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由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频发,本文通过苏北高职院校多彩校园生活的心理需求调研,内容上以苏北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为研究视角,以中国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背景,探寻学生在新时期作为社会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为国家的高职高专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33
现在的学生被人们赋予“奔放”“大胆”“愤青”“冲动”等字眼,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为激烈,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发展的阶段。在这些人群中,有一类学生应该更加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生存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更大,根据202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所示,2019届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95元,比本科生低一千元左右,除此以外,高职院校中9.9%的生源是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源,这个数据高于地方本科院校(9.5%)和“双一流”院校(6.1%)的基础数据。因此關注高职生群体的人格健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高职生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评价和生活的重点也逐渐发生了转移,在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型本科是国家重点打造的教育类型。人才质量的要求更高,而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国家设定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21年的主题是“关爱自己,阳光成长”。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可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正确定位自己在校园中的社会角色,迫在眉睫。这是社会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国家政策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需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基于校园资源,我们针对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省辖市内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对象为在校高职生。调查问卷共分为八个部分,涵盖基本信息、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与提升、校园生活、校园消费、校园角色。通过样本分析可以更直观、全面的了解高职生对大学生活的态度。
调查计划中,本次调查拟发放600份,通过送发、访问和网络的形式进行问卷收集,收回有效问卷596份。
2 苏北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苏北学生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筛选。调研结果发现高职生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高职一年级学生问题聚焦在对新环境的适应;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学习状态感到焦虑;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关注就业、未来的发展等。
共性的是78%的高职大学生存在生活习惯不自觉、学习状态低迷、未来就业迷茫等现象。样本显示69%的学生出现自我评价较低,自卑等心理现象,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面对大学生活70%的同学表示不知所措,有近半层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21%左右的学生明确表示无法适应。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在校园中的社会角色,多数人无法独自面对,显得不知所措,都面临着角色扮演的失调,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但是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具有猎奇的本质,需求期望见识更多的经历故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学生青春好动充满想象,敢于尝试乐于创新,趋于尝试多种社会角色,这就更需要在解决学生的热点需求和角色期待的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3 苏北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学生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生角色,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自我认知存在明显偏差,他们并不清楚作为高职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区别,更不清楚毕业走上社会后所面临的现状,缺乏最起码的职业规划。对社会角色与大学所扮演角色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没有概念。
苏北高职生年龄一般处于16-22岁之间,处于“心理性断乳”的最后时期,情绪起伏较大。由于高职生群体生源的特殊性,心理需求和发展方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大部分高职生在学业上,由于在早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弱、文化基础差、对知识缺乏兴趣,很多高职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面对更加专业的高职课堂,获取的知识不能有效消化吸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课堂上迟到、早退、逃课层出不穷。在情感上,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较低,在收到外界压力后,更容易产生抵抗和逆反的情绪。高职生更渴望得到认可、赞同和关爱,对理想充满了种种幻想,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激烈的就业更易遭遇挫折,继而产生一种“破瓶子破摔的心理”,自暴自弃。
所以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以及个人领悟能力的差异,致使社会期望与实际扮演中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偏差对其身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2 教师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形式化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是大多数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缺乏专业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不能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地进行干预。然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素质和工作经历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巨大。很多的心理健康教师重视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为思政电影赏析、思政主体班会、心理测试,创建心理档案,普遍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政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时,多数教师会针对学生提出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思想政治的说教,用一种说服性的语言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附庸化。学生易产生一种抗拒心理,就算有需求也不敢接受心理咨询,并没有将问题落到实处,这不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3.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缺失
尽管各院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 但是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的保障措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有的归属于学生处、有的归属于团委、有的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这就导致心理健康屈从于学工相关制度,缺乏基本的话语权,没有体系化的制度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评估,如何进行工作量统计没有明确的制度来对其进行定义,学校的投入有所保留,使得其在机制、体系、教育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于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没有等到充分的保证。
4 针对加强和改进苏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4.1 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全方位评价
毋庸置疑,社会对于高职生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高职生作为未来高技术型人才的主力军,希望他们在校期间要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走向社会后,能成为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群体,顺利完成新老交接,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对于高职生,首先,要消除自卑的心理情绪,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减少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帮助他们调适他们的角色行为,顺利完成一个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以及一个大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并最终成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其次,帮助高职生培养合理的专业兴趣,增强学习兴趣和自我的成就感,同时帮助他们加强自控能力,消除畏难情绪。再次,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业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积极规划适合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使得知识和阅历都比较浅薄的高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职生生源复杂,学生必须综合考虑自己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具体的情况,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分而深刻地用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领悟社会的期望内涵,使自己的领悟角色最大限度地贴近于社会期望,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4.2 组建专业化的学习型师资团队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各个高职院校需要配置2名以上的具有相关专业和资质的专职教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相对分散,要保证该类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第一,要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配备合格的专职辅导员,选用从事心理工作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采用拥有专业和资质的专职教师带动兼职教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心理健康教学的骨干教师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针对三个方面加以重点关注,分别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职业道德养成。第二,积极开展教师间专业培训、组织学术讨论、提高业务水平,并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详细规定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进度和安排。 第三,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综合考虑新时期高职生的心理和生理特性,投其所好,进行实践教育。多运用案例分析、依据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需求,针对难点和痛点,通过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制定不同的情景,演绎剧本让学生体会多彩校园生活。在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心理障碍、潜在心理问题,便于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
4.3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长效机制
目前,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落后,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局限于文件,形式化严重。心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行再认识和重新定位,更需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必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长效机制,这一机制的实施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的保障。在人力上,关注心理教育工作者事业发展,注重选拔专业强、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强的老师牵头心理教育工作,注重发挥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社团的作用。在物力上,要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满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首先,要有专门的独立空间,完善场地设施建设例如,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其次,积极采购辅助性设备、书籍资料、仪器等配套硬件,引进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在财力上,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办公经费、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专题活动等,保障心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政策上,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方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员编制、工作量统计、工作目标和隶属关系等一系列的政策。除此以外要建立健全外部约束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普及教育、成功教育,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高职生在面对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校园生活等方面遇到心理困惑和问题,丰富高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与精神世界,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关注和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自身长远的要求,也是社会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英华.高职学生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浅析[J].心理月刊,2019,14(22):22-23.
[2]王晓宁.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20,(23):156-158.
[3]任文静,牛军,仇雅琳,等.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01):114-115.
[4]张译心.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42.
[5]周蔷,李娟.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3):161+163.
[6]卢杰,李秀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校园心理,2011,9(05):343-344.
基金项目:多彩生活的心理需求调研及创业策划——基于苏北高职校园视角下的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分析(202012805009Y)。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33
现在的学生被人们赋予“奔放”“大胆”“愤青”“冲动”等字眼,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为激烈,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发展的阶段。在这些人群中,有一类学生应该更加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生存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更大,根据202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所示,2019届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95元,比本科生低一千元左右,除此以外,高职院校中9.9%的生源是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源,这个数据高于地方本科院校(9.5%)和“双一流”院校(6.1%)的基础数据。因此關注高职生群体的人格健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高职生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评价和生活的重点也逐渐发生了转移,在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型本科是国家重点打造的教育类型。人才质量的要求更高,而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国家设定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21年的主题是“关爱自己,阳光成长”。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可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正确定位自己在校园中的社会角色,迫在眉睫。这是社会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国家政策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需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基于校园资源,我们针对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省辖市内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对象为在校高职生。调查问卷共分为八个部分,涵盖基本信息、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与提升、校园生活、校园消费、校园角色。通过样本分析可以更直观、全面的了解高职生对大学生活的态度。
调查计划中,本次调查拟发放600份,通过送发、访问和网络的形式进行问卷收集,收回有效问卷596份。
2 苏北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苏北学生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筛选。调研结果发现高职生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高职一年级学生问题聚焦在对新环境的适应;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学习状态感到焦虑;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关注就业、未来的发展等。
共性的是78%的高职大学生存在生活习惯不自觉、学习状态低迷、未来就业迷茫等现象。样本显示69%的学生出现自我评价较低,自卑等心理现象,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面对大学生活70%的同学表示不知所措,有近半层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21%左右的学生明确表示无法适应。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在校园中的社会角色,多数人无法独自面对,显得不知所措,都面临着角色扮演的失调,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但是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具有猎奇的本质,需求期望见识更多的经历故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学生青春好动充满想象,敢于尝试乐于创新,趋于尝试多种社会角色,这就更需要在解决学生的热点需求和角色期待的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3 苏北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学生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生角色,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自我认知存在明显偏差,他们并不清楚作为高职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区别,更不清楚毕业走上社会后所面临的现状,缺乏最起码的职业规划。对社会角色与大学所扮演角色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没有概念。
苏北高职生年龄一般处于16-22岁之间,处于“心理性断乳”的最后时期,情绪起伏较大。由于高职生群体生源的特殊性,心理需求和发展方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大部分高职生在学业上,由于在早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弱、文化基础差、对知识缺乏兴趣,很多高职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面对更加专业的高职课堂,获取的知识不能有效消化吸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课堂上迟到、早退、逃课层出不穷。在情感上,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较低,在收到外界压力后,更容易产生抵抗和逆反的情绪。高职生更渴望得到认可、赞同和关爱,对理想充满了种种幻想,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激烈的就业更易遭遇挫折,继而产生一种“破瓶子破摔的心理”,自暴自弃。
所以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以及个人领悟能力的差异,致使社会期望与实际扮演中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偏差对其身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2 教师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形式化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是大多数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缺乏专业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不能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地进行干预。然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素质和工作经历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巨大。很多的心理健康教师重视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为思政电影赏析、思政主体班会、心理测试,创建心理档案,普遍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政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时,多数教师会针对学生提出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思想政治的说教,用一种说服性的语言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附庸化。学生易产生一种抗拒心理,就算有需求也不敢接受心理咨询,并没有将问题落到实处,这不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3.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缺失
尽管各院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 但是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的保障措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有的归属于学生处、有的归属于团委、有的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这就导致心理健康屈从于学工相关制度,缺乏基本的话语权,没有体系化的制度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评估,如何进行工作量统计没有明确的制度来对其进行定义,学校的投入有所保留,使得其在机制、体系、教育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于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没有等到充分的保证。
4 针对加强和改进苏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4.1 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全方位评价
毋庸置疑,社会对于高职生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高职生作为未来高技术型人才的主力军,希望他们在校期间要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走向社会后,能成为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群体,顺利完成新老交接,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对于高职生,首先,要消除自卑的心理情绪,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减少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帮助他们调适他们的角色行为,顺利完成一个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以及一个大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并最终成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其次,帮助高职生培养合理的专业兴趣,增强学习兴趣和自我的成就感,同时帮助他们加强自控能力,消除畏难情绪。再次,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业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积极规划适合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使得知识和阅历都比较浅薄的高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职生生源复杂,学生必须综合考虑自己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具体的情况,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分而深刻地用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领悟社会的期望内涵,使自己的领悟角色最大限度地贴近于社会期望,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4.2 组建专业化的学习型师资团队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各个高职院校需要配置2名以上的具有相关专业和资质的专职教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相对分散,要保证该类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第一,要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配备合格的专职辅导员,选用从事心理工作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采用拥有专业和资质的专职教师带动兼职教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心理健康教学的骨干教师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针对三个方面加以重点关注,分别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职业道德养成。第二,积极开展教师间专业培训、组织学术讨论、提高业务水平,并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详细规定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进度和安排。 第三,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综合考虑新时期高职生的心理和生理特性,投其所好,进行实践教育。多运用案例分析、依据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需求,针对难点和痛点,通过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制定不同的情景,演绎剧本让学生体会多彩校园生活。在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心理障碍、潜在心理问题,便于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
4.3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长效机制
目前,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落后,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局限于文件,形式化严重。心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行再认识和重新定位,更需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必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长效机制,这一机制的实施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的保障。在人力上,关注心理教育工作者事业发展,注重选拔专业强、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强的老师牵头心理教育工作,注重发挥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社团的作用。在物力上,要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满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首先,要有专门的独立空间,完善场地设施建设例如,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其次,积极采购辅助性设备、书籍资料、仪器等配套硬件,引进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在财力上,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办公经费、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专题活动等,保障心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政策上,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方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员编制、工作量统计、工作目标和隶属关系等一系列的政策。除此以外要建立健全外部约束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普及教育、成功教育,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高职生在面对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校园生活等方面遇到心理困惑和问题,丰富高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与精神世界,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关注和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自身长远的要求,也是社会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英华.高职学生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浅析[J].心理月刊,2019,14(22):22-23.
[2]王晓宁.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20,(23):156-158.
[3]任文静,牛军,仇雅琳,等.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01):114-115.
[4]张译心.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42.
[5]周蔷,李娟.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3):161+163.
[6]卢杰,李秀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校园心理,2011,9(05):343-344.
基金项目:多彩生活的心理需求调研及创业策划——基于苏北高职校园视角下的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分析(20201280500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