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问20世纪中华的伟大作家,金庸一定名列其中。二、三十年前,金庸先生的武侠系列小说风靡世界,其影响范围之大,激起人们热情之巨,持续时间之长,近世都罕有匹敌者。但我以为,金先生1050万字的煌煌巨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其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都远不如5万字的《袁崇焕评传》来得高。
袁崇焕是国史上足以与岳飞齐名的民族大英雄。他1584年6月6日生于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后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1630年9月22日因己巳之变,被明思宗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冤诛。国失干城,大厦必倾。仅仅不到14年,有着276年历史的大明王朝就寿终正寝了。故袁案纵使称之为有明一朝最大的冤案亦不为过。
2004年5月4日,正值“五四”运动八十五周年和京师大学堂法学院系成立一百周年。我怀着敬仰的心情,特意从北京大学经东直门转道广渠门去瞻仰过他的墓冢。肃立于青青墓园,总是于肺腑之中激荡着他的忠勇壮烈。其人其时其事,其思其言其行,在《评传》中都有生花之妙笔。字字读来,莫不使正气积于胸,英雄泪满襟。
关于他的忠勇,《评传》对此着墨颇多。自万历十五年以降,明王朝就逐步走向衰落。随着后金的迅速崛起,明金的军事斗争愈演愈烈,明军屡战屡败,丧师失地,战线从吉辽逐步南移到辽冀的宁远、锦州、山海关走廊。国人谈金色变,皆曰宁锦不可守,京师岌岌可危,宣布戒严。此时的崇焕却毅然决然的放弃安逸的文官生活,单人独骑冒死出关到前线考察。回来后向熹宗上书:“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真是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其耿耿忠心,勇于任事,不但跃然纸上,更是力透纸背。
其实,崇焕最可贵的不是说到,而是说到做到,并且还做得很好。《评传》对此有着精彩的表述。天启三年,崇焕到达宁远;天启四年,崇焕东巡广宁,窥视沈阳,前哨北移六百里;天启五年,崇焕遣诸将分屯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防线向北推进二百里;天启六年,崇焕大败后金军于宁远,此为十年明军之首胜。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在“七大恨”上狠狠地加了“一恨”,满清从此对崇焕十分敬畏。到天启七年,皇太极“倾全国之师”为父复仇,崇焕指挥若定,鏖战经月,再次取得宁锦大捷。捷报传来,整个朝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莫不额手称庆。
遥想崇焕一介书生,从未掌兵,却能指挥千军万马连战连捷,真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都知道,其关宁麾下将星云集,前有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吴襄,后有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无不是明末扬名立万的大将。这正应了崇焕计斩岛帅时的一句话:“你道本部堂是个书生,本部堂却是个将首!”何其豪迈乃尔!
崇祯二年,皇太极再次倾巢来犯。因畏惧袁军,就绕道蒙晋一线。两处空虚,加之守将大意,致后金军长驱直入。遵化、蓟州、通州阻截无果,先后失陷,后金军遂兵临北京城下。崇焕自山海关日夜兼程回师,亲冒石矢,一战马升桥,二战德胜门,三战广渠门,三战三胜,成功地稳住了京师危如累卵的困局。
然而,历史的天平从来都是不平的。局势不过稍安,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思宗就听信崇焕谋叛的谗言,下其于诏狱。部将祖大寿肝胆俱裂,以头抢地,血溅平台,然终不得免。祖遂负气偕诸将带军出走,京城再度告急。情急之下,思宗令尚在狱中的崇焕致信大寿,回师勤王。
此时此刻,崇焕的悲壮忠烈,更是惊心动魄,令人扼腕。金庸先生不愧为情境白描的圣手,他在《评传》篇终写道:“在阴森寒冷的御牢里,袁崇焕提笔在写信给祖大寿,砚台里会结冰吧?他的手会冻得僵硬吗?会因愤怒而颤抖吗?他的信里写的是些甚么句子?泪水一定滴上了信笺罢?皇帝的信使快马驰出山海关外,将这封信交在祖大寿的手里。祖大寿读信之后,伏地大哭。讯息传了开去:‘督师有信来!’辽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数万名间关百战、满身累累枪伤箭疤的关东大汉,伏在地下向着北京号啕痛哭,因为他们的督师快要被皇帝杀死了。战马悲嘶,朔风呼啸,绵延数里的雪地里尽是伏着愤怒伤心的豪士,白雪不断的落在他们的铁盔上、铁甲上……”崇焕云水襟怀,顾全大局,笔召旧部,京师围解,却没有换来哪怕是“着即免为庶民,永不叙用”的恩宥。他在刑前慨当以慷,赋诗一首:“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读来真是千秋壮烈啊!
史载,崇焕“智勇兼全”,“不怕死、不爱钱”,“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誓众效死”,“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后来,朝廷抄崇焕的家,“家徒四壁,外无余赀”。……其清白人品,可见一斑;忠勇壮烈,栩栩如生;松柏气节,流芳人间。这些倒是和他的前辈于谦非常相似。所以我每每夜嚼《明史》,总觉上天待明不薄。人才辈出,文堪武用,却不知珍惜。故而有明一朝总是没有欣欣气象,常常危机四伏,自然就有了煤山的千古遗恨。——这却是一点也怨不得别人。
“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是也!崇焕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所以谋事而不屑谋身,终于壮烈地倒下。那一刀一刀,哪里是崇焕的伤,分明是一个民族的痛!至于吴三桂和陈圆圆辗转反侧的逸事,乱世枭雄李自成和混世魔王张献忠的武功,甲申巨变满清入关,落后生产力取代先进生产力导致华夏三百年的不振——统统都因为崇焕的被戮,成为了后话。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如《评传》所云:“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袁崇焕的际遇除了留给我们历史的嘘嗟外,更多的还在于他那巨大的道德勇气,舍身取义的伟大人格,忧国忘家的赤子情怀,抵御外侮的刚烈果决,时时刻刻都激励着万万千千热血儿男,为中华之崛起而筚路蓝缕,建功立业。
袁崇焕是国史上足以与岳飞齐名的民族大英雄。他1584年6月6日生于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后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1630年9月22日因己巳之变,被明思宗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冤诛。国失干城,大厦必倾。仅仅不到14年,有着276年历史的大明王朝就寿终正寝了。故袁案纵使称之为有明一朝最大的冤案亦不为过。
2004年5月4日,正值“五四”运动八十五周年和京师大学堂法学院系成立一百周年。我怀着敬仰的心情,特意从北京大学经东直门转道广渠门去瞻仰过他的墓冢。肃立于青青墓园,总是于肺腑之中激荡着他的忠勇壮烈。其人其时其事,其思其言其行,在《评传》中都有生花之妙笔。字字读来,莫不使正气积于胸,英雄泪满襟。
关于他的忠勇,《评传》对此着墨颇多。自万历十五年以降,明王朝就逐步走向衰落。随着后金的迅速崛起,明金的军事斗争愈演愈烈,明军屡战屡败,丧师失地,战线从吉辽逐步南移到辽冀的宁远、锦州、山海关走廊。国人谈金色变,皆曰宁锦不可守,京师岌岌可危,宣布戒严。此时的崇焕却毅然决然的放弃安逸的文官生活,单人独骑冒死出关到前线考察。回来后向熹宗上书:“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真是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其耿耿忠心,勇于任事,不但跃然纸上,更是力透纸背。
其实,崇焕最可贵的不是说到,而是说到做到,并且还做得很好。《评传》对此有着精彩的表述。天启三年,崇焕到达宁远;天启四年,崇焕东巡广宁,窥视沈阳,前哨北移六百里;天启五年,崇焕遣诸将分屯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防线向北推进二百里;天启六年,崇焕大败后金军于宁远,此为十年明军之首胜。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在“七大恨”上狠狠地加了“一恨”,满清从此对崇焕十分敬畏。到天启七年,皇太极“倾全国之师”为父复仇,崇焕指挥若定,鏖战经月,再次取得宁锦大捷。捷报传来,整个朝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莫不额手称庆。
遥想崇焕一介书生,从未掌兵,却能指挥千军万马连战连捷,真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都知道,其关宁麾下将星云集,前有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吴襄,后有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无不是明末扬名立万的大将。这正应了崇焕计斩岛帅时的一句话:“你道本部堂是个书生,本部堂却是个将首!”何其豪迈乃尔!
崇祯二年,皇太极再次倾巢来犯。因畏惧袁军,就绕道蒙晋一线。两处空虚,加之守将大意,致后金军长驱直入。遵化、蓟州、通州阻截无果,先后失陷,后金军遂兵临北京城下。崇焕自山海关日夜兼程回师,亲冒石矢,一战马升桥,二战德胜门,三战广渠门,三战三胜,成功地稳住了京师危如累卵的困局。
然而,历史的天平从来都是不平的。局势不过稍安,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思宗就听信崇焕谋叛的谗言,下其于诏狱。部将祖大寿肝胆俱裂,以头抢地,血溅平台,然终不得免。祖遂负气偕诸将带军出走,京城再度告急。情急之下,思宗令尚在狱中的崇焕致信大寿,回师勤王。
此时此刻,崇焕的悲壮忠烈,更是惊心动魄,令人扼腕。金庸先生不愧为情境白描的圣手,他在《评传》篇终写道:“在阴森寒冷的御牢里,袁崇焕提笔在写信给祖大寿,砚台里会结冰吧?他的手会冻得僵硬吗?会因愤怒而颤抖吗?他的信里写的是些甚么句子?泪水一定滴上了信笺罢?皇帝的信使快马驰出山海关外,将这封信交在祖大寿的手里。祖大寿读信之后,伏地大哭。讯息传了开去:‘督师有信来!’辽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数万名间关百战、满身累累枪伤箭疤的关东大汉,伏在地下向着北京号啕痛哭,因为他们的督师快要被皇帝杀死了。战马悲嘶,朔风呼啸,绵延数里的雪地里尽是伏着愤怒伤心的豪士,白雪不断的落在他们的铁盔上、铁甲上……”崇焕云水襟怀,顾全大局,笔召旧部,京师围解,却没有换来哪怕是“着即免为庶民,永不叙用”的恩宥。他在刑前慨当以慷,赋诗一首:“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读来真是千秋壮烈啊!
史载,崇焕“智勇兼全”,“不怕死、不爱钱”,“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誓众效死”,“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后来,朝廷抄崇焕的家,“家徒四壁,外无余赀”。……其清白人品,可见一斑;忠勇壮烈,栩栩如生;松柏气节,流芳人间。这些倒是和他的前辈于谦非常相似。所以我每每夜嚼《明史》,总觉上天待明不薄。人才辈出,文堪武用,却不知珍惜。故而有明一朝总是没有欣欣气象,常常危机四伏,自然就有了煤山的千古遗恨。——这却是一点也怨不得别人。
“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是也!崇焕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所以谋事而不屑谋身,终于壮烈地倒下。那一刀一刀,哪里是崇焕的伤,分明是一个民族的痛!至于吴三桂和陈圆圆辗转反侧的逸事,乱世枭雄李自成和混世魔王张献忠的武功,甲申巨变满清入关,落后生产力取代先进生产力导致华夏三百年的不振——统统都因为崇焕的被戮,成为了后话。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如《评传》所云:“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袁崇焕的际遇除了留给我们历史的嘘嗟外,更多的还在于他那巨大的道德勇气,舍身取义的伟大人格,忧国忘家的赤子情怀,抵御外侮的刚烈果决,时时刻刻都激励着万万千千热血儿男,为中华之崛起而筚路蓝缕,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