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学国学?

来源 :母子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w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要到了,和平年代人类最大的迁徙又要来临了,人们在想着几号回家,给老人买点什么礼物?这个大团圆的节日,对我们的孩子又会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过春节看似吃吃喝喝,其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家族文化?今天,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从小学国学?
  张帆
  北京易典园周易书院院长,
  独立学者,
  京城十大藏书家之一,易学专家。
  《母子健康》:春节是我们中华儿女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举国团圆,辞旧迎新。孩子们也会跟着爸爸妈妈们去与亲友们团聚。“团圆”对我们中国人传承着怎样的文化?会对孩子们从小有怎样的启发?
  首先我们去中国人家族文化的根源谈起。中国人的家族文化中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人如何看待生命;第二个是中国人如何看待后代,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有的文化都对生命有一种期待,所有的文化都在强调生命的意义性,生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现象,从人开始它就是一个文化现象,然后到各个种群。从自然科学来讲,人类是一家,人类只有一个种,全部出自非洲,全部出自一个部落。到了不同地方有了不同的安身立命之所,对自己,对自己周边的世界就有了一个解释。
  从西方来说,它是神本主义的,如果我们找一个西方文化的符号,就是十字架,注意两个特征,第一它是原罪,耶稣被钉上去了;第二它是直线性的,代表着抗争。它跟自然界是对立的关系。所以西方对人的理解,就是原罪,因为你有原罪,所以你要赎罪,要面临很多磨难;然后进入现代世界以后,这种政教分离以后,神本被否定,西方走向的是物本,我们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是这一回事。
  那么东方文明,从一开始强调的,就是人本,人本主义,这个“人”,既是我们现实中的“人”,又是我们历史上的“人”,那么历史上的“人”,就是祖先崇拜,我们强调并崇拜的是我们的祖先,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生命,清楚自己生命的来源,从这里导入了孝的观念。所以你就理解,为什么我们活着不是罪过,我们活着是一个神圣的现象,是一种文明,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但是,我们也不能沦为消费的奴隶,你活着,就有把祖先留下的血脉传下去的义务,同时又是一个权利。你就觉得心理上没什么负担,所以《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为什么会恶和苦?佛经的第一句话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佛教的境界是空,西方的是罪。
  只有中国人第一句话是乐。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实际上说明什么呢?第一,你作为一个人,你自己当去奋进,当自强不息,要学,而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很高兴;第二,你要和人相处,你有朋自远方来,当然高兴,你的乐趣是在人间,在与别人和睦相处。这个别人,从家里开始,从你家老人开始,这个叫孝和敬,同辈间的叫悌。
  总而言之,我们强调是这个诚敬之心。某种程度上说,上帝是一种人类的臆造,谁见过上帝?我没见过上帝,但我看见过我父母,我通过我父母讲述他父母的存在从而相信他父母的存在,这个诚。然后敬,这种敬是对整个自然的,是对同类的,你把它用到祖先上,就是孝,然后把这个敬用到同伴身上,同类身上,就是和平和睦。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唯一的,天子以至于庶民,你唯一的义务是什么?是修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找一个最正确的选择,既是学习方式,又是生活方式,既是艺术的又是善良的,又是道德的,最具备合理性、现实性和操作性。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解释和安排。同时我们承认,一方面天道在人间,另一方面天道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部分,就是儒家和道家的两个中国学说的互补。《道德经》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既承认人认识的相对性,又承认人是伟大的,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的互补思维。而这一切就来源于农耕民族的耐心,就是站在一个点上,观察天象,观察了三千年,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民族能够做到过,除了农耕民族以外。比如说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是动的,他不会在一个点呆着;希腊商业民族,商业民族只关心天气预报,他是航海的,所以他也只重视短期天气;南半球还有玛雅人,但是玛雅人灭绝了,他们的信息基本没有记下来。
  只有我们这个名族,对着天空观测了三千年,有记录,然后把这个记录整理了,这个整理的成果,就是《周易》,就是象思维。所以我们说,只有中国人有一个长期的坚定站立和仰视,因此它才有了一个真正合乎天道的信仰。它首先是把天叫做老天爷,只有中国的老话有这种说法,“老天爷”实际是他把自己的文化,把它归于自己的祖先,然后从这个导出了我们说的“天人合一”,“阴阳为道”,这一套整个的合乎人性的自然学说。
  同时这个学说本身,跟那个自然规律又很符合,比如说我们俩(旁边的人)现在都很饿,都想吃东西,同时来跟你要,他是你的亲戚,我是一个你的陌生人,你即便有善心,你也会先给他多一点,是不是?这个不叫私心,因为你跟他有血缘关系。中国人恰恰是承认“爱有差等”,这个跟基督教所谓的彻底的、无分别的大爱是有区别的,但这本身是天性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们的学说,不像西方说的那么绝对,比如彻底的无私,彻底的无私是可怀疑的。中国不喜欢这个,中国提倡相对的思维,就是你考虑别人就行了,比较贤良的人,是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注意是多,他不是不考虑。到圣人的程度,才考虑这个,圣人很少。就比如说,人可以成佛,你看见几个成佛的?“人都可以成佛”是讲人都有佛性,多数人成不了佛,你就向着那个成佛的路上走就可以。
  所以,中国人把发生的一切都看作天意,包括你的丑陋,你的虚伪,你的很多时候的无奈,这个某种程度上是个很有弹性的,适合一般人的,给予你生活上正确指引的学说。
  我们的儒家学说,它就是幸福的基本构成之一,就是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因为你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就舒服,因为血缘关系,你们常会相见,你们有一种放松和愉快。这个地方会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以在一个国际的学术会议上,我们把中国的儒家学说讲出来以后,那个会议上有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结果他们就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的学说跟我们很接近,那我愿意做一个中国化的基督徒,中国化的穆斯林,这很好。   你想能够倒过来吗?我可能做一个基督徒化的中国人吗?倒过来不兼容,但最不相容的是基督徒和穆斯林,换句话说,中国人指出的这个世界,是允许差异存在的世界。这就是佛教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差异。你去读读基督教教义,伊斯兰教教义,他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认为可以杀异教徒,很符合他们教义。你听过佛教徒允许宗教大战吗?没有!没有一个佛教徒允许宗教大战,哪怕我的理想无比崇高,我也决不去侮蔑别人的生命。别人跟我不同,是他自己的权利。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佛教徒,我们现在说佛教,其实是被中国文化整合过了,尤其是禅宗。在这个世界上最缺这种宽容性,所以中国没有宗教战争。像亨庭顿,西方学者,写出《文明的冲突》这样的书,很简单,他们有过战争史,他掌握着世界地图,之前打过仗,研究到哪里就按一个图钉儿在地图上面,他最后发现,有一个战争线,这个战争线就是基督教文明跟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接处,所以这种文明内在的偏执性和僵化,就导致了冲突。而佛教没有,佛教自诞生以后,没有出现战争,太平天国,准确地说都是邪教,带来的这种文化战争。
  为什么今天这个世界,我们提国学,就有几层含义:第一是,今天的中国世界,走向信仰的空虚化;第二,我们现在实际上就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这是第一步。这一波,对儒家带来了冲击。然后,否定了这个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极有可能带来的,是神本主义。否定物本主义进入神本主义,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会胜过这些邪教,这就是法轮功兴起的背景,这个更糟糕。如果你真是一个读懂了中国文化典籍的人,你不需要这些,对终极关怀的追求,对价值观念的探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是解决得很好的。
  首先我们要否定拜金主义,要批评这种所谓无信仰,只崇拜物质、消费,这个之后也要警惕对神本主义的扶植。所以,你就去踏踏实实地崇拜我们的祖先和先贤就可以,信仰祖先在我看来是一个无比人性化的、符合个人的、从身体到心灵的发展规律的行为。这些城市的文明都是外国的,现存的比如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实际上是巴比伦文明跟犹太文明的综合,它只在文化经典才有意义,古埃及啊,古印度啊,古巴比伦啊,现在全部都灭绝了。
  为什么中国文明现在能存在,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世俗的人文主义,有现实的、现世的精神。你要按照西方学者的思路,很难解释这种两重存在,就是一个没有统一信仰的民族,没分裂,而且历经这么多磨难,还存在,现在还是世界上第一流大国,这就是我们的成绩。还有你不知道,那三个王国加起来,都不到一百万平方公里,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而中国是四百万,加起来在人口地域上都是没有的,中国在地域范围最大地实现了文化扩展,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山,做到了地理极限。
  我们知道有一个出口,跟游牧民族对峙,游牧民族给中国很多挑战的活力,它不光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成就,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极致性的标本,这个极致性的标本,应该代表人类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和解、和睦、不偏执,一定是重视自己内心的诉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强调国学,强调读经典。可以这么说,对每个孩子,对每个家庭,对每个生命,对每个团队,都有巨大无比的意义,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国学传承之道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太容易焦虑,太容易偏执,太容易躁动,矛盾危机四伏,是压抑着的。如果这个时候,教育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温伟大的中国经典。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还要再次证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这种普世主义、人本主义的观念,有巨大的内涵,有巨大的弹性,巨大的作用,能够帮我们度过这种危机。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次的危机,每次都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损失,每次都是一些伟大的中国家族保存了经典,养育了充满中国文化精神的儿女,正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一次又一次得使中国涅槃重生,屹立世界东方。中国文化通过优秀的中国家族得以保存发扬。
其他文献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流感疫情显示,北京已经进入流感频发季节。而针对全国多数地区,持续的低温寒潮也让流感活动能力加强,并且容易出现病毒型号的改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兼感染科主任张杰教授特别指出:众所周知流行性感冒是呼吸道传染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亦可通过手污染传播,正如前面所说的,流感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预防流感
期刊
我会哭  胎宝宝自述  大家都知道婴儿是用啼哭声向这个世界问好的,其实身为胎宝宝的我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会哭了,你们猜不到吧!这本领是我在妈妈妊娠末期或是临产前才学到的。当然,我可不是惹人厌的宝宝,若不是因为感受到妈妈焦躁不安的情绪,我是不会哭鼻子的。当妈妈与人发生争执、或是心情沮丧时,我会跟着难过、哭泣。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别不开心啦!不然我可要哭鼻子了。”  妈妈注意啦  妊娠过程中妈妈除了给
期刊
春日浪漫的色彩需要浪漫的活动来点缀,随着白天时间慢慢变长,乐想女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或利用空余时光逛逛画廊,或欣赏一场期待已久的话剧,或在咖啡馆阅读一本心仪的小说,亦或是在花香馥郁的花店中学习插花。本季,赋予浓郁艺术气息的Kipling(凯浦林)包袋陪伴乐想女在自我提升的同时,让生活充满期待和平和的快乐,充实度过每一天!
期刊
糖小豆,一岁半。某天晚上,糖小豆抱着个大苹果蹒跚地向沙发走去,突然,脚下不稳摔了个大马趴。随着糖小豆倒地,大苹果骨碌碌从她那小胖手里滚了出去。糖小豆可急眼了,连一秒钟断点儿都没有,立刻伸出胳膊去够苹果。待重新稳稳地将苹果抱在怀里后,才想起自己还趴在地上呢。瞬间,糖小豆的小胖脸上上演了变脸绝活儿,表情由找回苹果时的喜悦,顷刻转变为摔疼了的难过,咧开小嘴干嚎了两声,求安慰!妈妈看到在旁边偷笑,咱家这爱
期刊
优雅的你宛如人们记忆中最美的茜茜公主,  认真的眼神让人不禁和你一起沉浸在满地花开的世界里。  顽皮的你们像是两只欢乐的小兔,  微微抿起的嘴角挂着稚气的微笑。
期刊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看到美食杂志上介绍的各类需要用沙拉酱“划线”BalanceKG1000BY:儿童户外探险  节假日期间,许多父母都会带孩子出去游玩,如何保护孩子避免受伤是许多父母关心的焦点。New BalanceKG1000BY儿童户外探,采用耐磨、防滑技术,全方位保护孩子的脚腕与骨骼,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作为秋冬新款,优质的面料使孩子的足部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的创意Balance
期刊
爹矮矮一个  娘矮矮一窝  专家辟谣:俗话说“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啦!虽说子女身高与父母遗传有关,但并非母亲的影响比父亲的更重要。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夫高妻矮的父母生下多个宝宝后,孩子们的个头儿会高矮不同,高矮比例为3:1,绝非母亲个子矮所生的宝宝就都是矮个子。  宝宝低于标准身高  就是矮个子  真相:没科学依据  专家辟谣:人家宝宝怎么这么高,我家宝宝
期刊
青杨妈妈  全职太太 宝宝4岁  第一天  发病初期  早上起来,我照常送宝宝去幼儿园,一切并无异常,到了幼儿园门口保健医生例行检查时,发现在宝宝的口腔内有类似溃疡的小疱疹,询问他是否有疼痛感,答一点都不疼,医生建议回家观察。  妈妈应对方案:带宝宝回家观察,并不时叮嘱宝宝多喝一些温开水。  专家指导:通常手足口病有3大显著特征,可以帮助妈妈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特征一、持续发热  手足口病的初
期刊
听一听,学一学,说话这事儿很奇妙  宝宝说话特点:1岁时是语言单调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处于最初的学习阶段,他们更愿意以哭、笑或闹腾来表达需求。宝宝能够说出某些单字,比如,妈妈在读“红掌拨清波”时,宝宝会自然地接“波”,这是他们勇于模仿的第一个阶段。  宝宝上课啦!  小学员:小米,1岁3个月  课程 宝宝听,妈妈说  学习重点:跟宝宝很清楚地说话,让宝宝听明白,并且能够回应妈妈。  “小米乖乖,我们
期刊
WMF福腾宝,始于1853年德国符腾堡州。创始人Daniel Straub是位德国磨坊主,最初他的金属制品加工厂只有16名员工。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内,WMF推出了造型最具代表性的华丽餐具。1862年,仅仅成立数年的WMF公司就在伦敦世博会上荣获金奖。162年来,凭借其与生俱来的德式严谨,更怀揣着对烹饪与美食的深刻理解, WMF已成为世界顶级厨具及餐具品牌之一,它将烹饪、用餐及品饮变成了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