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要到了,和平年代人类最大的迁徙又要来临了,人们在想着几号回家,给老人买点什么礼物?这个大团圆的节日,对我们的孩子又会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过春节看似吃吃喝喝,其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家族文化?今天,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从小学国学?
张帆
北京易典园周易书院院长,
独立学者,
京城十大藏书家之一,易学专家。
《母子健康》:春节是我们中华儿女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举国团圆,辞旧迎新。孩子们也会跟着爸爸妈妈们去与亲友们团聚。“团圆”对我们中国人传承着怎样的文化?会对孩子们从小有怎样的启发?
首先我们去中国人家族文化的根源谈起。中国人的家族文化中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人如何看待生命;第二个是中国人如何看待后代,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有的文化都对生命有一种期待,所有的文化都在强调生命的意义性,生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现象,从人开始它就是一个文化现象,然后到各个种群。从自然科学来讲,人类是一家,人类只有一个种,全部出自非洲,全部出自一个部落。到了不同地方有了不同的安身立命之所,对自己,对自己周边的世界就有了一个解释。
从西方来说,它是神本主义的,如果我们找一个西方文化的符号,就是十字架,注意两个特征,第一它是原罪,耶稣被钉上去了;第二它是直线性的,代表着抗争。它跟自然界是对立的关系。所以西方对人的理解,就是原罪,因为你有原罪,所以你要赎罪,要面临很多磨难;然后进入现代世界以后,这种政教分离以后,神本被否定,西方走向的是物本,我们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是这一回事。
那么东方文明,从一开始强调的,就是人本,人本主义,这个“人”,既是我们现实中的“人”,又是我们历史上的“人”,那么历史上的“人”,就是祖先崇拜,我们强调并崇拜的是我们的祖先,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生命,清楚自己生命的来源,从这里导入了孝的观念。所以你就理解,为什么我们活着不是罪过,我们活着是一个神圣的现象,是一种文明,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但是,我们也不能沦为消费的奴隶,你活着,就有把祖先留下的血脉传下去的义务,同时又是一个权利。你就觉得心理上没什么负担,所以《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为什么会恶和苦?佛经的第一句话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佛教的境界是空,西方的是罪。
只有中国人第一句话是乐。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实际上说明什么呢?第一,你作为一个人,你自己当去奋进,当自强不息,要学,而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很高兴;第二,你要和人相处,你有朋自远方来,当然高兴,你的乐趣是在人间,在与别人和睦相处。这个别人,从家里开始,从你家老人开始,这个叫孝和敬,同辈间的叫悌。
总而言之,我们强调是这个诚敬之心。某种程度上说,上帝是一种人类的臆造,谁见过上帝?我没见过上帝,但我看见过我父母,我通过我父母讲述他父母的存在从而相信他父母的存在,这个诚。然后敬,这种敬是对整个自然的,是对同类的,你把它用到祖先上,就是孝,然后把这个敬用到同伴身上,同类身上,就是和平和睦。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唯一的,天子以至于庶民,你唯一的义务是什么?是修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找一个最正确的选择,既是学习方式,又是生活方式,既是艺术的又是善良的,又是道德的,最具备合理性、现实性和操作性。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解释和安排。同时我们承认,一方面天道在人间,另一方面天道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部分,就是儒家和道家的两个中国学说的互补。《道德经》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既承认人认识的相对性,又承认人是伟大的,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的互补思维。而这一切就来源于农耕民族的耐心,就是站在一个点上,观察天象,观察了三千年,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民族能够做到过,除了农耕民族以外。比如说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是动的,他不会在一个点呆着;希腊商业民族,商业民族只关心天气预报,他是航海的,所以他也只重视短期天气;南半球还有玛雅人,但是玛雅人灭绝了,他们的信息基本没有记下来。
只有我们这个名族,对着天空观测了三千年,有记录,然后把这个记录整理了,这个整理的成果,就是《周易》,就是象思维。所以我们说,只有中国人有一个长期的坚定站立和仰视,因此它才有了一个真正合乎天道的信仰。它首先是把天叫做老天爷,只有中国的老话有这种说法,“老天爷”实际是他把自己的文化,把它归于自己的祖先,然后从这个导出了我们说的“天人合一”,“阴阳为道”,这一套整个的合乎人性的自然学说。
同时这个学说本身,跟那个自然规律又很符合,比如说我们俩(旁边的人)现在都很饿,都想吃东西,同时来跟你要,他是你的亲戚,我是一个你的陌生人,你即便有善心,你也会先给他多一点,是不是?这个不叫私心,因为你跟他有血缘关系。中国人恰恰是承认“爱有差等”,这个跟基督教所谓的彻底的、无分别的大爱是有区别的,但这本身是天性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们的学说,不像西方说的那么绝对,比如彻底的无私,彻底的无私是可怀疑的。中国不喜欢这个,中国提倡相对的思维,就是你考虑别人就行了,比较贤良的人,是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注意是多,他不是不考虑。到圣人的程度,才考虑这个,圣人很少。就比如说,人可以成佛,你看见几个成佛的?“人都可以成佛”是讲人都有佛性,多数人成不了佛,你就向着那个成佛的路上走就可以。
所以,中国人把发生的一切都看作天意,包括你的丑陋,你的虚伪,你的很多时候的无奈,这个某种程度上是个很有弹性的,适合一般人的,给予你生活上正确指引的学说。
我们的儒家学说,它就是幸福的基本构成之一,就是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因为你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就舒服,因为血缘关系,你们常会相见,你们有一种放松和愉快。这个地方会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以在一个国际的学术会议上,我们把中国的儒家学说讲出来以后,那个会议上有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结果他们就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的学说跟我们很接近,那我愿意做一个中国化的基督徒,中国化的穆斯林,这很好。 你想能够倒过来吗?我可能做一个基督徒化的中国人吗?倒过来不兼容,但最不相容的是基督徒和穆斯林,换句话说,中国人指出的这个世界,是允许差异存在的世界。这就是佛教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差异。你去读读基督教教义,伊斯兰教教义,他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认为可以杀异教徒,很符合他们教义。你听过佛教徒允许宗教大战吗?没有!没有一个佛教徒允许宗教大战,哪怕我的理想无比崇高,我也决不去侮蔑别人的生命。别人跟我不同,是他自己的权利。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佛教徒,我们现在说佛教,其实是被中国文化整合过了,尤其是禅宗。在这个世界上最缺这种宽容性,所以中国没有宗教战争。像亨庭顿,西方学者,写出《文明的冲突》这样的书,很简单,他们有过战争史,他掌握着世界地图,之前打过仗,研究到哪里就按一个图钉儿在地图上面,他最后发现,有一个战争线,这个战争线就是基督教文明跟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接处,所以这种文明内在的偏执性和僵化,就导致了冲突。而佛教没有,佛教自诞生以后,没有出现战争,太平天国,准确地说都是邪教,带来的这种文化战争。
为什么今天这个世界,我们提国学,就有几层含义:第一是,今天的中国世界,走向信仰的空虚化;第二,我们现在实际上就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这是第一步。这一波,对儒家带来了冲击。然后,否定了这个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极有可能带来的,是神本主义。否定物本主义进入神本主义,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会胜过这些邪教,这就是法轮功兴起的背景,这个更糟糕。如果你真是一个读懂了中国文化典籍的人,你不需要这些,对终极关怀的追求,对价值观念的探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是解决得很好的。
首先我们要否定拜金主义,要批评这种所谓无信仰,只崇拜物质、消费,这个之后也要警惕对神本主义的扶植。所以,你就去踏踏实实地崇拜我们的祖先和先贤就可以,信仰祖先在我看来是一个无比人性化的、符合个人的、从身体到心灵的发展规律的行为。这些城市的文明都是外国的,现存的比如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实际上是巴比伦文明跟犹太文明的综合,它只在文化经典才有意义,古埃及啊,古印度啊,古巴比伦啊,现在全部都灭绝了。
为什么中国文明现在能存在,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世俗的人文主义,有现实的、现世的精神。你要按照西方学者的思路,很难解释这种两重存在,就是一个没有统一信仰的民族,没分裂,而且历经这么多磨难,还存在,现在还是世界上第一流大国,这就是我们的成绩。还有你不知道,那三个王国加起来,都不到一百万平方公里,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而中国是四百万,加起来在人口地域上都是没有的,中国在地域范围最大地实现了文化扩展,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山,做到了地理极限。
我们知道有一个出口,跟游牧民族对峙,游牧民族给中国很多挑战的活力,它不光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成就,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极致性的标本,这个极致性的标本,应该代表人类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和解、和睦、不偏执,一定是重视自己内心的诉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强调国学,强调读经典。可以这么说,对每个孩子,对每个家庭,对每个生命,对每个团队,都有巨大无比的意义,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国学传承之道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太容易焦虑,太容易偏执,太容易躁动,矛盾危机四伏,是压抑着的。如果这个时候,教育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温伟大的中国经典。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还要再次证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这种普世主义、人本主义的观念,有巨大的内涵,有巨大的弹性,巨大的作用,能够帮我们度过这种危机。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次的危机,每次都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损失,每次都是一些伟大的中国家族保存了经典,养育了充满中国文化精神的儿女,正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一次又一次得使中国涅槃重生,屹立世界东方。中国文化通过优秀的中国家族得以保存发扬。
中国人过春节看似吃吃喝喝,其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家族文化?今天,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从小学国学?
张帆
北京易典园周易书院院长,
独立学者,
京城十大藏书家之一,易学专家。
《母子健康》:春节是我们中华儿女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举国团圆,辞旧迎新。孩子们也会跟着爸爸妈妈们去与亲友们团聚。“团圆”对我们中国人传承着怎样的文化?会对孩子们从小有怎样的启发?
首先我们去中国人家族文化的根源谈起。中国人的家族文化中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人如何看待生命;第二个是中国人如何看待后代,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有的文化都对生命有一种期待,所有的文化都在强调生命的意义性,生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现象,从人开始它就是一个文化现象,然后到各个种群。从自然科学来讲,人类是一家,人类只有一个种,全部出自非洲,全部出自一个部落。到了不同地方有了不同的安身立命之所,对自己,对自己周边的世界就有了一个解释。
从西方来说,它是神本主义的,如果我们找一个西方文化的符号,就是十字架,注意两个特征,第一它是原罪,耶稣被钉上去了;第二它是直线性的,代表着抗争。它跟自然界是对立的关系。所以西方对人的理解,就是原罪,因为你有原罪,所以你要赎罪,要面临很多磨难;然后进入现代世界以后,这种政教分离以后,神本被否定,西方走向的是物本,我们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是这一回事。
那么东方文明,从一开始强调的,就是人本,人本主义,这个“人”,既是我们现实中的“人”,又是我们历史上的“人”,那么历史上的“人”,就是祖先崇拜,我们强调并崇拜的是我们的祖先,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生命,清楚自己生命的来源,从这里导入了孝的观念。所以你就理解,为什么我们活着不是罪过,我们活着是一个神圣的现象,是一种文明,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但是,我们也不能沦为消费的奴隶,你活着,就有把祖先留下的血脉传下去的义务,同时又是一个权利。你就觉得心理上没什么负担,所以《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为什么会恶和苦?佛经的第一句话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佛教的境界是空,西方的是罪。
只有中国人第一句话是乐。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实际上说明什么呢?第一,你作为一个人,你自己当去奋进,当自强不息,要学,而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很高兴;第二,你要和人相处,你有朋自远方来,当然高兴,你的乐趣是在人间,在与别人和睦相处。这个别人,从家里开始,从你家老人开始,这个叫孝和敬,同辈间的叫悌。
总而言之,我们强调是这个诚敬之心。某种程度上说,上帝是一种人类的臆造,谁见过上帝?我没见过上帝,但我看见过我父母,我通过我父母讲述他父母的存在从而相信他父母的存在,这个诚。然后敬,这种敬是对整个自然的,是对同类的,你把它用到祖先上,就是孝,然后把这个敬用到同伴身上,同类身上,就是和平和睦。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唯一的,天子以至于庶民,你唯一的义务是什么?是修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找一个最正确的选择,既是学习方式,又是生活方式,既是艺术的又是善良的,又是道德的,最具备合理性、现实性和操作性。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解释和安排。同时我们承认,一方面天道在人间,另一方面天道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部分,就是儒家和道家的两个中国学说的互补。《道德经》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既承认人认识的相对性,又承认人是伟大的,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的互补思维。而这一切就来源于农耕民族的耐心,就是站在一个点上,观察天象,观察了三千年,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民族能够做到过,除了农耕民族以外。比如说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是动的,他不会在一个点呆着;希腊商业民族,商业民族只关心天气预报,他是航海的,所以他也只重视短期天气;南半球还有玛雅人,但是玛雅人灭绝了,他们的信息基本没有记下来。
只有我们这个名族,对着天空观测了三千年,有记录,然后把这个记录整理了,这个整理的成果,就是《周易》,就是象思维。所以我们说,只有中国人有一个长期的坚定站立和仰视,因此它才有了一个真正合乎天道的信仰。它首先是把天叫做老天爷,只有中国的老话有这种说法,“老天爷”实际是他把自己的文化,把它归于自己的祖先,然后从这个导出了我们说的“天人合一”,“阴阳为道”,这一套整个的合乎人性的自然学说。
同时这个学说本身,跟那个自然规律又很符合,比如说我们俩(旁边的人)现在都很饿,都想吃东西,同时来跟你要,他是你的亲戚,我是一个你的陌生人,你即便有善心,你也会先给他多一点,是不是?这个不叫私心,因为你跟他有血缘关系。中国人恰恰是承认“爱有差等”,这个跟基督教所谓的彻底的、无分别的大爱是有区别的,但这本身是天性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们的学说,不像西方说的那么绝对,比如彻底的无私,彻底的无私是可怀疑的。中国不喜欢这个,中国提倡相对的思维,就是你考虑别人就行了,比较贤良的人,是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注意是多,他不是不考虑。到圣人的程度,才考虑这个,圣人很少。就比如说,人可以成佛,你看见几个成佛的?“人都可以成佛”是讲人都有佛性,多数人成不了佛,你就向着那个成佛的路上走就可以。
所以,中国人把发生的一切都看作天意,包括你的丑陋,你的虚伪,你的很多时候的无奈,这个某种程度上是个很有弹性的,适合一般人的,给予你生活上正确指引的学说。
我们的儒家学说,它就是幸福的基本构成之一,就是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因为你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就舒服,因为血缘关系,你们常会相见,你们有一种放松和愉快。这个地方会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以在一个国际的学术会议上,我们把中国的儒家学说讲出来以后,那个会议上有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结果他们就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的学说跟我们很接近,那我愿意做一个中国化的基督徒,中国化的穆斯林,这很好。 你想能够倒过来吗?我可能做一个基督徒化的中国人吗?倒过来不兼容,但最不相容的是基督徒和穆斯林,换句话说,中国人指出的这个世界,是允许差异存在的世界。这就是佛教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差异。你去读读基督教教义,伊斯兰教教义,他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认为可以杀异教徒,很符合他们教义。你听过佛教徒允许宗教大战吗?没有!没有一个佛教徒允许宗教大战,哪怕我的理想无比崇高,我也决不去侮蔑别人的生命。别人跟我不同,是他自己的权利。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佛教徒,我们现在说佛教,其实是被中国文化整合过了,尤其是禅宗。在这个世界上最缺这种宽容性,所以中国没有宗教战争。像亨庭顿,西方学者,写出《文明的冲突》这样的书,很简单,他们有过战争史,他掌握着世界地图,之前打过仗,研究到哪里就按一个图钉儿在地图上面,他最后发现,有一个战争线,这个战争线就是基督教文明跟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接处,所以这种文明内在的偏执性和僵化,就导致了冲突。而佛教没有,佛教自诞生以后,没有出现战争,太平天国,准确地说都是邪教,带来的这种文化战争。
为什么今天这个世界,我们提国学,就有几层含义:第一是,今天的中国世界,走向信仰的空虚化;第二,我们现在实际上就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这是第一步。这一波,对儒家带来了冲击。然后,否定了这个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极有可能带来的,是神本主义。否定物本主义进入神本主义,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会胜过这些邪教,这就是法轮功兴起的背景,这个更糟糕。如果你真是一个读懂了中国文化典籍的人,你不需要这些,对终极关怀的追求,对价值观念的探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是解决得很好的。
首先我们要否定拜金主义,要批评这种所谓无信仰,只崇拜物质、消费,这个之后也要警惕对神本主义的扶植。所以,你就去踏踏实实地崇拜我们的祖先和先贤就可以,信仰祖先在我看来是一个无比人性化的、符合个人的、从身体到心灵的发展规律的行为。这些城市的文明都是外国的,现存的比如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实际上是巴比伦文明跟犹太文明的综合,它只在文化经典才有意义,古埃及啊,古印度啊,古巴比伦啊,现在全部都灭绝了。
为什么中国文明现在能存在,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世俗的人文主义,有现实的、现世的精神。你要按照西方学者的思路,很难解释这种两重存在,就是一个没有统一信仰的民族,没分裂,而且历经这么多磨难,还存在,现在还是世界上第一流大国,这就是我们的成绩。还有你不知道,那三个王国加起来,都不到一百万平方公里,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而中国是四百万,加起来在人口地域上都是没有的,中国在地域范围最大地实现了文化扩展,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山,做到了地理极限。
我们知道有一个出口,跟游牧民族对峙,游牧民族给中国很多挑战的活力,它不光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成就,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极致性的标本,这个极致性的标本,应该代表人类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和解、和睦、不偏执,一定是重视自己内心的诉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强调国学,强调读经典。可以这么说,对每个孩子,对每个家庭,对每个生命,对每个团队,都有巨大无比的意义,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国学传承之道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太容易焦虑,太容易偏执,太容易躁动,矛盾危机四伏,是压抑着的。如果这个时候,教育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温伟大的中国经典。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还要再次证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这种普世主义、人本主义的观念,有巨大的内涵,有巨大的弹性,巨大的作用,能够帮我们度过这种危机。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次的危机,每次都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损失,每次都是一些伟大的中国家族保存了经典,养育了充满中国文化精神的儿女,正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一次又一次得使中国涅槃重生,屹立世界东方。中国文化通过优秀的中国家族得以保存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