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指一挥间,转眼已十年,难忘风风雨雨那半年。
事情其实很简单:一群中国人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漂流世界最高大河雅鲁藏布江。
过程却极其复杂,先“官办”后“民间”,结果是这支探险队的物质条件之差在世界探险史上可能也绝无仅有。
如一出超现实的戏剧,初衷与结果,理想与尊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神奇统一。
“雅漂”改变了我的生活,一方面,使我从身体和心理都再不怕走再长再难再艰险的路。另一面,虽然此前我刚刚进行了三年漫长的“徒步长江”,但是一回家仍然和很多队友一样患上了“失语症”。那是一段恐怖的日子,浮躁、茫然、无所适从之类的种种难言滋味笼罩着我,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寒冷,时不时会突然从骨头里浸遍全身,冷到双臂发抖,让我怀疑是不是真的在大峡谷中了传说中门巴人的那神秘的“换命之毒”。在城市的喧嚣纷杂中,我前所未有地感到仿佛置身黑洞般无边无际没有着落,而时光却在匆匆飞逝。那些日子糟透了,整个人萎靡不振,颓废不堪,很多以前认为不得了的东西崩溃。大半年只写了几千字只有我们自己人能看的一篇《反思雅漂》。这种不知所措让我恼火到了甚至自己都很瞧不起自己的地步,但没办法,它就像一团阴云,压在我的心头。总归耐不住寂寞,流窜到成都,摄影家罗浩嘲笑我效率低下:“你小子是画不出画了就拍照,拍不出照片开始写文章,嫌文章写起来累就写诗,我看你现在已经是诗人啦!再这样下去你小子就要成哲学家啦,一天到晚不用写一个字,思想就行!”后来,我终于耗时两年写完了一本《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记》才算长舒一口气。虽然我在书末声明“对本书所述事实和观点,由作者负完全责任”,并且配有很多现场照片,但是,很多读者仍然将之当作虚构的励志小说来读,不相信书中所述的真实。这让我很是感慨,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实远比小说更精彩。
十年后再说“雅漂”,仍旧想起来就眩晕,免不了情绪化,事实在那本书中我罗嗦了几十万字,别的,不知道还该再说些什么。非要说,那么,还是几句老话:
“雅漂”能漂下来,是创造了奇迹还是民族性的一种必然?我不知道。
奇迹我看到并经历了,阴差阳错还是时运不济?荒唐无比又似乎必然。为什么会这样?这些现在我仍没想透就没什么好说的。另一面,这种物质条件下的探险使我认识到了人的无限潜能和探险的必要。同时,使我称奇也让我感动的是:在世界最高大河上,兄弟们能团结得如同一人,能够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雅漂”精神,这种在我们大家融合在一起时显现的“集体荣誉感”,是最值得我们自豪和深深感动的。
对于我,“雅漂”更重要是一个精神事件。和 “长漂”不同,商业化的操作使“雅漂”人为地“悲壮”,但这不是商业化本身的罪过。我尊重我们的“雅漂”,如同尊重“长漂”、“黄漂”等一样,就像2008年9月8日广州黎大诗人发来短信说的那样:雅漂不朽!
2008、9、22陕西
税晓洁
’98雅漂队随队记者,绰号:乌干达。
1998年28岁,湖北十堰。自由撰稿人、摄影师。
2008年38岁,湖北十堰。《十堰晚报》记者。
事情其实很简单:一群中国人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漂流世界最高大河雅鲁藏布江。
过程却极其复杂,先“官办”后“民间”,结果是这支探险队的物质条件之差在世界探险史上可能也绝无仅有。
如一出超现实的戏剧,初衷与结果,理想与尊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神奇统一。
“雅漂”改变了我的生活,一方面,使我从身体和心理都再不怕走再长再难再艰险的路。另一面,虽然此前我刚刚进行了三年漫长的“徒步长江”,但是一回家仍然和很多队友一样患上了“失语症”。那是一段恐怖的日子,浮躁、茫然、无所适从之类的种种难言滋味笼罩着我,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寒冷,时不时会突然从骨头里浸遍全身,冷到双臂发抖,让我怀疑是不是真的在大峡谷中了传说中门巴人的那神秘的“换命之毒”。在城市的喧嚣纷杂中,我前所未有地感到仿佛置身黑洞般无边无际没有着落,而时光却在匆匆飞逝。那些日子糟透了,整个人萎靡不振,颓废不堪,很多以前认为不得了的东西崩溃。大半年只写了几千字只有我们自己人能看的一篇《反思雅漂》。这种不知所措让我恼火到了甚至自己都很瞧不起自己的地步,但没办法,它就像一团阴云,压在我的心头。总归耐不住寂寞,流窜到成都,摄影家罗浩嘲笑我效率低下:“你小子是画不出画了就拍照,拍不出照片开始写文章,嫌文章写起来累就写诗,我看你现在已经是诗人啦!再这样下去你小子就要成哲学家啦,一天到晚不用写一个字,思想就行!”后来,我终于耗时两年写完了一本《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记》才算长舒一口气。虽然我在书末声明“对本书所述事实和观点,由作者负完全责任”,并且配有很多现场照片,但是,很多读者仍然将之当作虚构的励志小说来读,不相信书中所述的真实。这让我很是感慨,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实远比小说更精彩。
十年后再说“雅漂”,仍旧想起来就眩晕,免不了情绪化,事实在那本书中我罗嗦了几十万字,别的,不知道还该再说些什么。非要说,那么,还是几句老话:
“雅漂”能漂下来,是创造了奇迹还是民族性的一种必然?我不知道。
奇迹我看到并经历了,阴差阳错还是时运不济?荒唐无比又似乎必然。为什么会这样?这些现在我仍没想透就没什么好说的。另一面,这种物质条件下的探险使我认识到了人的无限潜能和探险的必要。同时,使我称奇也让我感动的是:在世界最高大河上,兄弟们能团结得如同一人,能够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雅漂”精神,这种在我们大家融合在一起时显现的“集体荣誉感”,是最值得我们自豪和深深感动的。
对于我,“雅漂”更重要是一个精神事件。和 “长漂”不同,商业化的操作使“雅漂”人为地“悲壮”,但这不是商业化本身的罪过。我尊重我们的“雅漂”,如同尊重“长漂”、“黄漂”等一样,就像2008年9月8日广州黎大诗人发来短信说的那样:雅漂不朽!
2008、9、22陕西
税晓洁
’98雅漂队随队记者,绰号:乌干达。
1998年28岁,湖北十堰。自由撰稿人、摄影师。
2008年38岁,湖北十堰。《十堰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