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采取行为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4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例数为27例,将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取行为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经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87.58±4.25)、运动功能量表FMA(82.69±4.58)、护理满意度100%等指标对比参照组数据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行为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护理依从性,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行为护理;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作用
脑梗死是因众多因素引发的人体脑部血液供应突发性障碍导致不可逆损害人体组织进而出现脑组织缺氧性坏死。将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我院收治的研究均选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54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被确诊,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且均分成两组,每组患者例数是27例,实验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4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齡42岁,中位年龄(46.35±4.89)岁,最长病程7个月,最短病程1个月,中位病程(3.25±1.11)个月;参照组患者女性14例,男性13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43岁,中位年龄(47.25±4.24岁,最长病程8个月,最短病程0.5个月,中位病程(4 125±1.21)个月。对两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且差异不显著,统计学无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给以患者相应药物来恢复脑部神经以及血液循环,依据患者实际运动能力选择恢复方案。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予以行为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之后给予体位锻炼以及穴位按摩。在患者康复中护理人员需要在家属辅助下及时对体位进行调整,降低上肢屈曲时间,减少下肢伸展时间,尽可能保持手足功能。对于出院患者而言,护理人员需要为家属以及患者详细阐述相关知识,保持出院后的持续康复护理。护理脑梗死患者中采取穴位按摩方式来恢复运动功能十分重要,如下肢按摩与上肢按摩。选取患者上肢内关穴、曲池穴、少海穴等进行按摩,并且将同侧手虎口部位进行交叉,中指按摩内关穴、食指按摩少海穴,侧指按摩曲池穴,同时给予患者活动手臂干预。选择患者下肢照海穴、承山穴、内外膝眼穴等进行按摩,食指与拇指同时按摩患者内外膝眼穴,中指按摩照海穴,按摩过程中可以用食指对承山穴进行按摩。患者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从轮椅到床上以及从床上到轮椅的活动,对上肢力量进行锻炼,防止长期卧床的并发症。选取坐位进行穿衣训练,必要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以予以辅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MBI(改良巴氏指数)、FMA(运动功能量表)以及护理总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我院研究的54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所有数据,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对比分析采取率(%)的形式表示,且予以卡方检验,两组患者MBI、FMA评分对比采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且予以t检验,检验结果P<0.05且差异比较显著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100%对比参照组护理满意度77.78%,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有意义。
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实验组患者MBI、FMA等评分对比参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表示有意义。
3讨论
目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脑梗死患病率也在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全面进步,在临床救治脑梗死患者中成功率也得到显著改善,不少脑梗死都是因自身脑部血管出现病变引发进而损害脑梗死患者脑部神经的疾病,此外也会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脑部支配相关神经的能力,因此,大部分脑梗死患者都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对后期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提升脑梗死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的速度,需要依据不同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情况予以不同护理,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适宜的护理干预。
行为护理属于注重社会、生物以及心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行为护理是基于个体化理念下护理人员以以患者病情为依据来充分了解疾病现状,依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保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笔者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与参照组患者在上述指标中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将行为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以促进早日康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行为护理;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作用
脑梗死是因众多因素引发的人体脑部血液供应突发性障碍导致不可逆损害人体组织进而出现脑组织缺氧性坏死。将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我院收治的研究均选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54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被确诊,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且均分成两组,每组患者例数是27例,实验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4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齡42岁,中位年龄(46.35±4.89)岁,最长病程7个月,最短病程1个月,中位病程(3.25±1.11)个月;参照组患者女性14例,男性13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43岁,中位年龄(47.25±4.24岁,最长病程8个月,最短病程0.5个月,中位病程(4 125±1.21)个月。对两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且差异不显著,统计学无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给以患者相应药物来恢复脑部神经以及血液循环,依据患者实际运动能力选择恢复方案。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予以行为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之后给予体位锻炼以及穴位按摩。在患者康复中护理人员需要在家属辅助下及时对体位进行调整,降低上肢屈曲时间,减少下肢伸展时间,尽可能保持手足功能。对于出院患者而言,护理人员需要为家属以及患者详细阐述相关知识,保持出院后的持续康复护理。护理脑梗死患者中采取穴位按摩方式来恢复运动功能十分重要,如下肢按摩与上肢按摩。选取患者上肢内关穴、曲池穴、少海穴等进行按摩,并且将同侧手虎口部位进行交叉,中指按摩内关穴、食指按摩少海穴,侧指按摩曲池穴,同时给予患者活动手臂干预。选择患者下肢照海穴、承山穴、内外膝眼穴等进行按摩,食指与拇指同时按摩患者内外膝眼穴,中指按摩照海穴,按摩过程中可以用食指对承山穴进行按摩。患者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从轮椅到床上以及从床上到轮椅的活动,对上肢力量进行锻炼,防止长期卧床的并发症。选取坐位进行穿衣训练,必要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以予以辅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MBI(改良巴氏指数)、FMA(运动功能量表)以及护理总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我院研究的54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所有数据,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对比分析采取率(%)的形式表示,且予以卡方检验,两组患者MBI、FMA评分对比采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且予以t检验,检验结果P<0.05且差异比较显著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100%对比参照组护理满意度77.78%,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有意义。
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实验组患者MBI、FMA等评分对比参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表示有意义。
3讨论
目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脑梗死患病率也在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全面进步,在临床救治脑梗死患者中成功率也得到显著改善,不少脑梗死都是因自身脑部血管出现病变引发进而损害脑梗死患者脑部神经的疾病,此外也会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脑部支配相关神经的能力,因此,大部分脑梗死患者都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对后期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提升脑梗死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的速度,需要依据不同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情况予以不同护理,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适宜的护理干预。
行为护理属于注重社会、生物以及心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行为护理是基于个体化理念下护理人员以以患者病情为依据来充分了解疾病现状,依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保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笔者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与参照组患者在上述指标中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将行为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以促进早日康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