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该课程的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吃透教材、讲授理论知识、看视频资料、议论总结,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的实施,方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性质;教学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政教[2005]5号)中规定,在一年级本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如今,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实施已经一年了,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只有一个学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感觉到目前高校教师在《纲要》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把握《纲要》的课程性质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是在上历史课而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有些教师也把《纲要》课当做历史课进行教学。
虽然我们有时会认为“政史”不分家,但是对于《纲要》这门课程必须明确其课程性质,避免高校教师在上课时以教历史的态度来教,学生以学历史的态度来学。对此,高校教师在教学开始,应该使学生明确《纲要》的课程性质。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可知,《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课程性质。
该课的教学目的也体现着课程性质,主要是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称之为“两个了解、三个选择”)。正如沙健孙教授所说的那样:“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其实,《纲要》体现的是以历史事实来说明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绝对不同于历史专业学生开设的历史课。纵观《纲要》的整体内容可知,该教材对于具体的历史史实不作详细的阐述,只是“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观点,……按照历史学的逻辑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白文刚:《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两个关键》,《高效理论战线》,2007.5)
2 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这是所有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教学价值之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鉴于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①吃:吃透教材。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体系和基本精神,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高度明确《纲要》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由于《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性,因而必须同时把握这两门课程的基本情况;换句话说,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大,这样既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重复授课,也可以引导学生重温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做准备。
由于《纲要》跨度较大,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止。160多年的理论史实,如何在短短的三十几个学时完成?——难!教师应该知难而上,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
虽然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且每编都有综述,我们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六个专题:一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二是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三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四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五是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六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与重大突破。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也更能体现《纲要》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
②讲:讲授理论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就要将把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难点,毕竟有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历史,而且有一些理论知识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让他们接受比较的困难。
因此,讲授知识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是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方便学生的学习,也方便教师的教学,相得益彰。讲授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两个了解,三个选择”。
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师应该引用丰富的史实知识来论证教材的理论知识,加深他们的印象,引导他们的思考。毕竟史实已经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尤其是上、中编的一些内容,有一些史实很难理解,必须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教给他们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建国后,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解放台湾,导致现在台湾出现一系列的情况?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引用国内外的政治情况来说明。
③看:看视频资料。高校教师不能让《纲要》流于以往上课的既有模式,而应该有所创新。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
《纲要》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理论的学习要借助大量的史实。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情形,笔者经常借助于视频资料,让同学们积极讨论。
如:“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播放了《渡江侦察记》,通过蒋介石的言行和解放军士兵的言行,来说明中国人民为什么抛弃国民党而选择共产党——“三个选择”之一。视频《协商建国》,不但说明了为新中国所绘制的蓝图,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在当时的实现。视频《三大改造》则向同学们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需求和必然性,当时人们选择社会主义的决心——“三个选择”之一。关于台湾问题,则播放了《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接的说明当时的情况,让史实来告诉学生的一切,这样更有说服力。④议:议论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他们议论相关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人物议论、事件议论等等。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曾介绍:斯大林认为毛泽东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称毛泽东为“先生”而非“同志”,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不是仿照俄国“城市暴动”。然后让学生讨论“毛泽东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既可以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相关内容联系,又可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明白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其实,在议论的过程当中,各种各样的思想都有,可以使得不同的思想在一起加以碰撞,开阔视野,做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在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亲自感受我们党的一些政策;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关于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内容。
总之,《纲要》作为教学改革后的一门新科,一切都在探讨和尝试之中。邓小平曾引用安徽民间谚语:“不管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于我们的高校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够实事求是的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好多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的尝试。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性质;教学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政教[2005]5号)中规定,在一年级本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如今,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实施已经一年了,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只有一个学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感觉到目前高校教师在《纲要》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把握《纲要》的课程性质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是在上历史课而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有些教师也把《纲要》课当做历史课进行教学。
虽然我们有时会认为“政史”不分家,但是对于《纲要》这门课程必须明确其课程性质,避免高校教师在上课时以教历史的态度来教,学生以学历史的态度来学。对此,高校教师在教学开始,应该使学生明确《纲要》的课程性质。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可知,《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课程性质。
该课的教学目的也体现着课程性质,主要是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称之为“两个了解、三个选择”)。正如沙健孙教授所说的那样:“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其实,《纲要》体现的是以历史事实来说明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绝对不同于历史专业学生开设的历史课。纵观《纲要》的整体内容可知,该教材对于具体的历史史实不作详细的阐述,只是“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观点,……按照历史学的逻辑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白文刚:《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两个关键》,《高效理论战线》,2007.5)
2 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这是所有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教学价值之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鉴于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①吃:吃透教材。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体系和基本精神,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高度明确《纲要》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由于《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性,因而必须同时把握这两门课程的基本情况;换句话说,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大,这样既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重复授课,也可以引导学生重温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做准备。
由于《纲要》跨度较大,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止。160多年的理论史实,如何在短短的三十几个学时完成?——难!教师应该知难而上,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
虽然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且每编都有综述,我们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六个专题:一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二是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三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四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五是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六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与重大突破。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也更能体现《纲要》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
②讲:讲授理论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就要将把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难点,毕竟有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历史,而且有一些理论知识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让他们接受比较的困难。
因此,讲授知识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是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方便学生的学习,也方便教师的教学,相得益彰。讲授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两个了解,三个选择”。
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师应该引用丰富的史实知识来论证教材的理论知识,加深他们的印象,引导他们的思考。毕竟史实已经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尤其是上、中编的一些内容,有一些史实很难理解,必须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教给他们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建国后,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解放台湾,导致现在台湾出现一系列的情况?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引用国内外的政治情况来说明。
③看:看视频资料。高校教师不能让《纲要》流于以往上课的既有模式,而应该有所创新。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
《纲要》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理论的学习要借助大量的史实。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情形,笔者经常借助于视频资料,让同学们积极讨论。
如:“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播放了《渡江侦察记》,通过蒋介石的言行和解放军士兵的言行,来说明中国人民为什么抛弃国民党而选择共产党——“三个选择”之一。视频《协商建国》,不但说明了为新中国所绘制的蓝图,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在当时的实现。视频《三大改造》则向同学们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需求和必然性,当时人们选择社会主义的决心——“三个选择”之一。关于台湾问题,则播放了《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接的说明当时的情况,让史实来告诉学生的一切,这样更有说服力。④议:议论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他们议论相关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人物议论、事件议论等等。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曾介绍:斯大林认为毛泽东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称毛泽东为“先生”而非“同志”,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不是仿照俄国“城市暴动”。然后让学生讨论“毛泽东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既可以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相关内容联系,又可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明白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其实,在议论的过程当中,各种各样的思想都有,可以使得不同的思想在一起加以碰撞,开阔视野,做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在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亲自感受我们党的一些政策;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关于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内容。
总之,《纲要》作为教学改革后的一门新科,一切都在探讨和尝试之中。邓小平曾引用安徽民间谚语:“不管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于我们的高校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够实事求是的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好多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