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御,在古代很重要的一层意思是指驾车,是周代贵族子弟的必修课目或必备技能。根据《周礼》记载,保氏教授国子以六艺,其中一艺就是“五驭”。汉代郑玄将其注解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是说驾车时系在车上的车铃响动要和谐悦耳;“逐水曲”是说驾车时应该熟练自如,在水边顺水势疾行但不坠于水;“过君表”是说驾车经过天子的表位时要有礼仪;“舞交衢”是说驾车经过十字路口时转弯要优美自然,像起舞一样;“逐禽左”是说驾车行猎或作战时要把猎物或敌人逼到车子的左边,以便射中或擒获。由此可见,古人驾车不仅注重技巧,而且讲究礼仪。
在周代,上至貴族子弟,下至乡民百姓,学习驾车可谓非常普遍,车技高超者甚至可以获得荐举资格和较高礼遇。
先秦诸子典籍中还记载了三则学御故事,分别为《列子》的“造父学御”、《韩非子》的“赵襄子学御”、《吕氏春秋》的“尹儒学御”。其中,“造父学御”的情节最为完整,堪称先秦版“上驾校”故事。
据说,造父为周穆王的“御用驾驶员”,驾驶技术精湛,曾作为主驾载着周穆王西登昆仑。《列子》的记载大致如下:
造父在泰豆那里虚心学车,3年里泰豆却没有教他丝毫的驾驶技术。造父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比之前更加恭敬谦虚,最终他的诚心打动了“驾校教练”。不过,泰豆并没有急于让他直接上车,而是让他观察自己在梅花桩上演示的步法并勤加练习。3天后,造父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泰豆赞其领悟神速,接着才告知驾车要领:驾车跟走桩“得之于足,应之于心”的道理相通,一定要“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使内心平和淡定,做到人车合一、人马合一、车马合一,即便奔走山谷之间也如履平地一般。
(摘自《甘肃农民报》2020年7月25日,静水流深荐)
“鸣和鸾”是说驾车时系在车上的车铃响动要和谐悦耳;“逐水曲”是说驾车时应该熟练自如,在水边顺水势疾行但不坠于水;“过君表”是说驾车经过天子的表位时要有礼仪;“舞交衢”是说驾车经过十字路口时转弯要优美自然,像起舞一样;“逐禽左”是说驾车行猎或作战时要把猎物或敌人逼到车子的左边,以便射中或擒获。由此可见,古人驾车不仅注重技巧,而且讲究礼仪。
在周代,上至貴族子弟,下至乡民百姓,学习驾车可谓非常普遍,车技高超者甚至可以获得荐举资格和较高礼遇。
先秦诸子典籍中还记载了三则学御故事,分别为《列子》的“造父学御”、《韩非子》的“赵襄子学御”、《吕氏春秋》的“尹儒学御”。其中,“造父学御”的情节最为完整,堪称先秦版“上驾校”故事。
据说,造父为周穆王的“御用驾驶员”,驾驶技术精湛,曾作为主驾载着周穆王西登昆仑。《列子》的记载大致如下:
造父在泰豆那里虚心学车,3年里泰豆却没有教他丝毫的驾驶技术。造父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比之前更加恭敬谦虚,最终他的诚心打动了“驾校教练”。不过,泰豆并没有急于让他直接上车,而是让他观察自己在梅花桩上演示的步法并勤加练习。3天后,造父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泰豆赞其领悟神速,接着才告知驾车要领:驾车跟走桩“得之于足,应之于心”的道理相通,一定要“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使内心平和淡定,做到人车合一、人马合一、车马合一,即便奔走山谷之间也如履平地一般。
(摘自《甘肃农民报》2020年7月25日,静水流深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