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苑】
泊秦滩
[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一首即景感怀的诗。金陵曾是六朝古城,繁华一时。但诗人在目睹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后,对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的悲剧而感到无比感伤。全诗仅28个字,就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且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及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诗歌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了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又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了“不知亡国恨”,抨击了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的现状:最后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出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且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想象中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摇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出来,迷得游船上的才子、公子们频频探头,引颈寻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的,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两三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風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1世纪的市场经济运作于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船游的想法。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
(节选自龚文瑞《自秦淮河上寻桨声》)
【杏坛风采】
秦淮河上 何茂勇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江面已有一丝寒意,一轮皎洁的月亮早已悄悄地爬上岸边的树梢。再看看这一入夜的江面,如纱的月光倾泻而下,笼罩着这烟雾缭绕的江面。远处生满芦苇的沙滩上朦朦胧胧一片,寂静的像睡熟了般。偶尔会听到“扑棱”一声,几只水鸟从里面飞出,打破了这片沉寂。
一路走来,李商隐看到了太多民间疾苦。此时,虽然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若干年,但繁镇割据犹在,牛李之争犹在,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的盛唐景象在他眼中只是书上描绘的一个梦。李商隐很想知道,这样的景象真的发生过吗?
也许是因公出差,也许是私人旅游,也许是口渴馋酒,也许……至于真正的缘由,还是让他人去考证吧。但无论怎样,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李商隐所乘的小船最终停泊在了这个“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的秦淮河畔,那个青莲居土曾经喝过酒的“孙楚酒楼”。夜渐深。但灯火依旧通明。达官贵族们觥筹交错。纸醉金迷。昔日的繁华依旧,遥想当年太白先生所见到的景致也会是如此吧?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此时,不知是哪位歌女唱的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清晰地传入了李商隐的耳中,它深深敲击着李商隐的耳鼓。王公贵族们,难道你们忘了后主是怎么把自己的社稷玩完的吗?歌女们不了解亡国之人的感受。那你们呢?看看老百姓过的日子吧!
“哎,算了,还是走吧!”李商隐返回自己的小船。不一会儿,小船消失在一片茫茫月色中……
【小荷尖尖】
不眠之夜 何昕
深秋时节,秦淮河畔烟雾迷茫,行船和旅人都笼罩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轻纱般,看上去如梦似幻。月光透过薄薄的云层,照射在岸边的沙滩上,李商隐的行船在河畔的一酒家门前停靠下来。看样子,他今夜要投宿到这里了。奔波一天的诗人从船上走下来,借着酒家高挑的防风灯笼的灯光,可以看到诗人满脸的倦意。不知道是他是赈灾归来路过此地,还是考察民风奔波到此,但此时。他满脸灰尘。
不知从何处隐约传来《玉树后庭花》的歌声,李商隐冷不丁地打了一个寒战。是天冷吗?可能吧,但他仿佛看到了陈叔宝与宠妾张贵妃、孔贵人饮酒嬉戏、作诗唱和的情景。当然,还有他们被隋军从枯井中俘获的狼狈样子。
民间的疾苦,朱门子弟又有几人能懂。这靡靡之音。直接击中了李商隐心灵的痛处:歌女尚且不知国之危难,那王公贵族们,难道你们也不知道吗?难道真是大唐气数已尽?想到这里。他真的不甘心。虽然自己因“牛李之争”而备受排挤,但报国之心犹在,爱国之情未死。那么,就把此时的心情记录下来吧,但愿能警醒那些只知玩乐而缺少后顾之忧的王公贵族们。于是,他提起笔,写下了这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仅仅二十八个字,他一挥而就。但他的心正在滴血。
多年的战乱始终没有平息,人民依然流离失所。在这个被脂粉浸泡着的秦淮河上,依然歌舞升平。李商隐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知道。这可能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征集令
请将下面这首诗扩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照抄翻译。答题纸自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泊秦滩
[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一首即景感怀的诗。金陵曾是六朝古城,繁华一时。但诗人在目睹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后,对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的悲剧而感到无比感伤。全诗仅28个字,就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且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及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诗歌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了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又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了“不知亡国恨”,抨击了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的现状:最后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出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且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想象中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摇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出来,迷得游船上的才子、公子们频频探头,引颈寻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的,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两三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風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1世纪的市场经济运作于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船游的想法。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
(节选自龚文瑞《自秦淮河上寻桨声》)
【杏坛风采】
秦淮河上 何茂勇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江面已有一丝寒意,一轮皎洁的月亮早已悄悄地爬上岸边的树梢。再看看这一入夜的江面,如纱的月光倾泻而下,笼罩着这烟雾缭绕的江面。远处生满芦苇的沙滩上朦朦胧胧一片,寂静的像睡熟了般。偶尔会听到“扑棱”一声,几只水鸟从里面飞出,打破了这片沉寂。
一路走来,李商隐看到了太多民间疾苦。此时,虽然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若干年,但繁镇割据犹在,牛李之争犹在,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的盛唐景象在他眼中只是书上描绘的一个梦。李商隐很想知道,这样的景象真的发生过吗?
也许是因公出差,也许是私人旅游,也许是口渴馋酒,也许……至于真正的缘由,还是让他人去考证吧。但无论怎样,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李商隐所乘的小船最终停泊在了这个“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的秦淮河畔,那个青莲居土曾经喝过酒的“孙楚酒楼”。夜渐深。但灯火依旧通明。达官贵族们觥筹交错。纸醉金迷。昔日的繁华依旧,遥想当年太白先生所见到的景致也会是如此吧?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此时,不知是哪位歌女唱的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清晰地传入了李商隐的耳中,它深深敲击着李商隐的耳鼓。王公贵族们,难道你们忘了后主是怎么把自己的社稷玩完的吗?歌女们不了解亡国之人的感受。那你们呢?看看老百姓过的日子吧!
“哎,算了,还是走吧!”李商隐返回自己的小船。不一会儿,小船消失在一片茫茫月色中……
【小荷尖尖】
不眠之夜 何昕
深秋时节,秦淮河畔烟雾迷茫,行船和旅人都笼罩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轻纱般,看上去如梦似幻。月光透过薄薄的云层,照射在岸边的沙滩上,李商隐的行船在河畔的一酒家门前停靠下来。看样子,他今夜要投宿到这里了。奔波一天的诗人从船上走下来,借着酒家高挑的防风灯笼的灯光,可以看到诗人满脸的倦意。不知道是他是赈灾归来路过此地,还是考察民风奔波到此,但此时。他满脸灰尘。
不知从何处隐约传来《玉树后庭花》的歌声,李商隐冷不丁地打了一个寒战。是天冷吗?可能吧,但他仿佛看到了陈叔宝与宠妾张贵妃、孔贵人饮酒嬉戏、作诗唱和的情景。当然,还有他们被隋军从枯井中俘获的狼狈样子。
民间的疾苦,朱门子弟又有几人能懂。这靡靡之音。直接击中了李商隐心灵的痛处:歌女尚且不知国之危难,那王公贵族们,难道你们也不知道吗?难道真是大唐气数已尽?想到这里。他真的不甘心。虽然自己因“牛李之争”而备受排挤,但报国之心犹在,爱国之情未死。那么,就把此时的心情记录下来吧,但愿能警醒那些只知玩乐而缺少后顾之忧的王公贵族们。于是,他提起笔,写下了这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仅仅二十八个字,他一挥而就。但他的心正在滴血。
多年的战乱始终没有平息,人民依然流离失所。在这个被脂粉浸泡着的秦淮河上,依然歌舞升平。李商隐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知道。这可能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征集令
请将下面这首诗扩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照抄翻译。答题纸自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