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较为艰难的一年,笔者同意。但要指出,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其实1998年也碰到过。历史有惊人的相似。10年前,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如今美国发生次贷危机;10年前国企下岗职工1200万,如今民企也有1200万职工失业;10年前长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而今年先雪灾后地震,经济损失皆百年不见。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然以前经历过,那么总结前事并加以分析,对解决今天的困难肯定有助。
先说做得对的方面,大处看,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财政政策及时掉头。众所周知,1998年之前宏观调控基调是“从紧”,不仅财政从紧,货币政策也从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拉动内需,当机立断改行积极(扩张)财政政策。当年的举措,是财政发行1000亿特别国债,同时借商业银行1000亿贷款,这些钱统统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接下来4年,财政每年发1000多亿国债支持西部开发。
第二,适度放松货币政策。为刺激投资,央行双管齐下,一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仅19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手,降低银行利率,朱总理任内,利率一连降了9次。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应该说,这些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对遏制经济衰退功莫大焉。
第三,稳定人民币汇率。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货币一边倒,纷纷贬值。而中国政府一诺千金:人民币不贬值。当年朱总理说,人民币不贬值,一是中国要担负大国责任;二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不同于周边国家,出口会受影响,但无大碍;三是可迫使国内企业实行产业调整与升级。现在看,朱总理做得好,完全对。设想一下,要是当时不稳住汇率,让人民币贬值20%,那么现在就得升值50%,大量投机热钱涌入,局面恐怕更难应付。
以上说的是经验,有教训吗?当然有。事后诸葛亮,也说三点:
首先,政府没有及时减税。经济学说,刺激投资应有两个重点:一是政府采购订货;二是为企业减税。财政发债增加政府采购,无疑可减少企业库存,但中国的企业多,而政府采购有限,鞭长莫及,政府不可能关照到所有企业。所以对多数企业来说,减税更管用。可遗憾的是,国家虽允许出口退税,但主体税率却未作调减。
其次,把物价问题看得太重。物价事关民生,不论东西方政府都重视物价,没有错。但如果把物价看得过重,则势必会影响政府的重大决策。想当年,为把CPI控制在3%以下,政府始终不敢放开物价。不料后来物价负增长,通货紧缩,令原本疲软的消费市场雪上加霜。其实,消费者有个心理,买涨不买跌。商品涨价就抢购;降价则持币观望。
再次,没有大幅加薪。凭心而论,朱总理当年是有意加薪的。记得2000年秋天朱总理来中央党校演讲,正好笔者在场,那天朱总理说,3年内要给公务员涨工资,涨3倍。可结果呢?还是雷大雨小,不了了之。笔者想过,所以会如此,是政府没法给公务员涨工资。官涨民不涨,必引发社会矛盾。另一层原因,政府未减税而加工资,会加大企业成本抑制投资。
写到这里,读者应已看到,当年政府应对危机虽有得有失,但总体得大于失。不过这都是10年前的事,如今危机当前,我们要研究的是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近来反复想,答案4个字:扩大内需。是的,靠人不如靠己,何况美国经济前景尚未可知,中国有13亿人口,只要内需足够,拉动经济当不成问题。
我认为主要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义无反顾地减税。减税能刺激民间投资。可最近与财政部的几个朋友会面,谈到减税,朋友皆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税负并不重,GDP占比不到25%。中国的GDP有多少水分说不清,而笔者的疑问是,去年GDP增长11%,而财政增收30%。财政增速是GDP两倍,税负不重怎么解释?
第二,放松信贷与利率管制。绝非危言耸听,政府应谨防明年可能出现通缩。这两年银根紧,银行是无款可贷,而笔者现在却担心,若企业继续亏损,银行今后会不会有款不贷?防患于未然,与其将来放贷买棺材,还不如先借钱买药。为此央行尽快放松信贷管制,同时让利率随行就市。
第三,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曾说过多次,相对10%的GDP增长率,消费物价涨5%不算高,关键是工资增长要跟上物价。年初出台新劳动法,明令提高最低工资,是好事。可企业界反映普遍不好,何以如此?笔者认为给职工加薪没有错,问题在政府没减税,若政府能减税,企业肯定会顺水推舟。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然以前经历过,那么总结前事并加以分析,对解决今天的困难肯定有助。
先说做得对的方面,大处看,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财政政策及时掉头。众所周知,1998年之前宏观调控基调是“从紧”,不仅财政从紧,货币政策也从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拉动内需,当机立断改行积极(扩张)财政政策。当年的举措,是财政发行1000亿特别国债,同时借商业银行1000亿贷款,这些钱统统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接下来4年,财政每年发1000多亿国债支持西部开发。
第二,适度放松货币政策。为刺激投资,央行双管齐下,一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仅19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手,降低银行利率,朱总理任内,利率一连降了9次。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应该说,这些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对遏制经济衰退功莫大焉。
第三,稳定人民币汇率。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货币一边倒,纷纷贬值。而中国政府一诺千金:人民币不贬值。当年朱总理说,人民币不贬值,一是中国要担负大国责任;二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不同于周边国家,出口会受影响,但无大碍;三是可迫使国内企业实行产业调整与升级。现在看,朱总理做得好,完全对。设想一下,要是当时不稳住汇率,让人民币贬值20%,那么现在就得升值50%,大量投机热钱涌入,局面恐怕更难应付。
以上说的是经验,有教训吗?当然有。事后诸葛亮,也说三点:
首先,政府没有及时减税。经济学说,刺激投资应有两个重点:一是政府采购订货;二是为企业减税。财政发债增加政府采购,无疑可减少企业库存,但中国的企业多,而政府采购有限,鞭长莫及,政府不可能关照到所有企业。所以对多数企业来说,减税更管用。可遗憾的是,国家虽允许出口退税,但主体税率却未作调减。
其次,把物价问题看得太重。物价事关民生,不论东西方政府都重视物价,没有错。但如果把物价看得过重,则势必会影响政府的重大决策。想当年,为把CPI控制在3%以下,政府始终不敢放开物价。不料后来物价负增长,通货紧缩,令原本疲软的消费市场雪上加霜。其实,消费者有个心理,买涨不买跌。商品涨价就抢购;降价则持币观望。
再次,没有大幅加薪。凭心而论,朱总理当年是有意加薪的。记得2000年秋天朱总理来中央党校演讲,正好笔者在场,那天朱总理说,3年内要给公务员涨工资,涨3倍。可结果呢?还是雷大雨小,不了了之。笔者想过,所以会如此,是政府没法给公务员涨工资。官涨民不涨,必引发社会矛盾。另一层原因,政府未减税而加工资,会加大企业成本抑制投资。
写到这里,读者应已看到,当年政府应对危机虽有得有失,但总体得大于失。不过这都是10年前的事,如今危机当前,我们要研究的是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近来反复想,答案4个字:扩大内需。是的,靠人不如靠己,何况美国经济前景尚未可知,中国有13亿人口,只要内需足够,拉动经济当不成问题。
我认为主要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义无反顾地减税。减税能刺激民间投资。可最近与财政部的几个朋友会面,谈到减税,朋友皆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税负并不重,GDP占比不到25%。中国的GDP有多少水分说不清,而笔者的疑问是,去年GDP增长11%,而财政增收30%。财政增速是GDP两倍,税负不重怎么解释?
第二,放松信贷与利率管制。绝非危言耸听,政府应谨防明年可能出现通缩。这两年银根紧,银行是无款可贷,而笔者现在却担心,若企业继续亏损,银行今后会不会有款不贷?防患于未然,与其将来放贷买棺材,还不如先借钱买药。为此央行尽快放松信贷管制,同时让利率随行就市。
第三,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曾说过多次,相对10%的GDP增长率,消费物价涨5%不算高,关键是工资增长要跟上物价。年初出台新劳动法,明令提高最低工资,是好事。可企业界反映普遍不好,何以如此?笔者认为给职工加薪没有错,问题在政府没减税,若政府能减税,企业肯定会顺水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