,亲爱的小朋友,让我们动手做一串可爱的鞭炮吧。  材料用具:一张长方形的纸,透明胶,一根红线,剪刀。  制作流程:1 将长方形纸裁成正方形,裁下来的部分留着。  2 将正方形的部分卷成一个圆筒,注意上下开口要保持平整,用透明胶固定。  3 将之前裁下的多余部分用剪刀剪
期刊
“卖汤圆,卖汤圆,新鲜的汤圆圆又圆……”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而元宵节赏灯这个习俗,始于东汉时期。在这个团圆的节日,一家人围在桌边吃着元宵、赏着花灯,暖意浓浓。  来,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花灯,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共同祈福吧——  好,一个大红灯笼做成了!快把你的灯笼挂在门口,让浓浓暖意也感染其他人吧。
期刊
1 牛牛第一次参加诗歌朗诵,非常紧张。老师鼓励了半天,他手心还是直冒汗。  2 轮到牛牛朗诵了,只见他鼓足勇气,一个箭步冲到讲台中央。  3 牛牛涨红着脸,颤着音说:“我朗诵的题目是《红叶枫了》。”  4 红叶疯了?台下一片哗然,有的同学开始憋着想笑。  5 牛牛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脸上淌出了汗珠。  6 牛牛擦擦汗,继续颤着音说:“是枫叶红了,我自己疯了。”  7 哈哈哈……教室里爆笑一片。牛牛也
期刊
看似平凡的家庭生活,温情处处可见。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中午放学回家,我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飞跑到厨房一看,老爸正忙得不亦乐乎,我便给他当助手。在两个“快乐音符”的密切合作下,不一会儿,饭菜都好了。“五线谱”(老妈的“雅号”)的衣服也洗得差不多了。   开饭了,刚巧“五线谱”出去晾衣服,我便偷偷地在她的碗底“埋”了一块牛肉,想“捉弄”一下老妈。我朝老爸挤了下眼,老爸会过意来,开始
期刊
开开心心地采来了  一束美丽的野菊花,  高高兴兴地送给了  我的奶奶。  奶奶,奶奶,  这是一束清香的野菊花。  在您空闲的时候,  请闻闻它的清香。  清香会把您带回到童年,  看到小伙伴的笑脸。  清香会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进入甜蜜的梦乡。  奶奶,奶奶,  这是一束清香的野菊花,  您闻,它有多香,  好香,好香,好香……  点评:这首小诗感情浓郁,节奏明快,语言活泼、清新,充满泥土
期刊
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了脍炙人口、留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后四句为:  闲云潭形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___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没写,就将序文呈上去上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立即派人去追回王勃,诤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
期刊
教材编选的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引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也常常能产生很好的衍生问题,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张长松老师的课例《哦,香雪》在相关方面可资借鉴。  一、衍生问题的源设计:精粹的主问题  衍生问题具备较好开掘价值的前提是以精粹的课堂主问题为基础。主问题不够精,则不能引发较好的衍生问题。《哦,香雪》出场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为这样一篇优秀的小说设计出一个精
期刊
《唐诗三百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推荐的自主阅读书目。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这样一本书?是简单地读读背背,把它读成薄薄的一本呢?还是运用“1+X”方案把它读成厚厚的几本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介绍一些做法。  笔者曾经在《唐诗三百首》的导读中以跨媒介阅读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利用手机APP、网络等平台的视听资源拓宽《唐诗三百首》的阅读渠道。  一、为什么要借助视听资源进行跨媒介阅读 
期刊
一、摹意境  师:昨天我请我们班同学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内容。我整理了几位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虞世南的《蝉》变成什么样了?  生齐读:晨起推开窗户,便见那朦胧的雾气夹杂着些湿润,入鼻,沁出了凉意,满园暮夏的大好绿意都露出颓败之色。耳畔傳来蝉清亮的鸣声,似要为夏的褪去留最后一丝倔强。它一直鸣着,不时抖抖自己仿若帽缨的触须,小口一啜,一口清甜树汁作了它的美餐。鸣声袅袅地穿过枝叶间,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