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花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由于教师的串讲串问、繁琐的分析和统一的答案模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地位,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改变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呢?
  一、引导发现,调动创新热情
  引导发现指的是,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因果及其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教《鸟的天堂》,教师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提的问题有:“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教师即要求学生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随后的分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依据已掌握的分段方法讨论课文分段。小组议论结束后,学生汇报。
  综观这一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始终体现在“导”,体现在“引”;学生则完全是在主动探索,在寻求发现或利用旧知引出新知,构建新联系;或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种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收获无疑非同一般。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启发质疑,激发创新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从有疑、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必然意味着学生因困难而导致的挫折和失败,甚至一无所获,但在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却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今后发展和创新的有效积累。所以,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小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
  为此,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地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对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疑问”能使学生的脑子真正转动起来,这就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提倡论辩,培养创新个性
  “切磋激思,论辩生花。”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尽情发挥。“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奇谈怪论,教师要正确评价,恰当鼓励,不能轻率地用“标准答案”否定。所以,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性创造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激发求异的热情。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参与的兴趣、思维的趣味、成功的快乐和创造的愉悦,树立起“我能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
  “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常使思路清。”学生在切磋中独立思考,在论辩中独立评价,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火花的论题,引导学生开展论辩,从而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四、诱导读写,达到创新目的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作文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样效果才会显著。教学中,笔者着眼于课文语言的重组和扩展,采用灵活变通的形式,让学生将文章换个说法,将语言变通一下,改变文章的形式,来点创造。这样做效果甚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例如:《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的玻璃。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的内容,内化课文的语言。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玻璃的推销员,或者当成玻璃进行自我推销,要求把玻璃的特点讲述清楚,让人家乐意去买。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写作发挥得很好。
  这样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添加词语,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思想、情感的体会,又丰富了学习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之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七年级科学教学中,学生对物态变化的过程掌握不好,特别是对“液化”判断的正确率很低。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学生调查访谈,总结出几种错误的原因,以期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突破难点。  关键词:七年级;液化概念;错误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七年级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的变化掌握得特别差。特别是对“液化”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考试中得分率非常低。在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是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调查”(Survey)是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调查”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热门的一项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运用相关英语项目进行有目的的“调查”活动,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调查”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促使相关语言技能逐步转变成为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项活动以其较大程度的开放性,为广大学生所乐于接受;又因其容量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如果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发展,也就
一、研究性学习提出的意义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与传统的资源经济和资本经济最大的不同,是知识本身成为资源、资本。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强调人们掌握知
现代的教育理念不在于问学生“你懂了吗?”,而是问学生“你学会了吗?”因此创设问题的情景,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积极地思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思考和发言时,你会发现他们一脸的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下面结合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进行的探索谈一点体会:  一、问题情景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  现代教
可持续发展应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旅游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旅游福
高中实施新课改后,教材内容增多了但课时有限,使得课容量加大了,学生课后没有足够时间巩固复习致使遗忘率上升。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邻近发展区”概念,指学生本身具有的认知结构和按要求应
高效课堂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最大容量的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相应的发展。   追求高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如何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笔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各门学科内容。要想在课上自如运用英语教学,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