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编选的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引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也常常能产生很好的衍生问题,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张长松老师的课例《哦,香雪》在相关方面可资借鉴。
一、衍生问题的源设计:精粹的主问题
衍生问题具备较好开掘价值的前提是以精粹的课堂主问题为基础。主问题不够精,则不能引发较好的衍生问题。《哦,香雪》出场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为这样一篇优秀的小说设计出一个精当有力的主问题,进而引发有价值的衍生性问题,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张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请学生比照“一分钟的故事”,重新填充短语“一……的故事”来概括作品内容。这里有两点重要的考量——
1.借助自然情境,基于作品特征: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好的问题设计应基于好的问题情境,主问题设计要能够引人思考,问题的情境创设也要自然生动。张老师从“小预备铃到上课有多长时间”以及“这段时间你干了什么”入手,然后进入“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读一个有关一分钟的故事”,进而提到“一分钟的故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概括故事内容的,然后请学生重新补充短语“一(个)_________的故事”。
高质量的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能够敏銳地找到问题源,抓住对全文教学有统领作用的关键处设置主问题。张老师从学生对小说的感知和经验入手,而非简单机械地请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品析故事中人物形象,等等。如果是后者,这种按小说三要素进行文本结构式的问题设计就成为一种熟悉的模式化活动,也许学生依然会认真阅读分析,但是那种源于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的动力将不复存在。
2.有宽度,定指向:深入开掘的可能性
学生阅读有深浅有高下,要容纳他们的阅读可能性,最关键的还是要引入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这个主问题面向全体,有宽度,同时它要求学生迅速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用“一……的故事”的形式概括作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认真找到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思考作品主题。这个指向使得学生必须深入文本,抓住重点。学生在速读文本之后迅速提炼了很多答案,板书呈现了其中的一些:“一个山村的故事”“一个重识大山的故事”“一个车站的故事”“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这个过程让学生可以很快抓住核心人物和故事主题,进入作品的重点分析。总之,这些答案成为衍生性问题产生的优质素材。
衍生性问题来源于主问题之后又有继续开掘的可能性,而好的问题衍生又有着多种可能,本节课体现了小说阅读教学中衍生问题开掘的三种形式:纵深性衍生、横向性衍生和辐射性衍生。
二、纵深性开掘:由表及里,把握深意
纵深性开掘是指由衍生问题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字—情感—主旨”的感知路径,从文字层面渐次进入主旨层面的思考。
张老师首先从主问题的答案中选出了 “一个山村的故事”,由此引导学生描述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村。学生摘选了相关的句子进行了文字层面的分析:开头两个“如果”突出了这里落后闭塞的程度,如果不通火车这个村庄永远没有人会知道;“一心一意”这个词可以看出封闭落后,这里因为没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影响,所以才会一心一意;“深深的皱褶”中“深深”突出山村所处地点远离外界,可以看出封闭;皱褶形象地写出在大山映衬之下村庄之小,这也是作者对小村有一份怜爱之情;还有一个“挤”字,也说明了村子的小,本来村子里的人就不多,还是挤,可以看出村口之小;“小得叫人心疼”用了比拟的手法,更突出体现了村子的小,有情感。
从文字的品味中体会了情感,此时课堂又衍生了一个问题:山村处于这么偏僻的状态,这是什么年代的故事?经过师生的探讨和补充,作品的社会环境得到了充分解读:这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
此时,张老师巧妙地引入另一个相关的衍生问题:有同学刚才的答案是“一个重识大山的故事”,请这位同学再来谈谈他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要用“重识大山”来概括?
学生由此明确了火车的到来,使得外面的世界被打开了,得以重新认识这座大山和山中的山村了,还可能会给山村带来巨大的变化。而山村里的人也将通过火车带来的变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经过对偏僻山村的文字解读,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情,明晰作品的背景,文章的主旨也就在他们的头脑中呈现出来了。
三、横向性开掘:同类联系,相关比较
横向性衍生,是指把问题引向相似度较高的另一问题,在内容上进行横向的拓展和比较,
张老师借助“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衍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小姑娘是指香雪还是凤娇或其他人?有的学生认为因为文题是“哦,香雪”,所以是指香雪。也有学生认为凤娇是小说故事的推动者,香雪胆小是她带着香雪去看火车的,是她跟北京话搭讪的;香雪误上了火车,是凤娇带着人去迎接的。小说的每一处关键都有凤娇,所以是指凤娇。
张老师又用“还有人支持她的观点吗”引发了学生的讨论,认为小说是要表现台儿沟人们的生活,而香雪是台儿沟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香雪的状态与大家不同,她不能代表台儿沟。而凤娇没读过书,没见过也没听过外面的世界,但比香雪有着更多的社会经验与为人处事的能力,比香雪更成熟,所以她是台儿沟人们的代表。
张老师又继续追问:“凤娇能代表台儿沟人,那她有哪些行为表现了台儿沟人们的形象呢?”
学生分析了凤娇的真诚纯朴、不贪便宜、愿意付出、仗义执言等优点。也有同学继续坚持这是关于香雪的故事,香雪追求上进,关心的是与学习有关的东西。她是一个身上纠缠着矛盾的小姑娘。她跑在最前面又站在最后边,她胆小害怕又胆大敢为,她俭省节约又大方留下鸡蛋,她从不骗人又打算骗娘,她单纯天真又善解人意。
这样的问题衍生比较,使香雪、凤娇两个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凤娇的形象)得到了丰富。
四、辐射性开掘:抓住核心,牵动全篇
辐射性衍生主要是指利用衍生问题在制造课堂波澜的过程中引导全班同学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各层面进行深入探究,最终剖解中心的效果。
张老师在课堂的中后段选择了“一篮鸡蛋的故事”“一只铅笔盒的故事”的短暂横向比较,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这是作品最核心的情节,抓住这点进行探究,并衍生了“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到底值不值”和“香雪是不是爱虚荣”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的讨论中,因为这个问题的尖锐与矛盾构造了极大的课堂张力,全班同学都进入了专注的思考,半数以上的同学参与了发言(坐在位子上),讨论非常激烈。最关键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最终引发学生对文本全方位观察和讨论:情节梳理、主题思考、人物形象分析,以及社会环境的品读。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教学研究室)
一、衍生问题的源设计:精粹的主问题
衍生问题具备较好开掘价值的前提是以精粹的课堂主问题为基础。主问题不够精,则不能引发较好的衍生问题。《哦,香雪》出场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为这样一篇优秀的小说设计出一个精当有力的主问题,进而引发有价值的衍生性问题,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张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请学生比照“一分钟的故事”,重新填充短语“一……的故事”来概括作品内容。这里有两点重要的考量——
1.借助自然情境,基于作品特征: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好的问题设计应基于好的问题情境,主问题设计要能够引人思考,问题的情境创设也要自然生动。张老师从“小预备铃到上课有多长时间”以及“这段时间你干了什么”入手,然后进入“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读一个有关一分钟的故事”,进而提到“一分钟的故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概括故事内容的,然后请学生重新补充短语“一(个)_________的故事”。
高质量的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能够敏銳地找到问题源,抓住对全文教学有统领作用的关键处设置主问题。张老师从学生对小说的感知和经验入手,而非简单机械地请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品析故事中人物形象,等等。如果是后者,这种按小说三要素进行文本结构式的问题设计就成为一种熟悉的模式化活动,也许学生依然会认真阅读分析,但是那种源于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的动力将不复存在。
2.有宽度,定指向:深入开掘的可能性
学生阅读有深浅有高下,要容纳他们的阅读可能性,最关键的还是要引入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这个主问题面向全体,有宽度,同时它要求学生迅速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用“一……的故事”的形式概括作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认真找到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思考作品主题。这个指向使得学生必须深入文本,抓住重点。学生在速读文本之后迅速提炼了很多答案,板书呈现了其中的一些:“一个山村的故事”“一个重识大山的故事”“一个车站的故事”“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这个过程让学生可以很快抓住核心人物和故事主题,进入作品的重点分析。总之,这些答案成为衍生性问题产生的优质素材。
衍生性问题来源于主问题之后又有继续开掘的可能性,而好的问题衍生又有着多种可能,本节课体现了小说阅读教学中衍生问题开掘的三种形式:纵深性衍生、横向性衍生和辐射性衍生。
二、纵深性开掘:由表及里,把握深意
纵深性开掘是指由衍生问题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字—情感—主旨”的感知路径,从文字层面渐次进入主旨层面的思考。
张老师首先从主问题的答案中选出了 “一个山村的故事”,由此引导学生描述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村。学生摘选了相关的句子进行了文字层面的分析:开头两个“如果”突出了这里落后闭塞的程度,如果不通火车这个村庄永远没有人会知道;“一心一意”这个词可以看出封闭落后,这里因为没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影响,所以才会一心一意;“深深的皱褶”中“深深”突出山村所处地点远离外界,可以看出封闭;皱褶形象地写出在大山映衬之下村庄之小,这也是作者对小村有一份怜爱之情;还有一个“挤”字,也说明了村子的小,本来村子里的人就不多,还是挤,可以看出村口之小;“小得叫人心疼”用了比拟的手法,更突出体现了村子的小,有情感。
从文字的品味中体会了情感,此时课堂又衍生了一个问题:山村处于这么偏僻的状态,这是什么年代的故事?经过师生的探讨和补充,作品的社会环境得到了充分解读:这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
此时,张老师巧妙地引入另一个相关的衍生问题:有同学刚才的答案是“一个重识大山的故事”,请这位同学再来谈谈他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要用“重识大山”来概括?
学生由此明确了火车的到来,使得外面的世界被打开了,得以重新认识这座大山和山中的山村了,还可能会给山村带来巨大的变化。而山村里的人也将通过火车带来的变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经过对偏僻山村的文字解读,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情,明晰作品的背景,文章的主旨也就在他们的头脑中呈现出来了。
三、横向性开掘:同类联系,相关比较
横向性衍生,是指把问题引向相似度较高的另一问题,在内容上进行横向的拓展和比较,
张老师借助“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衍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小姑娘是指香雪还是凤娇或其他人?有的学生认为因为文题是“哦,香雪”,所以是指香雪。也有学生认为凤娇是小说故事的推动者,香雪胆小是她带着香雪去看火车的,是她跟北京话搭讪的;香雪误上了火车,是凤娇带着人去迎接的。小说的每一处关键都有凤娇,所以是指凤娇。
张老师又用“还有人支持她的观点吗”引发了学生的讨论,认为小说是要表现台儿沟人们的生活,而香雪是台儿沟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香雪的状态与大家不同,她不能代表台儿沟。而凤娇没读过书,没见过也没听过外面的世界,但比香雪有着更多的社会经验与为人处事的能力,比香雪更成熟,所以她是台儿沟人们的代表。
张老师又继续追问:“凤娇能代表台儿沟人,那她有哪些行为表现了台儿沟人们的形象呢?”
学生分析了凤娇的真诚纯朴、不贪便宜、愿意付出、仗义执言等优点。也有同学继续坚持这是关于香雪的故事,香雪追求上进,关心的是与学习有关的东西。她是一个身上纠缠着矛盾的小姑娘。她跑在最前面又站在最后边,她胆小害怕又胆大敢为,她俭省节约又大方留下鸡蛋,她从不骗人又打算骗娘,她单纯天真又善解人意。
这样的问题衍生比较,使香雪、凤娇两个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凤娇的形象)得到了丰富。
四、辐射性开掘:抓住核心,牵动全篇
辐射性衍生主要是指利用衍生问题在制造课堂波澜的过程中引导全班同学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各层面进行深入探究,最终剖解中心的效果。
张老师在课堂的中后段选择了“一篮鸡蛋的故事”“一只铅笔盒的故事”的短暂横向比较,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这是作品最核心的情节,抓住这点进行探究,并衍生了“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到底值不值”和“香雪是不是爱虚荣”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的讨论中,因为这个问题的尖锐与矛盾构造了极大的课堂张力,全班同学都进入了专注的思考,半数以上的同学参与了发言(坐在位子上),讨论非常激烈。最关键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最终引发学生对文本全方位观察和讨论:情节梳理、主题思考、人物形象分析,以及社会环境的品读。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