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独具特色,若深入发掘可以找到很多内涵丰富、浏览价值高的新闻素材。若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就有形成优秀的、具备民族特色新闻的可能。本文从如何突出“民族特色”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做好民族新闻报道的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特色;民族新闻;文化传播;时代特色
民族新闻在促进我国文化传播、维持社会稳定发展中作用关键。除具备一般新闻各项功能外,突出“民族性”是其重要特征。优秀的民族新闻应当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及传播本地区民族文化、利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中应当注重表现其独有的“民族特色”。
一、少数民族新闻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表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新闻,具体说来:第一,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并不是所有发生的事实均可称为“民族新闻”。如果是对汉族区域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就不算做是“民族新闻”;第二,因有一些少数民族在聚居在很多非民族区域里,对这些人民生活进行报道也可称之为“民族新闻”。特别是少数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多,更打破了“民族新闻”所谓的地域限制。如在苗族自治州一篇报道中,就讲述了在深圳打工的一土家族男孩,拾得香港老板几十万元主动归还的故事,新闻价值性很高。所以无论在什么地区、哪家媒体,只要是有关少数民族鲜活的、价值性高报道,就可以称为“民族新闻”。其特点是,在具备“新闻”共通性的同时能够反映出民族特色。
二、民族新闻报道中的问题
(一)民族风情及其风俗报道过多
新闻的“民族特色”应当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今的民族报道中,关于民俗、民风的描写通常生动鲜活、特色浓厚,但关于经济、政治的报道却单调乏味、缺乏特色。这样会让人感觉似乎只有民风报道才可以丰富有趣。因此,我们应当更新观念,让经济、社会报道富于深度及文采。
(二)民族新闻的民族性不明显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民族性”不突出,报道方式单一,与一般新闻区别不够明显。有些报道虽选材好、表现生动,因缺乏民族背景及现实描述、未较好的反映出少数民族人民内心世界和生存方式,依然无法充分显示其“民族性”。
(三)报道文体及表达缺乏特色
在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进行报道时,应当使用丰富有趣的表达方式来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韵味和风采。但在很多民族新闻中,充斥着大量套话及事实堆砌,关于事件和人物心理的描述平淡乏味,无法与普通新闻区别开来。
(四)报道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民族新闻的报道形式往往千篇一律、比较死板,缺乏创新。不论是中央媒体报道,还是各地区报道,都给人感觉大同小异、不具自身特色。为了更好的反映本地区的民族生活特点,民族新闻报道应当在形式上更多创新、形成自身风格。
三、突出民族特色的新闻报道原则
(一)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
首先,新闻报道应当具备时代性;其次,作为反映民族生活的“民族新闻”还应当具备“民族性”。就是说,民族新闻并非脱离于国家新闻环境独立存在的新闻形式,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作为反映21世纪社会主义新时代风貌的新闻报道。为此,在民族新闻中,应当将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对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各方面加以报道。此外,从新闻的“新鲜性”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发展飞快,作为反映时代发展动态的新闻报道,理应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具备“时代感”、提高阅读价值。所以说,民族新闻报道不仅仅要充分表现地区民族文化内涵,还应当具备时代气息。
(二)关注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介,承担一定的引导民众意识形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责任。特别是社会愈发开放,多元文化不断涌入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今天,民族新闻除了要表现“民族性”,还应当在报道中倡导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此外,新闻媒体应当在新闻中适时曝光一些政治图谋、破坏祖国统一行为,使人民受到思想教育、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三)强调民族特色与跨文化传播
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均具备作为“人类共性”的文化共同点。但因人们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不同地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传统及其思想内涵各不相似。但若某种文化得以长期发展、并延续到现代,说明其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及独特内涵。所以说,虽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及其融合在不断增强,但我国民族新闻报道仍应当注重挖掘“民族特色”,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应对其他外来文化信息保持开放,多报道一些国内、国际时事,促进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相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处偏远、不发达地区,很少有机会接受一些时代性较强观点、更制约着他们的经济改革。因此,新闻媒体应致力打开少数人民视野,多在新闻中渗透一些新鲜理念,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四)关注民族经济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加大力度进行经济建设,尽快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对少数民族人们生活进行报道时,媒体应当有意识对人民经济生活多加表现。但现在的民族新闻中,往往注重对民族风俗、风情的报道,缺少对经济生活的生动表现。实际上,民族的经济生活也具备明显独特性,若下工夫对其特点进行发掘会大大提高经济新闻的丰富性、趣味性。近年已经有一些媒体的民族经济新闻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色彩,做出了榜样。四、民族特色新闻采写中的关键点
(一)致力推动民族团结
民族新闻报道应当致力维护民族团结及和谐发展。为更好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媒体可在新闻中多报道一些优秀民族人物事迹、让人民受到教育。像回族董事长马维仁、维吾尔族火炬手尔布江、回族活雷锋杨广等人的报道就成功的树立了典型,有利于“助老扶贫”工作的宣传。
(二)重视民族报道写法 1.新奇性
民族新闻报道应当具备新奇性,吸引读者主动了解地区民族特色。比如,题目为《沈阳好心人帮助维吾尔族姑娘“挺”起脊梁》的报道就具备良好的新奇性:这里的“脊梁”就是指维吾尔姑娘已受损、无法直立的脊梁,而不是姑娘受到心理创伤;另外,读者还会根据标题展开联想:“好心人”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该新闻的后续报道中,《刘玲讲述:爸爸被我在沈阳求医的那些天》就还原了事情的原貌:一个脊柱无法直立女孩在到沈阳求医时接受了众多好心人帮助的故事。除了生动的新闻题目,媒体人还可用图片等内容增强趣味性。若想写好民族新闻,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应当鲜活有趣、震撼性佳。
2.表述的深入浅出
民族新闻表达应当既通俗易懂、又保持文章的深度,同时独居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新闻作者要深入了解民族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并具备高超的情景创设及文字塑造能力,以一般人能够看得懂的方式在报道表现民族风采。
3.形式的短小精悍
新闻报道应当简洁有力,快速抓住读者阅读兴趣点。因此,新闻记者应当学会进入读者阅读视角、以充分捕捉读者情感、兴趣、体验。同时,记者不可一味迎合读者需求,还要注意发掘新闻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新闻质量。
(三)尊重民族的习俗与信仰
民族新闻应当尊重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为此,新闻媒体需要学习本地区人民的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熟悉民族生活饮食、婚丧嫁娶中的重要习惯,了解基本“禁忌”。若因不谨慎在报道中侵犯民族信仰、习俗,会被视为对其民族整体的侮辱,应尽力避免该类情形的发生。
(四)深入民族地区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蕴含着大量的真实、鲜活的新闻素材。为充分发掘新闻素材,记者应当具备足够的敏感度,并深入民族地区,对当地风俗、饮食、文化等内容进行体验、采访,寻找到符合人民利益需求的、新闻价值高的内容,提高其新闻报道的质量。
五、结论
现在很多民族新闻报道中,因创新性差、表现内容及其形式单一,无法有效体现其“民族性”特点。为做好民族新闻,媒体人应当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实际生活、捕捉新闻亮点,并以生动的表述方式加以报道、实现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王宏月.浅谈如何做好民族新闻报道[J].民族论坛,2014,01(3):53-56.
[2]王非.新形势下做好民族新闻报道的新思维探究[J].新闻传播,2014,07(3):84-85.
[3]陈峻俊.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民族特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4(7):24-26.
[4]温雅.论《河池日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特征[J].河池学院学报,2014,04(8):124-128.
[5]李洪林.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宣传工作[J].科技传播,2014,23(9):48-49.
[6]钱丽花.做好少数民族新闻报道[J].新闻窗,2015,01(7):24-25.
[7]刘迎新.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2):132-135.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特色;民族新闻;文化传播;时代特色
民族新闻在促进我国文化传播、维持社会稳定发展中作用关键。除具备一般新闻各项功能外,突出“民族性”是其重要特征。优秀的民族新闻应当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及传播本地区民族文化、利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中应当注重表现其独有的“民族特色”。
一、少数民族新闻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表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新闻,具体说来:第一,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并不是所有发生的事实均可称为“民族新闻”。如果是对汉族区域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就不算做是“民族新闻”;第二,因有一些少数民族在聚居在很多非民族区域里,对这些人民生活进行报道也可称之为“民族新闻”。特别是少数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多,更打破了“民族新闻”所谓的地域限制。如在苗族自治州一篇报道中,就讲述了在深圳打工的一土家族男孩,拾得香港老板几十万元主动归还的故事,新闻价值性很高。所以无论在什么地区、哪家媒体,只要是有关少数民族鲜活的、价值性高报道,就可以称为“民族新闻”。其特点是,在具备“新闻”共通性的同时能够反映出民族特色。
二、民族新闻报道中的问题
(一)民族风情及其风俗报道过多
新闻的“民族特色”应当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今的民族报道中,关于民俗、民风的描写通常生动鲜活、特色浓厚,但关于经济、政治的报道却单调乏味、缺乏特色。这样会让人感觉似乎只有民风报道才可以丰富有趣。因此,我们应当更新观念,让经济、社会报道富于深度及文采。
(二)民族新闻的民族性不明显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民族性”不突出,报道方式单一,与一般新闻区别不够明显。有些报道虽选材好、表现生动,因缺乏民族背景及现实描述、未较好的反映出少数民族人民内心世界和生存方式,依然无法充分显示其“民族性”。
(三)报道文体及表达缺乏特色
在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进行报道时,应当使用丰富有趣的表达方式来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韵味和风采。但在很多民族新闻中,充斥着大量套话及事实堆砌,关于事件和人物心理的描述平淡乏味,无法与普通新闻区别开来。
(四)报道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民族新闻的报道形式往往千篇一律、比较死板,缺乏创新。不论是中央媒体报道,还是各地区报道,都给人感觉大同小异、不具自身特色。为了更好的反映本地区的民族生活特点,民族新闻报道应当在形式上更多创新、形成自身风格。
三、突出民族特色的新闻报道原则
(一)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
首先,新闻报道应当具备时代性;其次,作为反映民族生活的“民族新闻”还应当具备“民族性”。就是说,民族新闻并非脱离于国家新闻环境独立存在的新闻形式,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作为反映21世纪社会主义新时代风貌的新闻报道。为此,在民族新闻中,应当将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对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各方面加以报道。此外,从新闻的“新鲜性”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发展飞快,作为反映时代发展动态的新闻报道,理应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具备“时代感”、提高阅读价值。所以说,民族新闻报道不仅仅要充分表现地区民族文化内涵,还应当具备时代气息。
(二)关注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介,承担一定的引导民众意识形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责任。特别是社会愈发开放,多元文化不断涌入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今天,民族新闻除了要表现“民族性”,还应当在报道中倡导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此外,新闻媒体应当在新闻中适时曝光一些政治图谋、破坏祖国统一行为,使人民受到思想教育、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三)强调民族特色与跨文化传播
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均具备作为“人类共性”的文化共同点。但因人们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不同地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传统及其思想内涵各不相似。但若某种文化得以长期发展、并延续到现代,说明其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及独特内涵。所以说,虽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及其融合在不断增强,但我国民族新闻报道仍应当注重挖掘“民族特色”,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应对其他外来文化信息保持开放,多报道一些国内、国际时事,促进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相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处偏远、不发达地区,很少有机会接受一些时代性较强观点、更制约着他们的经济改革。因此,新闻媒体应致力打开少数人民视野,多在新闻中渗透一些新鲜理念,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四)关注民族经济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加大力度进行经济建设,尽快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对少数民族人们生活进行报道时,媒体应当有意识对人民经济生活多加表现。但现在的民族新闻中,往往注重对民族风俗、风情的报道,缺少对经济生活的生动表现。实际上,民族的经济生活也具备明显独特性,若下工夫对其特点进行发掘会大大提高经济新闻的丰富性、趣味性。近年已经有一些媒体的民族经济新闻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色彩,做出了榜样。四、民族特色新闻采写中的关键点
(一)致力推动民族团结
民族新闻报道应当致力维护民族团结及和谐发展。为更好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媒体可在新闻中多报道一些优秀民族人物事迹、让人民受到教育。像回族董事长马维仁、维吾尔族火炬手尔布江、回族活雷锋杨广等人的报道就成功的树立了典型,有利于“助老扶贫”工作的宣传。
(二)重视民族报道写法 1.新奇性
民族新闻报道应当具备新奇性,吸引读者主动了解地区民族特色。比如,题目为《沈阳好心人帮助维吾尔族姑娘“挺”起脊梁》的报道就具备良好的新奇性:这里的“脊梁”就是指维吾尔姑娘已受损、无法直立的脊梁,而不是姑娘受到心理创伤;另外,读者还会根据标题展开联想:“好心人”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该新闻的后续报道中,《刘玲讲述:爸爸被我在沈阳求医的那些天》就还原了事情的原貌:一个脊柱无法直立女孩在到沈阳求医时接受了众多好心人帮助的故事。除了生动的新闻题目,媒体人还可用图片等内容增强趣味性。若想写好民族新闻,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应当鲜活有趣、震撼性佳。
2.表述的深入浅出
民族新闻表达应当既通俗易懂、又保持文章的深度,同时独居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新闻作者要深入了解民族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并具备高超的情景创设及文字塑造能力,以一般人能够看得懂的方式在报道表现民族风采。
3.形式的短小精悍
新闻报道应当简洁有力,快速抓住读者阅读兴趣点。因此,新闻记者应当学会进入读者阅读视角、以充分捕捉读者情感、兴趣、体验。同时,记者不可一味迎合读者需求,还要注意发掘新闻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新闻质量。
(三)尊重民族的习俗与信仰
民族新闻应当尊重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为此,新闻媒体需要学习本地区人民的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熟悉民族生活饮食、婚丧嫁娶中的重要习惯,了解基本“禁忌”。若因不谨慎在报道中侵犯民族信仰、习俗,会被视为对其民族整体的侮辱,应尽力避免该类情形的发生。
(四)深入民族地区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蕴含着大量的真实、鲜活的新闻素材。为充分发掘新闻素材,记者应当具备足够的敏感度,并深入民族地区,对当地风俗、饮食、文化等内容进行体验、采访,寻找到符合人民利益需求的、新闻价值高的内容,提高其新闻报道的质量。
五、结论
现在很多民族新闻报道中,因创新性差、表现内容及其形式单一,无法有效体现其“民族性”特点。为做好民族新闻,媒体人应当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实际生活、捕捉新闻亮点,并以生动的表述方式加以报道、实现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王宏月.浅谈如何做好民族新闻报道[J].民族论坛,2014,01(3):53-56.
[2]王非.新形势下做好民族新闻报道的新思维探究[J].新闻传播,2014,07(3):84-85.
[3]陈峻俊.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民族特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4(7):24-26.
[4]温雅.论《河池日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特征[J].河池学院学报,2014,04(8):124-128.
[5]李洪林.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宣传工作[J].科技传播,2014,23(9):48-49.
[6]钱丽花.做好少数民族新闻报道[J].新闻窗,2015,01(7):24-25.
[7]刘迎新.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2):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