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
【机 构】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 海口 57110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 黄山 245000;杭州市西湖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度缩短优良种质苗木的培育周期,加速良种的无性化推广应用,同时为育种提供新的途径.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紫薇属植物组培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培养基的选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配比,并对紫薇属植物组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国内紫薇属植物组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单体儿茶素和聚合态儿茶素,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多酚主要组成部分,是绿茶“茶味”决定性成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鲜叶中主要积累单体儿茶素,根中以积累聚合态儿茶素为主.类黄酮代谢途径下游的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和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决定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类型的关键酶类.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积累、转录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关注LAR、ANR以及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LODX)功能和基因转录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
以43份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其嘌呤生物碱构成,并经描述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后,系统地分析了其特征属性.结果显示,参试资源样的嘌呤生物碱构成差异明显,大致可划归4个具体类群:类群Ⅰ嘌呤生物碱总量及构成接近于常见茶树品种;类群Ⅱ嘌呤生物碱较高,且主要由咖啡碱构成,仅含少量苦茶碱和可可碱;类群Ⅲ嘌呤生物碱较高,且苦茶碱与咖啡碱含量相当,仅含少量可可碱;类群Ⅳ嘌呤生物碱高,且构成以苦茶碱为主,咖啡碱和可可碱都较低.经综合评价后,从中筛得嘌呤生物碱构
为了开发保护地土地生产潜力,在日光温室反季节栽培中,选用香葱与草莓进行间作,调节田间分布、肥水科学调控、优化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形成了以草莓为主,香葱为辅的间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存在的病害多、产量低、效益低的问题.该技术适用华北地区冬季反季节日光温室栽培.
毛樱桃果实育苗即采即播,无需去果肉、存储、种子处理,出苗率高达90%以上,高于春播和秋播方法的出苗率,可早1年达到嫁接粗度,早1年出圃.该技术有效解决了毛樱桃播种出苗率低、育苗周期长的问题,提高了毛樱桃育苗水平,为毛樱桃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为创制高甲基化儿茶素茶树新种质,以金萱和紫娟为亲本构建了一个F1代分离群体,并通过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群体内各单株的代谢物含量及其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群体中多数代谢物含量分布符合正态偏陡分布,变异系数在20%~30%,且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个体,并从中筛选出9份高甲基化儿茶素等富含功能成分的优异单株.同时,结果显示多数代谢物含量在秋季高于春季,且儿茶素总量随叶片紫化程度加深而减少.本研究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今后鉴定和筛选优异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测定方法;对金萱
苦茶是我国特异的茶树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富含苦茶碱(1,3,7,9-四甲基尿酸).苦茶碱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抑郁等多种生理活性,其合成关键基因(苦茶碱合成酶基因)已经得到克隆和研究,但是苦茶碱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挖掘与苦茶碱代谢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本研究以高苦茶碱(GKC)、低苦茶碱(LKC)茶树品种以及常规茶树品种(YK10)为研究对象,通过HPLC和RNA-seq分别就样品的嘌呤生物碱含量和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GKC和LKC的苦
针对目前机采茶鲜叶分级设备存在的分级效率低、对鲜叶损伤大等问题.以振动式机采茶鲜叶分级机为试验对象,提出了一种茶鲜叶粘弹性物料建模方法,并以振动频率、振动方向角、振幅为自变量,以筛分率、优质茶筛分率为目标优化值,基于EDE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试验,运用响应面优化法得到优化参数为振动频率29.0 Hz、振幅9.0 mm、振动方向角34.7°.在此参数下,仿真试验得到的筛分率为75.38%,优质茶筛分率为95.65%.根据最优参数组合开展仿真与样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样机验证试验得到的筛分率为71.07%,优质
炭疽病是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对茶叶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开发生物防治产品是推广茶树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措施之一.用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一株茶树根际生防菌JT68,评估其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菌液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用对扣法检测该菌株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茶炭疽菌的抑制效果,并鉴定有机物的成分.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测试了菌液对炭疽病的防效.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T6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JT68菌液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率为80.94%,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
使用自来水冲泡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将其产生的茶垢分别进行定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产生的茶垢质量显著小于其他茶类,而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的茶垢质量无显著差异;4种茶垢的FTIR极其相似,都含有-OH、-C=O、苯环和-COC-等官能团;茶垢主要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均为454.8;SEM-EDS分析发现,茶垢外形表现出皲裂状,且主要由有机元素