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幼儿讲述绘本故事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多模态理论的指導下,讲述者应基于儿童视角,选择适合的绘本,精心改编,综合运用态势语、头饰、手偶、音乐等多样化的表演手段,结合图画,讲好绘本故事。在多模态的阅读世界里,幼儿可以更好地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语言能力,增强情感沟通。
关键词:多模态理论绘本故事讲述儿童视角
一、多模态理论与绘本故事讲述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模态是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就是综合运用语言、声音、颜色、图像等多种模态,利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三个及以上感官,创造和传达意义的方式。而多模态语篇,就是在同一语篇中融合了语言、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模态来表达信息——在这类文本中,多种模态形式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叙事。读者或观众在阅读或观看多模态语篇的时候,会因为语篇中不同模态的协同互动作用而产生认知体验、情感认同或涉身的动作等心理、情感甚至行为动作的反应。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绘本故事讲述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绘本是一种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其中存在着文字和图画两套信息系统。对于识字量有限的幼儿来说,他们自行阅读绘本通常只能有限利用图画系统;而在绘本故事讲述时,幼儿用眼睛观察图画,用耳朵倾听他人的讲述。在温馨美好的氛围中,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都可以被充分调动,各种感受在幼儿的心里融为一体,从而实现“1+1>2”的效果。创造丰富广阔的故事世界,阅读带来的快乐、喜悦、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绘本的阅读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就是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借助讲述将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去学习知识、建构精神、感受审美,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对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阐述道:“图画书不是孩子们自己阅读,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28。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开展独立的阅读之前,教师要立足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协助儿童了解故事,帮助儿童逐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
二、实践策略
(一)精心改编,让故事更适合幼儿
绘本的种类丰富多彩,有情感认知类、品格培养类、情绪管理类、习惯养成类、科学知识类等,是一个故事的宝库。但是,这其中有一些绘本是不适合作为故事来讲述的,有些绘本讲述时要经过改编,或者配合其他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出该绘本的价值。
1.绘本的选择。
面对繁多的绘本,应该如何挑选呢?当然,富有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富有童趣、情感真挚是基本的标准。直接选择一些获得国际著名奖项的作品,可以保证绘本的品质。如美国凯迪克大奖、英国格林纳威大奖、国际安徒生大奖、德国绘本大奖、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大奖、波隆那国际儿童书展最佳选书等奖项的获奖作品都是有质量保证的。
当然,在众多优秀的绘本中,也有一些绘本是不适合作为讲述的底本的。具体包括以下两类:
一是观察力培养类。这类绘本更注重对画面的分析,是以培养儿童观察力为主的。如《谁咬了我的大饼》以图画为主,应该让儿童通过逐一观察大饼上牙印的形状来推理和判断是谁吃掉了大饼,而不是由教师通过故事讲述告知幼儿每一种动物的牙印是什么形状的。同类型绘本《是谁嗯嗯在我头上》也是如此,如果直接将其作为一个绘本故事讲述,就不能发挥出这个绘本的最大价值。
二是科学知识类。这类绘本也不适合作为故事来讲述,如“THIS IS米先生的世界旅游绘本”系列。这套绘本画面色彩明丽、儿童视角非常显著,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所以这套绘本更适合先让幼儿观察画面,然后在和幼儿的对话中介绍每张图片的有关知识,让幼儿在对图画的欣赏中饱览每座城市最经典的景色。
2.绘本的改编。
有些绘本文字很少,直接讲述难免单调乏味,应以绘本文字为纲,依照图片重新创编故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母鸡萝丝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垛,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对于这么短的单线索文字,讲述时就需要适当增添一些文字,进行改编。以下就是两个改编版的节选。
版本一:母鸡萝丝去散步。它没有发现,一只狐狸从后面悄悄跟了上来。
萝丝走过院子,身后的狐狸扑了上来。可它一脚踩到了地上的钉耙,钉耙一个反弹,狠狠地打到了它的脸上。
萝丝绕过池塘,狐狸扑了上来,可它却一头栽进了池塘里。版本二: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狐狸紧紧地跟在后面。院子的中央有一只钉耙,狐狸一脚踩在钉耙上,钉耙一下子竖起来,“啪”的一声打在狐狸的脑门上,狐狸被打得头昏眼花。
母鸡萝丝继续往前走,她绕过池塘,狐狸还是紧紧地跟在后面。突然,狐狸脚下一滑,“扑通”一声,一头栽到池塘里,水花四溅,差点被淹死。
母鸡继续往前走,她越过干草堆,狐狸仍然紧紧地跟在后面。眼看就要靠近母鸡了,它向前一扑,却一下子掉进了干草堆里。两个版本一略一详,但都是紧紧围绕图画改编的,讲述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教学目的加以选用。
(二)综合表现,让故事更吸引幼儿
综合多种表现手段,创设适当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听赏多模态的绘本语篇,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呼吸、一起感受,从而产生相应的认知体验、情感认同等心理、情感甚至动作的反应。当幼儿被绘本吸引,能够在听赏绘本故事时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认识世界的广阔,体验生活的善恶,感受内心的喜忧,就会拥有丰富的内心体验。这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培养健全人格。 1.儿童视角的情感投入。
松居直曾在《我的图画书论》中提到:当讲述者“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感动以及兴趣,并且是发自内心地讲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30。。绘本故事讲述,要求能用声音将幼儿带入故事中,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创设情境的第一步,就是讲述者充分阅读绘本故事,从儿童视角理解故事,引发幼儿共鸣。比如绘本《爸爸带我看宇宙》,故事里的爸爸带儿子去看宇宙星空,不小心踩到了狗屎,爸爸有点沮丧,可儿子却挺开心的,觉得“又好看又好玩”。讲述这个故事时,一定要回归儿童视角,理解幼儿并不会因为去看星空时踩到狗屎而抱怨这个美好的夜晚,他们只会因为这个小插曲而觉得更加有趣。
准确的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绘本《獾的礼物》,这个故事最动人之处应该就是獾对每个动物的友情——它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它是大家最好的朋友。如果讲述时不能带着这份美好情感去理解整个故事,又如何去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幼儿呢?獾的最后一封信写得很简单,就一句话:“我去下面的长隧道了,再见。”这句话的情感分寸是较难把握的,讲述既要平静美好,又要饱含深情。獾走了,但他给所有的动物都留下了离别礼物。当冬去春来,动物们带着这些离别礼物互相帮助时,情感应该是温暖美好的。当幼儿对死亡还没有切身体验时,《獾的故事》带给他们的就应该是这样自然、惆怅又美好的情感体验。
2.图文结合。
绘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字与图画讲故事的图书,它的文字描述和解释了画面,是故事的线索和内容;而它的图画是作为故事内容在每一页出现的,并且对故事完整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绘本不仅体现语言韵律美,更体现色彩美与构图美。所以,绘本故事讲述在声音表现的同时,应当强调对图画的关注。图文结合进行故事讲述,幼儿不仅能接受到来自听觉的故事描述,而且可以接受到来自视觉的故事背景等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地了解绘本故事。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再如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也是一个文字与图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的故事。兔子先生在标志的引导下,一路向前,爬过楼梯,越过小桥,滚过斜坡,掉进坑洞,看到大海,最后愉快地坐着小船出海去玩。故事讲述时,配合这些标志的讲解,不仅有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且可以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各种标志的意义。
3.多样化的辅助表演。
态势语(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再现情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比如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讲述时大多借助肢体动作表现小兔子和妈妈对彼此的爱。这些动作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天真,充溢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再如绘本《苏菲生气了》,讲述时要能用态势语生动地再现苏菲生气时的表情、动作,传达出苏菲的各种心情:哭泣时的伤心,听见鸟叫时的好奇,风吹起头发时的惬意,看着水波时的宁静……总之,要用传神的态势语再现在大自然的抚慰下苏菲心情的变化过程,带领幼儿进入绘本的情感世界,体验从生气到平静的情感变化过程,从而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绘本《圆白菜小弟》,故事很幽默、很有趣,讲述者一方面结合图画“想象中的长着圆白菜鼻子的猪、串成圆白菜串的蛇、挺着圆白菜身子的大猩猩、甩着圆白菜鼻子的象、肉眼看不见的跳蚤、铺天盖地而来的圆白菜巨鲸……”模仿这些造型的动作,会和图画一起一次次地冲击着幼儿的想象,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傻乎乎的猪山大哥和机灵可爱的圆白菜小弟之间的对话也各具特色,而猪山大哥吃惊时的夸张动作,害怕时的惊恐表情,更是不知引来多少小读者抱着书本翻来覆去地细細品味,幼儿从讲述声音的变化中享受到的乐趣自不待言。
另外,头饰、手偶等道具的运用也会使绘本故事讲述更加生动。比如绘本《月亮,生日快乐》,讲述时可以带上小熊的头饰,第一时间带幼儿进入童话的世界;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在左右手上分别套上母鸡和狐狸的手偶,讲述时可以更加自如地切换角色。
适当的音乐有时也可以为绘本故事讲述增添魅力。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贴近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舒缓优美的乐曲往往可以帮助幼儿快速进入绘本的情境中。
(三)有效讲述,让故事更有益幼儿
1.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教师要确保叙事的完整性,避免在讲述过程中提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一些教师讲故事的时候,习惯于多提问。这其实是在把故事分解成支离破碎的片段和问题,无法给幼儿带来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完整的故事才是生动的、富于启发性的。所以,讲述者要注意,不要在故事开始前就提很多问题,在讲述过程中也要少提问题,更别急着在故事讲完后,就要求幼儿复述故事。在故事讲述结束,要给幼儿留出一些思考、回味的时间,让幼儿在对故事的回忆中感受故事本身的内容与情感。
比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时有的讲述者会不断提问,如故事一开始就问幼儿:“妈妈为什么要丢了约瑟的小毯子?”在“爷爷”每次动手之前都问幼儿:“能不能猜到爷爷要做什么?”这样的提问打断了幼儿的阅读,失去了故事本身的流畅、动人、美好,只会让幼儿讨厌阅读、远离阅读。最原初的阅读形式一定是一鼓作气地读完故事。
2.文字少的绘本先让幼儿自己阅读。
有些绘本文字很少,如《绿》。它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晚春森林中郁郁葱葱的绿,热带大海中浓郁的绿,切开的青柠中泛黄的绿,萤火虫的尾部一闪一闪的绿……绘本作者用一种颜色——绿,引导幼儿去感知整个世界,设计非常巧妙。
有些绘本甚至没有文字,如瑞士绘本作家莫妮克的“小老鼠无字书绘本”系列。还有绘本《大风》,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小老鼠无意中揭开了一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白纸,看到了一个飞翔的世界。小老鼠自己开动脑筋,借助这张白纸飞向了那个世界。
对于这类绘本,不要急着给幼儿讲述自己根据绘本编创的故事,以免剥夺了幼儿观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而应该把绘本还给幼儿,让幼儿充分阅读其中的图画,去感知绘本里有趣的世界,然后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看到的世界。最后才由讲述者讲述自己根据这个绘本改编的故事。
3.多样化的讲述者。
绘本故事讲述者一般是教师或家长等成年人,有时也需要幼儿加入。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教师和幼儿可以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可以是教师讲述母鸡的故事,幼儿讲述他们观察到的狐狸的故事;可以是教师讲述狐狸的故事,幼儿讲述母鸡的故事;还可以把叙述性的部分交由教师负责,对话的部分则交给幼儿来创造。
文字较少甚至没有文字的绘本,可以在幼儿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图画连贯起来讲述。如《绿》的姊妹篇《蓝》,可以引导幼儿跟随绘本中的男孩和狗,以蓝色为主要线索,讲述这个关于成长、陪伴、离别以及治愈的故事,感受一份珍贵的情感。
三、结语
在多模态理论的指导下,绘本故事讲述作为幼儿活动的一种形式,对于幼儿的心智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当幼儿听赏绘本时,耳朵里听到讲述者亲切的声音,眼睛里看到精美的图画,有时还会有优美的音乐、精致的头饰、灵活的手势等,他们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多模态的阅读世界。在这个多模态的阅读世界中,幼儿可以更好地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语言能力,增强情感沟通。
参考文献:
[1]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2]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学刊,2008(4).
[3] 〔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
[4] 王素珍.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 叶明芳.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关键词:多模态理论绘本故事讲述儿童视角
一、多模态理论与绘本故事讲述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模态是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就是综合运用语言、声音、颜色、图像等多种模态,利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三个及以上感官,创造和传达意义的方式。而多模态语篇,就是在同一语篇中融合了语言、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模态来表达信息——在这类文本中,多种模态形式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叙事。读者或观众在阅读或观看多模态语篇的时候,会因为语篇中不同模态的协同互动作用而产生认知体验、情感认同或涉身的动作等心理、情感甚至行为动作的反应。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绘本故事讲述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绘本是一种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其中存在着文字和图画两套信息系统。对于识字量有限的幼儿来说,他们自行阅读绘本通常只能有限利用图画系统;而在绘本故事讲述时,幼儿用眼睛观察图画,用耳朵倾听他人的讲述。在温馨美好的氛围中,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都可以被充分调动,各种感受在幼儿的心里融为一体,从而实现“1+1>2”的效果。创造丰富广阔的故事世界,阅读带来的快乐、喜悦、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绘本的阅读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就是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借助讲述将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去学习知识、建构精神、感受审美,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对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阐述道:“图画书不是孩子们自己阅读,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28。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开展独立的阅读之前,教师要立足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协助儿童了解故事,帮助儿童逐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
二、实践策略
(一)精心改编,让故事更适合幼儿
绘本的种类丰富多彩,有情感认知类、品格培养类、情绪管理类、习惯养成类、科学知识类等,是一个故事的宝库。但是,这其中有一些绘本是不适合作为故事来讲述的,有些绘本讲述时要经过改编,或者配合其他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出该绘本的价值。
1.绘本的选择。
面对繁多的绘本,应该如何挑选呢?当然,富有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富有童趣、情感真挚是基本的标准。直接选择一些获得国际著名奖项的作品,可以保证绘本的品质。如美国凯迪克大奖、英国格林纳威大奖、国际安徒生大奖、德国绘本大奖、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大奖、波隆那国际儿童书展最佳选书等奖项的获奖作品都是有质量保证的。
当然,在众多优秀的绘本中,也有一些绘本是不适合作为讲述的底本的。具体包括以下两类:
一是观察力培养类。这类绘本更注重对画面的分析,是以培养儿童观察力为主的。如《谁咬了我的大饼》以图画为主,应该让儿童通过逐一观察大饼上牙印的形状来推理和判断是谁吃掉了大饼,而不是由教师通过故事讲述告知幼儿每一种动物的牙印是什么形状的。同类型绘本《是谁嗯嗯在我头上》也是如此,如果直接将其作为一个绘本故事讲述,就不能发挥出这个绘本的最大价值。
二是科学知识类。这类绘本也不适合作为故事来讲述,如“THIS IS米先生的世界旅游绘本”系列。这套绘本画面色彩明丽、儿童视角非常显著,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所以这套绘本更适合先让幼儿观察画面,然后在和幼儿的对话中介绍每张图片的有关知识,让幼儿在对图画的欣赏中饱览每座城市最经典的景色。
2.绘本的改编。
有些绘本文字很少,直接讲述难免单调乏味,应以绘本文字为纲,依照图片重新创编故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母鸡萝丝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垛,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对于这么短的单线索文字,讲述时就需要适当增添一些文字,进行改编。以下就是两个改编版的节选。
版本一:母鸡萝丝去散步。它没有发现,一只狐狸从后面悄悄跟了上来。
萝丝走过院子,身后的狐狸扑了上来。可它一脚踩到了地上的钉耙,钉耙一个反弹,狠狠地打到了它的脸上。
萝丝绕过池塘,狐狸扑了上来,可它却一头栽进了池塘里。版本二: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狐狸紧紧地跟在后面。院子的中央有一只钉耙,狐狸一脚踩在钉耙上,钉耙一下子竖起来,“啪”的一声打在狐狸的脑门上,狐狸被打得头昏眼花。
母鸡萝丝继续往前走,她绕过池塘,狐狸还是紧紧地跟在后面。突然,狐狸脚下一滑,“扑通”一声,一头栽到池塘里,水花四溅,差点被淹死。
母鸡继续往前走,她越过干草堆,狐狸仍然紧紧地跟在后面。眼看就要靠近母鸡了,它向前一扑,却一下子掉进了干草堆里。两个版本一略一详,但都是紧紧围绕图画改编的,讲述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教学目的加以选用。
(二)综合表现,让故事更吸引幼儿
综合多种表现手段,创设适当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听赏多模态的绘本语篇,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呼吸、一起感受,从而产生相应的认知体验、情感认同等心理、情感甚至动作的反应。当幼儿被绘本吸引,能够在听赏绘本故事时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认识世界的广阔,体验生活的善恶,感受内心的喜忧,就会拥有丰富的内心体验。这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培养健全人格。 1.儿童视角的情感投入。
松居直曾在《我的图画书论》中提到:当讲述者“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感动以及兴趣,并且是发自内心地讲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30。。绘本故事讲述,要求能用声音将幼儿带入故事中,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创设情境的第一步,就是讲述者充分阅读绘本故事,从儿童视角理解故事,引发幼儿共鸣。比如绘本《爸爸带我看宇宙》,故事里的爸爸带儿子去看宇宙星空,不小心踩到了狗屎,爸爸有点沮丧,可儿子却挺开心的,觉得“又好看又好玩”。讲述这个故事时,一定要回归儿童视角,理解幼儿并不会因为去看星空时踩到狗屎而抱怨这个美好的夜晚,他们只会因为这个小插曲而觉得更加有趣。
准确的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绘本《獾的礼物》,这个故事最动人之处应该就是獾对每个动物的友情——它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它是大家最好的朋友。如果讲述时不能带着这份美好情感去理解整个故事,又如何去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幼儿呢?獾的最后一封信写得很简单,就一句话:“我去下面的长隧道了,再见。”这句话的情感分寸是较难把握的,讲述既要平静美好,又要饱含深情。獾走了,但他给所有的动物都留下了离别礼物。当冬去春来,动物们带着这些离别礼物互相帮助时,情感应该是温暖美好的。当幼儿对死亡还没有切身体验时,《獾的故事》带给他们的就应该是这样自然、惆怅又美好的情感体验。
2.图文结合。
绘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字与图画讲故事的图书,它的文字描述和解释了画面,是故事的线索和内容;而它的图画是作为故事内容在每一页出现的,并且对故事完整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绘本不仅体现语言韵律美,更体现色彩美与构图美。所以,绘本故事讲述在声音表现的同时,应当强调对图画的关注。图文结合进行故事讲述,幼儿不仅能接受到来自听觉的故事描述,而且可以接受到来自视觉的故事背景等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地了解绘本故事。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再如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也是一个文字与图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的故事。兔子先生在标志的引导下,一路向前,爬过楼梯,越过小桥,滚过斜坡,掉进坑洞,看到大海,最后愉快地坐着小船出海去玩。故事讲述时,配合这些标志的讲解,不仅有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且可以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各种标志的意义。
3.多样化的辅助表演。
态势语(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再现情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比如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讲述时大多借助肢体动作表现小兔子和妈妈对彼此的爱。这些动作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天真,充溢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再如绘本《苏菲生气了》,讲述时要能用态势语生动地再现苏菲生气时的表情、动作,传达出苏菲的各种心情:哭泣时的伤心,听见鸟叫时的好奇,风吹起头发时的惬意,看着水波时的宁静……总之,要用传神的态势语再现在大自然的抚慰下苏菲心情的变化过程,带领幼儿进入绘本的情感世界,体验从生气到平静的情感变化过程,从而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绘本《圆白菜小弟》,故事很幽默、很有趣,讲述者一方面结合图画“想象中的长着圆白菜鼻子的猪、串成圆白菜串的蛇、挺着圆白菜身子的大猩猩、甩着圆白菜鼻子的象、肉眼看不见的跳蚤、铺天盖地而来的圆白菜巨鲸……”模仿这些造型的动作,会和图画一起一次次地冲击着幼儿的想象,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傻乎乎的猪山大哥和机灵可爱的圆白菜小弟之间的对话也各具特色,而猪山大哥吃惊时的夸张动作,害怕时的惊恐表情,更是不知引来多少小读者抱着书本翻来覆去地细細品味,幼儿从讲述声音的变化中享受到的乐趣自不待言。
另外,头饰、手偶等道具的运用也会使绘本故事讲述更加生动。比如绘本《月亮,生日快乐》,讲述时可以带上小熊的头饰,第一时间带幼儿进入童话的世界;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在左右手上分别套上母鸡和狐狸的手偶,讲述时可以更加自如地切换角色。
适当的音乐有时也可以为绘本故事讲述增添魅力。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贴近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舒缓优美的乐曲往往可以帮助幼儿快速进入绘本的情境中。
(三)有效讲述,让故事更有益幼儿
1.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教师要确保叙事的完整性,避免在讲述过程中提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一些教师讲故事的时候,习惯于多提问。这其实是在把故事分解成支离破碎的片段和问题,无法给幼儿带来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完整的故事才是生动的、富于启发性的。所以,讲述者要注意,不要在故事开始前就提很多问题,在讲述过程中也要少提问题,更别急着在故事讲完后,就要求幼儿复述故事。在故事讲述结束,要给幼儿留出一些思考、回味的时间,让幼儿在对故事的回忆中感受故事本身的内容与情感。
比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时有的讲述者会不断提问,如故事一开始就问幼儿:“妈妈为什么要丢了约瑟的小毯子?”在“爷爷”每次动手之前都问幼儿:“能不能猜到爷爷要做什么?”这样的提问打断了幼儿的阅读,失去了故事本身的流畅、动人、美好,只会让幼儿讨厌阅读、远离阅读。最原初的阅读形式一定是一鼓作气地读完故事。
2.文字少的绘本先让幼儿自己阅读。
有些绘本文字很少,如《绿》。它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晚春森林中郁郁葱葱的绿,热带大海中浓郁的绿,切开的青柠中泛黄的绿,萤火虫的尾部一闪一闪的绿……绘本作者用一种颜色——绿,引导幼儿去感知整个世界,设计非常巧妙。
有些绘本甚至没有文字,如瑞士绘本作家莫妮克的“小老鼠无字书绘本”系列。还有绘本《大风》,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小老鼠无意中揭开了一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白纸,看到了一个飞翔的世界。小老鼠自己开动脑筋,借助这张白纸飞向了那个世界。
对于这类绘本,不要急着给幼儿讲述自己根据绘本编创的故事,以免剥夺了幼儿观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而应该把绘本还给幼儿,让幼儿充分阅读其中的图画,去感知绘本里有趣的世界,然后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看到的世界。最后才由讲述者讲述自己根据这个绘本改编的故事。
3.多样化的讲述者。
绘本故事讲述者一般是教师或家长等成年人,有时也需要幼儿加入。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教师和幼儿可以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可以是教师讲述母鸡的故事,幼儿讲述他们观察到的狐狸的故事;可以是教师讲述狐狸的故事,幼儿讲述母鸡的故事;还可以把叙述性的部分交由教师负责,对话的部分则交给幼儿来创造。
文字较少甚至没有文字的绘本,可以在幼儿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图画连贯起来讲述。如《绿》的姊妹篇《蓝》,可以引导幼儿跟随绘本中的男孩和狗,以蓝色为主要线索,讲述这个关于成长、陪伴、离别以及治愈的故事,感受一份珍贵的情感。
三、结语
在多模态理论的指导下,绘本故事讲述作为幼儿活动的一种形式,对于幼儿的心智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当幼儿听赏绘本时,耳朵里听到讲述者亲切的声音,眼睛里看到精美的图画,有时还会有优美的音乐、精致的头饰、灵活的手势等,他们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多模态的阅读世界。在这个多模态的阅读世界中,幼儿可以更好地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语言能力,增强情感沟通。
参考文献:
[1]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2]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学刊,2008(4).
[3] 〔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
[4] 王素珍.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 叶明芳.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