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程序员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ge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11月20日早晨6点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然而,这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梦想与光荣的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却经历着惊心动魄的47秒……
  当神舟一号飞行至第14圈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飞船发出了返回控制注入指令,不料,飞船没有接收。飞船发射升空后,在太空中出现的任何意外和问题,只有北京中心能够采取应急技术手段去补救和解决。如果不能在限定时间内把指令重新注入,飞船将可能失去控制甚至造成返回失败。
  情况万分紧急!飞控大厅内的气氛陡然凝固,此时,距离实施返回制动已不足30分钟,北京中心必须要迅速完成故障原因分析的应急方案和数据的最后一次补注才能确保飞船的顺利返回。然而,飞船能不能返回?飞行器如果注入不成功是否也可以返回?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牵动着飞控大厅内所有的科技人员,“软件没有问题,应该是对‘点频’问题认识不清,上行输入必须要找到正确的通道!”边说边盯着电脑屏幕敲打着键盘注入帧数、秒数的年轻小伙欧余军,是神舟一号的遥控软件开发人员。这是他第一次编写软件,是带着领导重托和同事疑虑历经一年的时间将遥控软件应用于首飞任务中。正在紧急商讨方案的领导和同事迅速行动起来,抱着奋力一搏的心态,在欧余军2次注入数据只有1分钟的最后时刻,对数据注入仿真验证,转换应急电源,距离飞船返回程序启动仅有47秒了,10、9、8、7……1,欧余军默念着秒数,沉着冷静地实施了一次应急数据注入,顺利打开了飞船舱内接收设备,飞船成功地按照北京中心指令準确完成了一系列太空动作,顺利圆满完成了首飞任务。这47秒不仅确立了神舟一号的必要保证,也为北京中心上行控制奠定了基础。
  当整个飞控大厅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欧余军大声痛哭。这泪水是对自己历经磨难完成使命的艰辛与激动,更是对伟大航天事业默默坚守终于成功的感慨与自豪,更多的是怀念自己与航天打交道的“孤独”岁月。
  1995年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的欧余军,来到北京中心报道时,用他的话说,一想到“载人航天”这四个字,我的血就会沸腾。可是面对中心一穷二白的现状,要想发展航天搞任务,简直是不敢想的事情。就在无设备无技术无参照的情况下,组织上将首飞任务中的遥控软件编写工作交给了他,一个需要从“零”开始的软件项目,一个稍有闪失就会全盘皆输的国之任务,带着所有人的疑虑和自己不怕输的勇气,欧余军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到院校听讲座,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整理记录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终于开发出了一套应用软件。可是,由于对主机操作系统的机理理解不透彻,造成软件中的信息流无法如设计构想进行流动,原来的软件框架被全部推翻。这意味着一年的辛勤努力付诸东流:每天工作的18个小时,没有周末,不分假日,就连走路、吃饭、上厕所都在理思路、想问题,与月亮为伴,与星星为伍,自己在偌小的办公室里一遍又一遍地解读程序,一次又一次地琢磨各数字间的逻辑流程。当这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欧余军哭了,这是他的心血有懊恼有遗憾。那时,距离中国无人飞船首飞任务发射的时间已经不远,他告诉自己决不能因为自己的软件而推迟任务。
  擦干眼泪,重新出发。他把行军床搬进机房,寸步不离“钉”在电脑旁,开始了夜以继日地鏖战,一连重复了14个月。终于完成了首飞任务遥控软件工作。然而,与航天“孤独”为伴的日子并没有结束,相反却是刚刚开始……
  在神舟七号任务前一天的全区合练结束后,欧余军发现大厅内显示系统全部报错!如果不能够在第二天早上6点执行任务前解决问题,这将面临的是巨大的危险。航天员的生命,出舱活动的能否施行……就在此时,航天协作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得知这一情况时,却多次强调航天员出舱后发生的任何问题他们不负责任!欧余军在上报险情的同时,带领显示组的科技人员采取人工走查的方式,对软件问题逐一排查,他一直蹲在计算机房,反复查看成千上万滚动的软件程序,利用工具方法不断测算,四五个年轻小伙,100个软件问题,在连续奋战了10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令系统崩溃的软件问题。他们累倒在了机房,在短暂的休息后,穿上蓝色工作服准时定位在任务岗位,用完美的上行控制见证着神舟七号任务的圆满完成。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前一夜他们刚刚经历了什么……
  高强度的工作和高负荷的任务,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不仅考验着欧余军的毅力、坚守和孤独,也挑战着他身体的极限。一次任务联调中,他突然感到腰部剧痛,被室领导发现他满头大汗、脸色蜡黄时,被迫送去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严重肾积水,医生建议立即手术治疗。为了不影响任务,他毅然决定推迟到任务后再做手术,强忍病痛两个月,出色完成任务。其实,那时的他已经无法正常的移动身体,腰腹部的肿块和时有时无的血尿透支着他年轻的身体。春节刚过,他一个人签字完成了肾积水手术。躺在病床上的他每天都在想任务,“我想回去执行任务,我要出现在任务现场,将自己亲手编写的软件成功地遥控发令!”他要求医护人员将他抬进机房,他说,倒也要倒在控制台上……
  21年了,欧余军依旧坚守在让他热血澎湃的航天事业,他将人生与航天并肩前行,享受着独属于他自己的辛苦、孤独、激动与自豪,科学的圣殿里他一路坎坷,痴心不悔。
  背景:欧余军,1973年10月出生,现任北京航天飞行挥控制中心软件室高级工程师。出色完成了我国“神舟”飞船历次飞行任务和首次绕月探测工程任务的软件总体设计、遥控软件设计、开发和维护及测控应用软件系统接口管理等工作。
其他文献
今夜,我分外惊喜,  巴音河边遇到海子。  我暗自感叹,  巴音河似乎停止了流淌的脚步,  靠近我,窃窃私语。  蓝天,白云,  夜空,星光,  静静地聆听诗人无声的哭泣。  远处的湖水烟波浩渺,  水鸟停止了飞翔;  辽阔无际的柯鲁克湿地,  苇蒲微微摇头叹息;  窥探诗人淡淡的哀愁  和酸酸的回忆。  满天星斗眨着眼睛,  草原敞开心怀,迎进星光万缕。  古柏,山花,  涓流,小溪,  奇迹般
期刊
藏在军装里的秘密  有人说,一个人做一项工作,若能连续做上十年,他一定是一名专家了。  如果按这样的理论,我在部队工作了四十年,早就应该是一名军事专家了。可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一名军事专家,因为我对军事理论的研究远不如我对军事文学的研究,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军旅作家,其实说是一名老兵更为贴切。军事家是一个时期、一个时代军事思想的奠定者和实践者,而衡量一名老兵是否够老,从一个方面就可以有效验证,就是看他穿
期刊
那是1972年。我因患慢性病健康不佳,只好脱离工作岗位随军疗养。在雨雾蒙蒙的六月,来到气候宜人的云南,在距春城百里之遥的深山僻地的一所部队医院休养。在这里,我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我常常怀着凄苦的、感慨万端然而却是幸福的心情,回想起那些奇异的岁月。  初去两年的部队没有营房,部队的百十户住家就散居在方圆五六个村庄的老百姓家中。医院占据了一个公社的所在地——是当地一座有名的大地主的庄园。这里是一
期刊
我喜欢春天的滋味,  万紫千红,鸟语花香,  杨柳吐翠,蝴蝶翩翩飞扬。  蓝蓝天空彩云朵朵,风吹草动鸟儿翱翔,  春天就这样迈起开年的脚步,  更新着人间万象。  我喜欢春天的滋味,  它蓬勃成长奋发向上,不知不觉的滋润,  渗入心肺,像偷袭的侦察兵,  把心虏走,驱赶冬天的风霜。  万事万物伸开臂膀,  迎来春天的无限风光。  我喜歡春天的滋味,  那春意无比的激情,一株株赏春的绿草,  编织起
期刊
一  攀岩过伏牛山的山峦,  穿上宇宙飞船的鞋靴,  去寻找我的恋人。  思念的痛苦星宿垂泪,  分离的折磨月箭穿心。  我不是牛郎,  却赶着集束的牛群在奔腾。  我不是织女,  却在织着卫星的太阳帆板。  一缕折光,  折现出了反弹琵琶的蛾眉。  一个三角形的日月星辰辐射,  飞舞起了袅娜的光速飘带。  一座中转的驿站,  沿着鹊桥的天梯绕月飞行。  脉冲的电波,中继的网络,  迎来了月神的座
期刊
一  罗教成刚看几页书,就生出迷蒙的睡意,顺势关了台灯躺下。  半个小时过去了,罗教成仍扭来扭去睡不着。他在心里把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于身体没有安置妥当,于是抬起身子,把枕头往左边扯了扯,侧了脑袋继续睡。不管用,他仍是不舒适,就再往右边扯了扯,却还是没有带来哪怕一丁点的触觉改观。罗教成不甘心,又开始折腾顺条摆在床上的身子:往里面翻转,贴住了打着轻鼾睡得正香的刘静歌,被“肉挨肉九十度”蒸出汗来,无法忍受
期刊
以“文学”为专业日久,便越怕回答人这样一些问题——文学现如今有什么用?什么才是好作品?还有,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写诗?这些问题当然并非只困扰我一人,亦非只困扰这一时一地,但即使被再多的困惑和再纷杂的现实所环绕,时至今日,的确还有人选择在“文学”或者“诗歌”这条路上走着,哪怕只是步履轻缓、试探着走,或者自娱自乐、随性地走,哪怕只是经过,只是千百样人生姿态中的某一样,也依然会在这条眼下看来面目不清的道路上
期刊
新年伊始,火箭的轰鸣震撼大地,2019年1月11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中星2D”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圆满实现了2019年我国航天发射的开门红。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8次飞行,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2个月内连续实施的第18次成功发射。截至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完成了120余次航天发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历经32年漫长岁月
期刊
鲜花在哪里?  鲜花在姑娘的怀抱里。  姑娘在哪里?  姑娘在小伙的怀抱里。  小伙在哪里?  小伙在战争的怀抱里。  战争在哪里?  战争在坟墓的怀抱里。  坟墓在哪里?  坟墓在鲜花的怀抱里。  ——题记  最起先,丁一知道爆了,但是没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的眼前一片模糊,远山啊,石头啊,脚下的草啊,还有身边的战友啊,通通五颜六色,一丝一毫都看不清。他使劲拨浪了两下脑袋,脸上明明甩掉了一层
期刊
卫星返回技术是载人航天飞行的先驱。我国是继美国、苏联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1975年10月16日,产品专列到达东风场区。这次发射任务是在国防科委领导下,由13人组成的试验临时党委现场指挥。全体参试人员在试验临时党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战斗,抱着一定要把卫星送上天、收回来的决心,深入细致地工作,各个环节都从难从严,对发现的上百个问题,都认真分析,严格按科学规律处理,从始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