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激发学生自我丰富、自我增智的精神能源,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理解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所以,高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一线教师的重任。本文将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培养两个方面来探讨高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指引孩子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动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好的切入点是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
1.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家庭教育要先行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家庭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早晨阅读、睡前阅读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为小学前期的阅读培训作好准备。
2.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教他们知识的人,更是他们的崇拜对象,所以,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形象的引导、兴趣的引导、习惯的引导等方面来体现。所谓形象引导,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引导者的形象,并能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展现这一形象。具体到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的知识来向学生展示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形象。兴趣引导,就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说,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活动、制作阅读卡等活动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胜地。在学生表现出某一活动的兴趣之后,习惯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告诉孩子“成功源于坚持”的道理,让孩子从心理上愿意尝试坚持已有阅读兴趣;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阅读计划和积极的阅读效果评价,鞭策和鼓励孩子进行阅读。
3.注重阅读材料的选取
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兴趣培训的过程中,阅读材料的选取十分重要。枯燥的、难度过大的阅读材料会降低学生阅读兴趣的浓度,弱化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所以,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选择几篇不同题材、难度相当的文章,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篇进行阅读。
4.积极的任务评价是推进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又一动力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积极地、肯定的评价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所以,对于那些未取得预期学习效果的学生,教师尽可能作积极的、纵向的评价,比如说,“你这次比上次表现得更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以后会很出色的”;而对于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又要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你表现得非常好,要是在阅读的时候更仔细就更完美了”等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让学生在肯定中进步。
可以说,阅读兴趣是浇灌阅读能力的肥料。只有唤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阅读的殿堂,才能谈所谓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方法的引导
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仅有助于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的语料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的自信心,加深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的重点从阅读兴趣的培养转向阅读方法的培养上来。
首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以朗读为主,默读为辅。朗读,就是鼓励学生大声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融入阅读的环境,便于学生集中精力阅读,利于学生对语料的记忆和吸收。同时,在朗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自己默读文章,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以便后期教学的开展。
第二,泛读精读并用。就是指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既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中心句等,又要使学生能够抓住某些重要的细节。通常来讲,小学生的阅读任务应该既要包括关于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中心句等的问题,又要有细节性的问题。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第一遍应该泛读,当学生在抓住主要问题后,能够整体把握阅读的语篇后,教师要通过对关键词语和段落给予点拨,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并在精读的过程中有针对地画出重要的句子,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
第三,读书笔记和读后分享。读书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所以,一本好的阅读笔记一定是学生在知识积累路上的好帮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并作为读后分享的一部分分享给同学,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输出做准备。读后分享,就是要求学生把一段时间里的阅读体验、阅读收获等通过讲故事、写读后感、制作卡片等形式分享给大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鞭策学生阅读的行为,让学生在分享的快乐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总之,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激发学生自我丰富、自我增智的精神能源,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各个成长阶段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使阅读达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理解力的目的。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指引孩子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动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好的切入点是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
1.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家庭教育要先行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家庭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早晨阅读、睡前阅读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为小学前期的阅读培训作好准备。
2.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教他们知识的人,更是他们的崇拜对象,所以,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形象的引导、兴趣的引导、习惯的引导等方面来体现。所谓形象引导,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引导者的形象,并能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展现这一形象。具体到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的知识来向学生展示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形象。兴趣引导,就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说,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活动、制作阅读卡等活动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胜地。在学生表现出某一活动的兴趣之后,习惯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告诉孩子“成功源于坚持”的道理,让孩子从心理上愿意尝试坚持已有阅读兴趣;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阅读计划和积极的阅读效果评价,鞭策和鼓励孩子进行阅读。
3.注重阅读材料的选取
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兴趣培训的过程中,阅读材料的选取十分重要。枯燥的、难度过大的阅读材料会降低学生阅读兴趣的浓度,弱化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所以,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选择几篇不同题材、难度相当的文章,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篇进行阅读。
4.积极的任务评价是推进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又一动力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积极地、肯定的评价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所以,对于那些未取得预期学习效果的学生,教师尽可能作积极的、纵向的评价,比如说,“你这次比上次表现得更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以后会很出色的”;而对于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又要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你表现得非常好,要是在阅读的时候更仔细就更完美了”等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让学生在肯定中进步。
可以说,阅读兴趣是浇灌阅读能力的肥料。只有唤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阅读的殿堂,才能谈所谓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方法的引导
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仅有助于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的语料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的自信心,加深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的重点从阅读兴趣的培养转向阅读方法的培养上来。
首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以朗读为主,默读为辅。朗读,就是鼓励学生大声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融入阅读的环境,便于学生集中精力阅读,利于学生对语料的记忆和吸收。同时,在朗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自己默读文章,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以便后期教学的开展。
第二,泛读精读并用。就是指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既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中心句等,又要使学生能够抓住某些重要的细节。通常来讲,小学生的阅读任务应该既要包括关于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中心句等的问题,又要有细节性的问题。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第一遍应该泛读,当学生在抓住主要问题后,能够整体把握阅读的语篇后,教师要通过对关键词语和段落给予点拨,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并在精读的过程中有针对地画出重要的句子,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
第三,读书笔记和读后分享。读书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所以,一本好的阅读笔记一定是学生在知识积累路上的好帮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并作为读后分享的一部分分享给同学,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输出做准备。读后分享,就是要求学生把一段时间里的阅读体验、阅读收获等通过讲故事、写读后感、制作卡片等形式分享给大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鞭策学生阅读的行为,让学生在分享的快乐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总之,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激发学生自我丰富、自我增智的精神能源,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各个成长阶段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使阅读达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理解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