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但学习压力下的不良用餐习惯会影响他们生长发育。以生物知识为素材,开展食育活动课,是一个“在生活中学”的可行方案,本文以“组成细胞的分子”为例,借助食育原则,通过教材回顾、小组合作、长作业等教学活动展开,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食物教育,长作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活动设计思路
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要的物质基础。学生通过对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的学习,已经在微观层面上认识了组成细胞的多种分子。在学完本章知识后,基于食育原则设计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把握学科知识。
“食育”即饮食教育,日本于2005年公布了《食育基本法》,将“食育”作为一项国民运动,成为幼儿园、中小学校广泛推行的一种生活教育理念,其中明确定义:“食育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目标是,通过各式各样经验,学到食物相关的知识和选择食物的能力,培育出能实践健全饮食生活的人。”
中国孩子的肥胖率在升高,不吃早饭等习惯,也在阻碍生长发育。一家人不在一个时间吃饭,也是浪费了维系情感的机会。适当的食育,能够帮助孩子发现饮食的乐趣,吃对吃好,是养成自律的第一步。饮食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食育活动以“组成细胞的分子”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日常饮食的营养成分,反思自己的饮食偏好,通过小组互助改变自己的饮食偏好,接受多样化饮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并以长作业[1]形式(long-tern homework)验收学生的活动成果。
2.活动目标
(1)以细胞和分子角度重新认识食物,了解不同种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设计实验方案鉴定其主要成分,调动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场景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同学们的饮食习惯分析自己日常饮食是否合理,增加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感性体验。
(3)设定健康饮食目标,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饮食习惯,体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与快乐,吃对吃好,养成自律习惯。
3.活动过程
3.1自我饮食习惯分析
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提出问题:同学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这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如何用实验鉴定它的主要营养成分?
设置阶段任务:
(1)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分析其主要营养成分,并设计营养成分鉴定实验;
(2)列举自己常吃的五种食物,对照“组成细胞的分子”中学习的细胞各种成分,分析自己的饮食是否均衡;
(3)学习成果作品化,形成一份学习报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已经掌握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本课堂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应用本章知识探究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设计验证实验方案,了解食物,相互了解各自的饮食偏好。
3.2比较饮食习惯,拓宽饮食视野
法国食育有一个Honest Taste Policy[1],提倡对于不喜欢的食物要至少尝一口并讲出为什么,不能一口不吃就拒绝。比起简单地问孩子喜欢还是不喜欢某种食物,应该和孩子讨论具体的味道、口感,把不同食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歡或是不喜欢,以及激发孩子对合理饮食,膳食搭配的热情。
设置阶段任务:
(1)小组讨论相互了解其他同学爱吃、常吃的食物,相互说明自己喜欢吃这种食物的理由。
(2)从小组讨论的内容中选择一种自己有兴趣加入食谱的新食物,并从其营养成分、制作方式,食材来源等方面说明理由。
(3)相互了解各自饮食习惯,了解各自饮食均衡、饮食节奏、零食等方面的偏好,形成互助小组,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打破知识与生活的局限,从单纯的吃到全面的了解食物,增加学生对“细胞中的分子”的感性体验。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相互了解彼此的饮食偏好,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从“自己不喜欢”到“好朋友推荐”,从“自己吃”到“一起吃”,进而养成自律的健康饮食习惯。
3.3 设定饮食目标,重塑饮食习惯
现实生活经验表明,不管饮食建议初衷多么好,若不能勾起食欲,它就不起作用。英国著名食品作家比·威尔逊(Bee Wilson)的味道图像理论指出:食欲是我们对于某些味道的渴望,可以分成5个维度:感觉、反应、偏好、选择、营养[2]。基于此理论,一个人只有经过前4个维度,才能爱吃或者不爱吃某类食物,而不是因为该食物有营养,而反过来强迫自己吃某种食物。所以,如果让学生重新尝试某种食物,改进烹饪方式或食材的新鲜度,对此种食物的新感觉和反应会造成新偏好,就有机会改变学生对这种食物的旧偏好。因此,向学生介绍此理论,并引导学生以此理论为准,解构自己不喜欢吃某种健康食物的原因,并最终尝试食用它。
设置阶段任务:
(1)选择一种自己过去不喜欢的健康食物,回忆它的颜色,气味,口感等感官特征;描述自己对这些特征产生的反应,并分析自己产生这种反应的原因。
(2)反应会造成偏好,基于你对其感官特征的反应(包括你对这些味道是不是敏感,还有烹饪方法,甚至你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反思自己的偏好是否是不可改变的,猜想自己在什么条件下才会重新选择吃这种食物。
(3)利用网络资源对此种食物进行营养分析,发现该食物相对的营养优势,并选择一种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定期食用这种之前不喜欢的食物。
设计意图:本活动强调学生研究分析并重新体验自己不喜欢的某种食物,以期改变学生对该食物的认识,改变学生的饮食偏好,开始健康的饮食。这并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吃某一些食物,而是在健康的食物范围之内,随意选择自己想尝试吃的东西。此食育活动不只是教学生学习吃哪种蔬菜,而是培养一种对多样化饮食的态度。拥有这种态度的人会喜欢复杂的味道,更容易接受多样化的食物,对高糖-高盐-高脂的垃圾食品上瘾的程度会比较低[3]。 4.活动评价
本食育活动采用长作业的形式对学生活动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此食育活动至多只占用一个课时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和任务布置,此后需要学生自己合理安排时间,通过自己反思与体验,收集材料,自己分析自己的情况,自己选定想要定期食用的食物。本活动要求学生形成一份分析自己日常饮食和饮食偏好的学习报告,并制作一份记录自己体验多样化饮食的饮食记录。本活动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并不设置具体的交作业时间,只要学生养成了更好饮食习惯,就算是完成了这次活动作业,就可以上交自己的学习报告和饮食记录。
5.活动设计反思
本食育活动基于“组成细胞中分子”这一教材内容,在整个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的日常饮食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向个人生活迁移;小组讨论小组互助,相互了解相互帮助,改进彼此的饮食习惯,提升學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去设定一个饮食目标,解决自己对某种食物的偏好问题,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他们能该从中收获自信,并继续朝健康生活这个方向努力;设置长作业验收学生活动成果,让学生见证自己成长的过程。
本活动基于生活真实话题,打破知识与生活的围墙,在实际问题中把知识和生活连接起来。内容上,根据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生物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健康生活主题;方法上,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去研究何为健康饮食习惯,在合作互动、长期记录中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目的上,学生也能够养成知识联系生活,为更好的生活而学的良好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黄仙. 长作业: 学校劳动教育的“延长线”[C].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 成都: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2019: 111-113.
[2] Pamela Druckerman. 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M]. Doubleday, 2012: 222-224.
[3] 比·威尔逊. 第一口: 饮食习惯的真相[M]. 上海: 三联书店, 2019-7: 251-288.
[4] 张亚迪, 柳莹, 王晨熙. 平衡膳食维持健康[J]. 食品安全导刊, 2019(32): 29.
作者简介:李金赫(出1998-),男,汉,河南,研究生在读,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关键词:食物教育,长作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活动设计思路
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要的物质基础。学生通过对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的学习,已经在微观层面上认识了组成细胞的多种分子。在学完本章知识后,基于食育原则设计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把握学科知识。
“食育”即饮食教育,日本于2005年公布了《食育基本法》,将“食育”作为一项国民运动,成为幼儿园、中小学校广泛推行的一种生活教育理念,其中明确定义:“食育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目标是,通过各式各样经验,学到食物相关的知识和选择食物的能力,培育出能实践健全饮食生活的人。”
中国孩子的肥胖率在升高,不吃早饭等习惯,也在阻碍生长发育。一家人不在一个时间吃饭,也是浪费了维系情感的机会。适当的食育,能够帮助孩子发现饮食的乐趣,吃对吃好,是养成自律的第一步。饮食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食育活动以“组成细胞的分子”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日常饮食的营养成分,反思自己的饮食偏好,通过小组互助改变自己的饮食偏好,接受多样化饮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并以长作业[1]形式(long-tern homework)验收学生的活动成果。
2.活动目标
(1)以细胞和分子角度重新认识食物,了解不同种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设计实验方案鉴定其主要成分,调动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场景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同学们的饮食习惯分析自己日常饮食是否合理,增加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感性体验。
(3)设定健康饮食目标,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饮食习惯,体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与快乐,吃对吃好,养成自律习惯。
3.活动过程
3.1自我饮食习惯分析
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提出问题:同学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这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如何用实验鉴定它的主要营养成分?
设置阶段任务:
(1)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分析其主要营养成分,并设计营养成分鉴定实验;
(2)列举自己常吃的五种食物,对照“组成细胞的分子”中学习的细胞各种成分,分析自己的饮食是否均衡;
(3)学习成果作品化,形成一份学习报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已经掌握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本课堂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应用本章知识探究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设计验证实验方案,了解食物,相互了解各自的饮食偏好。
3.2比较饮食习惯,拓宽饮食视野
法国食育有一个Honest Taste Policy[1],提倡对于不喜欢的食物要至少尝一口并讲出为什么,不能一口不吃就拒绝。比起简单地问孩子喜欢还是不喜欢某种食物,应该和孩子讨论具体的味道、口感,把不同食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歡或是不喜欢,以及激发孩子对合理饮食,膳食搭配的热情。
设置阶段任务:
(1)小组讨论相互了解其他同学爱吃、常吃的食物,相互说明自己喜欢吃这种食物的理由。
(2)从小组讨论的内容中选择一种自己有兴趣加入食谱的新食物,并从其营养成分、制作方式,食材来源等方面说明理由。
(3)相互了解各自饮食习惯,了解各自饮食均衡、饮食节奏、零食等方面的偏好,形成互助小组,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打破知识与生活的局限,从单纯的吃到全面的了解食物,增加学生对“细胞中的分子”的感性体验。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相互了解彼此的饮食偏好,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从“自己不喜欢”到“好朋友推荐”,从“自己吃”到“一起吃”,进而养成自律的健康饮食习惯。
3.3 设定饮食目标,重塑饮食习惯
现实生活经验表明,不管饮食建议初衷多么好,若不能勾起食欲,它就不起作用。英国著名食品作家比·威尔逊(Bee Wilson)的味道图像理论指出:食欲是我们对于某些味道的渴望,可以分成5个维度:感觉、反应、偏好、选择、营养[2]。基于此理论,一个人只有经过前4个维度,才能爱吃或者不爱吃某类食物,而不是因为该食物有营养,而反过来强迫自己吃某种食物。所以,如果让学生重新尝试某种食物,改进烹饪方式或食材的新鲜度,对此种食物的新感觉和反应会造成新偏好,就有机会改变学生对这种食物的旧偏好。因此,向学生介绍此理论,并引导学生以此理论为准,解构自己不喜欢吃某种健康食物的原因,并最终尝试食用它。
设置阶段任务:
(1)选择一种自己过去不喜欢的健康食物,回忆它的颜色,气味,口感等感官特征;描述自己对这些特征产生的反应,并分析自己产生这种反应的原因。
(2)反应会造成偏好,基于你对其感官特征的反应(包括你对这些味道是不是敏感,还有烹饪方法,甚至你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反思自己的偏好是否是不可改变的,猜想自己在什么条件下才会重新选择吃这种食物。
(3)利用网络资源对此种食物进行营养分析,发现该食物相对的营养优势,并选择一种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定期食用这种之前不喜欢的食物。
设计意图:本活动强调学生研究分析并重新体验自己不喜欢的某种食物,以期改变学生对该食物的认识,改变学生的饮食偏好,开始健康的饮食。这并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吃某一些食物,而是在健康的食物范围之内,随意选择自己想尝试吃的东西。此食育活动不只是教学生学习吃哪种蔬菜,而是培养一种对多样化饮食的态度。拥有这种态度的人会喜欢复杂的味道,更容易接受多样化的食物,对高糖-高盐-高脂的垃圾食品上瘾的程度会比较低[3]。 4.活动评价
本食育活动采用长作业的形式对学生活动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此食育活动至多只占用一个课时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和任务布置,此后需要学生自己合理安排时间,通过自己反思与体验,收集材料,自己分析自己的情况,自己选定想要定期食用的食物。本活动要求学生形成一份分析自己日常饮食和饮食偏好的学习报告,并制作一份记录自己体验多样化饮食的饮食记录。本活动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并不设置具体的交作业时间,只要学生养成了更好饮食习惯,就算是完成了这次活动作业,就可以上交自己的学习报告和饮食记录。
5.活动设计反思
本食育活动基于“组成细胞中分子”这一教材内容,在整个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的日常饮食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向个人生活迁移;小组讨论小组互助,相互了解相互帮助,改进彼此的饮食习惯,提升學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去设定一个饮食目标,解决自己对某种食物的偏好问题,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他们能该从中收获自信,并继续朝健康生活这个方向努力;设置长作业验收学生活动成果,让学生见证自己成长的过程。
本活动基于生活真实话题,打破知识与生活的围墙,在实际问题中把知识和生活连接起来。内容上,根据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生物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健康生活主题;方法上,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去研究何为健康饮食习惯,在合作互动、长期记录中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目的上,学生也能够养成知识联系生活,为更好的生活而学的良好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黄仙. 长作业: 学校劳动教育的“延长线”[C].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 成都: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2019: 111-113.
[2] Pamela Druckerman. 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M]. Doubleday, 2012: 222-224.
[3] 比·威尔逊. 第一口: 饮食习惯的真相[M]. 上海: 三联书店, 2019-7: 251-288.
[4] 张亚迪, 柳莹, 王晨熙. 平衡膳食维持健康[J]. 食品安全导刊, 2019(32): 29.
作者简介:李金赫(出1998-),男,汉,河南,研究生在读,河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