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除了有与其它学科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外,它又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新课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可知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有与其它学科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它既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深挖教材内涵,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潜移默化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文道统一”和“教书育人”的目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 在研读赏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而且能够受到熏陶感染,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
我在讲解《变色龙》时,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那善变的语言和神态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他们很快将主人公那种见风使舵、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性格特征概括了出来。学生在感受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同时,对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省去了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在讲解《斑羚飞渡》时,在研读赏析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分组合作,找出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为什么感动?”全班90%以上的同学找了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和镰刀头羊悲壮殒身的语段。好多同学都被老斑羚这种以牺牲生命来挽救群羚的壮举所感动,在感动之余也表达出了对围猎者的憎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同时,我还注意了课文中名言警句的赏析和熏陶,让学生谈观点、谈看法。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乡》中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通过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 在整体感知中,进行德育渗透
韩愈说:“文以载道。”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素材。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思想教育内涵,有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有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的,有环境保护和民俗风情的,还有揭示社会黑暗现实的等等。我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不同的感知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我在教授《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时,在整体感知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②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风俗?问题①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问题②可以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在拓展延伸中,进行德育渗透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读书是为了明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学习教材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时,我针对“应不应该随意接受别人贵重的东西”、“应不应该将送别人的东西又要回来”等具有争议性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以辩论的形式激活课堂教学,我以评论员的身份从中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诚信”、“和谐”等主题使学生形成了合理一致的认识。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使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和落实德育教育的支点有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落实以外,也要注重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的关系,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更要潜移默化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 在研读赏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而且能够受到熏陶感染,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
我在讲解《变色龙》时,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那善变的语言和神态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他们很快将主人公那种见风使舵、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性格特征概括了出来。学生在感受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同时,对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省去了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在讲解《斑羚飞渡》时,在研读赏析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分组合作,找出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为什么感动?”全班90%以上的同学找了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和镰刀头羊悲壮殒身的语段。好多同学都被老斑羚这种以牺牲生命来挽救群羚的壮举所感动,在感动之余也表达出了对围猎者的憎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同时,我还注意了课文中名言警句的赏析和熏陶,让学生谈观点、谈看法。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乡》中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通过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 在整体感知中,进行德育渗透
韩愈说:“文以载道。”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素材。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思想教育内涵,有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有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的,有环境保护和民俗风情的,还有揭示社会黑暗现实的等等。我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不同的感知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我在教授《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时,在整体感知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②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风俗?问题①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问题②可以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在拓展延伸中,进行德育渗透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读书是为了明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学习教材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时,我针对“应不应该随意接受别人贵重的东西”、“应不应该将送别人的东西又要回来”等具有争议性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以辩论的形式激活课堂教学,我以评论员的身份从中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诚信”、“和谐”等主题使学生形成了合理一致的认识。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使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和落实德育教育的支点有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落实以外,也要注重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的关系,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更要潜移默化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