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与迷信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老”是人类的美德,在很多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从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中细加解读。
  比如在中国,“老人”不仅生养了我们,是我们生命之所从来,更是一个人自少及长许多知识、习惯、道德熏陶培养的起点,代表了一种绵延不绝的传承的源泉。这种观念单从儒家讲究的孝道和佛家讲究的因果这两方面都可以找到最牢固的思想根基。
  而因为“敬老”,转而形成一种“唯老是从”的迷信心态则不可取甚至是有害的了。一方面,如果“老”不代表积淀深厚和慈祥宽容,而是代表肤浅僵化和霸道专横,对青年人蓬勃的朝气和热烈的追求漠视甚至于打压,则对整个民族的发展、事业的进步非徒无益而有害。这样的老人,我们当然也要尊重他们的年龄,可不必听信他们的言论。这时候,独立的思考和勇毅的行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们决定了未来。
  如果一个单位或者集体形成一种对“老人”所代表的权威、地位、名誉的崇拜甚至膜拜,把一切的平台、机会锦上添花奉送给“老人”们,把青年人的发展、进步、锻造的机会一再挤压,那就需要警惕了。一个人年轻时候也许成就平平不被重视,一旦年高,同龄人相继故去而日渐显出其历史价值,则一切迷信随之而来。不但“大师”、“泰斗”的荣誉充斥,各种机构纷纷找上门来,争相把各种虚虚实实的头衔挂在这位老人名下,该老人曝光率与日俱增,似乎也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了。客观上讲,在学术上,很多领域“老人”仅仅代表着过去,思维形成定式,行为逐步固化,不可能再有创造力。
  当然,有不少被舆论“造”出来的“大师级”老人,原非自己的本意,对于被人强加在头上的种种称号感到无奈而又无能为力,社会和人群需要英雄,需要大师。另外一种,则主动迎合社会舆论,你们不是渴望大师吗?我虽然没有大师的品格和学养,可是我知道群众心目中的大师是什么样,那我就做一个大师的样子给你们看。
  总体来看,这都是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缺少独立思考的人群最容易产生的迷信心理在作祟,而形成这样的迷信氛围大体基于这样的惯性心理:
  一是把荣誉和平台奉送给有地位、有头衔、有名望的老人,可以确保不犯错误。
  老人的成就摆在那里,有目共睹,那我们去尊崇他、膜拜他,一方面表现我们敬老的美德,另外也绝对表现出我们理解力、判断力在正常水平。
  二是追随有成就的老人,大体不会走弯路。
  其实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弱小到强大,其中的规律大体相似。一个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样式往往不在常人的视野和观念中,往往会遭到漠视甚至打压。关注未来远比关注过去难度大、风险大。但相信任何的民族和事业,真正有价值的是未来。我们应该着眼未来,从过去的规律中找寻未来。这也就是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夫子的教导——温故而知新。
  有出息的青年,绝对不会迷信任何人,需要尊重前辈的劳动和创造,但不是停留在其中,乃是要从中汲取养分以为进一步探索之资。不必迷信任何人,包括老人,“处处留心皆学问”,向周围的同龄人学习,向有前途的青年人学习,乃是把握未来的最好途径。反过来,也让我们,连同大多数博雅、宽容的老人们共同努力,给全社会营造一种能让有为青年有更多平台、有更多机会施展抱负、实践理想的氛围。这样,我们的全民族的活力才能被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全民创新从而迸发出为世瞩目的力度。
其他文献
民办教师,这个被认为在2000年起逐渐退出讲台的群体,已经彻底被遗忘在角落。就在不少人认为民办教师已经成为过去时时,仍有大量民办教师在乡村教学一线,搜索相关新闻,民办教师被欠薪、转正时被顶替、上访被抓捕、教龄被缩水、莫名被辞退等信息比比皆是。这个国家欠民办教师太多。  我的小学就是在民办教师的教育下完成的,因此在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中看到1980年代乡村教师的形象被呈现出来时,内心有很复杂的感
期刊
近日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出炉,被称作高考填志愿另类指南的“千万别报体”,在网上再度兴起:“千万别报中文,因为四年大学白上了”“千万别报法学,别幻想何以琛,张益达倒是一大堆”……其中间杂着“学××悔青肠子”的感慨。(6月27日《新京报》)  “千万别报”占据网络,“坑爹专业”充斥眼球。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关口,这场关于专业的集体大吐槽,虽是网友幽默的自黑,但走红的背后,却折射出在专业的一次性选择体制下
期刊
在北京南六环的边上,普乐园爱心养老院占地30亩,房山长阳镇仅此一家。北京的养老院院长里,“85后”也只有一个。他就是普乐园的院长闫帅。6年前,19岁的他还是跳着街舞、唱着Ra p的“富二代”。6年后,25岁的他成了家中的顶梁柱,要负责还清240万元欠款,还要照顾好养老院的114名老人。某次接待领导到访,让他请院长,他称自己就是,对方再次要求请院长,他重复:“我就是院长!”  1987年出生的闫帅,
期刊
6月的北大荒,好似一幅生机盎然的油画,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油油的稻田随风摇曳……坐落于小兴安岭脚下的黑龙江省共青农场,是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的发源地,与久负盛名的江西共青城有着同样的历史渊源,且开发早于共青城。  记者走在共青农场宽阔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芳草香。已过了农忙时节,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干净整齐地停在车库里,宽阔的街道、崭新的住宅、广场上人们尽情地舞动着红色的飘带,这一切无不诉说这
期刊
2015年5月21日,在江西省共青城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上,记者采访了宰承峰。一身合体的西装,一副黑框眼镜,讲起话来轻声细语,年轻的脸上甚至带着几分稚气,让人很难将“创业者”“投资人”“青年社团领袖”这些字眼儿和他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个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的确在英国创办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华人青年创业平台“中英青年创业协会”,为在英的华人青年创业者提供帮助,为中英之间的创业交流合作
期刊
早在归国创业前,张亨也保持每年至少率团回国服务一次的频率,与政府一起为科研机构、企业、百姓等做些有益的事情。“留学也是为了报效祖国啊”,这位高大的内蒙古汉子如是说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位于海淀区的新世纪日航饭店二楼的中华2厅,一块写着“生物医学与节能环保分论坛”的蓝色牌子映入眼帘。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如约等候的日本华侨,医学博士张亨。  现任北京两广中医医院院长,留日博士总会常务理事、北京分会
期刊
伟大的思想者,也往往是孤独的旅行者,他们以自己漫长的跋涉和无尽的思索,以融于天地俯瞰苍生的仁行善举,为后学树立精神与灵魂的标杆。  张载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创始人。张载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被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作为思想家的张载,响
期刊
肇始于1955年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至今已过去60年。这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壮举,对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五位发起人之一孙永贵之子、共青农场审计科科长、“垦二代”孙国君而言,波澜壮阔的篇章则浓缩为家族的脉络与传承,是镌刻在三代人生命中的印记。  初夏时节,记者到青苗葱郁的共青农场采访孙国君。从农场场部机关出发,他带着记者驱车行驶在双向四车道的共青大道上,路边的
期刊
近日,昌平实验小学毕业班的同学领取毕业照后发现,拍照当天并未到场的李校长,竟然出现在合影中,照片恐系后期合成。家长担心,学校这种做法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6月26日《京华时报》)  为什么拍毕业照?无非“纪念”二字。无论是对老师而言还是对毕业生而言,其纪念价值是无法取代的。定格这一刻,青春不会老,情义不会跑,若干年后端起毕业照时光会倒流。而被PS上去的校长毕业照,遗憾和不完美是显而易见的。  按
期刊
宜兴紫砂举世闻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陶艺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雕塑大师王卫就是其中之一。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王卫自幼喜好书法、绘画,读大学时又系统学习了陶瓷工艺的理论与实践。在长期的学习、创作探索中,博采众长,为紫砂雕塑在传统基础上注入新的创意与特色,突破了紫砂雕塑固有的题材和风格,使作品自然古朴、细腻生动,别具神韵,并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早在十年前,他就制作完成了迄今为止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